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历史与文化作业
“贵州历史与文化”课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贵州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这片高原土地上,创建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隋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縻州。经制州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羁縻州是由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土著首领在其统治范围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与朝廷保持比较松散的羁縻关系。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经制州地区比较开放,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快;羁縻州地区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宋太祖在《赐普贵敕》中写下了:“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的话,贵州这个名称由此不断见于文献,最后变成了省的称谓。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统辖8府4州,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的一个行省。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二篇:地图历史与文化作业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西口,东邻巫山县,南界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地跨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 30°29′19″——31°22′33″。据1995年土地详查,全县幅员面积4098.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97万亩,园地8.24万 亩,林地313.26万亩,牧草地43.1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38万亩,交通用地2.86万亩,水域面积14.15万亩,未利用土地88万 亩。有汉族、回族、藏族、苗族等13个民族共同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历史沿革
奉节历史悠久,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奉 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 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夏商时,今奉节为所谓荆、梁2州之域。奉节古称鱼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25 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侧山头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 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 节。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 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 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 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 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 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奉节古称夔州,距今以有2300多年的建制历史,素有“诗城”美誉,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有白帝城、永安宫、甘夫人墓、瞿塘峡摩岩题刻、南宁锁江铁柱等人文景观,又有瞿塘峡、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龙桥河等雄奇险峻、幽深秀 丽的自然景观。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最佳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驰名中外。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新莽时期公孙城帝,三国时期刘备托孤,唐杜甫夔州诗,刘禹锡竹枝词,李白“早发白帝城”的 千古绝唱更让白帝城名扬天下。雄奇壮观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峡口两山隔江对峙,构成举世闻名的“夔门天下雄”的壮丽画卷,峡江两岸连峰崤峙,互 斗峥嵘,江水汹涌,水势湍急,峡内古栈道、摩岩石刻、夔门古象馆、古炮台、赤甲楼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更增添了瞿塘峡迷人的魅力。正如郭沫若《过三峡》诗 赞夔门曰:“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绝世奇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北靠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张家界相通,东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漏斗,四面绝壁,直落千丈,宏伟壮观。地缝神奇迷人,是世界上最常的地缝式峡谷。景区内迷宫河雄奇险峻,神仙洞神奇瑰丽、龙桥河山青水秀、黑湾古木参天,峭壁悬棺、夔东十 三家遗址、小寨云梯、石观音等人文景观
更是各领风骚。景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天坑地缝景区已列 入国家申报自然遗产保护预选名录。
三峡成库后,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将出现“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全县又将增添许多独具魅力的新景点。同时讲大大缩短到天坑地缝的里程。奉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抓住三峡移民搬迁、西部哒开发等机遇,制定了“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江 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奉节旅游将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天下客人。
第三篇: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心得
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心得
通过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贵州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贵州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互交融相长之地,这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其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以及仡佬、土家、彝、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古朴淳厚、瑰丽多姿,与自然和谐共生、活态传承至今。
贵州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在贵州文化中,汉文化固然占着主导地位,但它不是纯粹的汉文化,而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存在,而且少数民族文化也并非一种,而是分属苗瑶、百越、氏羌和淮僚文化体系,并演化出多种民族文化,如苗文化、布依文化、侗文化、水族文化、彝文化、土家文化等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贵州又是“五方杂处”之区,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近川者似川,近楚者似楚,近粤者似粤,近滇者似滇,但又非川、非楚、非粤、非滇,有些难以名状。如果说“多元性”是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的话,那么,贵州文化就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典型,或者说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元”不仅仅是文化来源的多元性,而是这许多的文化并没有融为一体,至今依然在贵州这块土地“共生共荣”,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文化“百花园”。正是这个原因,贵州文化以“杂”而显示它的个性,并以此同其他区域文化相区别。
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与贵州历史上的移民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贵州的主要居民,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先后移人贵州的,古老的淮人经过多次挫折、迁徒、分化已经不多了。从南方来看,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走廊”,古代的苗瑶、百越、氏羌和淮僚都在此交汇,相互对流、穿插,形成了“既杂居又聚居”、“大杂、小聚居”的分布局面。与此同时,汉族自秦汉以来也陆续进人贵州,至明清进人高潮,他们来自中原、巴蜀、湖广、江西、江南及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以人为载体,把各种文化带了进来,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应当说,在明代以前少数民族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汉文化大都被“夷化”了,而自明清以来汉文化渐成主流,但到现在不过600 年的时间,而且远不如中原地区那样发达,与少数民族文化处于某种均势,加之种种历史、地理原因,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都找到了它们生长发育的土壤,因而以“和睦共处”的方式共同发展起来。
山地是贵州文化的活动舞台,各民族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都结合山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这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显然不同于别的区域文化。多元文化与山地文化叠加在一起,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山地文化的因素,山地文化中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同的“山地”要素,又有互为特异的文化传统,从“人”和“地”两个方面展现出贵州文化的鲜明特
征,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为民族和地理环境都是定的,所以贵州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风貌呈现出来,成为其他地区无可取代的文化类型。
贵州文化它既不完全同于中原文化或江南文化,更不同于塞外文化、西域文化和青藏文化,甚至有别于周边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粤文化和滇文化。贵州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受的幅射力相对要小一些,另一方面,它又并非“边睡”,介乎于内地与边疆之间,具有“不内不边”的特殊身份。正是这种原因,历代中央王朝对它的权力渗透,显然不象“内地”那样强烈,但比之内蒙古、西藏、新疆又要直接得多,这就是说,它既实行在“内地”推行的“流官”制度,同时又兼行边疆的 “土官”制度,是典型的“土流并治”地区。“土”与“流”的关系,因时代不同而有演变。秦汉时期表现为部落方国与郡县并存,唐宋时期表现了经制州、羁糜州与蕃国并存,元明清三代表现为府州县与土司并存。这种“双轨”制必然给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流官统治的加强而使中原文化扩大传播,另一方面又给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例如:在水西安氏治下彝文化有较大发展,黔东南“苗家腹地”保存了较多的苗族文化。因此之故,贵州文化的风貌显得独特,近乎内地而不全同于内地,近乎边疆而不全同于边疆。
在贵州,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不同客观上存在若干差异,又由于山川的阻隔而使这些差异强化起来,由此出现了两种文化表象。其一是民族文化显得丰富多彩,许多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在贵州都可看到,而且有些民族因居住分散和所受影响不同又产生若干分异,这在苗、瑶民族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其二是许多古老的文化现象,在内地早已消失,在贵州却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若干古老的文化积淀,使贵州文化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从而成为一个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一点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在贵州建立了一系列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例如六枝梭戛的“长角苗”、贵阳布依族的镇山村之类。犹如两广一带的“客家文化”一样,在贵州也有“屯堡文化”,它们是古代汉文化留下的历史遗存,可以窥见其当年的文化面貌。在现代文化潮激烈冲刷的当今世界,许多古老的文明正在失落,象贵州这样的天然民族博物馆就显得特别珍贵,是人类文化长河的一股清流。
贵州文化是多元性、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多元性的,由此可以看贵州的文化的多彩的、丰富的。贵州当之不愧为多彩的贵州,身为一名贵州人,我为贵州自豪。
第四篇:潍坊历史与文化
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
一、先秦历史
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 —明清的历史
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王乐义被誉为“中国蔬菜大棚之父”。
7.今天的潍坊拥有公路8000多余米,境内分布着济青、潍莱、东青、威乌、青兰5条高速公路,津汕、青红、潍日3条高速公路正在和即将开工建设。308、309国道横穿东西,206国道纵贯南北。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除胶济铁路外,益羊、青临、大莱龙、胶新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到沿海,潍坊先后建成了羊口、下营、潍坊北港3个地方小港,后又改造扩建潍坊港。海陆空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在潍坊形成。
8.全市教育系统推出了多项教育民生实事,在“普九”教育基础上,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了高中办学体制,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
一、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
1简介:郑玄 字康成 ,北海郡(今高密)人, 东汉晚期 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古代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2最大贡献: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理学者奉为典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3代表作: 《毛诗笺》, 《三礼注》.4曾参与的战役: 官渡之战.5纪念物: 郑公祠(峡山区郑公街办).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郑志》。
二、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
1.人物简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绰号 “刘罗锅” , 今高密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 书法家。
2.主要事迹:①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 国泰 贪污库银案;②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 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③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
3.书法:(1)特点: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2)地位:与 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 等齐名.(3)其子刘鐶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 《清爱堂石刻》 刊行.4.代表作:著有 《刘文清公遗集》 和 《刘文清公应制诗》.三、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郑板桥
1.人物简介:郑板桥, 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 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2.主要政绩:在任潍县县令期间 赈济灾民 ,被称为 “郑青天”.3.政治抱负:“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4.郑板桥“三绝”: 诗 , 书 , 画.他一生只画 兰 , 竹 , 石.其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极具个性,自称“六分半书”。
5.诗文书画成就:①1751年,作 《难得糊涂》 横幅;②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 《城隍庙碑记》;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6.代表作: 《潍县竹枝词》40首.四、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
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潍县城里(今潍城区)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
第三章圣贤巨著煊古城
一、天下第一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农书”,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唐宋时期到日本称“贾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参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
2.作者:贾思勰,北魏著名农学家,古益都钓台里(今潍坊市寿光)人。著有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农学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农圣”。
3.《齐民要术》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齐民”,即平民,“要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主要方法。内容:
《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日用品的生产等等。不仅总结了当时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下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民族间生产经验相互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农学思想:(1)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2)重视选育良种;
(3)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达尔文的人工选择思想就从《齐民要术》得到启发。)
二、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1.作者简介:张择端,潍坊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有风俗画《清明上河图》。2.《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 街道的繁华景象(城市生活),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此图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最突出代表。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3.典故传闻:有诗云:“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画线部分各指什么?
三、金石第一录——《金石录》
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四、天下第一卷——《状元卷》 1.发现:1983年,在山东益都县(青州)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图:P42第一甲第一名)
2.地位:状元卷属于典型的明代科考八股文样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3.状元卷的试题是: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古迹名胜耀北海
一、云门献寿——云门山景观群
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则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云门山是佛、道两教文化胜地。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
二、鲁东明珠——十笏园
1.简介: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此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被潍县文人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光绪十一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2.地位:“十笏园”的精巧之处,就在于设计家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体,以小巧精致著称,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绚丽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
1.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
2.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为省级保护单位。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
3.走出国门:改革开放后,年画重获新生。杨洛书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杨家埠木板年画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4.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我们研究古代印刷术及潍坊地区的风土民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潍坊城市名片——风筝 1.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也成为当今潍坊市的一张名片。青州西南的鲁山是风筝的发祥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在鲁山制造的“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潍坊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潍坊风筝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
3.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举行了第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2013年,将举行30届。
第五章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革命发端——五四运动在潍坊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因山东问题而起,山东的反应强烈而迅速,5月9日,以益都(今青州)县5 城的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为先导的数千名师生,联合举行游行点燃了潍坊地区五四运动的烈火。
2.5月24日,以益都为中心,潍坊地区的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了高潮。这天,游行队伍在益都城西的法庆寺,举行万人大会,历数帝国主义及卖国贼的罪行。省立第十中学杨同照咬破手指在白绫上写了“赤心报国,身死志存”八个大字。进入6月后,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王统照等回到诸城老家,指导学生运动。给潍坊的“五四”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运动为潍坊地区建立中共党组织奠定了基础。二、一大代表——王尽美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山东代表王尽美(诸城人)、邓恩铭回到山东后,积极发展党组织,多次到潍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成立后了潍坊最早的地方党组织--寿光支部干事会。后又建立起了以庄龙甲为书记的中共潍县县委,(这是齐鲁大地的第一个中共县委)张玉山任书记的中共寿光县委,宋伯行任书记的中共益都县委,尚鲁民任书记的中共高密县委等县级党组织。
三、抗日名将——马保三
1.马保三,是寿光牛头镇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因宣传抗日被捕。经过党组织营救,于1934年保释出狱。
2.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建立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导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被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
3.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1949年3月,中央任命马保三为青岛市市长,1956年担任省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马保三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2月15日病逝。
四、潍县攻坚战
1.潍县攻坚战,是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路中段战役)的攻坚战斗,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作战部队是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县守敌有国民党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的4个正规团,加上两个保安旅和其他土顽。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直接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27日,占领全城。陈金城被生俘,保安司令张天佐被击毙。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2.潍县攻坚战结束后,我军又一举消灭了安丘、昌乐等地企图撤逃的残敌。5月8日,潍县战役宣告结束。
3.在潍县战役中,步兵是主要作战力量。我军采用了一套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攻坚战历时25天,共歼敌4.6万人余人,为解放济南和青岛创造了条件,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4.在潍县攻坚战中,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79团,首先突破城堤,攻入城内,对潍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
2011年潍坊历史与文化提纲概要
1、新石器时代,潍坊的“东夷人”创造了“青州桃园遗址,诸城呈子遗址,寿光边线王遗址,安全景芝遗址”,在明清时期潍坊属于青州莱州二府管辖。
2、鲁台经贸洽谈会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对台、对外招商活动,是山东省的三大经贸活动之一。每年的鲁台经贸洽谈会成为海峡两岸企业界沟通的桥梁。潍坊的三台大戏指的是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菜博会。
3、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是我国“蔬菜生产革命”的发源地。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率先试验成功了日光温暖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塑料大棚技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革命。王乐义被誉为是“中国蔬菜大棚之父”。1992年,寿光又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公害蔬菜。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蔬菜产业化的“二次革命”。2000年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寿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寿光市决定每年4月20日至5月7日举办一届国际蔬菜博览会。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4、经学大师郑玄,东汉北海郡(今潍坊)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无所不通,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存世的作品有《三礼注》《毛诗笺》。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5、刘墉,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高密)人,曾编撰《四库全书》《西域图志》等书,刘墉为官清正廉明,《诸城县续志》:“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皆望风畏之。”是对刘墉为官清正廉明,雷厉风行的真实写照。刘墉的墨迹有《清爱堂石刻》。
6、郑板桥,江苏扬州人,清朝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曾担任潍县县令,他为官期间,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赈济灾民。他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最喜欢画兰、竹、石,做《难得糊涂》横幅。
7、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家,潍县城里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 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
8、《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被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今寿光人。这部书不仅总结了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方法。唐宋时期,《齐民要术》传到本,成为“贾学”。明朝时人们称它是“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贾思勰被人们称为“农圣”。
9、张择端,诸城人,北宋画家,名作《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时节宋徽宗时代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突出的代表,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成为集艺术性、历史性和思想性三者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这里的一代巨匠指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享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10、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物的史学名著。
11、赵秉忠(明朝万历间)的状元卷1983年在青州发现,状元卷是古代科学考试中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试卷,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状元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2、“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是古代青州的云门山,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的“寿”字高7.5米,宽3.7米,为明朝嘉靖年间周全所作。云门山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是齐鲁石窟之冠。云门山在1985年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风景区。
13、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其主人原为清末潍县人丁善宝,十笏园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因而享有“鲁东明珠”之美誉。它建于明代,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为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4、潍坊的杨家埠以盛产木版年画而名扬四海,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成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发展到鼎盛。2002年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潍坊历史上“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指的是杨家埠年画。
15、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木鸢”。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今天潍坊风筝已成为当代潍坊的文化象征物、城市名片。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之路。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今年是第28届国际风筝会。2004年,潍坊风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从而成为国际文化品牌。16、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1919年5月9日,益都县(今青州)数千师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点燃了潍坊五四运动的烈火,以青州为中心的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打倒倭寇,打倒卖国贼”“收复胶济铁路,还我山东”等口号,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等领导了潍坊的五四运动。
17、王尽美,诸城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潍坊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董必武诗句“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的君指的是王尽美,恩铭指的是一大代表邓恩铭。
18、马保三,山东寿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总司令,创建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到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1月3日的《大众日报》誉为是“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就是指的八支队参加的五井战役。
19、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 县攻坚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潍县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又称胶济路中段战役,潍县攻坚战是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4月27日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历时25天。潍县战役胜利的意义: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的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潍县攻坚战。潍县攻坚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潍县攻坚战的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战役是山东兵团从运动战向阵地攻坚战转变的开始,也是济南战役的一场预演。潍县的解放,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潍坊的解放。
20、新中国成立后,潍坊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开展体育运动。近年来,在潍坊市素质教育带动下,学校体育运动显示出勃勃生机,“阳光快乐大课间”等教育改革引起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况技体育发展迅猛,涌现出象林伟宁(27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刑慧娜(28届奥运会中长跑冠军)等许多体育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在为祖国增光的同时也为潍坊人民赢得了荣誉。
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庄龙甲率先建立齐鲁大地的第一个重工县委—中共潍县县委,陈少敏投身革命,成为潍坊历史上的女革命家,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当日寇侵犯山东时,马保三揭竿而起,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八支队威震敌胆。
第五篇:浅谈贵州多彩文化与民族风情
浅谈贵州多彩文化与民族风情 任序(贵阳学院)贵州文化独特多彩而深具地域和民族特色.黔州大地地处西南一隅,北居巴蜀,南接桂壤,东引湘域,西挽滇土.同时,也是地球上独特的山地高原地带,凸起的大娄山系,乌蒙山系,武陵山系将其包裹,欲有与世相隔之佳境,随处可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黔山大地,加之其地处纬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雨热同期,形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域生态赋予了贵州大地别具一格的文化孕育土壤,让其始终是不为世所扰,不为世所污的一片广阔大地.贵州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其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并举世无双,历史的因由使其实一个迁移民族聚合的迁移文化区,并在这穷乡僻壤中不断生息.使贵州形成了明显的民族区域界限,黔北以汉族为主,黔东,黔南,黔西则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在与天地相承合的漫长岁月中沿袭并萌发出了黔州大地所独有的贵州多彩文化和民族风情.贵州的地域条件和经济基础也造就了贵州人民依山靠水的生活形态,无论是从居住条件还是耕作方式,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交往方式都可足以领略其风情.(如今的贵州人民的居住选址依然依照后靠青山,前依溪水,或房屋一侧有一口水井。依然采用刀耕和牛耕的耕作方式,并多为日起鸡鸣,月出而暮归的山地劳动。饮食上以沿河谷地的水田稻米为主食,户养一牛为主要耕作劳动力,少数民族地区服饰以自产获得需求上的满足,也开始呈现商业交换的状态)正是这悠久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贵州人民敬天敬地敬神灵的生活习俗(农家堂屋都有开光香火,以节气祭祀而供奉,仍有原始火葬,洞葬的部落存在)自古以来,黔州大地交通闭塞,加之人烟稀少而散居(也有少数部落居住)。久居大山之中。养成了贵州人民博大而宽容的自然情怀,与世相隔甚远,又形成了贵州人民强烈的交往心理,因而贵州人民对外来的客人格外的热情,每当客人前来,定会摆上陈年腊肉,定会端上烧酒一碗(烧酒是农家自家用纯粮蒸煮而成,度数较高)以表对远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久居大山深处固然可供娱乐较少,而对美的追求是不受地域和种族而又所区别,富有创造力的先民便创制出各种乐器和编排原始舞蹈,以消遣美好的时光和打破生活的静寂。少数民族对祭祀时情有独钟的,每逢大祭,必以歌邀友,以舞牵情。又因地域广袤,民族种别多,族系分支甚繁,逐渐衍生出了各式各样又深含民族文化意味的民族歌曲,舞蹈,服饰,语言和习俗。从而形成了黔州大地多民族的风情大观。
纵观其天地之间人与物的各种特殊情节,行走在这青山绿水,天蓝气清的黔州大地,不得不说贵州是歌的天堂,舞得海洋,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的遗产地,是人类精神文明史的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