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时间:2019-05-12 23: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摘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正确而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之要求。这就不难看出,投入感情,是开展朗读教学中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情感

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评议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评议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其本原就自然应当追溯到文章的创作者所倾注和表达之情感上。但是,作为学习者,我们又很难感悟到和文章作者完全相同的情感经历。有鉴于此,朗读中的情感投入绝大部分要依赖于读者之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创设出类似情境,从而激发出小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能够让其读出真感情。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

“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让学生“心入于境”

朗读要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为数不少。朗读并不只是单纯的读,它是要为学习课文服务的,要让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

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读。我在教学《小露珠》第7段时,创设了一些训练语言的情境。如小露珠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露珠要走了,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为什么这么迫切地想把小露珠留住?教师进行小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敬佩的感情进行朗读,就能通过朗读体会到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情会于物”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让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到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文章的重点之所在。例如,我在教《西湖》一文时,先向学生提问: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西湖是什么?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随后,再提问: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再引导学生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教师启发,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在学习第3段时,向学生提问: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通过这种“情会于物”的朗读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就能从这些形容词中体会到

西湖之美。

三、让学生“读出疑惑”

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口气,情态,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字里行间读出心中的疑惑,进而深入思考。例如,在《孙中山破陋习》第七自然段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读出疑惑”,从而体味到人物的复杂情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并提问: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之后,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一是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二是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三是要表扬学生: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于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朗读并思考文章上,让其带着“疑惑”去认真阅读全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让学生“读出个性”

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例如,第五册课文《做一片美

的叶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就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教师应向学生提问: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叶子的“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语,阅读句子,并欣赏录像片或者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朗读的方法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这样,就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朗的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因此,让诱导“多读”贯穿语文课堂,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娟.读出意境 读出情感 读出体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j].新课程(小学版),2008,(10).

第二篇: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谭朝霞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情感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一旦把老师当作了朋友,课堂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思想,而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显得特别重要。

一、师生情感的建立。

(一)首先老师必须热爱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更需要爱。为师者不可不爱学生,这种爱既体现出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又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课堂上师生才能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用情感潮水将知识的浪花冲向学生思维的岸边,师生亲密无间才能提高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采取挖苦、训斥,恶语侮辱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挫伤学生自尊心,师生情感水火不相 容,即使是课堂表面平静,可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却变得冷漠,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对完成教学任务造成障碍。

(二)以情感人,对学生要用真情浇灌,拥有一颗关爱的心。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的重要了。这里的“情”一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语文学科要充满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欲望。二是教师要创造条件多接触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很难达到了解学生、关切学生的目的。特别是对文科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就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急学生 之所急,想学生 之所想。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的启发颇大。一个小学生因学习成绩差,且特别调皮,被班主任长期安排在教室

第一排靠门的特殊位置上,该学生从此更加自卑和厌学,成绩也更差。后来换了一个教数学的班主任,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他对这个众人不屑一顾的小毛头特别关爱,每次上课总喜欢摸摸这个学生的头。这一摸对老师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不过对该学生来讲带来却是极大的幸福和满足,呵护了该学生的自尊心,也激发了该学生的上进心。从此这个学生每天都盼望这位老师来上课,听课也极其认真,且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学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功成名就的他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无不深情怀念当年数学老师那温柔的手和欣赏的目光。因为那手,那目光带着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成为他找回自我的无穷力量,使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学习与成长,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个教师把这顽童带进神秘的数学殿堂的法宝,不是他把数学课讲得多么完美,而是他不怀成见的给该学生的鼓励和用真情浇灌。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一)如果说理科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偏于“说理”,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动之以情则不容忽视,它是教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通过“传情”而授知,说理,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寄寓在“情”字上的——情发于心。因此,要“传情”,教师就必须有情,而表情达意所需要的首要方式就是语言。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使用的主要的教学工具就是他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同数理化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大不相同的。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现行通用教材可以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入强烈的情感,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必须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意境语言。这种意境语言的临场创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动态的主要表现。

这种语言,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单纯重复,也不是脱离教材的另铸新造,它是统领教材之后的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剖析文艺作品时,就必须使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在分析理论文章时,就必须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生动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在讲解其它一些知识小品时,就必须用生动活泼,凝练简明的语言。即使是提问,教师也要设计一种恰当的语言,才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样,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在神游于教师用语言编织的理趣交融的境界中,在得到美的滋润的同时,不知不觉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

(二)当然,真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语言因素固然重要,而教师把握课文内容的基调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深邃缜密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意境,都需要我们去体验和挖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和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要想很好地完成预定计划,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当课文的基调是清新爽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心情应该是愉悦欢快的!当课文的基调是哀怨悱恻时,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必须是沉郁凄凉。而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政论性强,或深沉,或激昂。因此教师的讲授心情也应该随之或严肃,或振奋。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应该是平正的感受。教师的这些情绪,通过教材和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给学生,使之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教师的这种随课文内容变化的课堂心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自我实现欲的产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缘情而变的心态,就不可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让知识进入他们的头脑和思想里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心态不论怎样变化,都被一个字贯穿,那就是“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调的运用也是情感投入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语句伴随着

精美的语调,能给人以愉悦,轻松,悦耳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灵活多变,启发式的语调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作品的真正完成者”。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有保证。

如学习《语言与文学》、《谈中国诗》、《琵琶行》之类的作品,如果 教学语调本身枯涩无情,或是虚腔假调,那么 教学效果,艺术鉴赏就无从说起,缺乏真情,有声语言即刻黯然失色。只有在语调中融注情感,以神至声,以情主调,才能使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

教学语调还应追求美感效应。如品味讲授《荷塘月色》一开腔语调就要造成一种特定旋律,把教师内心视觉,作品潜在的情愫转化为声音造型,使学生亲临其境,亲睹其果,亲染其情,从而领悟作品以淡雅,朦胧为特质的优美情调。

教学语调还应错落多变,如表达情感,“爱”应气徐声柔,“悲”应气沉声缓,“喜”应气满声高,“惧”应气提声凝,“急”应气短声促。语调这样因“情”而异,教师的情感才能真正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人情炼达即文章“,文章中的”人情“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中的“情”的构成,除了取决于教材的内容,教师缘情而发的言词之外,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也是“情”的一个因素。教师的内在情操,教师眼神的顾盼表情变化,手势的挥舞,声调的抑扬顿挫,更是“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的风采,这种风采给学生以无形的濡染,使之终身得益。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一位高超的艺术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视情感投入,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感悟情感

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

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

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写手法是精确的,抒发情感更是深沉的。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教授《秋天》一文中“秋风吹香了什么?”一问后,学生能初步了解到“秋天桂花香”“菊花香”这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有遗憾,朗读也只是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教师适时地在这一细节处加以点

拨:“野菊花的香和桂花的香还不一样,前者是那样——(生:芳香四溢),后者却是——(生:淡雅悠远”)。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音中敏锐地察觉到用意,积极地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3.比较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4.趣读

所谓趣读,就是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趣读”法——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5.分角色朗读

角色表演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教学《将相和》结尾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相见后,两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另外,朗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产生一些有个性、有价值的感悟成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论文(范文模版)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张春涛

【摘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诵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诵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二、诵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诵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诵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诵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三、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诵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诵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诵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诵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诵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诵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诵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诵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诵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诵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八、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松》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诵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诵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诵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诵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诵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诵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诵读比赛。

二、打好诵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诵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

到。学生能达到正确诵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 于 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诵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诵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诵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诵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技巧,诵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诵读评价。诵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诵读,切实发现他们诵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五,诵读方法的选择要服从于训练目的。

诵读方法很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则应服从于训练目的。常用的方法有:①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最后一教时时,在听完一位学生诵读完全文后,充满回味,饱含深情的说:“××同学精彩的诵读,让我又一次想起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崇高敬意,我想和大家一道诵读《老师,您好》。”就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诵读,把学生对老师深深敬意随着激昂的语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②分角色读。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不少教材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等。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③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动。范读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还可以利用录音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进行。

诵读的方法还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长文短读等等。总之,任何形式的诵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学生诵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下载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张春涛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