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时间:2019-05-12 04: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第一篇: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

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俞子正.歌唱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第二篇: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情感体验是影响演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歌曲;声乐教学;情感体验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彩变化。例如:人在欢乐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明朗的;在悲伤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暗淡的;在表达爱恋之情的时候,说话的音色肯定是甜美、柔和的„„于是,人类的语言色彩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

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而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一般是先从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再到歌曲整体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并在反复艺术实践中加深认识而不断完善的。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因此,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是熟读歌词,弄清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再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从中熟悉词句的韵律感,同时也为歌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歌词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可以帮助演唱者找到语感和语言的动态美,体验语言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的特殊功能。这样,为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迈出了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任何一首歌曲都带有特定的情境描绘,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声乐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时,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让学生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当)代的艺术歌曲或传统民歌,与我们生活较接近,我们分析理解其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是不难的。但是,中外古典歌曲如果不弄清歌曲表达的意义,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的去唱,只闻其声而不知所云,这种“无情之曲”是绝对不会感人的。歌词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歌唱中旋律的进行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收、放等多种表现手法,演唱中如何运用好“声”与“情”的作用去表达出这些情绪的转换交接和延续变化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对每个乐句、每个音符的安排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它们相互成为一个有机体而发挥着作用。因此,演唱者对歌谱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应该有所认识、有所设想、有所创造,这样才能逐渐在艺术表现上达到完美的境界。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演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

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演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一副好嗓子,虽背得很熟,却因为唱出来的歌声很冷静、很平淡,而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说来,前奏是一首歌曲的触觉,它的出现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具体要求应该是在前奏第一个音奏响之时,演唱者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把对歌曲早已确定好的基本情绪渗入到前奏音乐的想象中去,让歌声在前奏情绪的激发诱导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前奏与全曲音乐有着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但有些演唱者对前奏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那是钢琴伴奏的事儿,把歌唱与伴奏这对整体关系分裂开了。

其次,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再创造阶段,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达到强烈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艺术家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准确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美寓其中”的关键。在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其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观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动的现实现象在脑海中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使逐渐明朗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获得血肉的同时也获得了灵魂,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已经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更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而是自己内心情感体验的结晶,是自己生命的内涵,是灵魂深处不可截止的喷涌而出的心泉。在这种“心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冷漠的逻辑推理,而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他的激情、追求伴随着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随着人物的行动、遭遇激发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所以著名作家杜鹏程在谈到他创作的《保卫延安》时说:“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远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当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落在稿纸上”。由此可见,艺术家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作品需要通过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一首经典的诗词以及旋律终归是“死”的,它必须通过演唱者唱“活”了才能让听众有所感受。歌唱——就是用人声来表达乐曲和歌词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去感染广大听众,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从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得到鼓舞和力量。演唱者的这种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他必须把自己做人的经验、深刻的生活观察、丰富的文化知识,长时间的对这首歌曲的内容(诗词和音乐)进行分析、体验,然后摸索出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本人个性特征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奉献给听众。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前,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和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其全方位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声乐艺术的表现是能够弥补我们声音技术上的某些不足的,无论在声音方面,或者在咬字、吐字方面都应该下工夫苦练。但如果过分追求声音、强调吐字,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从歌曲的意境、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第三篇: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音乐不象绘画、雕塑,把具体事物再现到画面或空间,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它是随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的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利用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的成果,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应该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做到用他的语言去表达音乐,使学生进人音乐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他既要掌握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流派及特征,更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在教学中使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音乐艺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人们在精神上爆发出火花。

第四篇: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还是情感艺术,因为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在情感表现方面最为直接和丰富。特别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声乐技巧掌握水平,丰富学生音乐感知力,完善学生音乐素养。在积极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情感体验教学的关注,明确其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立足高师声乐教育实际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提出推进情感体验教学的策略,在升华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感体验;高师;声乐教学;作用

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强调以情感感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把握能力,使得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有更加细腻深入的表现,与此同时,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引起学生在情感和情绪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师声乐教学要特别关注情感体验教学,明确其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情感体验教学实践方法,为优秀高师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一、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落实素质教育宗旨

长时间以来,高师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秉持的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这一宗旨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当中秉持的根本原则。在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当中,特别提倡的就是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体现,更是完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声乐技能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除了要强调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身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最终促进学生音乐创作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演唱技巧

就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对于教育重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声音技巧训练放在教学首位,也有教师认为应该把情感体验教学放在第一位。两种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都认识到声乐教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那就是技巧以及情感教学。如何确定教育核心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高师声乐教学当中接触的学生通常不具备稍微完善的音乐专业素质,那么在声乐教学当中就必须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步纠正单一关注声乐技巧而忽视情感培养的观点。情感体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演唱技巧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声乐作品,并从中进行细细感受与情感品位,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力,进而提升学生演唱技巧。

(三)培养学生情意素质

情感体验教学是高师声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除了有助于提升学生演唱技巧之外,还有利于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情意素质包括了思维、兴趣、情感、毅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素质在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讲求的是要培养人的情商,因为情商在个人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意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学生聆听以及演唱多种多样的声乐作品,并切实让自己进入到音乐形象中,将作品的情感与学生个人的情感融合起来,之后用歌声以及表演表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学生强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发展情意素质的过程。

二、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

在声乐教学当中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声音存在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也就是说,利用言传的方法只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理解,无法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体会音乐作品的感觉方面,依靠言传的方法是无法讲解清楚的,于是要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情感意会和审美体验。创设情感情境的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就酝酿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将学生真正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当中。如果学生被实际情景或者虚拟情景感染,会自然而然的唤起情感因素。比方说,生动形象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就是激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应用趣味盎然的表述方法,精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点拨,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思维,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世界当中尽情遨游。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提升节奏把握能力

节奏这音乐符号特体主框架,节奏和声音都无法脱离演唱,而且节奏会贯穿在每一部声乐作品当中。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分析学生在演唱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能够在节奏方面发现原因。比方说节奏不统一、节奏松弛度不佳、节奏呼吸不准确等。就节奏本身特点而言,声乐作品当中的节奏必须严格准确,但是节奏也不能够是机械性的,这是因为节奏是,音乐表现的核心要素,音乐是在不断传递情感,且富有勃勃生机的艺术形式,要想让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情感得到强化,就必须将突破口放在节奏把握方面。所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情感情绪等方面受到良好启发,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的感悟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与艺术美,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作品创造的意境。例如,《乌苏里船歌》这部声乐作品的节奏音型具备浓郁民族风韵和清新格调,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又进一步证明了节奏在帮助学生体验作品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引导

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高师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较少,在实际学习当中往往不能够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情感。此时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获得情感体验。第一,引导学生用情眼观察周围世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学生亲眼观察周围的世界,才会获得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由此引发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鲜活。虽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但是在读圣贤书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窗外事,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用情眼看周围世界,观察自然以及社会现象,从而让人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加。在经过了情感体验积累后,学生在声乐学习当中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引导学生用情心感悟生活。生活是收获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带着一颗情心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素材,体会到更加细腻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将从生活当中获得的一些情感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演唱当中,在二度创作当中加入个人思想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将音声乐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提升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高师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有助于落实教育宗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促进学生情以素质的发展,进而完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启发,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景,提升学生节奏把握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情感体验在民族声乐歌唱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5,09:105-106.[2]熊伟.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6,01:28-29.[3]许静哲.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6,08:105.

第五篇: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流行声乐指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受很多人喜欢,流传范围较广的音乐演唱类型。这是一种将演唱者的情感和演唱技巧紧密结合而塑造出来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唱者通过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音乐灵魂和内涵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全新形式的演绎,引发听众共鸣,优化流行声乐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流行声乐;音乐类型;情感;音乐灵魂;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62-01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巧,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在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流行声乐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融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声乐的演唱效果和演绎水平。因此,在进行流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演绎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控制,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诠释,将演唱技巧与演唱者的情感相结合,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情感控制

对学生进行流行声乐教学时,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就可以自觉地进入到对流行乐曲的学习过程中去,并根据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音乐理念,受到情景的熏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情景的设置是需要教师用心规划的,设置的情景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宣泄内心情感的欲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控制的教学。例如,在讲《父亲》这一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对作者的基本资料和人物背景介绍有一个整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幻灯片,并从网上搜索歌曲和歌词,最后在乐曲伴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相关的文章进行深情朗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被父爱所感染。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深有感触。之后,再进行音乐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引导,教导学生如何在乐曲中进行情感表达,再配合音乐旋律和歌词,将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实际演唱指导学生情感控制

进行声乐演唱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演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演唱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大胆地进行演绎,并且教会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根据音乐旋律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音乐作品中,以形成一种独具演唱者风格的演唱方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灵敏程度,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更好地控制情感的表达。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登台演唱,并在学生表演后进行针对性评价,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实践训练推动学生情感技巧统一

鉴于每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别教学,实行分阶段和分步训练。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发声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关于感情的理解和表达的培训,将对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的培训上来。比如对于一些较高音的训练,只是靠着感情和甜美的演唱声音并不能学会音乐演唱技巧,而要将演唱技巧与丰富的感情相结合,将唱歌的情感与演唱技巧紧密联系,使得演唱时声不断则情不断。

发音、咬字和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了演唱的整体。演唱者以自身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绎,并不仅仅只是靠嗓子、共鸣和气息调整就能完成演唱的,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感情与作品的灵魂相结合,只有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将技艺与情感相结合,才能引发听众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情感是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诠释的精华所在,作为歌者的灵魂,做好情感控制对于更好地表现和诠释音乐作品,引发听众的感情共鸣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现代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做出全新的诠释和演绎,更好地展示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果,焦春梅.声乐教学的情绪控制[j].中国音乐教育,2015,(05):45.[2]高毅.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技巧[j].音乐生活,2014,(5):112-113.作者简介:

孙 苗(1987-),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研究方向:流行演唱教学。

下载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让学生尽情歌唱 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以来,对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有所感悟。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歌曲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有明显的走调、忘词、吐字不清晰、歌声缺乏气息的支持......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长期以来,音乐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清楚地了解音乐艺......

    226 浅谈职高生职业道德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职高生职业道德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用人标准和在校生思想认识的错位与反差,引发出对职高生职业道德教学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狭义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作品中领悟艺术真谛,学生的欣赏水平起点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情感体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实践体验、角色体验、榜样体验、对比体验等多......

    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苏庆婵 【论文关键词】鲜明强烈复杂多样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 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