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途径包括要考虑教师怎样教,又要考虑幼儿怎样学。
(一)常见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操作、摆弄提供的材料,并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运用操作法需要主要以下问题。
(1)提供的材料应数量足够并具有层次性,既体现所学的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2)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求和活动规则;
(3)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尝试和探索的时间;
(4)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和提升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法。运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主要情节不宜过分复杂、新奇,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游戏的内容应凸显数学教育的要求;
(3)游戏的选择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年龄幼儿多选择情境游戏,大年龄幼儿多选择智力和口头语言游戏。
3、演示讲解法。
演示讲解法是指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教具和学具展示给幼儿看,或者通过示范的动作或选择的范例来说明所要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规则,使幼儿明确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一种方法。讲解法是教师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教具、范例、学具的一种方法。运用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的演示讲解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有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关键问题;
(2)演示的教具、范例或学具应足够大,以便全体幼儿观察;
(3)教师演示的动作要适当放慢,以便全体幼儿观察到细节;
(4)教师讲解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生动。
4、观察、比较法。
观察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的特征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的一种方法。运用观察、比较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幼儿对被观察物的注意,并给予适当适度的指导;
(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存在联系时,才有比较的可能,并应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渐近、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来自于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发生在幼儿熟悉且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幼儿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途径包括: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1、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
专门的数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的,指向幼儿学习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在幼教实践中,教学常以全班的形式进行,因此常称作集体教学或上课。
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门的数学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阶梯。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经过教师的有意识选择,因此这些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幼儿感受、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感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支架。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通过自己的直接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中的表现,选择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并鼓励他们通过猜测、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也发展了抽象逻辑思维。
(3)专门的教学活动所采取的集体教学形式,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专门的教学活动通常采用全班或分组的集体形式,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对全体幼儿施加影响。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幼儿的数学启蒙,而且也使幼儿在与人、物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班级人数众多,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材料有限,教师很难保证对所有幼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因此,集体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它是全体幼儿获得基本发展的重要保证。孟庆利
大五班 2016年4月20日
第二篇:幼儿数学教育的八种途径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 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教、幼儿愿学的一门学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 问题之一。在此,笔者介绍幼儿数学教育中可采用的八种途径,力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empirenews.page--]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在幼儿数学教育,这八种途径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八种途径的合理、充分的 运用,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幼儿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
第三篇:幼儿园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讨
幼儿园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讨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小神童手脑速算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包括教小神童手脑速算方法和学的方法,它既要考虑教师怎样教,又要考虑幼儿怎样学。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操作、摆弄提供的材料,并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运用操作法需要主要以下问题。
(1)提供的材料应数量足够并具有层次性,既体现所学的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2)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求和活动规则;
(3)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尝试和探索的时间;
(4)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和提升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法。运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主要情节不宜过分复杂、新奇,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2)游戏的内容应凸显数学教育的要求;
(3)游戏的选择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年龄幼儿多选择情境游戏,大年龄幼儿多选择智力和口头语言游戏。
3、演示讲解法。
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是指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教具和学具展示给幼儿看,或者通过示范的动作或选择的范例来说明所要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规则,使幼儿明确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一种方法。讲解法是教师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教具、范例、学具的一种方法。运用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的演示讲解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有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关键问题;
(2)演示的教具、范例或学具应足够大,以便全体幼儿观察;(3)教师演示的动作要适当放慢,以便全体幼儿观察到细节;(4)教师讲解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生动。
4、观察、比较法。
观察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的特征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的一种方法。运用观察、比较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幼儿对被观察物的注意,并给予适当适度的指导;
(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存在联系时,才有比较的可能,并应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渐近、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来自于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发生在幼儿熟悉且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幼儿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途径包括: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1、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
专门的数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的,指向幼儿学习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在幼教实践中,教学常以全班的形式进行,因此常称作集体教学或上课。
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门的数学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阶梯。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经过教师的有意识选择,因此这些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幼儿感受、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感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支架。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通过自己的直接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中的表现,选择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并鼓励他们通过猜测、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也发展了抽象逻辑思维。
(3)专门的教学活动所采取的集体教学形式,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专门的教学活动通常采用全班或分组的集体形式,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对全体幼儿施加影响。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幼儿的数学启蒙,而且也使幼儿在与人、物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班级人数众多,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材料有限,教师很难保证对所有幼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因此,集体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它是全体幼儿获得基本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主要以下问题。(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2)鼓励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其学习过程和特点,分析其可能的思维活动状况,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必要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
(3)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已有的经验。
教师应帮助幼儿归纳、整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及时将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整理,并逐渐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进而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些形成结构的知识经验,不仅易于储存也便于今后使用时的检索和提取。
专门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以下三种。(1)集体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形式是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教师组织、管理,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并让幼儿体验到集体活动和游戏的快乐。但集体活动在教学目标上整齐划一,不易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也很难进行个别指导,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愉快、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
(2)小组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形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将相关地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不同的操作活动,分小组提供给幼儿。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活动。小组活动中有以下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相同,即幼儿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从而获得同一种经验。另一种是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不同,可能是完全不同,也可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层次。这种安排,使幼儿有机会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材料进行学习,也使幼儿有了更多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3)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是指在同一活动内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这样做可充分发挥两种活动形式的长处,较好地解决统一的教学要求与不同的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他们在各自水平上的发展。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先开展全班集体活动,再分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的内容大多为新活动内容或新游戏介绍。有时在集体活动中,还会针对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强调某一活动的规则或注意事项。小组活动中教师一般安排3----4项不同的内容,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小组活动,并在完成一组作业后再去其他小组活动,教师应鼓励幼儿轮流参与多组活动,以获得多样的学习经验。另一种是幼儿先进行小组活动,然后再进行全班活动。在数学教育中,有些学习内容可以让幼儿先进行尝试、探索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幼儿小组活动的情况,可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梳理、提升已获得的经验,或是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培养幼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门的教学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将集体活动与幼儿的操作学习有机结合,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2、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不是学科领域。一个主题活动通常包含了各个领域或学科的学习内容,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使幼儿对事物获得一个较为整体、全面和生活化的把握。
(1)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的价值。
幼儿结合主题内容学习数学,有利于其积累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主题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富有实际意义。在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需要和有趣。
(2)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应该说任何一个主题都包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如何与主题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的具体分析、检核。首先,教师要分析、检核主题活动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以及可以向幼儿提供哪些学习经验;其次,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核已有经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根据“蔬菜”这一主题,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比较、观察记录和超市游戏等活动。
(3)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
主题的来源之一是领域,因此,可将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设计活动。例如,“超市购物”“五彩的树叶”等。在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数学教育内容;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教育内容;在这一主题中,幼儿所要学习的经验,需要通过哪些教育、教学活动获得。
(4)主题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实现的,包括集体的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及日常生活;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自然地渗透其中,不能因要突出数学内容而冲淡了主题;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3、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教育。
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教育是指教师在数学区角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自选的数学活动。区角活动的内容与专门的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紧密联系,是专门的教学活动和主题活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1)区角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
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练习机会。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幼儿的练习和巩固就显得非常必要。
区角活动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决定进入区角活动的时间,并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开展活动,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建构数概念。因此,区角活动可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区角活动使幼儿获得个别指导的机会,教师在区角中提供的数学活动往往具有不同的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区角活动中,教师有时间观察个别幼儿的学习,并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这些个别化教育可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从活动中获取有益的数学经验。
(2)组织区角数学活动需注意的问题。
区角活动空间的大小一般依活动室的大小而定,但活动场所应相对固定,以便活动常规的建立。摆放材料的橱柜应靠近活动区角,以便幼儿拿取和整理材料;活动材料的数量应充足,每种材料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材料要不断补充、调整;教师要向幼儿介绍每种活动的要求和游戏规则,幼儿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幼儿活动情况,支持鼓励他们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日常生活是指幼儿一天中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日常生活中地数学教育具有经常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使幼儿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获得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对幼儿发展地价值就在于:使幼儿在自然、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萌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都具有数、量、形的属性,当幼儿面对这些物体时,也就面对着一个数学地世界。但是如果缺少成人的引导,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视野和知觉以外的东西。因此,教师善于捕捉数学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关注、学习,让幼儿经历真正的问题解决过程,并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发展。
(2)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对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第四篇: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沈亚梅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礼仪在生活、工作中也日益重要。礼仪教育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期是“2岁半到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孩子们到幼儿园的时候。所以在幼儿园中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可分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专门的礼仪教学和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其次就是家庭中的礼仪教育,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家长做好应有的榜样,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当今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太过于溺爱孩子,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一、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等内容。
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因为在专门的礼仪教学中,幼儿可以更快地、更系统地学到一些礼仪常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上礼仪教育课时,教师教幼儿礼貌用语的学习。例如使用故事启迪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1]
当然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其他类型的教学中渗透。例如:在美术课上,幼儿在画画时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如胶水、橡皮之类的,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时要讲礼貌,东西用完后,要双手还给别人,并要说“谢谢”!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画弄坏了要说“对不起”,在画画时需要别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这样,幼儿不但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幼儿也要学会倾听他人,懂得举手发言,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获得一些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的礼仪。如:通过圆圆和方方的故事,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圆的和方的东西都是非常多的,我们要学会礼让他人。
2.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好玩的游戏,不但可以巩固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而且在游戏中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幼儿更加放松,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创设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环境,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的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礼貌地交往。当幼儿在户外玩儿滑滑梯时,孩子们争抢滑滑梯是非常常见的,抓住幼儿当时玩的高兴这一特点,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时说要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其他东西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3.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是幼儿教育最好的途径。首先是生活活动,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中要学习的礼仪有很多,例如,在幼儿的仪表仪容方面,做到着装整洁,不邋遢,注意个人卫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在礼貌用语方面,会正确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入园时能主动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所以每天幼儿入园时,教师站在教室门口以亲切的态度主动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主动叫班内的老师。渐渐地,孩子们能很自然、主动地向我们问好。并能对别人的问候做出积极应答等;幼儿吃饭时能够做到不争吵、不挑食、不浪费,能自己收拾餐具、饭前饭后洗手;在午睡时能保持安静,不吵闹。这样更好地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说起幼儿礼仪教育,有家长认为,从小培养礼仪素质,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懂礼了。其实,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懂礼仪、有礼貌的。从小培养好孩子的礼仪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关心,所以学校和家里必须紧密配合起来。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如果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长自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就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
教孩子懂礼仪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懂礼貌的文明人。一个人的良好礼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家园步调一致,才会有所效果。所以老师、家长要统一要求,统一教育,既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又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变家长的礼仪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父母来认识礼仪、模仿父母的文明礼貌的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教育幼儿懂礼貌的同时,父母也要懂得礼貌。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3]因此,在我们的现实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上学,放学,外出及回家都教幼儿向长辈打招呼、问好。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穿衣、吃饭等。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幼儿学会接待客人。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对幼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通过“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春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懂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例如:在热闹喜庆的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人们总喜欢见到熟人或是亲戚时,都赠上自己对对方的一些新年祝福。家长可以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可以了。或者再教一些拱手作揖的动作。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一些待客之道和礼仪教育的好时候。例如:探亲访友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些细节。“轻轻敲门;按门铃要有节奏,也要耐心,不乱按门铃;打招呼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便翻找主人的东西;主人给东西时,用双手接。” 在家中接待客人时,礼貌待客。“客人来了要及时递上拖鞋或鞋套;给客人敬茶时不能倒满,只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招待饭菜宴请客人时,敬酒得斟满,显示主人的大方、热情。” 其次对待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时教幼儿拿红包也是有礼仪的。教宝宝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2]
三、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社区督促
重视幼儿礼仪教育的养成不仅仅有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参与,社区也应该加入到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行列中来。例如:某社区针对部分幼儿
乱放鞭炮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批评,并给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再要求幼儿园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社区,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2.社区活动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看幼儿走出幼儿园后,在自家小区里是如何表现的。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宝宝你最棒”活动中,看看哪家的宝宝最棒能会保护社区中的花草树木,不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育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努力。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且反复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幼儿礼仪教育刚开始应追随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遵循家园共同教育的原则,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说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礼仪教育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淼.浅谈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J].华章,2008年10期
[2] 张义兵.幼儿礼仪[J].早期教育,1998年03期
[3] 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1期
第五篇: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摘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2)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3)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4)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二、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尝试以下途径: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2)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教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3)通过环境渗透。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
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
“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四、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节日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很好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如:通过春节主题学说拜年的话以及待人接客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