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摭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高中数学教学实感
董生麟
(甘肃省陇西县文峰中学 748000)
一、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第四、学生是否只为了应试而搞题海战术?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在农村的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初步形成,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已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对策有联系。1.浅层次对策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考试,进行考试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考试,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2.深层次对策
审题。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2.依赖的对策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和依赖教师的策略,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法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够好。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数学考试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考试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只因为厌倦,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学生觉得数学学起来非常枯燥;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平时在学习数学上,的确花费了好多时间,确实也努力了,但成绩不见明显的好转。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和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策略,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够好。研究发现,依赖的策略更多地与深层次的策略有关。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几何,所以一直对几何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第三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最终版)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
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和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策略,实
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够好。研究发现,依赖的策略更多地与深层次的策略有关。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几何,所以一直对几何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
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目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
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第四篇:谈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谈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一般规律来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并且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去体验。使他们明白,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让学生能真正的听懂音乐,达到音乐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审美实际上有三个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作曲家将一个作品创作出来,经过演奏家的表演,最后给观众来欣赏。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而鉴赏则是在欣赏的情感体验中再次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主观色彩,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
1.遵循学生欣赏心理的一般规律
当最初接触一个作品时,往往是先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符和旋律带来的,他们能够理解的信息,然后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这个作品。例如在欣赏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对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作品的演奏速度和音阶的快速跑动而做出评价,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作品情感的内在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首钢琴练习曲左手从上“飞流而下”的快速音阶跑动和右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分别代表着什么,即使了解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却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此时,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就要非常的细致,从钢琴演奏法到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战斗激情和胜利期望。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作品有很多种形式,但它们都是由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复调等基本语言要素组成。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音乐教育具有这样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然与音乐语言自身美的特殊行分不开的。就拿旋律来说,作为音乐的灵魂,是表现音乐情感形象的关键,对他的体验也非常的重要。不同的旋律所表现出的音乐情感会截然不同,他的变化会引起情绪上的很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不一样所表达的情绪就不一样,如旋律平稳则一般心情较平静,旋律上行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旋律的起伏不一样也会使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旋律练习,感受各种各样的旋律风格体会他们所带来的变化,并理解他们是如何来表现音乐,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和音乐知识的积累都是不同的。有的对音乐非常喜欢是个乐迷,;有的对音乐的爱好仅仅停留在哼唱几句流行歌曲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非常的注意这点。实际上通俗音乐中也不乏有好的优秀的作品。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就是好的值得推广的,关键是怎么样摆脱浅显的通俗音乐的理解方式,进入更高境界的欣赏。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增加学生欣赏的信心和好奇心。教师可适当地找一些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的音乐表现形作为铺垫。例如在欣赏到歌剧艺术时,找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咏叹调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著名歌唱家所演唱的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到大师的风采之余徜徉在美妙的音乐海洋中。又例如:引用电影《第五元素》中那段外星人所演唱的咏叹调,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到音乐的魅力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
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摘抄一段北京八十中学,高一年级六班学生——宋雪,在一年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实在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获得
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的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式: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或者多找一些作品的现场演奏版和MV等等,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来了解作品。在欣赏的同时,老师适当的讲解一些音乐常识,例如不同乐器的表现力和特点、音乐的表情术语的运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
2).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记得一次公开课,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是重点内容。在教师简单地对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容进行讲解后,开始欣赏作品。教室中一片“静寂”,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中翻滚、跳跃。此时学生的主观性被调动,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自身的表现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在欣赏过后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对鬼子恶劣行径的痛斥;对妇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保卫家园的迫切希望与必胜的信心……
3).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例如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的《我的太阳》、《饮酒歌》等。
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以上的一些问题都是我对于音乐欣赏及其情感体验的一点认识,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像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学生能否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就要看学生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他们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教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引导和带领真正学生神圣的音乐圣殿!
第五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含山小学
丁苗苗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失去感情陶冶和培养的大好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文本,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尤其是阅读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能够自由、率真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情感朗读、互动交流、个性写作时体会到了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灵感。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自己要融入文本中,先要被自己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一文时的教学片断: 师:抽取骨髓的手术如期进行了(师配乐朗读)
出示: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有着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当时,余震很厉害,可台湾青年并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也深情地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仿佛置身于现场。)师:请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台湾青年的美好品质
(学生都表情凝重地读了这段话,可以说是用心在读书,在感受)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地多作讲解,在范读了文章之后,把学生带到了这个情境之中,在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首先我以饱满的激情感动了自己,而学生也被我的这种激情感染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分别指名学生扮演小鸟,树根,门和小女孩,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情境中,让扮演小鸟的同学飞到其他三个角色的身边,用越来越着急的口吻来完成这几组对话。然后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当时小鸟的心情以及其他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从而体会到小鸟与大树的那种深厚的友谊之情。这就把课堂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解读文本来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而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很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能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毫无疑问,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合作研究中得到充分锻炼及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合作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往往游离与小组研究之外,成为小组合作的配角或“旁观者”,享受不到合作研究的乐趣。教师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指导、激励,引导他们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多种读法结合,层层深入
运用已学过的各种朗读方法,诸如:默读、齐读、小组读等等,也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可以教师范读或请班级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课文。这样有助于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时的自信。
阅读愉悦了自己,也实现了自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这兴趣会牵引他们走向自我的天地,阅读实 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 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引导观察,回归生活,以物激情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课堂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文描写相关的实物、图片同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下面提供的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钟鹤童执教的《秋天的雨》(人教版)教学片断:
师:(从信封中抽出银杏叶发给学生。学生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仔细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呀,把银杏叶比喻成了小扇子!师:我们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好奇地摸着树叶)滑滑的。师:我们再来闻一闻,你闻到什么啦?
生:我闻到香味了!
师:你们闻到秋天的气息了吗? 生:闻到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师: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我们就带着这些感觉来读一读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去观察银杏树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扇一扇来体验秋天的神韵,是阅读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特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才能体验情感,从而提升阅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给老师的100个建议》(霍姆林斯基著)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小学语文教学》(总第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