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时间:2019-05-13 03: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第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在传统的欣赏教学中,对情感体验与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音乐老师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方法上,从教学手段的更新上进行研究,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目的。.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说出你的话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曲《大海摇篮》,我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 1 海面;再问学生:“歌曲中的还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的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二、唱起你的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小燕子》《嘀哩嘀哩》《春眠》等。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带来的暖意,带来的笑声,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春”为主题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最后,我们开了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会,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跳起你的舞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四、动起你的笔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 3 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们的图纸里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的想象。

五、敲起你的乐器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欣赏《可爱的动物》,通过描绘的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这些可爱的动物伴奏,同学们思维活跃,争先恐后,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模仿马蹄声和铃铛声;有的用铃鼓表现大象走路时的笨重形态;有的用碰钟、三角铁表现小猫的机警和灵敏等等。又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 4 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在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总之,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

第二篇: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摘要:音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乐与人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音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种美的体验。我从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的基础上来进行阐述,认识到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得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中感性与理性体验的过程!

Content abstract:Music coming from life and higher than life, music and people's life tightly linked together, the role of music is very important, and music appreciation process is a kind of beautiful experience.My music appreci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from two aspects of perception and reason based up is expounde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aspects, concluded that music appreciation process i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sensibility and reason!

关键字:

音乐、欣赏、感性、理性、情感、体验

论题:情感体验中感性与理性认识是音乐欣赏的关键

论点:1,情感体验中感性认识

a,感性认识的内涵。

b,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2,情感体验中理性认识。

a,理性认识的内涵。

b,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肖邦的《夜曲》;古琴曲《流水》;聂耳的《金蛇狂舞》;合唱曲《天路》

3,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相辅相称 正文:音乐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是一种人生道路上美的体验。对于欣赏音乐而言,更多的是在于人类心灵上的沟通,音乐就是人心灵的语言,她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可表达的或不可诉说的东西。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陶冶着人们的的情操,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无尽的乐趣。音乐的产生是随着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产生的,正如我国古典论著《乐记》上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①凡是音乐的产生都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好坏都与所经历过的事情或所接触的事物有关。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情感,所以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化身,她为我们的情感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使得我们的情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音乐欣赏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情感上的体验。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己发出声音,引起自身的注意,从中感到满足。”②音乐是情感的流露,更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助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情感体验的核心世界,使灵魂免于压抑和痛苦。情感体验是一种人内心的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能够较准确的把握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切身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本身的情感尽可能的融为一体,来尽可能的体会作品本身的情感过程,将作品较生动的表达出来。情感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性上的情感体验,二是理性上的情感体验。

感性上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初步的对乐曲的感受过程,是人们通过对乐曲的聆听后的一种直观的感受,通过乐曲本身的音响效果带给人的内在的美的感受。感性上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必经过程,每首曲子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可能会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而有所不同,比如,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阅历也就不同了,从而导致各个方面的想法的不同,因此,在感性方面的认识上也就有所不同,她会由于人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受它”。③感受到了的东西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接感觉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音乐作品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层次的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的感情体验上要有一定的基本的的理性的东西,简称理性的情感体验,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只有对乐曲情感方面所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才能更准确的领会到音乐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中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是情感体验中的感性认识是音乐欣赏的基础之最,是最基本的一种过程。如果没有感性的直观感受,是不可能进行音乐欣赏的。所以情感体验中的感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上的情感体验,所谓理性,指的就是欣赏者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基本上把握住乐曲内在的本质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指在欣赏乐曲时,欣赏者对乐曲本身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欣赏的时候能够从各个角度来深层次的体悟乐曲。理性的情感体验中包含了很多的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作曲家的简介,作曲家的写作背景,标题的意义,乐曲的体裁及结构,乐器的运用,作曲手法的巧妙运用等等。

音乐包含了很多的因素而构成,对于每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都应该知道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主要包括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和声,曲式。而对于欣赏者而言,只有在了解这一系列的基本的知识时才能更好的的做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因为只有在了解了构成音乐的要素时才能够在欣赏曲子的时候对这些要素有一个鲜明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够从这些要素下手就行有目的性的,明确的欣赏。再者说,一般在欣赏曲子前,先分析一下其作曲的背景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作品,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作品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理性认识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例1:肖邦的《夜曲》

在欣赏这首曲子前先了解下肖邦的简历与创作背景。

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夜曲》为肖邦的早期作品之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左手是节奏相同的节奏型,而右手则恰然相反,始终在装饰音中保持着华丽的演奏。这种相对的映衬更加突出了夜曲的意境。静静地夜晚,一切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详,独自一人在皎洁的月光下回忆着,往事随风飘荡,一切去的那么的快,来的那么的急,停下脚步,为后面的路规划着美好的未来,相信它始终会来的。

例2:古琴曲《流水》

在欣赏时,先了解古琴的音色、形制特点、演奏形式等琴论知识。

故事背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复鼓琴以为是无足复为鼓琴者。

通过对古琴和故事背景的了解有助于人们的欣赏能力。琴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化身,可以超越声音表象,与天地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例3:聂耳的《金蛇狂舞》

聂耳(1912—1935)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者。他的作品赋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被誉为“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后被定中国国歌。1935年聂耳于日本腾泽市鹄沼海中游泳时意外身亡。《金蛇狂舞》是1934年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明快而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奔放的印象,而配以激越的锣鼓节奏,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乐曲以《金蛇狂舞》命名,既表示了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坚强信念,也体现出一种革命乐观精神。它现已成为我国民乐演出中最受观众欢迎与熟悉的保留曲目之一。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段,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作者巧妙地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

例4,合唱曲《天路》

合唱曲《天路》是由陈国权改编而成的,开始的独唱曲《天路》是由于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印青和另外一名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在火热的工地上,在藏族同胞的家里,两位词曲作家在对铁路工人、藏族群众采访中发现:只要一谈起青藏铁路,人们都非常激动,他们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而不叫铁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激动地对两位词曲作家说:“青藏铁路是共产党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老阿妈的一席话,让两位词曲作家心情非常激动。几天之后,经过几十次反复修改,一首专门歌颂青藏铁路的歌曲《天路》很快就创作出来了。而后来,《天路》一下有了名,基本上成为了一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而通过对合唱曲《天路》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运用了不少的作曲手法和很多的织体和和声。所以我们在欣赏类似此类型的曲子时,就应该明白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理性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由此可见,理性体验的重要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④好的音乐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等方面受到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很高的境界。音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给了我们很多的内在美的感受。使得人们在音乐的宇宙中不断地升华着自我。布克曾说过“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他还说除非你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感觉,你才有权说你欣赏她。”⑤再一次的说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在音乐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过程的充分体验。在初步的感性情感体验上进行理性的情感体验,让两个方面的情感过程得到充分的发展,相辅相成。在聆听的时候将会使得聆听者更进一步的体会到音乐的内涵,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有助于开创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意境,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音乐的美—心灵世界的美好。

注释:

①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②引自《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第 26 页

③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④出自冼星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

⑤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主要参考文献:⑴《乐记》

⑵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C].263

第三篇: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音乐不象绘画、雕塑,把具体事物再现到画面或空间,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它是随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的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利用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的成果,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应该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做到用他的语言去表达音乐,使学生进人音乐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他既要掌握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流派及特征,更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在教学中使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音乐艺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人们在精神上爆发出火花。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蒲公英”一文讲的是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的态度不同,其命运也截然不同,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学生领悟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父亲或母亲经常嘱咐你什么?你是怎样对待的?其结果如何?”然后以“——的嘱咐”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进一步加深对该课主旨的理解。在“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家乡缺水之苦后,出示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将“渴”说成是“饿”的话,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饿”字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种特殊境况下的特殊的体验,只有在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有这种“饿”的感受。这时我作了最后总结:缺水之苦让家乡的人产生了对水的特殊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很多水,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要在感情的共鸣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体验与表现

新社员必看——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一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他举例论证说:“勒·刊扮演尼尼阿斯,在父亲的坟里,捏死他的母亲,出来的时候,一手血,他恐怖万分,四肢抖动,眼睛发花,头发好象一根根直立起来。你感到恐怖,觉得自己也在颤索,像他一样激动。可是勒·刊一边演戏,一边看见一位演员掸子一只金钢钻耳环,就拿脚把它踢到后台去丁。这位演员进入角色了吧?不可能。你说他是坏演员吗?我决不信。又说:“盖利克在两扇门当中,露出他的头来,脸从狂喜变到小喜,从小喜变到平静,从平静变到诧异,从诧异变到惊奇,从惊奇变到忧郁,从忧郁变到消沉,从消沉变到畏惧,从畏变到恐怖,从恐怖变到绝望,又从这末一种变化回升从前一种变化,一路变下来,也就是四秒钟到五秒钟的时间。难道他的灵魂能感受这一切感受,配合他的面孔,形成这种音阶似的变化?我不相信。

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容一温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罗西说:“我研究了我的角色,我分析了它,我留心地倾听了作者给它的语言,细致地观察了他的性格,于是进入了他的生活,仿佛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一样,我好像亲身体验了他的一切感情和热情……” 1.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正如俄国演员什迁普金说的:“假如凑巧给你两个演员:一个是年青、聪明、很会做戏,另外一个有一付火热的灵魂……假如他们同样热情地献身于艺术--那时候你就会看到真挚的情感和伪装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被狄德罗所称道的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盖利克也说:“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员才能抓住观众。„当演员毫无感情的时候,不管他怎么装模作样,我们也看得出他是毫无情感的。”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川剧名演员周慕莲总结为:“演员表演,无论唱、做、念、打,都必须记住两个字:一是神,一是容。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用盖叫天的话来说更为通俗明白:“心里有了,脸上才有,”即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亨利·欧文讲过一个例子:“麦克雷蒂承认,他在埋葬了他的爱女以后再上台演出《维琴尼厄斯》时,他的实际经验使他把这出戏里某些最悲伤的场面演得更加真挚有力了。”这正是因为演员表演时内心激起了自己曾经深切感受过的感情。

《创业》“我不趴下”一场戏里,华程驳斥冯超利用土豆问题对周挺杉的攻击,热情赞扬工人克服困难的精神,说到“他们要出力气啊,要提一百多斤的卡瓦啊,同志们,”他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沼花,强烈的感情冲击着华程,也冲击着群众。当他讲到秦发愤,说:“老周啊?散会以后你把我的椅子搬走,给秦发愤同志放在柴油机旁边,有空让他坐一坐。”在这普通的话语是倾注着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演员李仁堂说,正是由于他 在大庆同工人们一起劳动,自己拿起大吊钳干过,看到过工人是怎样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穿着背心裤权奋不顾身地抢救井喷的动人情景,深深被这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所感动。亲身地感受使他在说这些话时有着充实的内在基础,能够抒发出真挚的感情。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苫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在我们经历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时那沉重、悲痛的日日夜夜之后,今天演《丹心谱》这样的戏,立即能唤起内心抑止不住的激烈的感情。2.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

萨尔维尼说:“他(演员)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我特别希望读者相信这一点,就是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的是双生活。一方面我在哭或笑,而同时我也在分析我的笑声和眼泪,以便使它更有力地影响我想要感动的那些人的心。”亨利·欧文也认为:“他必须具有一种可以说是双重的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的同时,还自始至终十分注意的方法的每个细节。”表演是在演员意识控制下进行的,这点上体验派与表现派两者的意见是相近的。

许多演员谈到,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他在物五内俱摧,悲痛已极的时候,竟然失掉控制,嚎陶大哭不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表演一个垂危的病人或一个熟者,演员也不可能真的像病人那样痛苦或者真的呼呼大睡起来。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演员表演时的“双重意识”:“苟慧生某次演《红娘》时,不慎将一只鞋掉在台口,作为红娘的苟慧立刻非常敏捷地将脚藏在裙下,眼珠一转,嗔娇地说:„张相给我把鞋拾来‟来。这场戏正是张生急需红娘将他带到花园与莺莺相会,有求于红娘,不得不听她使唤,所以那位演员马上适应了,将鞋拾来。红娘--苟慧生背过身来又说:„张公,给我穿上‟。这场戏演的非常生动,就好像戏中原来就有置一段揭示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的细节,观众感到非常有趣。”演员能把舞台上的意外事故变为剧中有趣细节,正是由于他充分把握住人物,能够生活于角色之中,敏于感受,才能即兴地产生合乎角色思想逻辑和角色性格的行动。也由于演员善于控制,才不会张惶失措,能机敏地当场采取这样巧妙的适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体验的最高境界说成是:“演员会不由自主地生活于角色之中,既不去注意他怎样感受,也不考虑他在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做出来的。”“在演员的这种表演中,舞台上的创作生活只有十分之一是有意识的,十分之九都是无意识的或超意识的。”这类玄秘的说教把体验强调到极端就变成谬误,不符合演员创作的实际,也把表演理论引向了唯心主义、神密主义的歧途。

我国戏曲表演经验所说表演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演戏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难分”,“演员一身艺,千古一剧情,即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这些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表演艺术的实质。

3.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客观实践是检理的标准,一个演员自认为他有了充实的内在体验,但是并没有感受到,演员的表演感染不了观众,这表明或者演没有真实的体验,或者是他还缺乏训练,不能自如地以鲜明的外在形式表达充沛的内在情感。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脸部有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之间,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这个道理对于电影、话剧演员同样是适用的。虽然电影、话剧的表演同戏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但这仅止是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其实质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从某种意义来讲,电影表演更困难些,因为它没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电影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是演戏又不能露出演戏的痕迹,同时表演又应当是准确、鲜明、生动、典型的。这只能靠演员从生活中苦心观察、揣摩,从中提炼和精心设计能够最好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探索最能鲜明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狄德认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应是事先安排好的,是经过反复研究用排练确定下来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同样反对那种只凭“灵感”、凭一时热情冲动就能演好戏的主张,反对忽视排练,“台上见”的轻率创作态度。

张瑞芳在《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就喜旺第二次回家,双双推开大门看见喜旺这段戏,相当细致地谈到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每个动作是怎样精心研究,反复推敲的。文学剧本里写了动作提示:“她无力地将右手扶着门框,又把头倚在手上。”瑞芳同志说:“(剧本的)描写十分迷人。但是„将右手扶着门框‟这一细节,在表演上却费了不少周折。第一次拍摄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到了家的门口,猛听到院子里一阵清脆的劈柴的声音。我被这种声音所吸引,脚步反而放慢下来。但当我意识到喜旺真的回来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向着大门冲去。我把门推开,一只脚随之自然地跨进门去,喜旺正抡着斧子劈柴,对着这种情境,我呆住了。我按着剧本的提示,用手扶着门框,头又靠在手上……。作为一个单独的静止头.为了表现双双这时复杂、激荡的感情,这只手扶着门的姿态的确很美。但是,作为一个连续的动作来处理,我要把猛劲推门的手缩回来,将跨进门槛的脚抽回来,然后才能扶着门框,将头靠在于上。

我演了几次,颇有„缩不回去‟之感。外在的动作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在这种情境和心情之下,这个动作幅度显得很大,我感到缺乏一种内在推动的因素。因为喜旺夫妇的别离不是三年五载,喜旺离家之后,他的必将回家,也在双双意料之中。她见到喜旺,自然很激动,但不可能做出好像跑到外边去哭一场,或做出其它强烈的动作。这个镜头直到第三次拍摄,我们才忍痛将剧本中提供的动作改掉。改为我用力推开大门,猛然见到喜旺,事情来得这么突然,我愣住了,我抑制不住惊喜和激动,但是马上又有点心酸,看看喜旺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看着那股显然在发泄着内心复杂感情的劈柴的劲头,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了,我的全身顿然不能自持,就势地无力将头靠在门上……现在看来,这样处理这个细节,还是比较真实顺畅的。”

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等都确定下来,演员是“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不过演员并不是冷漠地、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去重复表现这些准确规定的动作,而是“外在的运用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他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另外,人物动作的确定和相互间准确细致的配合,并不排斥一定的即兴表演,往往感受所至,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很有光彩的即兴表演。

我们说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例如:激怒的情绪使你大声争吵,拍桌子,甚至摔东西,而猛地一下拍桌子、摔东西,这些外部动作也会刺激情感,帮助你内心产生相应的激怒情绪。这种生理上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表演很重要。尤其在表演强烈激情的场面时,演员千万切记不能为了求得真实的内心感受而去„挤‟感情,越想„挤‟出内心的激动,越会把感情吓跑。这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帮助自己,准确的动作以及与对手真实的交流,认真的感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诱导、唤发情感的作用。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

最后我们引用吴雪的一段论述归纳《体验与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表演全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相反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艺术创造过程就是感情与理智,体验与表现的矛盾统一过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我们叫它真实感,同时又经常在演员的理智控制之下,我们叫它表现力。……我们是主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内与外,生活与技巧,感情与理智,体验与体现的结合论者。”

五、台词与潜台词

这一节谈谈表演中的语言问题。语言和动作是表演的两大支柱。在话剧舞台和有声片时代,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演员表演中的主要因素。语言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复杂、更深刻、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即使在无声片时代也要借助于字幕来表达人物的对白和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就其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言,语言是无可代替的,无论手势、表情,无论舞台调度,都不足以望其项背。观看舞台或舞剧很难使我们感动落泪或纵情哈哈大笑,我们更多是欣赏它的优美与和谐,但是仅靠语言的广播就能让人或黯然神伤、泪流满面,或心弦紧扣、紧张异常,或怀开意爽,捧腹大笑。语言具有如此的魅力,它可以把我们带到广阔无根的天涯海角,也可以引入人们心灵隐蔽的深处。

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演员要把剧作者用文字写出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是要说好台词决非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表演中,台词说的好坏优劣可能有天地之别,悬殊极大,所以戏曲里用“千斤白,四两唱”来形容道白之难。清朝戏曲家李渔说:“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

演员台词说的不好,其问题多种多样,就寻常可见的毛病大体有这样一些:

1、语言规范不好,字音不正,发声不准;

2、用气不好,吐词不清,或有声无字,或有字无声,传之不远,含混不明;

3、声音不亮,音色不美,呕哑嘲晰,晦涩干瘪;

4、语言俟板,平淡寡味,语言无轻重,语调无高低,节奏无急缓,念句无顿挫;

5、台词断断碎碎,不能一贯到底,该停不停,不该顿老顿;

6、机械地背诵台词,一切都固定在“舌尖的肌肉”上了,语言没有动作性,没有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是在与对手交流中产生的活泼反应,只是抓住对手台词尾白做为应对的机械信号;

7、语言本色,缺乏性格化的鲜明色彩;

8、没有潜台词,传达不出台词微妙的、内含的、潜在的真正含意;

9、台词不自然、不生活,拿腔拿调,矫柔造作,有舞台腔;

10、台词和动作不能有机、利落地配合,说话时不会动作,动作中不会说话。演员说好台词,先决条件是练好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正音:我国地域辽阔,口音各异,电影、话剧中的语言以晋通话为标准,所以说好标准的普通话,是演员念好台词的第一步工作。语音不规范,常见的是n、1不分,Z、C、Zh不分,en、eng不分。,n、I不分,如:老与脑、刘与牛、兰与南、拉与那等字读音不清,容易念混,Z、C、S与Zh、Ch、Sh不分,如:春与村、三与山,常与藏,砖与钻等字,以及十四念成“时事”,四十念成“事实”,亲近念成“清静”,商业念成“桑叶”,知道念成“迟到”等。en、eng不分,如:盆与棚,藤与铜,通信与同姓等。

下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的几点看法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的几点看法 南洲三完小邬燕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有很......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

    方虎教育论文 论音乐欣赏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激发

    论音乐欣赏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激发 【摘要】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要素,是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具有特殊意义......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文 题目: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辉亚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

    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培养

    陈思思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处于小学低段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还很欠缺。要做到歌唱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让小学低段歌唱教学情感化......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