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

时间:2019-05-12 22:1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

第一篇: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

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即认知心理学。他们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而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呢?学生的认知效果与情感体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他们的认知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本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又不得不学习语文。他们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但就是对语文提不起浓厚的兴趣,感觉学得很压抑、很被动。每次考试的成绩不上不下,无法有大的突破。而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语文令他们觉得很痛苦,有个别学生考试都不敢交卷。因此如何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语文认知水平,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问题。笔者在这里想要谈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的关系。由于研究得很肤浅,所以只能是很简略地谈一下。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喜欢这堂课的学生精神抖擞,兴奋异常;不喜欢这堂课的学生无精打采,懒懒散散,不断地看表,急切地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起;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于课堂既不会很感兴趣,也不会觉得讨厌,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已。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把准备的教学内容讲完,把知识像批发产品一样传授给学生,总想凭老师的身份引导他们按我们设想的理想模式发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的话,就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而老师的劳动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班上有一个学生向来讨厌语文,上课总是没精打采的样子,我们跟他谈语文在中考中的地位,在人生中的意义。他客气地点点头,但脸上的表情是不以为然的。一个偶然的时间,我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他特别喜欢发手机短信,于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特意安排了一道题:五一节就要到了,要求学生运用某种修辞编写一条手机短信问候远方的亲友。他果然答得很出色,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点名表扬了他。他低着头,但脸上的表情是愉悦的。在接下来的课堂里,他听课越来越认真,或许他已经发现语文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了。

其次,我们除了关注学生上课时的情感状态之外,还要在课余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获得胜利时的心理波动幅度。我们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有的学生害怕考试,不想做练习,我就让他独自给全班同学编写一套练习题并附上答案,编完后他自己可以不做。这样,从表面上看,他不用做题了,而实际上,他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做的题已经不少了。从被动练习到主动求知,便完成了从消极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我们给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效率的认知过程。

再次,师生角色的互换极有利于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更强调师生知识的双向交流。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的角色定位很严格。时时处处都得讲究“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听命。而今,学生的知识面增广,老师的知识面反而相对狭窄了,因此,有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来个师生角色互换。我在讲授《奇妙的对联》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到市区各大街小巷和风景名胜区去搜集各种各样的对联,并且从长辈那里了解对联的知识,等到上课时便把资料拿出来交流分享。他们搜集到的对联有店铺里的、居民楼里的、风景名胜区的,还有老百姓口头故事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他们还无意识地谈到了对联与人们文化心理的关系,这是课本都未曾涉及的内容。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通过交谈了解到很多与对联有关的知识,有些知识是老师也无法教给他们的。相反,是他们在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传授知识。老师在此时只是班上一个年纪最大的学生。而学生以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巨大的成就感,这些情感体验将让他们铭记一生。

消极的情感体验容易击倒学生的自信,甚至让学生厌恶语文或害怕语文,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会促成积极的认知效果。我们慢慢地学会了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追求高水平的认知效果。我们尚在不断地摸索之中,相信这种摸索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蒲公英”一文讲的是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的态度不同,其命运也截然不同,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学生领悟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父亲或母亲经常嘱咐你什么?你是怎样对待的?其结果如何?”然后以“——的嘱咐”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进一步加深对该课主旨的理解。在“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家乡缺水之苦后,出示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将“渴”说成是“饿”的话,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饿”字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种特殊境况下的特殊的体验,只有在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有这种“饿”的感受。这时我作了最后总结:缺水之苦让家乡的人产生了对水的特殊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很多水,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要在感情的共鸣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教学中学生情感真伪初探

淄博市周村区市南路小学 刘 峰(语文)

中文摘要:我们的教学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我们进行体验教育的重点,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了体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忽视了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忽视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特定客观存在,从自身愿望和感受出发,简单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体验等同于学生的体验,走进了体验教育的误区。体验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真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课题就应运而生。本文从课题产生的背景、判定情感体验真实的意义、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原因、谎言的代价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以便更好地服务与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体验、体验教育、体验主体、课程改革、学习方式。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以往仅注重操作性策略的学习方式不同,在改革纲要中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是一种理念与策略兼具的学习模式。其中,体验学习通常被认为是切合人文教育特征的基本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也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我们进行体验教育的重点,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了体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忽视了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忽视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特定客观存在,从自身愿望和感受出发,简单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体验等同与学生的体验,走进了体验教育的误区。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认定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课题就应运而生。

二、判定学生情感体验真实性的意义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基本上与词源含义是相一致的。如“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1在体验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关系着这种学习方式能否为学生接受。学生在活动中的兴奋度有多高,他对活动寄予了多大希望,他是否总是盼望参加这些活动等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适时调整计划,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他的活动当中去。2在体验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作为一种反馈,教师可以直接从这里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哪些环节是积极有利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3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出判断,体现了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听懂听不懂是学生的事,反正我是讲了,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

4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出判断,有利于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小学作文倡导的是说真话,写真实的事,而我们的老师总是希望听好的,看好的,一相情愿的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譬如作文写一件事吧,我们总是希望他们写好人好事,那些“五子登科之类”的,仿佛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的作文要求,而那些写偷人东西,与同学打架之类,尽管感受真实,好象总不符合要求。这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忽视了学生独特个体的体验,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

总之学生所反映出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反之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还有可能培养出那种两面人,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利的。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几种原因。

三、造成学生体验不真实的原因

首先,参与体验的主体不同,得到的体验当然不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爱好兴趣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定律不仅适用于读书,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体验活动。同样是春游中的一次爬山活动,有的同学感受的是春天的景色真美!有的同学感受的是爬山真不容易!有的同学感受的是要想看到山顶的无限风光,只有努力到达顶点。有的同学感受的是上山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的同学感受的是不经历磨难就不会成功!有的同学感受的是做一只蜜蜂或是蝴蝶真快乐!等等,他们都选取了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观察,进行了体验。我们老师决不能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我让你感受美景,你却感受到了无关的东西!这实际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旧观念的体现。我们在活动中应该正视体验的这种千差万别的特性,这有利于尊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其次,体验的对象不同,体验明显不同。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对象的体验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体验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比如,你的学生去参加姐姐的婚礼,别说姐姐、姐夫送给他的礼物会让他兴奋,那豪华的汽车、山珍海味的喜宴会让他兴奋,那婚礼场上的热闹气氛和充满了奶油香味的空气都一定会感染他,周围人们脸上的喜悦表情一定会影响他,他会自觉不自觉的也高兴起来!把自己融入到欢乐喜庆当中,甚至等到婚礼结束后,他的这种幸福的感觉还久久萦绕在他脑际!整个参加婚礼的体验也许会成为他很长一段时间对朋友炫耀的资本!反之,你让他参加一个庄严肃穆的活动,就譬如是清明扫墓吧!他的感受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同一体验对象,体验者位置、角度不同,他的体验就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比如你拿着一张薄薄的纸让同学们观察,从正面观察的同学可能会说这种纸的形状方方正正的,象个正方形;从侧面看的同学,可能感觉到它不那么方正,甚至有点斜,象个平行四边型;再从另一个侧面看,可能是一条线;如果有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这样的,我们的老师可千万不能生气,不能大声斥责学生。《画杨桃》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里面的一篇课文,想必老师们都已经非常熟悉,我们就要做里面的那种老师,他考虑问题,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多方面,全方位思考,认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我,是正确的。“„„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读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事实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简单的话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使学生受用终身!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忽视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作为独特个体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4人们的地位职务不同,容易使当事人产生迥然不同的体验。被选入教科书的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面的每个人,大臣、皇帝、一般老百姓、孩子对于皇帝的新装都有不同的体验,究其原因,大臣看到的是一架空空的织布机,除此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并不是眼睛骗了他,他首先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眼睛花了吗?怎么看不清楚,于是他靠近了织布机,伸出手,用手摸了摸,仍然是空空的,于是他又进一步产生了这样的怀疑:那是他不愿相信的,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时骗子又过来添油加醋,他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愚蠢的、是不称职的,高声赞美:“太美了!太漂亮了!我一定告诉皇帝,为你请赏!”第二个大臣、皇帝、老百姓几乎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们都昧着良心,把无的说成有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何其相似,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笨,证明自己比别人反应快,老师还没有问完问题,就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问:“这个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是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真正没有疑问,还是我们的学生如此聪明,结合一下皇帝的新装我们也许能知道一点什么,那就是该怎样评价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我们的学生,而不能用一题一事来考察他们,应该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课改呼唤真诚!呼唤聪明的小孩!呼唤敢于说真话的孩子!

四、谎言的代价

《狼来了》的故事是我们都熟悉的。小孩第一次喊狼来了,人们拿着锄头镰刀赶来了,一看,小孩正在得意呢!他也许只觉着好玩,把大人们都耍了!

于是无聊的时候他如法炮制了第二次,这次可把赶来就他的人气坏了,人们心理肯定都这样想:这个小孩太可恶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要相信他了!到这里,小孩戏弄大人搞恶作剧的心态到了满足,但是他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人们之间的信任!

于是,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拼命的叫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活活的被狼吃掉了„„„这就是代价,谎言付出的代价!

是观我们的现代教学观,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三大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它的实践性特点已经被认可,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课程标准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提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维的内容,在不同的大脑内产生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现象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但是对于学生的体验是否真实准确这一现象却认识不深刻、不充分,比如,我们也组织了某项活动,同学们也谈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们的老师却没有深入下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的体验、类似活动参加过没有、当时的情绪怎样、有没有为了迎合老师或是为了高分写一些不真实的体验、这种不真实到了一种什么程度等等。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很飘、很肤浅,只停留的表面上。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不利的。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假的东西、不真实的体验是要付出代价的,故事毕竟是故事,他付出的是一个小孩子的生命。虚假的教学活动、不真实的教学体验、可能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一代人的„„

因此,我建议广大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性作出判断,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孩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了孩子,巩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参考资料: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体悟学习: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学习方式》。3《安徒生童话》之《皇帝的新装》。4《画杨桃》。5《现代汉语辞海》。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及方法

内容摘要: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非常有情感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当中要有情感体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取得一个短暂的教学成绩,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顾及去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当然学生死记硬背在某一个阶段会有一定的效果,长此以往,却使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神生活显得枯燥无味。所以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一旦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就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积极 更充实 更持久,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始终在好奇 愉快中学习,既学会了和巩固了所教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作用 方法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非常有情感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当中要有情感体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取得一个短暂的教学成绩,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顾及去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当然学生死记硬背在某一个阶段会有一定的效果,长此以往,却使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神生活显得枯燥无味。相反的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一旦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就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换言之,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情感体验的含义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之前,有必要对情感体验做出一

2345-

第五篇:丰富情感体验 深化道德认知

丰富情感体验 深化道德认知

——让“情境教学”走进初一思品课堂

卞利丰

内容提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关键词:情境教学 体验 感悟 认知

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通常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被称为“教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思想品德课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走进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会发现新的教材更加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亲和力了,它从“学生”的角度编写,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淡化了知识性,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加大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情境。”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饱含激情的情绪状态中,使其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从而产生浓厚的教育兴趣。[1]通过这两年对新教材的使用,我发现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被人认可和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的道德认知,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采就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其乐融融,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以下几种形式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创设语言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用故事来阐明道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精选、提炼、加工,探究人物思想和心理变化,创设合适的语言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那么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语言情境呢?除了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还可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如期待的目光、鼓励性的手势动作、丰富的脸部表情,都可以使教学更加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发展自己的潜能”一课,我一上课就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脸部表情,惟妙惟肖的动作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沙特阿拉伯,有位漂亮的“哑姑娘”,不明原因地哑了二十多年,多方医治无效,长大后由于受父亲逼迫,要把她嫁给一位丑老头,她听后一时情急,开口说出了二十年来的第一句话“我宁死也不嫁给他!”,哑症此后不治而愈。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及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姑娘会开口说话了呢?”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顺利地引出了学习主题。

二.创设实物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

运用实物来教学在美术课上非常普遍,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其实这一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到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为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美应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具有促进作用,我特意选了一个外表红艳艳其实果心已经烂的苹果给学生展示,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这只苹果漂不漂亮,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漂亮,我随后拿出一把水果刀,要求一位学生动手切开,其他学生注意观察,苹果切开的一刹那,爆发出一片惊呼声,在学生们惊讶的眼神中,我把对苹果的认识顺利地过渡到对人的认识,加强了课本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眼有所观,心有所感。生动形象的实物情境,一般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生动地演示,然而不妨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参与,去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如在讲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前,我提前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他们课后去采集相同的植物落叶标本,并且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方面观察、比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下自我组合,互帮互助,课上相互比较、交流归纳,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情境 提高认知水平

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80%要通过人的视觉从图像中得到,同一件事如果用单纯的符号或文字的认识需10秒钟,而用逼真的图像只需1/3的时间。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多种功能,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上初一《思想品德》(上册)“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我用幻灯片展出了一系列吸读者,法轮功练习者自焚前后的图片,播放了一段吸毒者吸毒时、法轮功练习者自焚时的视频,看到吸读者因吸毒骨瘦如柴、弱不禁风,法轮功练习者自毁容貌,家破人亡的凄惨情景,学生的视觉上受到了很大冲击,心灵上受到很大震撼,情感上产生了很大共鸣,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然形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吸毒,法轮功的严重危害性,从而思想上远离这种诱惑,行动上抵制这种诱惑。又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中如此和睦温馨的场面,激动不已,纷纷自觉地站起来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去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与动物做朋友的美好愿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内化为自身的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创设表演情境 丰富情感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教材的有些内容,它的“剧本性”是较强的,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课本中角色的形象,从而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表演过程中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以下情境中的角色,要求表现出当时的情绪,其他同学思考他产生该情绪的原因,情境如下:(1)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老师说明天带大家去春游;考试得了100分(2)上体育课时,被同学有意绊了下,摔了一跤;看电视正入迷,爸爸走过来关掉了;听见别人在自己背后说自己的怪话(3)长的不漂亮,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小组活动时,任何一个都排斥我;考试发挥不好,学习成绩明显退步(4)作业没做好,老师说明天要请家长来,考试没考好,担心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看到一辆汽车朝自己直冲过来,通过学生生动活泼的表演,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情境,明白了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大体有喜、怒、哀、惧等,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勇于表演的自信,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多种合理的形式,去不断地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然地“生成”知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快乐地成长,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的多样化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始终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备课时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建立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二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三是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不能冲击正常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发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光彩亮丽。参考文献: [1]程俊英:《利用资源 激发兴趣 互动学习》,《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第10期 [2]韩金坪:《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第9期

下载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姓名:康慧学号:实习报告 12-1班20120115 实习报告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1

    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 嵩县明德学校孙红飞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从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情感体验因素;改革教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创新学法、注重调动情感体验积极性三个......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最终版)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