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瑞雪—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全面的促进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朗读其实就是把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对于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精彩内容、去感知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早已成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有的语文课堂,形式上看似很热闹,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的思路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 “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心不在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时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难题,要想攻克这一难题,必须培养写作能力。朗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尤其是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五彩池》《观潮》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都应该做到声情并茂,用声音诠释画面,让每一个人走进自然风光,走进意境,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如《观潮》中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天下奇观。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有一首歌这样写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上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鸟齐飞翔„„”每当唱起这首歌,人们就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可见人们得到的信息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教材中有老舍先生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晴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描写不仅使人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同时也让人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刻体会到草原的蓝天、草原的绿地、草原的白云。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一)注意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教师要重视朗读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必须要注意讲究朗读方式。在教学实践可以采取个别领读、全班齐读、分组朗读、两人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在推进上述朗读活动时,教师要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以种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例如:笔者在上《颐和园》这一课时,笔者再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文,之后,对学生说:”现在有谁愿意给老师当一下导游,引导老师去参观一下美丽迷人的颐和园呢?”因为学生都预习过课文了,所以都跃跃欲试地想表现一下自己,之后,笔者针对学生想做导游的想法,就顺势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让老师一听就明白颐和园的具体景点。上述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为了争当导游,孩子们都开始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开展朗读起来了。
(二)注重基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教师要重视孩子们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一是要明确训练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朗读时,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抬头挺胸、读得响、读得畅等。二是要明确朗读要点,要求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们注意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语调,注意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尤其在诗歌的朗读,一定要读出节奏。三是要明确朗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每次都要有训练侧重点,有的要读出节奏;有的可抓住关键词朗读。例如:笔者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针对”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又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这句话,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朗读;还有的必须要抓住标点符号去朗读,再以《三袋麦子》这一课为例”: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这一句话,可以鼓励学生抓住两个标点符号去感受土地爷爷的热情,长期以往,孩子们必然会掌握朗读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完一段课文后,就让学生将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那么学生如何能才能充满地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不去研究、不去探索、不去实践,那么就无法真正让孩子们富于感情去朗读,学生也只能是装腔作势、拿腔作调地肤浅读一读。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实施朗读教学的:不断鼓励学生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先感悟理解,之后,再开展朗读竞赛,从而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充满感情地去朗读文本。例如: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笔者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小猪是如何处理这一袋麦子的,然后,再安排学生开展第一遍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小猪把这袋麦子看作是(),所以把它()”这个练习,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一段;之后,再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第二遍朗读,看看谁读得像,这样的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最后,再让学生戴着头饰开展表演朗读。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巧下工夫,寻找有效的途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最大限度的还原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最终会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雪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2] 李建华.浅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1,(02).
[3] 李少茹.试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11,(08).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人教版新课标
课文朗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富有成效地朗读,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发展其语言基础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概述
朗读是传统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上看,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的时间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学”的模式,一节课上,教师讲的满满荡荡、面面俱到,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因而造成学生朗读时间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小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不熟悉,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不充分。
2.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采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如此机械、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缺乏新意,而且所收到的效果也甚为微小。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是造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3.朗读面狭窄
朗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也可以从课外教材中截取。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却未能有效地将其实践,朗读教学所选取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以教材课文选段为主。狭窄的朗读面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4.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事物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因素,一些老师便以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跟着学。于是,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单一地采取“齐声读”“大声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朗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耐心。教师这样的做法,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其实,正是对小学生这些群体,教师才更要积极发挥出他们的自主性作用,培养起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如果教师忽视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无疑丢失了教学的“工具”,又怎么能使心智懵懂的小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语文呢?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优化策略,切实改善当前朗读教学质量和水平。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追效率,赶进度”,对学生朗读环节能省则省,个别还直接跳过,但欲速则不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反而损害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教师在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时,就需要提供给小学生充足的朗读机会和朗读时间,使其在不断地训练中得到有效提升。
2.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小学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需要朗读者生动、准确、形象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传授其正确的朗读技巧,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朗读技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适当停顿、轻重音区分、掌握语调、调整语气以及控制朗读速度等。学生一旦学会并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其朗读的能力。
3.拓宽朗读面,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符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朗读材料,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朗读面和阅读量,并加以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原先形成的不良朗读习惯,教师也要注意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新内容中,更容易将种种不良朗读习惯体现出来,如多字漏字现象,词组拆开停顿现象,错误断句现象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学生朗读新材料的机会纠错改错,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除了从小学生特性入手,选取其感兴趣的朗读材料之外,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来让学生体验不同朗读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比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关于人物对话选段的朗读内容,就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当需要烘托气氛时,就采用齐声朗读形式;当学生情绪不到位时,就采用示范朗读形式;当碰到朗读的文章层次分明时,就采用引读形式。丰富的朗读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带给学生不同的朗读体验。
四、总结
朗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兴趣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基础内容。有效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教学大有助益,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朗读的魅力与效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的朗读能力步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论文(范文模版)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第四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1 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对朗读教学也有独到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叶老常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老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一、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三、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四、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五、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3 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第五篇: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其次重视教师的范读。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正显示出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苏教版的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而且,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促讲、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其实,老师们都知道,一堂阅读课,读课文也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课文这么长,读两遍课文就下课了,还怎么分析课文啊”所以经常出现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学生只有熟读了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也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学生通过朗读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体会,不需要教师通篇讲。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
为使学生能够读出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读法的指导。比如: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1、创设情境读。
对于教材中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感染、调动学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也可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没见过安塞腰鼓表演,朗读不出那种味,教师可以先播放刘成章的电视散文朗读《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激情和震撼,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朗读起来就有感情,也能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分角色读。
对于文章中有重要的人物对话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我”和小红车主的对话是文章的重点,也能让学生感悟出文章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扮演“我”和小红车主,在朗读时,要进入人物角色,通过朗读,感受“我”的诚实和小红车主的信任。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去获得自己的感受比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去接受更有效果。
3、教师引读。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引读也很有效果。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课文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与大黑骡子有着深厚感情,但更爱战士们的彭德怀的形象。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浓浓深情,但学生可能自己朗读不出来。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引语,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朗读出课文的味儿来。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和儿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个沉浸在浓浓槐花香气之中的地方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课文前,要作一番深情的范读。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课文产生共鸣。
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感悟出文章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