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渗透性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渗透性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以此来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可见,民间艺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重视幼儿园显性课程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幼儿园隐性课程的巨大影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创设具有本地民族风格的艺术教育环境,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幼儿展现优秀的民间艺术,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对话,让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使幼儿能在积极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存在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使幼儿容易认识和接受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创设富有生活化、情景化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时,应注重发挥三维空间的交互作用,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走廊、每一个墙面都会说话。从社会科普宣传橱窗到艺术长廊、从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到特色活动区,都可以设计或选择、制作具有较浓郁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布置,使幼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在专用活动室和大厅主墙饰的设计上尽可能采用民间美术中艺术化、情趣化的娃娃体样式,以儿童化、拟人化的形象为主,采用夸张、变形、打破时空、表现动感等幼儿喜爱的方式来增强墙面的视觉效果。整体设计上还应注重形式和色彩的结合,创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在色彩上多利用红、黄、蓝、绿等强对比色,或将这些颜色组成大色块的图案,进而保证环境的教育性和装饰性功能。此外,各班级的室内环境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活动区域,如小班侧重染纸、撕纸区域创设;中班侧重剪纸、泥工区域创设;大班侧重皮影、草编区域创设等。在艺术长廊里可以展示幼儿民间艺术手工活动的作品,如扎染的手帕、彩绘的面具、剪贴而成的纸艺等,使长廊成为幼儿相互欣赏、共同交流、展示作品的空间,以激发幼儿不断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愿望。
二、组织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活动
在民间艺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大量欣赏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性民间艺术作品去了解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欣赏这些既贴近生活,又能够体现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作品,会极大地提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活动时,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一方面,邀请本地区的民间艺人到幼儿园,为幼儿表演剪纸、刺绣、陶艺、面人等,幼儿可自由地和艺人进行交流,提出疑问、表达想法,并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家园配合的途径组织幼儿参加本地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带领小朋友参观民族手工艺展、民俗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看一看、摸一摸民间艺术作品,倾听关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介绍和有关传说。如围绕民族乐器这一活动主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中的民族乐器展厅,引导幼儿直接观察民族乐器的形状、结构、材质、音色,了解有关民族乐器的各种知识;或是请乐器演奏家演奏民族乐器,使幼儿在欣赏民族乐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欣赏和倾听习惯。
三、开展适宜幼儿参与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是善于发现、乐于创造的活动家,在美的刺激与熏陶下他们大多喜欢进行自主地模仿和大胆的创造。实施民间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民间艺术作品这一层面远远不够,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想法和感受,使之落实到艺术实践上,在实践中充分表现民间艺术对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
开展适宜幼儿参与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应提供大量的民间艺术操作材料,如土、木、竹、石、草、泥、纸等可随手拈来的创作工具和材料,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如在风筝节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先带领幼儿对风筝的形状特征、飞行原理进行探究,再引导幼儿用撕、剪、贴、折、染等方式来表现自己所想象设计的各种各样的风筝,从而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在多彩泥塑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的关于泥塑的知识材料布置于主题活动的展板上,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制作的兴趣。在幼儿动手制作时,引导他们像民间艺人那样进行因材施艺的创作,一边构思、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在贴、捏、堆、挖、削中将泥巴变成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幼儿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手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增强了,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渗透性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接触和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机会与条件。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真正走近民间艺术,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开阔幼儿的审美视野,增强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要素的认识,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民间艺术带来的愉悦。
第二篇: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沈亚梅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礼仪在生活、工作中也日益重要。礼仪教育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期是“2岁半到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孩子们到幼儿园的时候。所以在幼儿园中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可分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专门的礼仪教学和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其次就是家庭中的礼仪教育,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家长做好应有的榜样,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当今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太过于溺爱孩子,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一、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等内容。
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因为在专门的礼仪教学中,幼儿可以更快地、更系统地学到一些礼仪常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上礼仪教育课时,教师教幼儿礼貌用语的学习。例如使用故事启迪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1]
当然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其他类型的教学中渗透。例如:在美术课上,幼儿在画画时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如胶水、橡皮之类的,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时要讲礼貌,东西用完后,要双手还给别人,并要说“谢谢”!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画弄坏了要说“对不起”,在画画时需要别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这样,幼儿不但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幼儿也要学会倾听他人,懂得举手发言,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获得一些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的礼仪。如:通过圆圆和方方的故事,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圆的和方的东西都是非常多的,我们要学会礼让他人。
2.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好玩的游戏,不但可以巩固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而且在游戏中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幼儿更加放松,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创设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环境,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的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礼貌地交往。当幼儿在户外玩儿滑滑梯时,孩子们争抢滑滑梯是非常常见的,抓住幼儿当时玩的高兴这一特点,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时说要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其他东西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3.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是幼儿教育最好的途径。首先是生活活动,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中要学习的礼仪有很多,例如,在幼儿的仪表仪容方面,做到着装整洁,不邋遢,注意个人卫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在礼貌用语方面,会正确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入园时能主动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所以每天幼儿入园时,教师站在教室门口以亲切的态度主动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主动叫班内的老师。渐渐地,孩子们能很自然、主动地向我们问好。并能对别人的问候做出积极应答等;幼儿吃饭时能够做到不争吵、不挑食、不浪费,能自己收拾餐具、饭前饭后洗手;在午睡时能保持安静,不吵闹。这样更好地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说起幼儿礼仪教育,有家长认为,从小培养礼仪素质,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懂礼了。其实,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懂礼仪、有礼貌的。从小培养好孩子的礼仪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关心,所以学校和家里必须紧密配合起来。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如果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长自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就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
教孩子懂礼仪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懂礼貌的文明人。一个人的良好礼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家园步调一致,才会有所效果。所以老师、家长要统一要求,统一教育,既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又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变家长的礼仪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父母来认识礼仪、模仿父母的文明礼貌的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教育幼儿懂礼貌的同时,父母也要懂得礼貌。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3]因此,在我们的现实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上学,放学,外出及回家都教幼儿向长辈打招呼、问好。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穿衣、吃饭等。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幼儿学会接待客人。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对幼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通过“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春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懂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例如:在热闹喜庆的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人们总喜欢见到熟人或是亲戚时,都赠上自己对对方的一些新年祝福。家长可以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可以了。或者再教一些拱手作揖的动作。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一些待客之道和礼仪教育的好时候。例如:探亲访友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些细节。“轻轻敲门;按门铃要有节奏,也要耐心,不乱按门铃;打招呼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便翻找主人的东西;主人给东西时,用双手接。” 在家中接待客人时,礼貌待客。“客人来了要及时递上拖鞋或鞋套;给客人敬茶时不能倒满,只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招待饭菜宴请客人时,敬酒得斟满,显示主人的大方、热情。” 其次对待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时教幼儿拿红包也是有礼仪的。教宝宝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2]
三、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社区督促
重视幼儿礼仪教育的养成不仅仅有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参与,社区也应该加入到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行列中来。例如:某社区针对部分幼儿
乱放鞭炮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批评,并给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再要求幼儿园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社区,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2.社区活动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看幼儿走出幼儿园后,在自家小区里是如何表现的。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宝宝你最棒”活动中,看看哪家的宝宝最棒能会保护社区中的花草树木,不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育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努力。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且反复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幼儿礼仪教育刚开始应追随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遵循家园共同教育的原则,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说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礼仪教育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淼.浅谈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J].华章,2008年10期
[2] 张义兵.幼儿礼仪[J].早期教育,1998年03期
[3] 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1期
第三篇: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摘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2)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3)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4)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二、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尝试以下途径: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2)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教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3)通过环境渗透。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
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
“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四、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节日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很好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如:通过春节主题学说拜年的话以及待人接客的礼仪。
第四篇: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在现实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臵上来,切实抓好。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臵。
2、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地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
3、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用高档的材料布臵优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的高结构材料过多,而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的管理者将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对班级中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不作过高的要求。
4、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从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
二、新《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要义
1、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2、新《纲要》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1、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智慧树”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红果果”、“绿泡泡”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规则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通过游戏,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
在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三)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如: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们问“早”,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他们去活动区玩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老师就找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丢手绢”还是“过娃娃家”。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在活动区玩时,教师还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从而由他们只是听别人讲,到他们敢于开口的表现,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了教师与家长“发短信息”和“Q群”活动,信息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通过对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短信息、Q群、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利用社区环境优势,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教育效果。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硬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注重幼儿环保教育,提高幼儿保护意识
在自然中的生态环境是指大气、土地、水、森林、墓碑、动物、矿藏等自然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它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直视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是非常必要。
一、以园为基地,感悟自然,陶冶性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教师在园开辟了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音乐活动中,教幼儿唱《小松树快长大》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可引导幼儿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语言活动中,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为了对幼儿原有的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和环保的情感态度有所了解,我班专门设计了一张表格,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围绕环保知识,环保的行为习惯,环保的情感三方面,对幼儿进行了测试。调查发现幼儿对垃圾应该怎样处理不了解。于是在“减少垃圾”活动中后,班内设有了一个垃圾分类区,幼儿都能将垃圾按塑料、玻璃、铁、纸类进行分类投放,且懂得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同时还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幼儿纷纷把家里的废物、纸、铁盒等拿到幼儿园,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手工作品,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
同时也让幼儿知道环境污染、噪音和破坏生态平衡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组织幼儿美化我们的幼儿园,帮助保育员打扫卫生,来绿化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的行为规范中。
2、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自然面前,在种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人类只有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景。在幼儿已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将认识、愿望付之实际行动,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可以设计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如故事表演“狐狸办工厂”、情境表演“小河边”“逛公园”等,然后引导幼儿将在情境中学习的正确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可设置分类垃圾箱,让幼儿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标志的垃圾箱内,以利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还可开设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当幼儿看到传统的铁铸水笼头用水时,水花乱溅,便急切地用纱布包裹水笼头以节约用水,他们还尝试设计感应水笼头、变距水笼头……。在短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提高,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也明显不同。我们还将借助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获取、积累信息,继续将这一课题研究下去。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开展“地球日”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那天,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孩子们用歌声、笑声讲述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环境保护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娃娃。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玩中学会了尝试;玩中学会了合作;在玩中学会了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在幼儿的眼睛里,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无数问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有而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们幼儿园组织他们走进“绿色的天堂”。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让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绿草鲜花间,处处洋溢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流淌着美丽和祥和。孩子们感受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
第五篇: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途径包括要考虑教师怎样教,又要考虑幼儿怎样学。
(一)常见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操作、摆弄提供的材料,并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运用操作法需要主要以下问题。
(1)提供的材料应数量足够并具有层次性,既体现所学的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2)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求和活动规则;
(3)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尝试和探索的时间;
(4)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和提升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法。运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主要情节不宜过分复杂、新奇,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游戏的内容应凸显数学教育的要求;
(3)游戏的选择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年龄幼儿多选择情境游戏,大年龄幼儿多选择智力和口头语言游戏。
3、演示讲解法。
演示讲解法是指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教具和学具展示给幼儿看,或者通过示范的动作或选择的范例来说明所要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规则,使幼儿明确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一种方法。讲解法是教师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教具、范例、学具的一种方法。运用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的演示讲解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有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关键问题;
(2)演示的教具、范例或学具应足够大,以便全体幼儿观察;
(3)教师演示的动作要适当放慢,以便全体幼儿观察到细节;
(4)教师讲解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生动。
4、观察、比较法。
观察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的特征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的一种方法。运用观察、比较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幼儿对被观察物的注意,并给予适当适度的指导;
(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存在联系时,才有比较的可能,并应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渐近、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来自于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发生在幼儿熟悉且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幼儿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途径包括: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1、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
专门的数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的,指向幼儿学习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在幼教实践中,教学常以全班的形式进行,因此常称作集体教学或上课。
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门的数学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阶梯。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经过教师的有意识选择,因此这些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幼儿感受、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感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支架。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通过自己的直接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中的表现,选择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并鼓励他们通过猜测、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也发展了抽象逻辑思维。
(3)专门的教学活动所采取的集体教学形式,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专门的教学活动通常采用全班或分组的集体形式,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对全体幼儿施加影响。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幼儿的数学启蒙,而且也使幼儿在与人、物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班级人数众多,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材料有限,教师很难保证对所有幼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因此,集体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它是全体幼儿获得基本发展的重要保证。孟庆利
大五班 201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