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

时间:2019-05-15 03: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

第一篇: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

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

温阳

宜宾学院

摘要:情感沟通作为日常生活当中最为普通的的一种社交心理活动,在钢琴小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课堂中作品的情感体验是钢琴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钢琴小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成为承载作品情感体验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情感沟通,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是则感知较为敏锐,记忆较为牢固,思维较为活跃。脑动能定位理论也提供了生理学根据:大脑左半球控制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具体形象思维,两者互相协调的活动次啊会提高大脑活动效率。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音乐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音乐教学按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行、意、情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钢琴小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授课形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的一招一式信息传递,都建立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之上。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包括着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也就是说钢琴教学活动主要是由音乐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能动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

情感沟通作为日常生活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交心理活动。在钢琴小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了一堂成功钢琴小课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自然的,相互认可的情感沟通,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情感沟通,学生在心里首先不接受老师,那么教学活动很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乏由于不认可老师以至于全盘否定或者拒不接受老师所讲授知识的学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简单易行但很有效的沟通方法。学生都还是不太成熟的半大孩子。哪怕是看起来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喜欢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所以,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也要肯定的否定,而不能一味的指出其错误。这样,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过于紧张或者对老师望而生畏。其次在上课之前,闲聊几句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大事,趣事,这样很容易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没有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第三,所谓教学相长,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反馈。如果学生不敢不会说出自己能够从老师处接受的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那么这堂小课无疑是不成功的。

当老师和学生建立了高效的情感沟通桥梁以后,钢琴小课中的情感体验这个问题也就自然的凸显了出来。

情感体验是钢琴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了解钢琴作品背后作者的创造情感,利用情感充分的表现演奏作品,是钢琴小课的最高目标,而在小课教学中情感沟通有成为承载这一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钢琴演奏作为古老而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发展至今,有着深厚的美学根源,作曲家作为创造者,通过旋律、和声发展等等一系列的作曲手法来表达抒发内心的感受,传递信息。在驾驭了技巧的前提下,演奏者如果失去了情感的传递,那同一部可以发声的机器就没有两样。所以,钢琴教学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弹奏时的情感表现。

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感受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它普通存在于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情感体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前者是人类本能的心理活动,它体现着与外界接触中的主观感受态度。由于人具有记忆,表象等心理功能,因此,生活中情感体验可以保存积累形成丰厚的情感经验。积淀。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以后审美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在创造,表现和欣赏等艺术实践中所出现的心理活动。他不仅是艺术家创造美表现美的思维源泉,而且也是欣赏者感受美,鉴定美的基本过程。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是音乐的情感表现不是源于模仿,更不是来自于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内心实在的情感体验。就钢琴艺术而言,演奏者需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琴声来表现歌曲的内涵。作曲家创造的作品作为情感的载体蕴涵着特定的情感。但是,要完成钢琴演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要把乐谱转换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琴声,就必须从情感的源头去获取力量,而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创造的唯一通道。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主要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和观察。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的直觉感受,激起对应情感心理的自然回应。当然,钢琴音乐的题材无比广阔,当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十分有限,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每一首乐曲的生活和情感,毕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例如,学生因为生活经历单纯,很多深层情感无法亲身体会,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加强音乐的欣赏。通过大量作品的观摩,达到学生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这在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无比发达的今天,是很容易完成的。其次,教师自身的范奏,在钢琴小课中也是不容忽视。这毕竟是给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富于感情的范奏,只通过声音来传递教师的审美情感,比采用其他任何艺术手段更直观,更具体,也更能诱发听者的情感共鸣。无疑应该很好的运用。但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不是情感的根源。如果不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内容,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曲家意图。很容易导致学生从形式上模仿,缺乏内心的动力目标。使演奏的情感、表现浅表化。例如弹奏《黄水谣》这一首情感变化很大,层次非常丰富的乐曲。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悲痛情感的层面上。而是必须要让他们了解到这是一首产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曲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千千万万同胞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美丽的家乡被烧杀抢掠的悲怆和仇恨,转而激起无限斗志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钢琴教学虽然注重声情并茂,注重情感表现的艺术特征。但是,不能不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不能忽略对情感产生和变化的理解。因为情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系统。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远远概括不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演奏音乐不是演奏音符,演奏乐曲时在技巧上过关,能连贯演奏的前提下,要十分讲究音乐的意境与美感。一定要把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很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理解和感悟。要想使自己演奏的东西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音乐作品感动。这里的感动也是建立在我们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小课教学中,情感沟通是成功的前提而课堂的情感体验则是除开技术之外的核心。

参考文献:

王秦雁编著 《音乐欣赏手册》 上音出版社 李德隆著 《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 上音出版社

第二篇:谈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谈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一般规律来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并且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去体验。使他们明白,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让学生能真正的听懂音乐,达到音乐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审美实际上有三个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作曲家将一个作品创作出来,经过演奏家的表演,最后给观众来欣赏。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而鉴赏则是在欣赏的情感体验中再次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主观色彩,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

1.遵循学生欣赏心理的一般规律

当最初接触一个作品时,往往是先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符和旋律带来的,他们能够理解的信息,然后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这个作品。例如在欣赏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对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作品的演奏速度和音阶的快速跑动而做出评价,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作品情感的内在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首钢琴练习曲左手从上“飞流而下”的快速音阶跑动和右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分别代表着什么,即使了解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却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此时,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就要非常的细致,从钢琴演奏法到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战斗激情和胜利期望。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作品有很多种形式,但它们都是由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复调等基本语言要素组成。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音乐教育具有这样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然与音乐语言自身美的特殊行分不开的。就拿旋律来说,作为音乐的灵魂,是表现音乐情感形象的关键,对他的体验也非常的重要。不同的旋律所表现出的音乐情感会截然不同,他的变化会引起情绪上的很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不一样所表达的情绪就不一样,如旋律平稳则一般心情较平静,旋律上行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旋律的起伏不一样也会使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旋律练习,感受各种各样的旋律风格体会他们所带来的变化,并理解他们是如何来表现音乐,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和音乐知识的积累都是不同的。有的对音乐非常喜欢是个乐迷,;有的对音乐的爱好仅仅停留在哼唱几句流行歌曲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非常的注意这点。实际上通俗音乐中也不乏有好的优秀的作品。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就是好的值得推广的,关键是怎么样摆脱浅显的通俗音乐的理解方式,进入更高境界的欣赏。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增加学生欣赏的信心和好奇心。教师可适当地找一些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的音乐表现形作为铺垫。例如在欣赏到歌剧艺术时,找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咏叹调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著名歌唱家所演唱的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到大师的风采之余徜徉在美妙的音乐海洋中。又例如:引用电影《第五元素》中那段外星人所演唱的咏叹调,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到音乐的魅力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

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摘抄一段北京八十中学,高一年级六班学生——宋雪,在一年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实在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获得

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的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式: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或者多找一些作品的现场演奏版和MV等等,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来了解作品。在欣赏的同时,老师适当的讲解一些音乐常识,例如不同乐器的表现力和特点、音乐的表情术语的运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

2).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记得一次公开课,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是重点内容。在教师简单地对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容进行讲解后,开始欣赏作品。教室中一片“静寂”,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中翻滚、跳跃。此时学生的主观性被调动,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自身的表现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在欣赏过后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对鬼子恶劣行径的痛斥;对妇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保卫家园的迫切希望与必胜的信心……

3).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例如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的《我的太阳》、《饮酒歌》等。

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以上的一些问题都是我对于音乐欣赏及其情感体验的一点认识,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像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学生能否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就要看学生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他们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教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引导和带领真正学生神圣的音乐圣殿!

第三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关键词:音乐艺术 情感体验 创设意境 情感共鸣 情感升华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下面摘抄一段我的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

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用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来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创设意境,以情感知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加上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它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把祖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接着再让学生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歌词,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了,由此唤起了他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长大开发丰富宝藏的愿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通过学生的直接朗读,声音轻重缓急,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歌曲所要表现的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翱翔的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中,多媒体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

三、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引自《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节奏缓慢、节奏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因此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高度发达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

四、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音乐的最佳方式是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

比如,在欣赏《狮子》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狮子走到学生中间,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五、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如前不久的雅尼音乐,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阳》、《饮酒歌》等。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表演,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蒲公英”一文讲的是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的态度不同,其命运也截然不同,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学生领悟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父亲或母亲经常嘱咐你什么?你是怎样对待的?其结果如何?”然后以“——的嘱咐”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进一步加深对该课主旨的理解。在“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家乡缺水之苦后,出示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将“渴”说成是“饿”的话,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饿”字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种特殊境况下的特殊的体验,只有在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有这种“饿”的感受。这时我作了最后总结:缺水之苦让家乡的人产生了对水的特殊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很多水,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要在感情的共鸣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音乐不象绘画、雕塑,把具体事物再现到画面或空间,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它是随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的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利用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的成果,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应该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做到用他的语言去表达音乐,使学生进人音乐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他既要掌握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流派及特征,更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在教学中使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音乐艺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人们在精神上爆发出火花。

下载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钢琴小课教学中的情感沟通与情感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作品中领悟艺术真谛,学生的欣赏水平起点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情感教学研究(5篇模版)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情感教学研究【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情感教学方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理念,尽量为达到良好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效果......

    情感体验课-世界水日

    第四周情感体验课教案 执教者 韦 瑚 【课题】:《世界水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世界水日的来由。 2、使学生了解水的现状,节日的意义。 3、唤起学生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

    (情感体验课)植树节-教案[最终版]

    【情感体验课教案】 —— 韦 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树节的由来。 2、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植树节的由来: ①“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

    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苏庆婵 【论文关键词】鲜明强烈复杂多样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 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出发。......

    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创新研究 一、教材分析 1、整体来看,每一单元都包括A、B、C三大部分。每单元都着重训练一个话题,并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