第一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平罗县姚伏中学
张慧娟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形容初三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是准准确无误的,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学习最紧张最高效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所有教师绝大多数学子最投入最勤奋的一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考在即,多数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分秒必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然而,千帆竞发旁侧偶有沉舟,万木争春偏有病树呻吟。在冲刺中考的征途上,几乎每年每校每级每期每班都有若干名学生面对自己薄弱的学习基础,面对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对单调沉闷的学校氛围,面对未知的现实忧虑,灰心丧气,无精打采情绪动荡,甚至于放弃希望,打算对于中考不战而降,这种情况,让教师家长深以为忧.㈠初三学困生的病症:任是无病也呻吟
-`进入初三 ,由于临近中考这个终点,学生的精神面貌心态较之初二有了更明显的分化.学优生、学困生一目了然.有希望冲刺重点高中的学生手不释卷,游弋在题海读本资料笔记中,忙碌得连抬头的功夫都少有;而另有个别闲人----学困生则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二目呆滞人在教室心在外.这部分人让老师十分头痛,教育过后改进不大,多数老师就顾及不了他们了漠视他们的存在.细分起来 初三“ 弃学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万念俱灰蒙头大睡型。这类学生有一个特点:内心自卑.他们学习都不好,各项学科没一科优秀,自身没突出的长项,也没好友不被人欣赏
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存在不关注,他们因为得不到肯定而自暴自弃,万念俱灰.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考勤场上都不顾及形象,蒙头大睡.几乎是人见人摇头。
2沉溺于早恋不能自拨型.初三是检测智力耐力的一年,更是挑战心理压力的一年.个别心理脆弱基础不很扎实的同学担忧自己会倒下,期望别人尤其是异性转移分担自己承受不住的来自升学老师家长的无形压力.一旦找到突破口和合适的人选,便倍感新鲜温馨沉溺其中不愿回头.学业前途这些原来很在意的内容,在他们眼里忽然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从此以后便不把学习当作一重要的事.整日里情思昏昏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尺。
3情绪滑波动难以自控型.这类学生情绪化现象非常严重一般较为聪明基础也不差,投入到学业中时,思维敏捷,态度端正,会使教师有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惊喜;然而激情一过,他像变成另外一人,表情表情木然,态度生硬,学习被动,甚至于会在考试时不答卷不交卷.过段时间又趋于正常.反反复复,他们在自我折磨的同时也累坏了老师影响了学业 童心过重不思进取型.这类同学强烈地留恋童年,有一颗长不大的心.尽管明知学业沉重,前途严峻,但拒绝责任拒绝长大.,只想快乐游玩.表现出从无紧张状态,无论是上课考试一幅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和事不关己的逍遥.以上四类学生如同生机盎然的森林里刺眼的病树,学校老师却找不到啄木鸟.㈢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菌树重新焕发生机
老师要面向第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命运.初三老师面对沉重的学业竞争和升学压力,如何确保对优秀生的重视督导和对学困生的兼顾呢?答案就是用爱心关注第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最大的困惑和心理需要,做到雪中送炭,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升学率的锦上添花。
1对于全力拼搏情绪稳定的学优生,老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他们饮食起居上.这会使他们减轻焦虑,感受到父母般的爱护,避免情绪波动,直跨理想高中.信心百倍,如对张文婷同学我在对她的关注上更多地放在营养与提高记忆力的的问题上她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困惑,保证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始终在年级前三名。
2对于万念俱灰蒙头大睡的同学,老师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让他们悦纳自己重建自我评价上.如对李文丽的教育上,我毫不留情地校正她世界观的根本失误,硬性去除她什么都不在乎的习惯,让久违的羞涩自尊又重新回到她的身上.她在找到自尊后又有了学习的意识.要重视公开批评的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要注重私下的谈心正确引导.如王和宝阎薇同学教育之后。
3对于沉溺早恋的同学关注要双管齐下, 要重视公开批评的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要注重私下的谈心正确引导.如王和宝阎薇同学教育之后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振作了曾经大幅度下滑的学业又能迎头赶上了。4 对情绪不定忽冷忽热的同学对他们的关注要放在他的感受上,引导他正确对待周围环境身边人.孙文同学的二次情感大波动就分别是由于同桌的休学和脚扭伤的失落感引起的.我给予了他开导后他的情绪又很
快正常化, 4 对拒绝长大的学子关注应放在激励人生确立方向榜样上.有了比照才能找出不足,才能警醒.谈乐同学童心很重以玩为主我在对他的教育中给他找到了目标,学好字他比以往也认真了许多.爱心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金钥匙.关注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必须之路.用关注学生情感的形式走进学生,诊治学困病因.往往事半功倍.愿所有教师都有一双回春妙手,让病树远离病态重焕生机吧﹗
第二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含山小学
丁苗苗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失去感情陶冶和培养的大好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文本,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尤其是阅读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能够自由、率真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情感朗读、互动交流、个性写作时体会到了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灵感。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自己要融入文本中,先要被自己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一文时的教学片断: 师:抽取骨髓的手术如期进行了(师配乐朗读)
出示: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有着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当时,余震很厉害,可台湾青年并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也深情地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仿佛置身于现场。)师:请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台湾青年的美好品质
(学生都表情凝重地读了这段话,可以说是用心在读书,在感受)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地多作讲解,在范读了文章之后,把学生带到了这个情境之中,在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首先我以饱满的激情感动了自己,而学生也被我的这种激情感染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分别指名学生扮演小鸟,树根,门和小女孩,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情境中,让扮演小鸟的同学飞到其他三个角色的身边,用越来越着急的口吻来完成这几组对话。然后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当时小鸟的心情以及其他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从而体会到小鸟与大树的那种深厚的友谊之情。这就把课堂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解读文本来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而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很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能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毫无疑问,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合作研究中得到充分锻炼及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合作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往往游离与小组研究之外,成为小组合作的配角或“旁观者”,享受不到合作研究的乐趣。教师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指导、激励,引导他们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多种读法结合,层层深入
运用已学过的各种朗读方法,诸如:默读、齐读、小组读等等,也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可以教师范读或请班级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课文。这样有助于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时的自信。
阅读愉悦了自己,也实现了自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这兴趣会牵引他们走向自我的天地,阅读实 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 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引导观察,回归生活,以物激情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课堂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文描写相关的实物、图片同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下面提供的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钟鹤童执教的《秋天的雨》(人教版)教学片断:
师:(从信封中抽出银杏叶发给学生。学生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仔细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呀,把银杏叶比喻成了小扇子!师:我们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好奇地摸着树叶)滑滑的。师:我们再来闻一闻,你闻到什么啦?
生:我闻到香味了!
师:你们闻到秋天的气息了吗? 生:闻到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师: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我们就带着这些感觉来读一读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去观察银杏树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扇一扇来体验秋天的神韵,是阅读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特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才能体验情感,从而提升阅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给老师的100个建议》(霍姆林斯基著)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小学语文教学》(总第311期)
第三篇: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
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会如此地远离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他们主观情感的冷落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集中表现?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得是写作,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呤:‘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打印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松江区上海市教研室 诸灵康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六个因素分为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两大结构。前四种为情意领域,后两种为认知领域。可以用以下函数式表示:A =F(B,C)
其中A 为“主动发展”的水平,B表示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情意水平,C表示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元认知能力等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主动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六种心理水平,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就能不断提高“主动发展”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水平,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要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为国为民,以实现国家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作为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为抱负的志向水平。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3、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必须以德育为灵魂,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动机纯正、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互帮互助的主动发展的人。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
自从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所谓自由学习,就是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以上四种措施既是逐层递进的,同时又是浑然一体的。通过不断地历练,达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许多教育理论家都反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如皮亚杰、杜威、陶行知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都强调了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都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活动教学”的思想再一次影响到课堂教学领域里来。我们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活动性策略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条重要策略。
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其具体方法有: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各种内容的认知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活动性策略是一个既古老(可追溯到人类开始有教育活动的远古时代)又新颖(一直到今天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科学机理和应用价值,并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辉。
(四)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量培养“具有能进行批判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的人才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见朱新坪《批判思维的教学与迁移》《教育研究与实验》99年第1期)。
教学论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唯一能够有意义地影响行为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通过个人真实的体验来调节学习,无法由他人传达。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融汇到学生的整个个性结构中,而质疑和批判思维正是这种“有意义学习”的极好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棗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评议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批判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设计专题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义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构造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去改造、重组认识对象,努力赋于它一些独特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轻易地认可,而是要有效地去改造重构!
四、实践和初步成效
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一年。认真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必然途径。我们构建的模式有“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自学交流”数学教学模式。“交际英语”教学模式、“操练-探究”物理教学模式。“精制-掌握”化学教学模式等20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力图贯彻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里以中学语文为例试加阐述:
中学语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为依据,构建了“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在松江六中建立试验点,并由区语文中心组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实践,取得经验,然后通过一系列区研究课向全区语文教师展示汇报,在全区形成了一个研究、探索、实践“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热潮。
“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种课型:
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1)激活情趣,自读质疑;(2)提示重点,自悟深思;(3)选点精读,自冶情性;(4)引导总结,自行反馈;(5)延伸课外,自求提高。
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1)出示主题,自选读物;(2)指点读法,自读评点;(3)组织交流,自结自评。
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1)提出要求,自定内容;(2)自编自练,相互合作;(3)交流展示,自行评价。
4、写作指导课。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自行研究作文规律,老师不是简单地讲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其教学过程为:(1)呈现材料,自读深思;(2)寻求规律,自行探究;(3)交流讨论,自行训练。
经过试验点老师和区骨干教师的积极实践,班级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喜人景像,课上学生或自读,或质疑,或讨论,或评点,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以辅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为浓厚,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大为增强。教师只要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他们的班级就呈现蓬勃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崭新风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明显高于平行班。
华阳中学胡伟勇老师根据“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放在对读物的评论批点上,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反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这四条教学策略中走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一模式不仅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备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创造了一种备课教案的新形式。教学时,胡老师总是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诵读、领会,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不长的一段训练之后,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李塔汇学校的董青运用活动性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松江六中马联明老师教学效果原来一直不甚理想,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后,学生都爱上马老师的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区作文竞赛中获得的成绩远优于平行班。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坚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路走对了。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根据四种教学策略成立四个子课题组,深入实验基地,运用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方法,圆满完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在研究和实践中,全面推进我区的素质教育,为我区教育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贡献。
利用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创新性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组 杨进红
曾在两省一市试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本)和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已在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中推广使用。新修订的大纲,新修订的教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曙光。面对高中语文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信会很快唤起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重新审视,思考并理清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而推动并深化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建设21世纪的新语文教育观。新一轮的语文教材改革,不但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比较严整、比较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训练体系,而且特别注重发挥教材的综合效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新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思考,给语文教学一个全新的定位,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承担起与它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相适应的任务。
(一)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为引导学生领悟中国语言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道德关怀,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掘中国语言的人文价值,新教材编选了过去教材中所未曾选、未能选的篇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诗经》,以往教材长期只选《伐檀》、《硕鼠》两章注重思想意识的名篇,给人以单调及政治痕迹浓的感觉,新教材有意淡化了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选文意识,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关雎》、《氓》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篇什得以入选,其他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祭十二郎文》、《宝玉挨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别康桥》等也都得以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一改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史绍典,是新教材(实验课本)第一轮试教的执教老师,他深有体会地说:“80年代初,考风正盛,应试教育正炽,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实验课本》立足于‘人’——学生、民族,以人为本,以提高民族素质为计,就更具有前瞻性的开创意义。”很显然,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最终指向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笃定了任何教育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人文背景,由此亦规范了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不能离开了中国人所处的传统和文化去构建中国语文体系。新教材在选文上树立和强化的“精品”意识,其目的便是要让中学生同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对话,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同时也让广大教师们惊喜的是,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也在新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学者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尤其适合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利于教师利用范例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因此,中国和世界的文学界、哲学界、美学界、艺术界乃至自然科学界的顶尖人物,他们的语文杰作理应成为我们广大中学生心灵沟通的读物。广大教师应积极以新教材为凭借,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教材选文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新教材的改革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的过程之外。语文教学,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表现在一是作品本身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汉文阅读渗透着中华读者和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三是语文教育要尊重和发展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新教材在选文上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渗透,因而,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例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如果仅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到的只是:“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这仅是阅读过程中的第一层印象——表征印象,还远未触及这篇文章的内核。作品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这又和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及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人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明显的承继关系,把中华民族传统中隐士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心态推向一个新的认识维度。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次探索,不能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得益于丰富的人文品格,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曾祥芹教授就把阅读运思的四维空间概括为八个字“解文、知人、论世、察己”,即通过阅读作品,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点认识得以改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方法技术得以迁移:实现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思考的四维空间构成了阅读活动的内宇宙。所谓开发阅读的智力潜能,就是要在作品(文),作者(人),社会(世),读者(己)四者之间往返,自由驰骋,发挥读者的聪明才智。语文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渗透和熏陶这种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丰富因素,因而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将会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要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也将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三)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自我扩充。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一旦学生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怀。而这又是他们进取的内动力和创造的催生力。语文新教材有着人格培养的最佳素材,对新教材语文教学的处理也应成为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韦应物的“神欢体自轻、意欲乘风翔”等,就会得到科学的方法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学科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编委会”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99年1月第1版
2、《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曾祥芹 载《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0、1-2
3、《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 康健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99年9月
摘自: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让作文讲评课重现生机
小组合作学习让作文讲评课重现生机
甘南六中杨先红
小组合作学习让作文讲评课重现生机
甘南六中杨先红 案例背景
写好作文是最让学生头疼和害怕的事,而如何上好作文讲评课也是最让语文老师困惑的事。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细批改,但其效果却是令人失望的: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评语要么不看(看分数或优良中差),要么看两眼后一笑了之。而我们的讲评课也往往就着批改记录不痛不痒地说一通,蜻蜓点水一下,对学生作文毫无帮助。案例分析
我的作文讲评课常用的模式是:批改时选取学生习作范文,课上由其本人朗读习作,其他学生听后从立意、选材等角度进行评价。这种模式最初确实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了,尤其是评价时没人愿意主动发言,老师只能被动点名,进行摊派式的硬性评价,作文讲评课成了优等生的舞台,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对写作和评价的参与热情不高了。看到这种现象后我在自责的同时也在反思:作文讲评过程中不能由教师或几个学生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那么作文讲评课如何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时我脑中闪过开学初公布的教学计划中的比较醒目的几个黑体字:小组合作学习。我想何不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上一堂作文讲评课呢,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以《——改
变了我》这一考场作文的讲评为契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确立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考场中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并学以致用。
2.在评讲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欣赏同学们文章中的美点,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案例描述
课前准备:印发考场范文《书香改变了我》
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最夺人眼球、倍受阅卷老师青睐而得到一个高分吗?这节课我们就以上次寒假作业考试中的高分作文《书香改变了我》为例,讨论并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彩?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将写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合作探究:学生先自读范文,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这篇考场作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请将你组讨论结果分条记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按如下格式发言与大家交流:我们组认为„„我们组发言结束,谢谢。(课前我很害怕学生不讨论而陷入僵局,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讨论不但很热烈而且有条不紊,有说的,有记的,人人参与,都成了课堂的主人。我不由得暗暗高兴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本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创设了平等、自由、和谐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领悟写作要领。这样才能深入骨髓的逐步提高欣赏与写作能力。】
交流心得:(二年二班共有八组,我原想按组依次来交流,可当我问道哪组先来时,已有李宇婷组的代表站了起来。)
康楷:我们组认为:①文章选材真实,贴近生活。②结构完整,段落清晰。③结尾刻意点出书对“我”的影响改变。④景色描写烘托气氛,恰到好处。我们组发言结束,谢谢。(他们的发言已让我感到惊讶:这些评语以前都是我包办代替的。我想我们这些师者在教学中的角色确实该改变了: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
姜超:我们组认为:①字迹清晰,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印象分高。②语言优美,流畅,善于引用古诗文名句,让人感觉到作者挺有才的。③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紧凑。④结尾扣题,首尾呼应。我们组发言结束,谢谢。
王吉:我们组认为:①恰当引用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②每个片段后都有总结,排比段使全文浑然一体。③题目拟得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组发言结束,谢谢。
(学生们井然有序的发言,发自肺腑的评价,完全没有以往作文讲评时你推我让的无奈。当最后一组发言结束时,我似乎还沉浸在他们精彩的评论中。)
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的评价打动了
我,我没有想到你们的发言这么精彩,这么有条理。下面我就把你们智慧的结晶书写在黑板上。
板书:考场作文佳作的特征书写规范整洁
题目别具匠心
结构精巧完整
选材贴切真实
首尾浑然一体
语言优美传神
教学反思:这次作文讲评课的尝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作文课重新焕发了生机。我认识到作文讲评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恰恰体现了作文训练的人文性和主体性,其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活动认识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淋漓的发挥,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生机与勃勃活力,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得以提高。
第五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摘要】情感是教育的基石,离开了情感谈教育,课堂教学倡导的“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感悟出情感因素的课堂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使其逐步形成、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飞扬,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给数学课堂一片情感的天空。
【关键词】
情感
数学教学 【正文】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它有呆板生硬,枯燥乏味的正面,又有多姿多彩,耐人深思背影。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自己所教的同一届学生中,不同的班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教学效果更是优于其它班,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长期与学生接触,不知不觉创设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若能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感,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勇于克服困难,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老师的课堂教学必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为此,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认为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上要多检查自己的教法是否能适应学生,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在行为上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产生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感染作用。
“感人之心莫过于情”,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学生最尊敬,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学生最爱听。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把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乐观情操,使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上课时要热情洋溢,真正打动学生,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动机之目的,使数学知识变枯燥为有趣。优秀的教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尤其是饱含深情的眼神,对学生影响特别明显。该活跃时活跃,该严肃时严肃,一节课生动、形象、张弛有度,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在轻松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发现新知识。同时丰富的表情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心领神会。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建立如师如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平等相待,才有教育过程的和谐,才有美的教育。”在教学中,只有尊重、热爱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力求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能力、娴熟的技巧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使教师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师生互爱;并由此使学生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去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适度的期待,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予爱护、激励和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由此产生对教师更深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一定要把握好度,不使学生认为获取知识过于容易而自满,也不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气馁。积极的情感及其交流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使数学教学产生“共振”而“兴趣相投”,达到师生情感共鸣,使得严肃的课堂荡漾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三、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唤醒和激励学生情感。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心态从“要我学”积极地转入“我要学”。教学的艺术也不只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就不能激励人;没有生动性,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就不能鼓舞人。
1、创设新课引入情境,激情促学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励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唤醒又主要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新知,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初中几何“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的一节内容导入时,我先用多媒体显示三个美女图片来,问学生“哪个美女的身材最好?你想知道女孩子怎样的身材才算美吗?今天这节课将会告诉你答案。”这样创设导入情境,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求知的情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强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2、创设新课引入情境,以诱促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到好处的设疑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
四、巧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还要努力替学生创设一个最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唤起他们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课堂教学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要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的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手段要别具一格,适时地把每一节数学课都当成一个艺术品去创造。
1、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和情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产生学习动力。
2、抓住过程环节。根据内容的起伏节奏和学生的情感变化,环环紧扣,贴紧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运用音量、音调、音速、手势、眼神把讲授内容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是学生视、听、触、嗅多种感觉器官和谐共振,形成深刻印象。
3、抓住结束环节。留下余念,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
五、实施成功教育,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老师要把“分层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提问、板演练习和书面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各方面事先应经过仔细的选择,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经常于无疑处设疑,为学生解答疑问创设条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让学生相信,只要开动脑筋和积极参与是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感到这是一种其乐无穷的享受。这种情感将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动力。
“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相信随着情感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2」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 房之华.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中学数学
「4」 周新华.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数学教师 「5」毛继林.谈情感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 「6」 陈 健.情感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