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行车发展史与工业设计的联系
3人同问 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2011-09-24 13:12 提问者: 642945191 |浏览次数:3580次| 该问题已经合并到>>
我来帮他解答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满意回答 2011-09-24 16:02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辆四轮马车从身后滚滚而来,那条街比较狭窄,马车又很宽,西夫拉克躲来躲去幸而没有被车撞倒,还是被溅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别人看见了,替他难过,还气得直骂,想喊那辆马车停下,讲理交涉。西夫拉克却喃喃地说:“别喊了,别喊了,让他们去吧。”马车走远了,他还呆呆地站在路边。他在想: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自行车
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他这样一想,回家就动手进行设计。经过反复试验,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1816年,在德国有个看林人名叫德拉伊斯,他每天从村东的这一片树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树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车子上,走走停停,随心所欲,不是很潇洒吗?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造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德莱斯骑车出门试验的时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喜欢自己创作的这架“可爱的小马崽”。一次德莱斯在骑车闲逛时开过来一辆马车,车夫嘲笑他说他的车慢,于是他就和车夫说:“你信不信我的车比你的马车还快”于是他们两个打了个赌。路程是从村东到村西的一个来回,结果德莱斯比车夫整整快了1个多小时。
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弄到了一辆破旧的“可爱的小马崽”。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的,前轮大,后轮小。当骑车人踩动脚蹬,车子就会自行运动起来,向前跑去。因此而被警察抓住,并处以罚款。其罪名是“野蛮骑车”。
自行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原本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1869年,英国的雷诺看了法国的自行车之后,觉得车子太笨重了,开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车做得轻巧一些。他采用钢丝辐条来拉紧车圈作为车轮;同时,利用细钢棒来制成车架,车子的前轮较大,后轮较小。从而使自行车自身的重量减小一些。从西夫拉克开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作的5种型式的自行车都与现代自行车的差别较大。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是前轮大,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1886年,英国的约翰.k.斯塔利,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为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前后轮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的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利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前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斯塔利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他把家中花园里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打足了气,装在自行车轮子上,前往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增加了自行车的弹性,不会因路面不平而震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增大了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这样,就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
同样是1888年,英国考文垂市的约翰.k.斯塔利 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菱形车架,使得车身有更高的刚度和强度,后轮用链条驱动,并通过前叉直接把握方向。
编辑本段
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当您使用和看到这些自行车时,您是否思考过自行车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种形式?您是否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程呢? 自行车的诞生与发展已有几百年了,在自行车的发展历程中自行车的结构有过几次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自行车的设计发展中出现过“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次重大的变化都是自行车的设计思想上的一个大的突破,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使自行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设计分类
最早的自行车是一种玩具车,它是一种可以坐在车座上面,依靠两腿的摆动使两脚在地上交替蹬踏实现驱动的一种机械,这种驱动方式与人的走路的姿式很相似,不利于对车子进行驱动,很多人认为会使小腿变粗。因为这时的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差,所以没有被多数人接受并使用,只作为一种娱乐的器械被少数人使用。(玩具车)
为了改善自行车骑行时的驱动的性能方面,当时的设计者们开始为自行车加装一些驱动装置。他们给自行车加装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驱动装置,这种驱动装置就是现在自行车上通常都采用的曲柄。采用曲柄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自行车的驱动问题,但是由于这时的曲柄是直接安装在车轮的前轴上的,这种驱动方式的使用在车轮轮径较小时,自行车的速度会很慢,设计者们就采用了驱动轮采用大轮的设计来弥补速度低的一些缺点。这种直接的驱动方式现在普通自行车的设计中已经不再采用了,只是在表演车、童车的设计中还在使用。(杂技车)
当采用新的传动方式没能很好的改善自行车的性能时,设计者们考虑更新的解决方式,他们在直接传动的基础上,推出了间接的传动方式,把曲柄从车轴上移出来,用传动件把曲柄的运动递给车轮,通过时传动件的传动比的调整,可以使自行车的驱动更合理,并且解决了驱动轮必须是大轮的这个问题,使自行车的设计更合理,这时的车子的两轮基本是等大的了。这种传动件最常用的是齿盘与链条的组合。设计者们也在完善传动部件,在传动装置中采用超越棘轮,使自行车的脚踏可与车轮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时转动,而更有利于骑行。因为传动的发展使自行车的发展跨跃了几大步,这时的自行车与现在的自行车的使用功能已基本相同了,只是自行车的外观,与零配件的使用与现在的自行车有些区别。(链条车与安全车)
设计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其它的外力的驱动的方式的采用出现了摩托车,它是从自行车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看见它在发展初期的设计上受很大的自行车的影响,结构设计中有很大的自行车的设计时的痕迹,只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驱动用部件,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随着骑行功能的淡化或取消,随着对使用要求的观念改变,摩托车的设计才独成一帜,出现了低鞍座,宽大座垫,可有靠背、无人力驱动装置的摩托车。
近几年来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又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其电池的续行里程的距离比较短,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骑行的功能,所以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又是从自行车上开始的,随着电动驱动的成熟与人们短距离的使用要求,现在电动自行车的骑行的功能又在被淡化,现在多数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功能已退化甚至丧失,电动自行车正在经历与摩托车相同的发展过程,现在电动摩托车的出现也在证明这一点。
自行车的设计发展为采用其它方式驱动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基础,其它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行车的设计。自行车在大的设计结构没有采用摩托车的结构设计观念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但设计者们却也吸收了摩托车的一些优点用在自行车上:在自行车上使用变速系统,使自行车在骑行时可以改变驱动时的传动比,方便骑行者骑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传动比,达到省力或快速的目的;在自行车上加装避震装置,使自行车更适用于一些较差的情况。
自行车发展到现在在使用功能上说变化已很少了,现在自行车的主要发展在于车架的造型行变化,表面的处理如烤漆、商标的变化使其外观更美;对自车上的每一个零件进行精雕细琢的改进,使其更合理、美观;对自行车的材料上的选用与开发……所有的工作使自行车在进一步发展,但是一直没有大的结构的改进,自行车的设计现在很完善了吗? 编辑本段世界十大自行车品牌
1.Specialized:堪称自行车界BMW。它的公路、山地系列做得尤其精湛。环法比赛用车。
2.TIME:法国著名自行车生产商。它的公路的车架系统、自锁系统的设计是世界一流水平。
3.Colnago:意大利著名公路自行车厂家。C40是该厂的顶级型号,环意赛,世锦赛用车。
4.BMC:瑞士自行车生产商。主要产品是山地车、公路车、计时赛用车。BMC与Easton合作开发的纳米碳纤管材是闻名于自行车界的独特设计。
5.Trek:美国著名品牌,赞助的Discover Channel车队曾连续七次赢得环法桂冠。
6.Schwinn:美国知名品牌。旗下有以舒适著称的Sierra,质量上乘的Frontier等。
7.Huffy:美国山地车知名品牌之一,他们生产的山地车舒适简单又坚固耐用。
8.Marin:以山地车见长。
9.Mongoose:美国的超级极限自行车品牌,中国BMX自行车国家队的赞助商 本文来自探险网
10.Cannondale:美国品牌,素以单臂著称,俗称“左撇子”,见2008奥运会山地视频。
编辑本段中国自行车品牌排名
1.美利达自行车(世界品牌)
2.永久自行车(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3.捷安特自行车(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4.凤凰自行车(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5.飞鸽自行车(中国名牌)
6.喜德盛自行车(中国品牌)
7.邦德富士达(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8.阿米尼自行车(世界品牌)
9.大行自行车(世界品牌)
10.捷马自行车(中国品牌)
编辑本段新产品不断涌现
随着“时尚、运动、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自行车类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款式也跟随市场需求,新材料、精加工、巧构思、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自行车精品不断涌现。自行车不但成为人们的代步交通工具,而且进入运动、休闲、娱乐、时尚领域,并融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元素,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用具。
1、无链条自行车
无链条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结构改进。其改进要点是,自行车的2个曲柄分别固定在自行车前轮的轮轴的两端,车架的上斜梁有拐臂,鞍座固定在拐臂上。在普通自行车设置鞍座的位置,改为设置靠背。本实用新型没有链条结构,因此结构简单,耐用。另外,由于鞍座设置在上斜梁的拐臂上,因此重心低,骑起来平稳,本实用新型增设了靠背,乘骑舒服。
无链条自行车:
省力:骑行轻快与链条自行车相比省力22%。
耐用:使用寿命长是链条自行车的 3.6 倍。
安全:在骑行中安全可靠性是链条自行车的 9 倍。
灵便:由于无大牙盘、链罩等大型部件,在运行中减少阻力、骑行更加方便。
干净卫生、不夹咬、不污染衣物,每年只注一次润滑油并且彻底消除掉链之弊。
结构简单修理方便与链条变速车相比易修不易坏,骑行 12000 公里无须大修。
前踏式无链条自行车,它是由车架、前车轮、后车轮、踏板连动器、连杆、驱动器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不需采用链轮、链条、飞轮等传动零件,变现有自行车的圆周运动为前踏式上、下踏动,减轻了人体膝关节、髁关节的运动量。踏板连动器采用圆锥齿轮传动,驱动器采用行星轮传动,使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及传动的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骑行时不擦挂裤脚,安全舒适,是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骑行,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廉。
2、新型自行车
ROAD 公路车
MOUNTAIN 山地车
FULL SUSPENSION 全避震
CITY BIKE 城市小轮车
URBAN 城市休闲车
WOMEN 女性车
FRAMES 自行车车架
EQUIPMENT 骑行装备
CARBON PRODUCTS 碳纤制品
CARBON BIKES 全部碳纤车[1]
3、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已经达到1.2亿,2010年产量达到2954万辆,同比增长33%,从数量上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动自行车王国”。电动自行车在全球的潜在市场很大,并呈扩大趋势。欧、美、日这三大市场中,欧洲市场最为成熟、最具潜力;日本市场其次;美国市场还有待开发。
世界各国轻型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2]
日本:政府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轻型电动车的发展。1993年7月,日本警察厅、交通局发出了关于辅助驱动自行车处理意见的通知,规定这类自行车(带有辅助驱动装置)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法律上可以享受自行车同等待遇。
美国: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将低速电动自行车转由CPSC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管理,减少了法规对电动自行车的许多限制。美国低速电动自行车原本属于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管辖,被定性为机动车并受到机动车标准的管理,如今新的法规将管辖权交给管理自行车的CPSC。这样,最高时速在32公里以下的低速电动自行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美国一些州的政府开始在政策上鼓励市民使用电动自行车,有些城市在市区和商业区设立了电动自行车出租商店以方便市民。
欧洲:在欧洲,欧盟执委会在欧洲10国赞助一项E-Tour计划,推动电动车辆的发展,此计划通过将1300辆电动自行车发给大城市,借此刺激欧洲大城市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欧盟对于这种智能化的轻型电动车极为支持,目前欧盟对于购买符合标准产品的消费着执行“免费使用自行车道、上路无需驾照、无需上保险”的优惠政策,并且政府启动了名为Gopedelec的专项计划,对交通、旅游部门的决策者培训职能轻型电动车的培训,使他们了解这种产品的潜力。
中国展览会[3]
2012年3月23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上,自行车电动车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展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在展会创新展区,展出了20多家企业开发的新材料、新能源和创新设计的自行车电动车精品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展会三天共吸引20余万人次入场参观或交易,签单万件,天津企业的整车成交量达去年产销量的三成以上。本届展会的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共推出270多件自行车创意设计作品,评出获奖作品18件。
目前,积极推广应用锂离子电池,大力开发锂电型电动自行车产品,已成为推动天津和国内电动车产业调整升级,推进电动车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引擎,自去年以来,天津和国内锂电型电动自行车产销比率显著提升。
第二篇:自行车的发展史
自行车的介绍
自行车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有两个车轮的陆地交通车辆,俗称自由车、脚踏车或单车(在日本称为“自耘车”;在中国大陆、台湾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自行车无噪音、无污染、重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和维修方便,既能作为代步和运载货物的工具,又能用于体育锻炼,因而为人们所广泛使用。而自行车究竟起源于哪个年代、由谁发明的、之间的演变过程则很少人知道。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自行车问世后迅速成为当时欧洲人青睐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一些欧洲人也构思出了一些理想的自行车图。
自行车起源
自行车发明的早期阶段,人们认为越大的轮子行驶的速度越快,两名男子骑着一辆车轮几乎为一人高的自行车。
在自行车的发明阶段,有些人并没有把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设计成前后放置,而是把两个轮子做成了左右放置,这种自行车的外形有些类似轮椅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种自行车虽然仍旧用脚蹬才能前行,但是可以一边前行一边改变方向,它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法国人大量进行仿制,一时间,巴黎街头涌现出成百上千的自行车。在1830年,法国政府还为邮差配备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随后,自行车的技术、性能不断得到改进。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骑车时两足不用蹬地,提高了行驶速度。1869年诞生的雷诺型自行车,车架改由钢管制作,车轮也改为钢圈和辐条,采用实心轮胎,使自行车更加轻便。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从此,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1791年
法国人西弗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它只有两个轮子而没有传动装置,人骑在上面,需用两脚蹬地驱车向前滚动。1801年
俄国人阿尔塔马诺夫设计出世界上第一辆用踏板踩动的自行车。1817年德国人德雷斯在自行车上装了方向舵,使其能改变行使方向。1818年
德国人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依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他自称为:小马崽(图二)。因此德国男爵卡尔德莱斯成为一般公认的自行车发明人!1839年,苏格兰人麦克米伦制造出木制车轮,装实心橡胶轮胎、前轮小、后轮大、坐垫较低、装有脚踏板和曲柄连杆装置,骑者可以双脚离开地面的自行车。同年,麦克米伦又将木制自行车改为铁制自行车。1840年
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在德莱斯发明的“小马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在前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这样一来,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近20千米(图三)。1861年
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 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层出,让观众大开眼界(图四),曾一度掀起自行车热。但是因高度的关系上下车及下坡时十分危险容易跌倒以及存在危险性又把鞍座改为固定在车架上(图五)。1867年
英国人麦迪逊设计出第一辆装有钢丝辐条的自行车。1869年
英国的雷诺首先用辐条来拉紧轮辋,用钢管制成车架,并首先在轮辋上装上了实心的橡胶带,使自行车的重量大大减轻。德国斯图加特出现了由后轮导向和驱动的自行车,同时车上采用了滚动轴承、飞轮、脚刹、弹簧等部件。1874年
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诞生。英国人劳森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不够协调与稳定(图六)。1886年
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使用滚子轴承,前后轮大小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显著地提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英国人詹姆斯把自行车前后轮改为大小相同,并增加了链条,使其车型与现代自行车基本相同。1887年
德国曼内斯公司将无缝钢管首先用于自行车生产。1888年
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从此,基本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也解决了自行车多年来最令人难受的震动问题,同时更把自行车的速度又推进了许多。而且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
从1791年到1888年,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近100年中这些发明者的不懈奋斗。从此,基本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时至今日,自行车已成为全世界人们使用最多,最简单,最实用的交通工具。也许人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自行车的发明者们,他们的名字,丝毫不亚于汽车的发明者卡尔.本茨。1925年
世界自行车产量已达200万辆,其中英国占50%,成为当时主要的输出国。其后自行车得到广泛的发展,结构上也有了改进和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工业高速发展,自行车生产受到影响。
但到70年代,由于出现能源危机,世界上再次出现自行车热,自行车生产又得到飞速发展。至80年代,全世界自行车产量已超过八千万辆,中国及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和西欧成为世界自行车生产中心。2010年
中国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共计2954万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国,年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均超过90%。这是来自北京水清木华的《2010-2011年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研究报告》(详见参考资料)
随着自行车的诞生也兴起了自行车运动。1868年在法国举行了世界上首次自行车比赛,赛程为2公里。1893年第一届世界业余自行车锦标赛创办,1895年第一界世界职业自行车锦标赛创办,1896年自行车比赛被列为奥运会冲要比赛项目。至尽各类自行车比赛多达几百个,其中尤以行程3900公里的环法自行车大赛最为著名。
自行车诞生于欧洲,但20世纪却在亚洲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移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现在中国流动的长城。
50年代,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的宠物。60、70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人们谈论“飞鸽、永久”,不啻于今天人们谈论“捷达、富康”,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刻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80,90年代,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飞鸽、永久”也不在独享殊荣。山地车、变速车、高档赛车、电力自行车等遍地开花。过去自行车单一的实用功能衍变出娱乐功能,人们不再仅仅是骑车而是玩车。人们对自行车的认识度也远比50年代多。
自行车在亚洲的发展
自行车虽然诞生于欧洲,但20世纪却在亚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自行车在日本快速的发展起来,后因需要转至台湾,使台湾的自行车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一度成了亚洲的领导者,现台湾的自行车制造业还是个中翘楚!我们选择常用自行车配件质量较好的大部分还是台资企业生产。自行车发展的目的也从最早的娱乐用途变为交通代步及休闲运动用途,休闲及竞赛领域的发展使自行车研发工作不断的精益求精,以满足求更好成绩表现选手们的需求。
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 最初的形成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在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送到上海,这种车称为“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随后上海兴起了人力车的修、租、贩制业。
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出版的《申江胜景图》首次记载了中国开始出现骑自行车的情景:“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寥寥可数,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当时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首创,仅几年后就已经传入中国,可见其引进速度之快。新发展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英商怡和、德商禅臣、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
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图十一); 原来设摊修理马车、人力车的诸同生,于光绪二十三年选址南京路(今南京东路)604号,开办了同昌车行,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
光绪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顺泰等六七家车行,销售人力车、马车及自行车零配件,以卖带修。
民国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车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邮电事业发展,自行车成为邮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需求激增,市区又新开一批自行车商店,形成了以老闸区(今黄浦区)为中心的自行车销售网
1937年日本人在中国上海、天津和沈阳三地先后开设自行车厂,但产量极微;
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引领了几代中国人的自行车消费时尚(图十二),堪称中国自行车行业的一面先锋旗帜。新时期的发展
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共只有1.5万辆左右;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年之后,凤凰牌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但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的宠物。
1974年诞生了金狮牌自行车,1976年建厂于常州。60、70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据父辈讲,这是女孩子当时找婆家的首要物质条件,是为姑娘出嫁时一份倍有“面子”的嫁妆。如果有人骑上自行车,后面都会引来一群驻足羡慕的眼神(图十三)。而且那时凭票购买自行车后需及时向当地派出所登记办证上牌(图十四),另如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也会立刻派人侦破。
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90年代,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品牌的进入,如: GIANT捷安特(台湾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Merida美利达(于1972年台湾,台湾自行车第一品牌)、TREK崔克(于1976年美国),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特别是捷安特从进驻内地后基本上每年都是排名第一,使“永久、凤凰、飞鸽”不在独享殊荣。轻便车、折叠车、山地车、变速车、赛车遍地开花。过去自行车单一的实用功能衍变出运动功能,人们对自行车的认识度也远比60、70年代高得多,自行车自此已普及进入千万家庭!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
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根据国家标准对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的相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归属非机动车管理范畴,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特征:必须具备脚踏行驶功能,蓄电池只作为辅助能源;必须具备两个车轮;设计车速不大于20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大于40公斤;轮胎宽度(胎内)不大于54毫米。电动自行车的型号以TD(特种自行车种类的电动自行车类)冠号。它虽然具有普通自行车的外表特征(甚至具有摩托车的外表特征),但是主要的是,它是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无链条自行车
无链条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结构改进。其改进要点是,自行车的2个曲柄分别固定在自行车前轮的轮轴的两端,车架的上斜梁有拐臂,鞍座固定在拐臂上。在普通自行车设置鞍座的位置,改为设置靠背。本实用新型没有链条结构,因此结构简单,耐用。另外,由于鞍座设置在上斜梁的拐臂上,因此重心低,骑起来平稳,本实用新型增设了靠背,乘骑舒服。
无链条自行车 ⑴ 省力:骑行轻快与链条自行车相比省力 22%。⑵ 耐用:使用寿命长是链条自行车的 3.6 倍。⑶ 安全:在骑行中安全可靠性是链条自行车的 9 倍。⑷ 灵便:由于无大牙盘、链罩等大型部件,在运行中减少阻力、骑行更加方便。⑸ 干净卫生、不夹咬、不污染衣物,每年只注一次润滑油并且彻底消除掉链之弊。⑹ 结构简单修理方便与链条变速车相比易修不易坏,骑行 12000 公里无须大修。
前踏式无链条自行车,它是由车架(1)、前车轮(2)、后车轮(5)、踏板连动器(3)、连杆(4)、驱动器(6)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不需采用链轮、链条、飞轮等传动零件,变现有自行车的圆周运动为前踏式上、下踏动,减轻了人体膝关节、髁关节的运动量。踏板连动器采用圆锥齿轮传动,驱动器采用行星轮传动,使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及传动的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骑行时不擦挂裤脚,安全舒适,是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骑行,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廉。
特殊时期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汽油供给受到了严重限制,汽年数量大幅度缩水,电车也因为战争发生,缩减了大部分线路。上海市区的交通任务,除人力黄包车、板车外,几乎全部由自行车和由其改装的三轮车来承担,这种三轮车因为常被市民小贩用来装载菜品贩卖,特别是用来出摊卖海鲜,当时的海鲜又以黄鱼居多,故后来上海人称这种三轮车为“黄鱼车”。
自行车不需任何能源就可通行无阻,如此轻便的交通工具,优势显露无遗。不仅如此,自行车可以驮物的运输功能此时也被开发出来,因战争期间上海与郊区遭受封锁,各地单帮商贩都是依赖自行车以运输物资,自行车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战争期间,上海下层民众有出行之需,对自行车却无力购买。这使得自行车出租业务应时兴起。那时的许多自行车行有专供人学车的出租车,“一只角子一个钟点(相当于一毛钱)”。出租车辆通常是流行的26英寸两轮脚踏车,规模较大的车行还备有24英寸、28英寸的脚踏车和专供少年儿童学习用的小脚踏车和三轮脚踏车。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爆发,大量难民产生,上海人口数量也随之持续猛增,至1949年已达545.5万人,比1945年净增208.5人。大量移民为生计所迫需要东奔西跑,于是就成为自行车销售的新增市场,自行车也随之大量增加。根据国民政府上海市公用局的一项统计,1946年上海有自行车10.8万余辆,到了1947年,就变成了20余万辆。一年内上海就净增自行车近9万辆,人均自行车保有量1947年也已达25人一辆。巨大的市场空间刺激下,上海自行车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但这4年中,上海物价一直处于异常不稳定的状态下,自行车厂商也乘机作祟,自行车的物价是一天一变,严重影响到自行车的销售。
自行车发展史——文明的脚步
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当您使用和看到这些自行车时,您是否思考过自行车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种形式?您是否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程呢? 自行车的诞生与发展已有几百年了,在自行车的发展历程中自行车的结构有过几次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自行车的设计发展中出现过“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次重大的变化都是自行车的设计思想上的一个大的突破,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使自行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1998年《发明与革新》第四期上有一幅自行车发展简单历程的一个图面,我想把这幅图摘来,与大家探讨一下自行车的发展与设计。
最早的自行车是一种玩具车,它是一种可以坐在车座上面,依靠两腿的摆动使两脚在地上交替蹬踏实现驱动的一种机械,这种驱动方式与人的走路的姿式很相似,不利于对车子进行驱动,很多人认为会使小腿变粗。因为这时的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差,所以没有被多数人接受并使用,只作为一种娱乐的器械被少数人使用。(玩具车)
为了改善自行车骑行时的驱动的性能方面,当时的设计者们开始为自行车加装一些驱动装置。他们给自行车加装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驱动装置,这种驱动装置就是现在自行车上通常都采用的曲柄。采用曲柄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自行车的驱动问题,但是由于这时的曲柄是直接安装在车轮的前轴上的,这种驱动方式的使用在车轮轮径较小时,自行车的速度会很慢,设计者们就采用了驱动轮采用大轮的设计来弥补速度低的一些缺点。这种直接的驱动方式现在普通自行车的设计中已经不再采用了,只是在表演车、童车的设计中还在使用。(杂技车)
当采用新的传动方式没能很好的改善自行车的性能时,设计者们考虑更新的解决方式,他们在直接传动的基础上,推出了间接的传动方式,把曲柄从车轴上移出来,用传动件把曲柄的运动递给车轮,通过时传动件的传动比的调整,可以使自行车的驱动更合理,并且解决了驱动轮必须是大轮的这个问题,使自行车的设计更合理,这时的车子的两轮基本是等大的了。这种传动件最常用的是齿盘与链条的组合。设计者们也在完善传动部件,在传动装置中采用超越棘轮,使自行车的脚踏可与车轮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时转动,而更有利于骑行。因为传动的发展使自行车的发展跨跃了几大步,这时的自行车与现在的自行车的使用功能已基本相同了,只是自行车的外观,与零配件的使用与现在的自行车有些区别。(链条车与安全车)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其它的外力的驱动的方式的采用出现了摩托车,它是从自行车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看见它在发展初期的设计上受很大的自行车的影响,结构设计中有很大的自行车的设计时的痕迹,只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驱动用部件,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随着骑行功能的淡化或取消,随着对使用要求的观念改变,摩托车的设计才独成一帜,出现了低鞍座,宽大座垫,可有靠背、无人力驱动装置的摩托车。
近几年来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又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其电池的续行里程的距离比较短,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骑行的功能,所以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又是从自行车上开始的,随着电动驱动的成熟与人们短距离的使用要求,现在电动自行车的骑行的功能又在被淡化,现在多数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功能已退化甚至丧失,电动自行车正在经历与摩托车相同的发展过程,现在电动摩托车的出现也在证明这一点。
自行车的设计发展为采用其它方式驱动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基础,其它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行车的设计。自行车在大的设计结构没有采用摩托车的结构设计观念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但设计者们却也吸收了摩托车的一些优点用在自行车上:在自行车上使用变速系统,使自行车在骑行时可以改变驱动时的传动比,方便骑行者骑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传动比,达到省力或快速的目的;在自行车上加装避震装置,使自行车更适用于一些较差的情况。
自行车发展到现在在使用功能上说变化已很少了,现在自行车的主要发展在于车架的造型行变化,表面的处理如烤漆、商标的变化使其外观更美;对自车上的每一个零件进行精雕细琢的改进,使其更合理、美观;对自行车的材料上的选用与开发„„所有的工作使自行车在进一步发展,但是一直没有大的结构的改进,自行车的设计现在很完善了吗?
第三篇:美术与工业设计
美术与工业设计
摘要:美术与设计自从出现以来始终彼此关联,共同发展。工业设计是设计的萌芽阶段及手工业设计阶段的人类设计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并由此发展到现代工业设计阶段。在工业设计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美术与工业设计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守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虽然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影响并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是工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但一定要真确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的推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 工业设计 工业革命 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
一、美术与设计的渊源
美术(art),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类型。美术是伴随着人类的早期从事的设计活动出现的早期的设计与美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如早期中国古代的陶器上的简单装饰及彩陶的出现,还有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的动物线条均是人类早期的美术活动。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本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发了。可以说,设计的发展与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现在,“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科学,设计师与画家的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互融关系。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为主体的视觉艺术与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直至19世纪末期,“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莫里斯提出了“与艺术家并肩工作”的口号,既揭示出设计与美术的必然关联,又显示了设计师独立的姿态。“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第一任校长格罗庇乌斯,就深受莫里斯观点的影响,他在强调设计功能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会话表现力和创造力。虽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几经变化,但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的艺术理念和设计美学却具有永恒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继之兴起的后现代设计思潮,都延续了一种基于视觉艺术层面之上的思考。回顾设计史的历程不难看出,美术与设计始终彼此关联,共同发展。
二、工业设计的出现及发展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是这样定义工业设计的: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一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设计的历史始于人类最早制造的石器经由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设计的萌芽阶段,发展到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设计阶段。这段时期为工业革命前的设计阶段,在此期间历代匠师、艺人创造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设计文化遗产,此时期为工业设计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750年一场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时期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逐步建立,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业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后走向成熟,在此期间,设计流派辈出,从而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设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时间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之后以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出现并通过他们的努力是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多数国家丢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工业设计在战争中虽有一定的发展,如美国的职业设计师都积极参与了与战争有关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吉普车一类的优秀设计,并在军事装备的设计中发展了人机工程学理论。但就多数国家而言,工业设计在战时处于停顿状态。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在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受到重视。美国著名设计师拉瑟尔·莱特与1956年硬要去我国台湾省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增强了台湾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这个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总之,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直到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至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三、美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在设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完美的体现在设计中。设计的艺术性在康德以及更早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那里可以论证,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这种实用化的求美时将艺术以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1、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对设计的影响
从古到今,艺术在设计中就有很重要的体现。中国的仰韶、马家窑、屈家岭、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品种丰富,各种造型都能表现出各自的功能,又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在这个基础上,先祖们运用黑、红颜料在陶坯表面画上动植物或几何的纹样,其魅力使无数近现代设计家及艺术家为之倾倒。可以说它们是原始艺术与原始设计的完美结合。
随着设计的发展,到工业革命后工业设计开始出现后的19世纪末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思潮—“工业美术运动”。该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于设计改革有很重要的贡献,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注重将美术用到设计中。虽然它最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过分的排斥工业化,导致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但毫无疑问此次运动提出的“美术与技术结合”对后世工业设计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20世纪初,美术界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却具有共同的国际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个性的扬弃,而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甚至科学的基础上来创造和理解艺术。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由此产生的视觉语言有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这场美术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都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工业设计作品体现此时期的特点,如:法国的钟表在一个世纪前被设计成希腊神庙,现在则被装饰成一件立体主义的雕塑;而一位瑞典雕塑家则做了一尊内置扬声器的机器偶像。这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做工业设计。
2、美术与工业设计的美学表现
美术造型艺术手段中表现方法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这些同样能体现在工业设计造型的表现方法上,设计师在做产品的模型或草图时采用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以及体积和结构等方法来表现。并且工业设计和美术在追求美学的规律上如黄金分割、二度空间、、三度空间、质感、空间感、体积感、韵律等都是一致的。
另外,工业设计产品在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需要运用大量的美术手法。一个工业设计产品模型或草图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来表达,而且一幅好的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工业设计产品强调艺术思维,选择最佳处理工艺以表现和创造材料的肌理之美,从而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在装饰处理,多采用美术的元素以掩去设计的冷漠,增添产品的情感因素,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3、美术在设计中体现的实例
从设计的发展史中可知道很多的设计师都是都是艺术家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美术元素从而设计出精彩的产品。而精彩的设计产品或多或少的均会含有美术元素。
丹麦著名家具设计大师-Hans Wegner,他生于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毕业于哥本哈根工艺美术学校。它设计的椅子具有抒情而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和高雅质朴的造型,且具有雕塑般的质量。他于1945年设计的系列“中国椅”就吸取了中国明代椅的精华,1947年他设计的“孔雀椅”被放置在联合国大厦。维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设计师,一生作品累累。他1959年被伦敦皇家艺术协会授予皇家工业设计师荣誉称号。20世纪50年代,丹麦具有国际影响的另一位设计师是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他同时又是一位建筑师。雅各布森于1927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但大器晚成,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成名,他将刻板的功能主义变成了精炼而雅致的形式。他把家具、陈设、地板、墙饰、照明灯具和门窗等的细部看成与建筑总体和外观设计一样重要。雅各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蚁”椅、“天鹅”椅、和“蛋”椅三种经典型的椅子。这三种椅子均是热胶合板整体成型,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著名的设计师懂得艺术的在设计中的运用得以让人铭记。而在设计中融入艺术的产品也受欢迎。江淮同悦是在2008年广州车展上市的一款家用小型车,同悦的外形摆脱了以往自主品牌小型车一味模仿为主的做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在外形设计上,江淮试图将国际化与中国美术元素完美融合,既能够体现小型车的时尚潮流,也能够体现中国元素的大气美感。在整体的车身设计方面,同悦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古代的祥云造型以及汉唐建筑里的元素,呈现出了流畅而典雅的感觉。值得关注的还有同悦的前脸大气简洁,又像一团火焰般充满动感,仔细品味,会发现同悦的前格栅、大灯以及发动机盖,构成了一个漂亮大气的京剧脸谱,使得整个车的前脸造型既有古典美学表情,又有强烈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而同悦的前保险杠借鉴汉唐建筑造型风格,显得活泼而又尊贵,前大灯采用灵动的水纹造型,看起来有美目盼兮的摄人美感,而江淮五星状的车标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之,很多工业设计产品的形式表现出与现代雕塑与绘画等美术艺术的密切联系。由绘画,雕塑支撑的美术活动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传统优势,并对设计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迅速崛起的现代设计在艺术理念、表达方式等方面同样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参照,并潜移默化地对美术运动产生作用。美术对设计有相当的影响,反之亦然。美术与设计相互影响、彼此互融。
四、正确地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关系
经由前面的论述可知,美术是工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不可否认,美术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但是需要认识到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守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从事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注重美术因素,一味地追求艺术而忽略了技术及其他诸如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的影响。否认设计的功利目的,否认设计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特征,把设计作为纯艺术的一个品种。这样一来,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和架上的欣赏之物,科学、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等成为无关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暨工业博览会的设计便因奢华而不切实际赵志对整个博览会的批评。口口声声强调设计的艺术性,美其名曰前卫的设计,其实是站在纯艺术的立场上取消设计。这种行为是违背涉及历史的潮流的,只能为设计本身的发展所淘汰。
正确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关系,懂得将美术中的元素与科技生产等因素结合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工业设计当中,设计出完美的工业设计产品并继续推动工业设计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
第四篇:制药工程与工业设计
制药工程——大模式,小细节
作者:张雪
中文摘要:制药工程是一个大型生产流程,在这一流程中,无论从哪方出发,在任何环节都体现着设计之中的全局出发,注重细节这一思想。关键词:设计,制药,全局出发,注重细节
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也是人类最优秀最显赫的一种属性。因为创造,人类才会有今天的如此辉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工业设计通过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艺术与工程一体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文化领域,对人类文明的创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设计是创新的设计,是实用的设计,是易明白的设计,是诚实的设计,是耐用的设计,是符合生活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是毫无阻碍的设计,更是细节的设计。在任意设计过程中,细节就如同空气一般,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步骤之中。整个设计过程,就是无数个细节的有机组合。细节决定了设计结果的功能体现,艺术形象,它就如同细胞一样,构造了整个设计的结果。
在注重细节设计的同时,还要从全局出发,总揽设计的整体要素,将设计的总体规范划分清楚。例如,在设计一支笔之前,要想清楚笔的整体模样,再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笔身的大小,笔盖的长短等等细节问题。再例如,在设计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生产流程的各个主要步骤,再逐个步骤细节化的设计。种种设计过程的始末均要有全局出发,注重细节的思想理念。
设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时设计的概念。吃饭所用的汤勺需要设计,梳头所用的梳子需要设计,我们所穿的衣服需要设计等等。这些社会小细节都充斥着设计的理念。然而,设计并不仅仅应用于生活之中,它在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的创新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各门类学科中设计一样不可缺少,没有设计,一切就会变得无序且复杂。
制药工程中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在制药工程中,制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固然重要,药物生产装置与设备设计在整个工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步骤。而在药物生产装置与设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便成了该过程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设计,才能够生产适合的生产设备并实施其应用性,只有通过设计,才能够完成生产装置这一流程并保障整个流程的顺利完成。
此外,制药工程中还包括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在这一想生产活动中,设计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首要开发工具。对于一个新病理,只有通过设计,对解决病理问题的各个步骤进行细节化设计,再综合总体后,方可研究开发新型药品。由此可见,制药工程中设计是不可或缺的。
制药工程是通过大型化的生产开发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各个流程,各个步骤都有特别的要求,也正是这些特别的要求,让设计中的全局出发,注重细节的思想理念在只有工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制药工程的整个流程之中,首先要明确整个过程的主线,把握制药工程始末的各个环节,对整个制药全局要有设计性的概念,将整个主流设计出来。首先要了解制药整个过程中的整体步骤,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干燥——整粒——总混——压片——包衣——包装,而这仅仅是制药过程的总体步骤。在只有之前,还要思考制什么药,根据该药的性质在制作流程中是否需要特别处理,其保存方法等是否有什么特殊要求等等。因此,制药是一个大模式的生产流程,而这个大模式在生产前就需要设计,需要从全局出发,总揽设计纲要为前提,方可实施该大模式,该大模式化生产方式才会具有可行性。在整个制药流程中,不管是哪一个步骤,细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各步骤中细节性思想体现如下:
1.粉碎——用粉碎机将各种原料配方粉碎一定的细度、粒度。
在这一步骤中,“一定的粉末细度和粒度”就是细节性思想的突出体现,尤其是“度”的要求更为突出,而要做到“一定的度”则更需要细节性设计。
粉碎机的各项设计必须要有精确的要求,其压片的力度等等就是细节性思想的最好体现。
2.过筛——筛出要求的细度和粒度。
在这一步骤中,要筛出符合要求的粉碎颗粒,即要求筛选出颗粒的大小适当的颗粒。而要得到适合的颗粒,对筛孔的大小要求就需要细节性的设计,过大过小均对整个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过筛时,细节同样很重要。
3.混合制粒——将各种原料配方粉末混合或增加粉末湿度混合。
在这一步骤中,将各种原料配方混合时,需要根据一定的比例程度添加,各种原料的量都必须准确控制,细节要求尤为明显。过多过少的原料都会使整个制药流程失败,这是好关键的一步。在这一步骤中,“度”的思想特别重要,而“度”正是细节性思想最突出的体现。此外,在该过程中,粉末的湿度、密度要求同样体现了细节性思想。
4.干燥——将混合制粒后的原料配方通过烘干箱干燥。
在这一步骤中,同样也体现了细节性思想,干燥时,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药品中化学成分的结晶水的流失,甚至改变药理性质。过低的温度,无法彻底干燥,使药品中化学成分的某些成分不能达到一定的状态,如饱和、半饱和等。而这些过程对细节的要求尤为重要。
5.整粒——制成颗粒状原料。
在这一步骤中,将原料配方粉末通过制粒机制成颗粒状原料。其中对颗粒的大小、密度、湿度同样有精确的要,同样体现了细节性思想。
6.总混——将药片的各种原料配方按比例配方全部混合。
在这一步骤中,严格的混合比例要求使得该过程必须注重细节,量的概念尤为重要,从而突显出细节的重要性。
7.压片——用压片机压制要求的片剂。
在这一步骤中,更能体现制药过程中的细节性思想。压片是制药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因为之一步骤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和基本性能。压片时首先要将压片机的充填深度、压片的压力大小调整好,以压制出适当的量的片剂。过深的充填深度、多大的压片压力均会导致片剂的量的增加,而单片剂的量的无形的增加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过浅的充填深度、过小的压片压力也会导致片剂的量的减少,对药品的质量同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片剂的密度不同,对其保存方法同样有不同的要求,吸水性,氧化程度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这些细节性要求整个步骤必须要有细节性思想。
8.包衣——给片剂包上糖衣。
在这一步骤中,糖衣的厚度需要细节性设计,糖衣与片剂中化学组分是否有化学反应等等更需要细节性设计。
9.包装——将片剂数片包装。
在这一步骤中,包装材料的材质选择,包装内部气体等要求同样需要细节性设计,这些均体现了细节性设计的思想理念。
由以上各步骤中的细节性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制药工程离不开细节,没有细节,整个生产流程将会“漏洞百出”,甚至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没有下细节,整个生产流程根本无法进行,即使完成其“产品”也不能称之为产品,因为其质量是根本没有任何保证的,更不能称之为药品。综上所述,制药工程的整体和广告环节,都体现了设计中全局出发,注重细节的思想理念。全局出发就如同剪裁好的衣服布料,整体大小,样式均已完备,而细节就如同针线一般,将各块布料一点点是缝合,构造出一件完整的作品。而这样的一件完整作品,就是由全局出发,注重细节的有几家组合。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制药过程发展已较为成熟,无论是粉末成型技术还是制药行业使用的制药机械或制药设备加工生产药片的工艺均已相对完善。在今后的制药过程的发展中,全局出发,注重细节也将会是亘古不变要求和出发点。只有发展并加强全局出发,注重细节这一设计思想理念,制药过程才能够向更高处发展;只有发展并加强全局出发,注重细节这一设计思想理念,制药工程才能够在药物制造这一领域中更上一层楼,获得更多的突破;只有发展并加强全局出发,注重细节这一设计思想理念,才能够将整个制药工程的发展推向最高潮。
参考文献:《工业设计概论》 中国制药技术联盟网 中国青年报(北京)
第五篇:工业设计发展与规划
学院工业设计发展规划
在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工业设计产业的巨大价值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工业乃至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温家宝总理2007年2月13日亲笔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多处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信部联产业第[2010]390号文明确提出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业设计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顺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结合本学院的软硬件实力,自动化工程系2007年成立工业设计专业并招生。在学院及系领导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素描、色彩、模型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举办工业设计作品展览,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我院工业设计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工业设计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成都理工大学两个共建单位,我校于2000年建立,2007年工业设计专业申报成功并开始招生,现已招收4届学生,已有毕业生1届,目前在校生人数达200人左右,第一届毕业生人数为39人。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企业自己没有品牌、没有销售渠道,只是来料加工、接单生产,国际市场一萎缩,没了订单,只能倒闭。相反,有研发能力、有品牌的企业却可以灵活应对,通过自主研发转为内销。两种企业一比较,可以看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现在企业正是大量需要工业设计人才的时候,为了强调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2009年,我院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分为家具设计、产品设计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上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专业上更加细化,能够为企业和设计公司培养大批的工业设计人才,满足我国政府已经宣布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大措施对人才的需求。2006年,学院组建金工实训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金工实训条件。
2009年学院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素描、色彩实验室基础上新建模型制作实验室,其中包括油泥模型制作、石膏模型制作、木模型制作、塑料模型制作,展示模型制作、家具设计等项目,根据专业知识的需要,还计划新建陶瓷造型设计与加工工艺实验室,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验室规模进一步扩大,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践环节对实验室的需求。
2010年,成功申报《工业设计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本项目的调研预期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签署“订单式”培养协议,每年为企业培养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校企供求关系的零距离对接。
工业设计专业在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的共同辛勤耕耘下,根据教学经验,制定了完善的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验体系。本专业在4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专业人才质量建设为核心,紧紧瞄准行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不断更新。
(二)专业优势
工业设计专业全面贯彻“高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教学体系中本着“能力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专业方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运用一系列现代化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逐渐凸现出来。近年来该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着力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即综合理解和运用工业设计基本知识的能力、产品表现手法和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能力、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强化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训环节。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以下优势:
1、建设背景优势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温家宝总理2007年2月13日亲笔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07年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成立,4年来国家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多处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信部联产业第[2010]390号文明确提出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业设计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我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改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与知名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之间的差距,我院还将继续加大该专业建设,使该专业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师资优势
工业设计专业现有教职员工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人,讲师3人;硕士6人;艺术类工业设计教师3人,工科类工业设计教师4人;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的“双师型”素质教师数达到5人。
3、实践优势
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先进的实习实训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特有的优势。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先后建成了3个模型制作实验室(油泥模型实验室、石膏模型实验室、木模型实验室),2个工业设计基础实验室,1个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实验室,1个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并规划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4、教学质量优势
学院历来重视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始终作为学院发展的办学理念。院长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抓学风、严考风、促教风”的“三风”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工业设计专业教研室把“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并在具体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坚持贯彻“一个中心”、“三种意识”、“四个到位”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 即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种意识” 即在教学活动中牢牢树立目标质量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四个到位” 即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到位、辅导答疑到位。由于系里和工业设计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中贯彻了上述指导思想,全体工业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全部合格,这与系里和教研室在教学工作始终要求以“质量”为核心展开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三)专业规划
学院对“工业设计”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发展规划,以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模上,我院将按照第一年40人,第二年60人,第三年60人,第四年60人,并达到最大值的方式稳打稳扎,切实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刻意追求招生数量。
其次,我院将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到2011年内再引进2-3名在工业设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3年内在现有教师中调派6人次轮流到在本领域技术力量非常强的学校、研究所、公司进行中短期培训提高。强化产品设计基础技能,重视产品加工工艺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产品策略、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外观造型设计、工程结构设计、产品包装、品牌平面设计制作等一整套、全方位的产品研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中,对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工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同步积累和提高。
第三,我院将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尽可能在3年内达到和企业需求相近的实验条件。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内地三本院校工业设计与企业合作的设计基地,及时将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进行反馈,指导学院合理调整、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扩展就业空间。联合一些从事汽车设计单位、摩托车企业、小产品五金企业等建立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和实验教学点,以拓宽学生眼界,积累产品设计和模型制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具体在3年内建立1-2个企业实验教学点。
同时改善学院师资水平,邀请合作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指导兼职教师,促进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设计问题提供帮助。
第四,结合市场需求与本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家具类、家电产品类、电子信息产品类、视觉传媒类,形成专业特色,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宣传与对外交流合作,从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入手,逐步搭建内地三本院校工业设计交流平台,扩大专业影响力。
第五,建立工业设计图书室,订阅本专业的权威期刊,购买专业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视野,接触前沿信息,了解最新材料、技术和设计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开辟科研新格局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一些企业研发后劲明显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工业设计专业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派出教师到企业单位搞科技服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格局,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双赢互惠、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2.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院和自动化系领导高度重视,给予资金和师资上的大力支持,积极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产品设计竞赛活动(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世博产品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CAD绘图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取得了累累硕果。2010年9月,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学生取得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世博产品设计大赛中获两个三等奖。每年参加各种竞赛的学生覆盖面极大,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人才需求、行业需求、就业需求
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功的工业设计。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象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还有国内大企业海尔集团,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达8000多万元。这些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海尔产品广泛行销海外世界市场就是一个证明。这说明,市场需求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金融危机后,国家政策对工业设计的扶持力度加大,社会各界也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从我院发展建立的合理专业群、相互支撑的专业构架,还是从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实验室等的情况看,抑或是从社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看,我院开设 “工业设计”专业都是符合教育为社会服务宗旨的,是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
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并接受社会的检验。所以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对于一个学校如何办好学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个杠杆和导向的作用。我院2007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学生,2011年第一届工业设计毕业学生39人,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服务于乐山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院工业设计经过4年的发展,2011年第一届毕业生实习单位有85%以上属于在汽车、家具设计、平面广告、室内装饰等领域,主要进入企业、事业、教育机构、高科技公司等单位工作,主要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有很大专业关联性的单位,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挖掘自身的潜能,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努力开拓。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及适应情况,掌握本专业在社会各界评价中所处的位置,全面系统地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加强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交流与沟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自本起,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开始对分布在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毕业生实习状况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此次跟踪调查的宗旨是要从总体上明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如何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及时找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以加快专业教学改革步伐。此次调查形式预期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