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4:3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

第一篇: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

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对千姿百太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以及神奇无比、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倾向,激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的情感,并能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在枯燥“说教”中硬要学生“树立某种情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确少科学学习的情感,因而造成学习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要创造机会,通过探究学习、参与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学习包括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实验、制作、表达与交流,等等。它要求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去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体验探究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我在教学《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明和老师的指导,自己去进行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学生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用扦插法去繁殖葡萄、菊花、柳树;有的学生用压条法去繁殖月季、银杏、槐树。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培育的植物成功时,愉快的心情溢与言表。平时,我还通过看谁提出问题多、看谁的假设正确多、看谁收集的科技信息多、看谁的小制作品有创意、每人至少种植一种植物、每人至少养殖一种动物、举行手抄报评比、科技小论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及动植物和谐相处等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情感

现代科技成果、工业产品等往往是由许多人协作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善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非常重要的素质。正因为如此,合作学习被列为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方面。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以便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快乐情感,激发合作兴趣,培养合作能力。要善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授课方法,采取自由组合、“马蹄型”、“品字型”、“椭圆型”、“舞台型”、“对抗型”等分组学习形式,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如,在学习反冲运动知识中,我设计了“飞船飞向月球”游戏活动:就是在教室中间竖一根木棒,木棒的最上端包上黑色塑料袋当作“月球”,在教室内的六个位置分别放上课桌当作“发射台”,用铁丝把“月球”和“发射台”连接起来作为“轨道”;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好当作“飞船”的各种气球,以及细铁丝、钳子、棉线等用具和材料;

然后,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人发射一个“飞船”。最后,看哪一组飞到“月球”的“飞船”最多?看哪一组“飞船”到“月球”的总轨迹最长?游戏开始后,每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有的讨论哪一种气球做“飞船”好,有的讨论“飞船”怎样沿“轨道”去飞行,有的讨论如何给“飞船”吹气,才能使它产生的反冲力大,等等。“发射”时,同学们的合作声、鼓掌声、欢快的笑声不断。他们为设计精妙而高兴,为本组的胜利而高兴,为“登月”成功而高兴,更为彼此愉快的合作而高兴„„这种快乐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亲身参与下才能产生,它在学生的心灵中将是久远的。这种情感的产生必然会提高与他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善于协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走向自然中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所知,才在所感”。生活实际是学生认识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人认识了,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认识到家乡的秀丽风光,认识到祖国的复幅辽阔、光辉历史,等等。这样,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如,在教学《走向大自然》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走向校园,带领同学们去领略百花盛开、草长莺飞、麦浪滚滚、蹈花飘香、银装素裹的景色„„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再如,在教学《保护水资源》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流经镇内的黄码河边,让学生观看变黑的河水和布满垃

圾的河岸。我向同学们介绍:“1978年,我在新袁中学读高中时,那时河上水清澈见底,学生们大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做饭、刷饭盒”。听到这里,学生们的脸沉了起来,为今天的河水和河岸被污染而痛心。第二天,班级学生自民组成“环保小队”,自己印刷资料,向河岸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这种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才能那么深刻、那么强烈。

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体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支配,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电影、VCD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继而产生浓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科学的神奇奥妙,从而产生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科教片《探索宇宙》,学生在逼真的图象、声音、色彩中领略了宇宙的神妙与浩瀚,产生了对宇宙的遐想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飞向太空》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的录像,学生不仅对航天飞船的动行的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为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航天事业处于世界前列而引以为豪。学生自然会产生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并为学生科学而不懈努力。

除此以外,教师教学时的情感熏陶,文学作品的感染,参观科技产品,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情感。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就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条自感

受、体验、内化,日积月累,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第二篇: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

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会如此地远离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他们主观情感的冷落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集中表现?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得是写作,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呤:‘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打印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松江区上海市教研室 诸灵康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六个因素分为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两大结构。前四种为情意领域,后两种为认知领域。可以用以下函数式表示:A =F(B,C)

其中A 为“主动发展”的水平,B表示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情意水平,C表示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元认知能力等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主动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六种心理水平,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就能不断提高“主动发展”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水平,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要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为国为民,以实现国家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作为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为抱负的志向水平。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3、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必须以德育为灵魂,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动机纯正、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互帮互助的主动发展的人。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

自从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所谓自由学习,就是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以上四种措施既是逐层递进的,同时又是浑然一体的。通过不断地历练,达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许多教育理论家都反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如皮亚杰、杜威、陶行知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都强调了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都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活动教学”的思想再一次影响到课堂教学领域里来。我们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活动性策略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条重要策略。

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其具体方法有: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各种内容的认知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活动性策略是一个既古老(可追溯到人类开始有教育活动的远古时代)又新颖(一直到今天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科学机理和应用价值,并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辉。

(四)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量培养“具有能进行批判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的人才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见朱新坪《批判思维的教学与迁移》《教育研究与实验》99年第1期)。

教学论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唯一能够有意义地影响行为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通过个人真实的体验来调节学习,无法由他人传达。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融汇到学生的整个个性结构中,而质疑和批判思维正是这种“有意义学习”的极好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棗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评议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批判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设计专题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义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构造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去改造、重组认识对象,努力赋于它一些独特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轻易地认可,而是要有效地去改造重构!

四、实践和初步成效

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一年。认真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必然途径。我们构建的模式有“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自学交流”数学教学模式。“交际英语”教学模式、“操练-探究”物理教学模式。“精制-掌握”化学教学模式等20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力图贯彻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里以中学语文为例试加阐述:

中学语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为依据,构建了“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在松江六中建立试验点,并由区语文中心组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实践,取得经验,然后通过一系列区研究课向全区语文教师展示汇报,在全区形成了一个研究、探索、实践“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热潮。

“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种课型:

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1)激活情趣,自读质疑;(2)提示重点,自悟深思;(3)选点精读,自冶情性;(4)引导总结,自行反馈;(5)延伸课外,自求提高。

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1)出示主题,自选读物;(2)指点读法,自读评点;(3)组织交流,自结自评。

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1)提出要求,自定内容;(2)自编自练,相互合作;(3)交流展示,自行评价。

4、写作指导课。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自行研究作文规律,老师不是简单地讲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其教学过程为:(1)呈现材料,自读深思;(2)寻求规律,自行探究;(3)交流讨论,自行训练。

经过试验点老师和区骨干教师的积极实践,班级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喜人景像,课上学生或自读,或质疑,或讨论,或评点,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以辅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为浓厚,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大为增强。教师只要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他们的班级就呈现蓬勃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崭新风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明显高于平行班。

华阳中学胡伟勇老师根据“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放在对读物的评论批点上,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反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这四条教学策略中走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一模式不仅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备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创造了一种备课教案的新形式。教学时,胡老师总是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诵读、领会,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不长的一段训练之后,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李塔汇学校的董青运用活动性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松江六中马联明老师教学效果原来一直不甚理想,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后,学生都爱上马老师的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区作文竞赛中获得的成绩远优于平行班。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坚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路走对了。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根据四种教学策略成立四个子课题组,深入实验基地,运用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方法,圆满完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在研究和实践中,全面推进我区的素质教育,为我区教育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贡献。

利用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创新性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组 杨进红

曾在两省一市试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本)和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已在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中推广使用。新修订的大纲,新修订的教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曙光。面对高中语文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信会很快唤起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重新审视,思考并理清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而推动并深化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建设21世纪的新语文教育观。新一轮的语文教材改革,不但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比较严整、比较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训练体系,而且特别注重发挥教材的综合效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新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思考,给语文教学一个全新的定位,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承担起与它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相适应的任务。

(一)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为引导学生领悟中国语言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道德关怀,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掘中国语言的人文价值,新教材编选了过去教材中所未曾选、未能选的篇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诗经》,以往教材长期只选《伐檀》、《硕鼠》两章注重思想意识的名篇,给人以单调及政治痕迹浓的感觉,新教材有意淡化了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选文意识,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关雎》、《氓》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篇什得以入选,其他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祭十二郎文》、《宝玉挨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别康桥》等也都得以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一改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史绍典,是新教材(实验课本)第一轮试教的执教老师,他深有体会地说:“80年代初,考风正盛,应试教育正炽,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实验课本》立足于‘人’——学生、民族,以人为本,以提高民族素质为计,就更具有前瞻性的开创意义。”很显然,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最终指向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笃定了任何教育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人文背景,由此亦规范了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不能离开了中国人所处的传统和文化去构建中国语文体系。新教材在选文上树立和强化的“精品”意识,其目的便是要让中学生同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对话,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同时也让广大教师们惊喜的是,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也在新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学者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尤其适合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利于教师利用范例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因此,中国和世界的文学界、哲学界、美学界、艺术界乃至自然科学界的顶尖人物,他们的语文杰作理应成为我们广大中学生心灵沟通的读物。广大教师应积极以新教材为凭借,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教材选文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新教材的改革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的过程之外。语文教学,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表现在一是作品本身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汉文阅读渗透着中华读者和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三是语文教育要尊重和发展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新教材在选文上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渗透,因而,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例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如果仅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到的只是:“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这仅是阅读过程中的第一层印象——表征印象,还远未触及这篇文章的内核。作品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这又和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及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人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明显的承继关系,把中华民族传统中隐士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心态推向一个新的认识维度。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次探索,不能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得益于丰富的人文品格,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曾祥芹教授就把阅读运思的四维空间概括为八个字“解文、知人、论世、察己”,即通过阅读作品,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点认识得以改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方法技术得以迁移:实现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思考的四维空间构成了阅读活动的内宇宙。所谓开发阅读的智力潜能,就是要在作品(文),作者(人),社会(世),读者(己)四者之间往返,自由驰骋,发挥读者的聪明才智。语文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渗透和熏陶这种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丰富因素,因而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将会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要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也将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三)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自我扩充。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一旦学生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怀。而这又是他们进取的内动力和创造的催生力。语文新教材有着人格培养的最佳素材,对新教材语文教学的处理也应成为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韦应物的“神欢体自轻、意欲乘风翔”等,就会得到科学的方法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学科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编委会”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99年1月第1版

2、《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曾祥芹 载《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0、1-2

3、《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 康健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99年9月

摘自: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第三篇: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文贵有情,没有真情的假泣不能感染人心,无病呻吟,更会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就应用笔去“表露灵魂的深处”。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随心所欲,随情而去。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教学中学生情感真伪初探

淄博市周村区市南路小学 刘 峰(语文)

中文摘要:我们的教学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我们进行体验教育的重点,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了体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忽视了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忽视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特定客观存在,从自身愿望和感受出发,简单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体验等同于学生的体验,走进了体验教育的误区。体验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真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课题就应运而生。本文从课题产生的背景、判定情感体验真实的意义、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原因、谎言的代价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以便更好地服务与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体验、体验教育、体验主体、课程改革、学习方式。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以往仅注重操作性策略的学习方式不同,在改革纲要中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是一种理念与策略兼具的学习模式。其中,体验学习通常被认为是切合人文教育特征的基本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也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我们进行体验教育的重点,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了体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忽视了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忽视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特定客观存在,从自身愿望和感受出发,简单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体验等同与学生的体验,走进了体验教育的误区。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课题就应运而生。

二、判定学生情感体验真实性的意义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基本上与词源含义是相一致的。如“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1在体验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关系着这种学习方式能否为学生接受。学生在活动中的兴奋度有多高,他对活动寄予了多大希望,他是否总是盼望参加这些活动等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适时调整计划,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他的活动当中去。2在体验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作为一种反馈,教师可以直接从这里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哪些环节是积极有利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3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出判断,体现了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听懂听不懂是学生的事,反正我是讲了,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

4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出判断,有利于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小学作文倡导的是说真话,写真实的事,而我们的老师总是希望听好的,看好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譬如作文写一件事吧,我们总是希望他们写好人好事,那些“五子登科之类”的,仿佛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的作文要求,而那些写偷人东西,与同学打架之类,尽管感受真实,好象总不符合要求。这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忽视了学生独特个体的体验,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

总之学生所反映出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反之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还有可能培养出那种两面人,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利的。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几种原因。

三、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原因

首先,参与体验的主体不同,得到的体验当然不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爱好兴趣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定律不仅适用于读书,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体验活动。同样是春游中的一次爬山活动,有的同学感受的是春天的景色真美!有的同学感受的是爬山真不容易!有的同学感受的是要想看到山顶的无限风光,只有努力到达顶点。有的同学感受的是上山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的同学感受的是不经历磨难就不会成功!有的同学感受的是做一只蜜蜂或是蝴蝶真快乐!等等,他们都选取了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观察,进行了体验。我们老师决不能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我让你感受美景,你却感受到了无关的东西!这实际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旧观念的体现。我们在活动中应该正视体验的这种千差万别的特性,这有利于尊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其次,体验的对象不同,体验明显不同。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对象的体验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体验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比如,你的学生去参加姐姐的婚礼,别说姐姐、姐夫送给他的礼物会让他兴奋,那豪华的汽车、山珍海味的喜宴会让他兴奋,那婚礼场上的热闹气氛和充满了奶油香味的空气都一定会感染他,周围人们脸上的喜悦表情一定会影响他,他会自觉不自觉的也高兴起来!把自己融入到欢乐喜庆当中,甚至等到婚礼结束后,他的这种幸福的感觉还久久萦绕在他脑际!整个参加婚礼的体验也许会成为他很长一段时间对朋友炫耀的资本!反之,你让他参加一个庄严肃穆的活动,就譬如是清明扫墓吧!他的感受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同一体验对象,体验者位置、角度不同,他的体验就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比如你拿着一张薄薄的纸让同学们观察,从正面观察的同学可能会说这种纸的形状方方正正的,象个正方形;从侧面看的同学,可能感觉到它不那么方正,甚至有点斜,象个平行四边型;再从另一个侧面看,可能是一条线;如果有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这样的,我们的老师可千万不能生气,不能大声斥责学生。《画杨桃》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里面的一篇课文,想必老师们都已经非常熟悉,我们就要做里面的那种老师,他考虑问题,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多方面,全方位思考,认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我,是正确的。“„„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读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事实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简单的话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使学生受用终身!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忽视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作为独特个体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4人们的地位职务不同,容易使当事人产生迥然不同的体验。被选入教科书的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面的每个人,大臣、皇帝、一般老百姓、孩子对于皇帝的新装都有不同的体验,究其原因,大臣看到的是一架空空的织布机,除此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并不是眼睛骗了他,他首先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眼睛花了吗?怎么看不清楚,于是他靠近了织布机,伸出手,用手摸了摸,仍然是空空的,于是他又进一步产生了这样的怀疑:那是他不愿相信的,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时骗子又过来添油加醋,他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愚蠢的、是不称职的,高声赞美:“太美了!太漂亮了!我一定告诉皇帝,为你请赏!”第二个大臣、皇帝、老百姓几乎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们都昧着良心,把无的说成有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何其相似,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笨,证明自己比别人反应快,老师还没有问完问题,就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问:“这个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是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真正没有疑问,还是我们的学生如此聪明,结合一下皇帝的新装我们也许能知道一点什么,那就是该怎样评价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我们的学生,而不能用一题一事来考察他们,应该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课改呼唤真诚!呼唤聪明的小孩!呼唤敢于说真话的孩子!

四、谎言的代价

《狼来了》的故事是我们都熟悉的。小孩第一次喊狼来了,人们拿着锄头镰刀赶来了,一看,小孩正在得意呢!他也许只觉着好玩,把大人们都耍了!

于是无聊的时候他如法炮制了第二次,这次可把赶来就他的人气坏了,人们心理肯定都这样想:这个小孩太可恶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要相信他了!到这里,小孩戏弄大人搞恶作剧的心态到了满足,但是他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人们之间的信任!

于是,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拼命的叫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活活的被狼吃掉了„„„这就是代价,谎言付出的代价!

是观我们的现代教学观,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三大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它的实践性特点已经被认可,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课程标准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提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维的内容,在不同的大脑内产生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现象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但是对于学生的体验是否真实准确这一现象却认识不深刻、不充分,比如,我们也组织了某项活动,同学们也谈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们的老师却没有深入下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的体验、类似活动参加过没有、当时的情绪怎样、有没有为了迎合老师或是为了高分写一些不真实的体验、这种不真实到了一种什么程度等等。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很飘、很肤浅,只停留的表面上。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不利的。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假的东西、不真实的体验是要付出代价的,故事毕竟是故事,他付出的是一个小孩子的生命。虚假的教学活动、不真实的教学体验、可能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一代人的„„

因此,我建议广大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性作出判断,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孩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了孩子,巩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参考资料: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体悟学习: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学习方式》。3《安徒生童话》之《皇帝的新装》。4《画杨桃》。5《现代汉语辞海》。

第五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平罗县姚伏中学

张慧娟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形容初三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是准准确无误的,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学习最紧张最高效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所有教师绝大多数学子最投入最勤奋的一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考在即,多数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分秒必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然而,千帆竞发旁侧偶有沉舟,万木争春偏有病树呻吟。在冲刺中考的征途上,几乎每年每校每级每期每班都有若干名学生面对自己薄弱的学习基础,面对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对单调沉闷的学校氛围,面对未知的现实忧虑,灰心丧气,无精打采情绪动荡,甚至于放弃希望,打算对于中考不战而降,这种情况,让教师家长深以为忧.㈠初三学困生的病症:任是无病也呻吟

-`进入初三 ,由于临近中考这个终点,学生的精神面貌心态较之初二有了更明显的分化.学优生、学困生一目了然.有希望冲刺重点高中的学生手不释卷,游弋在题海读本资料笔记中,忙碌得连抬头的功夫都少有;而另有个别闲人----学困生则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二目呆滞人在教室心在外.这部分人让老师十分头痛,教育过后改进不大,多数老师就顾及不了他们了漠视他们的存在.细分起来 初三“ 弃学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万念俱灰蒙头大睡型。这类学生有一个特点:内心自卑.他们学习都不好,各项学科没一科优秀,自身没突出的长项,也没好友不被人欣赏

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存在不关注,他们因为得不到肯定而自暴自弃,万念俱灰.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考勤场上都不顾及形象,蒙头大睡.几乎是人见人摇头。

2沉溺于早恋不能自拨型.初三是检测智力耐力的一年,更是挑战心理压力的一年.个别心理脆弱基础不很扎实的同学担忧自己会倒下,期望别人尤其是异性转移分担自己承受不住的来自升学老师家长的无形压力.一旦找到突破口和合适的人选,便倍感新鲜温馨沉溺其中不愿回头.学业前途这些原来很在意的内容,在他们眼里忽然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从此以后便不把学习当作一重要的事.整日里情思昏昏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尺。

3情绪滑波动难以自控型.这类学生情绪化现象非常严重一般较为聪明基础也不差,投入到学业中时,思维敏捷,态度端正,会使教师有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惊喜;然而激情一过,他像变成另外一人,表情表情木然,态度生硬,学习被动,甚至于会在考试时不答卷不交卷.过段时间又趋于正常.反反复复,他们在自我折磨的同时也累坏了老师影响了学业 童心过重不思进取型.这类同学强烈地留恋童年,有一颗长不大的心.尽管明知学业沉重,前途严峻,但拒绝责任拒绝长大.,只想快乐游玩.表现出从无紧张状态,无论是上课考试一幅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和事不关己的逍遥.以上四类学生如同生机盎然的森林里刺眼的病树,学校老师却找不到啄木鸟.㈢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菌树重新焕发生机

老师要面向第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命运.初三老师面对沉重的学业竞争和升学压力,如何确保对优秀生的重视督导和对学困生的兼顾呢?答案就是用爱心关注第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最大的困惑和心理需要,做到雪中送炭,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升学率的锦上添花。

1对于全力拼搏情绪稳定的学优生,老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他们饮食起居上.这会使他们减轻焦虑,感受到父母般的爱护,避免情绪波动,直跨理想高中.信心百倍,如对张文婷同学我在对她的关注上更多地放在营养与提高记忆力的的问题上她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困惑,保证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始终在年级前三名。

2对于万念俱灰蒙头大睡的同学,老师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让他们悦纳自己重建自我评价上.如对李文丽的教育上,我毫不留情地校正她世界观的根本失误,硬性去除她什么都不在乎的习惯,让久违的羞涩自尊又重新回到她的身上.她在找到自尊后又有了学习的意识.要重视公开批评的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要注重私下的谈心正确引导.如王和宝阎薇同学教育之后。

3对于沉溺早恋的同学关注要双管齐下, 要重视公开批评的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要注重私下的谈心正确引导.如王和宝阎薇同学教育之后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振作了曾经大幅度下滑的学业又能迎头赶上了。4 对情绪不定忽冷忽热的同学对他们的关注要放在他的感受上,引导他正确对待周围环境身边人.孙文同学的二次情感大波动就分别是由于同桌的休学和脚扭伤的失落感引起的.我给予了他开导后他的情绪又很

快正常化, 4 对拒绝长大的学子关注应放在激励人生确立方向榜样上.有了比照才能找出不足,才能警醒.谈乐同学童心很重以玩为主我在对他的教育中给他找到了目标,学好字他比以往也认真了许多.爱心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金钥匙.关注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必须之路.用关注学生情感的形式走进学生,诊治学困病因.往往事半功倍.愿所有教师都有一双回春妙手,让病树远离病态重焕生机吧﹗

下载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生命 生命》听后感 叶崇凤 一直以为,“感性”是语文老师应该且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这种“感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矫揉......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高恩波 2012年8月2日 15:33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在应试......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作品中领悟艺术真谛,学生的欣赏水平起点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清镇市扁坡小学肖胜科 ——从窦桂梅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想到的 我最喜欢窦桂梅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清平乐·村居》、《晏子使楚》这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