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1: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岳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岳教学实录》。

第一篇:望岳教学实录

望岳教学实录

望岳

教学实录【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一篇即兴小品。但是专家说它是神品。我们慢慢学习。先看背景材料。

生(读):苏轼,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点大家都知道的很清楚。看第二个材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流放到湖北黄州。因为反对朝廷的新法,人家就从他的诗歌

里找讽刺朝廷的内容,于是获得入狱,差点被杀头。在黄州他也做官,但这个官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审批公文。再看,慢慢的读起来。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绝世妙文:《赤壁怀古》《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继续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做四项活动:自读自讲,朗读体味,背读积累,名句赏析。

师:为了让你们很好的自读自讲,老师给你们一点辅助:户,窗户;遂,于是就;盖,句首的语气词,原来是;但,只。交横,横斜交错。相与,一起。(注解)

同学们每个人都给自己读给自讲,我观察你们的活动。开始吧。

师:谢谢大家,每位同学都很用心。现在谁用现代汉语讲述意思。元丰六年这句照讲。

生:(流畅的翻译)。

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入户,不是照到庭院里,是月色映照到居室里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ppt展示翻译)

生:读。

师:苏轼的这篇文章,虽然远离我们千年,但非常好懂。下面我们进行朗读训练。大家的语速太急,读这篇文章就不能急了。这是即兴小品,是夜游,是快乐的出游,要欣赏游乐的感觉。

师:朗读体味。不仅仅朗读,还要体味。开始训练。“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慢慢读,让我们一起来听。

生:朗读。

师:真是对不起了。有没有味道?阅读越快。我来教大家读。把三个字读长点,“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朗读。

师:好听多了。念,有点叹息的味道。盖,欣赏的味道;但,有点感慨。再读读。有点味道了。再来训练。“读出夜游的兴致”。那个词要读好?欣然!多高兴啊。还有一个字是很高兴的。“乐”,还有一个字,他一个去找张怀民,如果张怀民睡觉了,他不也泱泱而返?

生:我觉得是亦。体现两个人心有灵犀。

师:我们来试试。“怀民亦未寝”。再来读,保持两次训练的状态。

生:读

师:这次又好听点了。我的感觉还是有点念书的味道,情感的投入不够。“盖”,赞叹,没有读出来。“欣然”也差点力度。再试一次。

生:读。

师:第三次训练,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哪个地方要读好?这时可以自由的发言。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要读出快乐。哦,不对。(学生不好意思的笑了。)

师:是复杂的情愫。

生:对

生:我觉得还有一句,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亦未寝,要读出复杂的情绪来。还有,两个人自嘲。

生:有两个反问句也要好好读。既写出了景色,也有自己的情感。

师:两个人的发言合起来看,就是最后一句要读好。感慨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你们的语调语气来表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起来试试。

生:读

师:谢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听了。下面我们就要“背读积累”。背读之前,再请你们拿起笔记:第一段记叙,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抒情。表达方式多么丰富。

师:84个字的文章,记叙了一次美好的夜游,层次是这样的清晰。再看心情。第一段,“解衣欲睡”“念无与为乐者”孤寂;“欣然起行”;第二段美景写的美好的心情,是特写镜头;第三段,是作者的感叹感慨。再一个角度:第一段是情境,第二段写的是月景,第三段写的是心境。好吧。老师给你们讲了这么点知识,帮你们分析了这神品的美妙之处,就背起来。不能用常规的方法背。文言,快乐的心情,复杂的情愫,同样要在背诵中表现出来。

生:自由背诵。

师:好。你们是各具情态。很好。我们开始背了。可以看书,注意全文背诵,把苏轼也要背出来。三个要求:文言的味道,快乐的心情,复杂的情愫。语速不要太快。背。

生:背。

师:很好。我在观察你们的眼睛。都是自己在背。好,我们进行第四个学习活动。“名句欣赏”,千古名的句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树影也”。这句好在哪里呢?美在哪里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座相研讨。开始吧。

生:活动。

师:各抒己见。

生:积水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雅。有静有动,创设出空灵的意境和别具匠心的美感。

师:我听出来了。你一定是看了课外的资料,于是可以很精妙的回答我的问题。

(学生笑)

生:比喻。把月色比作积水,写出了月色之美。水还是指月色。哪里有水草呢?妙在“盖”,把竹柏比作藻荇。

师:对。这个句子

句式很美。前面描写,后面解释。

生: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反映了当时月色的朦胧,突出月夜清冷皎洁的意境。

师:是承接“积水空明”四个字来的。结构的严密非常讲究。

生:我认为这一句虽然没有写到月,可是到处体现月色很美很朦胧。空明就体现月色清亮透明。盖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也是体现月色清凉透明。

第二篇:望岳 教学设计

《望

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第三篇:《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案

题望

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介绍杜甫欣赏泰山风光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播放《泰山》相关视频学生介绍杜甫。学生欣赏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朗读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教师范读文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自主学习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六:迁移练习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补充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后反思

第四篇:《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作者:惠州市第八中学 柯继娜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五篇: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望岳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

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下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被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这人是谁?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孔夫子都为之发出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什么山?看来老师小瞧同学们了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师:那么,同学们,当诗人中的诗人与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当杜甫遇到泰山, 。 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朝诗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 【活动一】作者简介(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PPT展示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二、走入课程

阅读思路:读--品---悟

(一)、读:美、高昂、气势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二、品: 诗联品析 (合作探究)

(一)、品题目 师:怎样理解题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 “望” (二)、品诗意(合作探究) 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 要求:我们组选择 诗,根据方法:

(一),解说注释

(二)、描述诗联

(三)品析字句 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结: “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 ----远望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近望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 ----细望

“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

2.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广、高、美)

师小结:我们随着杜甫一步步的观望而下,我们纵览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诗题中有有一个“望”字之外,诗中却不见一个“望”字,而我们却能感受到所望之景,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来,我们踏着杜甫的足迹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发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

小结: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此时的他芳龄24岁,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这首诗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师: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确实美,堪称仙境。但我们要知道,但凡一位伟大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就山写山,就水写水,这山水的背后定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达的是凌云壮志,人生抱负,那么 讨论:这句话中给予你什么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师小结:说得好,道出了“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牢记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时能为自己吟上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课堂总结

师: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四、布置作业

续写我们没有完成的命题:当杜甫遇到泰山, 。

望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五首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七、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九、巩固练习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诗歌赏析——明义——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骤的方法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通过欣赏诗歌,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活动

一、【导入】了解诗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与杜甫同行,去聆听他笔端流淌的心声。

二、【讲授】诗歌鉴赏

1、《望岳》背景介绍

二十多岁的杜甫,曾壮游齐赵,广交朋友,游历山川。听,泰山脚下,年轻的诗人正浅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马扬鞭,我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线;看这如黛青山涨满了我的眼帘。强盛的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梦想!

2、一读《望岳》(齐),望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正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望见泰山,诗兴大发,不禁脱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请同学们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吟诵《望岳》吧。

请一位同学诵读《望岳》,其他同学展开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投影:1、朗读《望岳》,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拿起笔来,在书上圈点勾画。(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设问)

总结:看来杜甫不但望到了云层、归鸟等景物,还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时出示幻灯)

3、二读《望岳》(散),体会心情

那么,望到如此壮阔景象的年轻的诗人,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2—3遍,体会一下吧。(学生自由朗读2)

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讲解位置二:我们来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引导:“凌绝顶”是什么意思?你有“凌绝顶”的经历吗?能想象一下“一览众山小”时的心情吗?诗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顶?“会当”是什么意思?试读一下这句好吗?)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小”的不仅是众山,“小”的还有天下,可见泰山之高峻。我们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雄伟高峻。杜甫此次并未登上泰山之巅,但这两句诗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表达了诗人定要登上人生顶峰的远大理想。

4、三读《望岳》(散),融入情感

下面让我们把刚才同学们交流时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再来放声朗读《望岳》。(学生朗读3)

5、四读《望岳》(独),望到杜甫

(指明学生示范朗读4)在这朗读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诗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投影:2、再读《望岳》,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回答)

(可连续请5-6位同学回答。望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充满雄心壮志的杜甫。)

6、过渡到《春望》

过渡:诗歌学到这里,我们已然被诗人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所感染。但是岁月是无情流逝的,曾经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杜甫,已四十多岁。此时的他早已远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他曾身陷囹圄,后流亡长安,经历了一场惊天巨变。(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绍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的铁蹄,踏

破盛唐的美艳,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满眼,是胡人的烧杀抢掠;不绝于耳,是官军节节败退的消息。这还是那个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锦的长安吗?

一读《春望》(散),望到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春望》。

投影:1、朗读《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2、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望岳》的学习,这两个问题就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反复朗读这首诗,在书上把你的认识批注出来。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我发现同学们都已做出了批注,那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回答。杜甫在饱经战乱的长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望到了花鸟、国家破败,战争连续不断,亲人分离等。

合作读《望岳》《春望》(师生),比较不同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学法总结:

在上面这两首诗的学习中,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师紧扣两个诗题中的“望”字,提出了四个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称为:解题提问法

将《望岳》与《春望》放在一起比较赏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迈和沉郁顿挫两种诗风。这种将两首或几首有关联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比较赏读法。

过渡到《旅夜书怀》

不知同学们能否掌握这两种赏析诗歌的方法,下面我们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诗作实践一下。

晚年的杜甫虽然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时间仍是贫病交加,漂泊于西南,最终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解题提问法和比较赏读法赏析《旅夜书怀》这首诗,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四、课堂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首诗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表现了诗人自伤飘泊之意,但诗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诗句。可见杜甫之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诗作与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长,奏出了盛唐诗坛告别历史舞台之前的最强音。

朗读诗歌结束

五、作业:

1、课外阅读与杜甫有关的文章。

2、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鉴赏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后反思:

这篇诗文上完后,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活动一】美妙资料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活动二】课文读背 吟诗: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3.速背诗歌。

描诗:

1.读注释,做批注。

2.结合注释,组内合作交流,掌握诗歌含义。 赏诗:

1.诗题叫《望岳》,杜甫望到了哪些景象呢?请联系诗句说说。

“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会当”两句:一览众山小 2.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3.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4.根据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活动三】有感而发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小结】

1.杜甫的这首《望岳》写尽了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这首诗歌成为了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投影)

2.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板书】

望岳

唐 杜甫

近望岳(景) 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府 抒情 胸怀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 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 第二步:描述诗联 (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 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 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 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 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 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 (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 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望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

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

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 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 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令人激动

看不够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大家通过《望岳》,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迎难而上

积极乐观

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 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 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 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

师1问:看到大家都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信大家定是被诗中的描述所打动。请大家找到最打动你的词语分析你的感受。 生回答,师板书。破败

沦陷

感伤

凄凉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诗人的眼中望到了凄凉的春天,但他的心中会“望”到什么呢? 师3问:那么,从《春望》中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忧国

忧民

思家

这忧思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杜甫眼中的“凄凉”,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儿、望家园、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能拥有真正绚烂的春天!

希望大家能在这样绚烂的春天,登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巅!

望岳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 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

望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手段:文本教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有一首歌曲《我爱你中国》有这样的几句歌词: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美,景色奇绝,让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心驰神往,我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望岳》。

(二) 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

(三) 新授: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一下这首诗。

2.全诗围绕哪一个字来写(望)。回忆一下作者的观望顺序是什么?远望——近望——细望——神望。

3.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联,作者远望泰山看到了怎样一种景象?(连绵不绝,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作者是直言这样一种景色吗?(运用设问)我们继续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运用设问?(一是说明此时作者并未登山泰山,这是一种遥想。二是为了突出泰山的气势,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确反问修辞的作用——引起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夫”字有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去掉可以吗?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语势上的差异。(增强语势)试想一下当作者望到如此景色是怎样一种心情?(惊喜)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惊喜读一下第一联,也让老师体会到泰山的一种气势。

4.继续学习诗的第二联。

此联写的是诗人近望泰山,请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近望泰山诗人欣赏到了怎样的景色?

我们重点体会“钟”“ 割 ”二字,分别运用拟人与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泰山景色雄奇。

诗人既然在描绘泰山是倾注了这么多的心思,描写出这么雄奇的景色,那么诗人对泰山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赞叹)

5.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联,出示自学提示,可从几方面入手

一.品重点词语。诗人此联写的是细望泰山从哪个词可以突出“细“? 二.品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三.由景入情。

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一种心情? 教师总结 6 深入探究最后一联

哲理角度,登高远望。

全文围绕“望”字来写,在诗人欣赏到这样的景色之后,他终于要一登泰山,作者认为登上泰山后会见到怎样的景色?(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 深入挖掘,志向,抱负,胸襟。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重点体会一下,作者仅仅在阐述站高远望的道理吗?还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怀呢?(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再深入探究一下,诗人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通过科考的胜利获得高官厚禄吗?

杜甫的一生都在坚持,他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 7 总结

写景——抒情——言志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望岳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

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

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 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

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 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

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 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 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

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

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

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

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

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

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

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

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

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

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

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

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

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

望岳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 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吟读诗歌,读出诗味

2、以诗译诗,读懂诗意

3、比读赏析,读透诗情 学习重点、难点:

在比读过程中赏析诗歌的炼字美、手法美、传情美等。 教学设想:

设计吟读----译读----比读---背读四个教学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感悟积累,提升能力。 学习过程:

导入:杜甫,一个对诗歌的创作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一个不论穷达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人;一个命运虽然坎坷却令人肃然起敬的诗人;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仰慕、敬意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人生。

活动一:吟读

过渡:自古就有“一章三回读,一句十会吟”的读书方法,鲁迅《从百草到三味书屋》中也提到了老先生的吟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看得出吟读的韵味。

教师提示吟读方法:

声音要有一点起伏(高低、轻重、节奏、拖止) 节奏的划分;带一点古人的味道(肢体语言,投入) 学生活动:自由的、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的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展示:

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指导。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引导的切入点,如诗歌的感情基调、高低、节奏的指导。

《望岳》的自信豪放,《春望》的沉郁忧伤。

“造化钟神秀”中“钟”,“阴阳割昏晓”中“割”的重读和拖读;“家书抵万金”中后三字的段读、拖读,“浑欲不胜簪”中“簪”的颤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触目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

教师示范,师生合作,感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吟读。 活动二:译读

过渡:吟读读出杜甫诗歌音韵之美,带着余音绕梁的回味,用笔欣赏语意之美。

教师提示译读方法:

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保持诗的语言 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 注意力求押韵 教师示范: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深三月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学生活动: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一首诗歌以诗译诗。 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时指导。

“齐鲁青未了”的含义;“国破山河在”中“国”含义;感叹词语的'表现力。 师生合作译读: 生读诗,师读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那山北山南明暗清晰,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 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小结:一首简短的诗歌我们可以演绎出无数种与之表情达意想附的现代诗文,感受的到诗歌语言的锤炼,含义的丰厚。

活动三:比读 探究提示:

异: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基调;主题思想

诗歌的语言(我欣赏因为)

炼字、修辞、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对比、移情于物、细节刻画)

同: “望”的作用 诗歌的层次 探究,合作交流,展示。 教师据展示点拨引导: 异:

背景:《望岳》开元盛世,年少豪放 ;《春望》安史之乱,饱受沧桑; 基调:《望岳》雄阔深远 ;《春望》沉郁顿挫; 思想:《望岳》抒发远大抱负 ;《春望》忧国悲己;

“造化钟神秀”中“钟”拟人,虚写;“阴阳割昏晓”中“割”夸张,化静为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中“破”的触目惊心; “白头搔更短”的细节刻画。

同:“望”统领两诗;两诗先景后情

小结:理性的比读走入作品,感受炼字美,传情美,人格美,思路美。 活动四:背读两诗。 自由背读,齐背。

结束语:杜甫,裘马清狂没有消磨他的壮志,十年困守没有沉沦他的赤诚,他的“圣”

不仅艺“圣”亦德 “圣”。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敬仰走进他更多作品。

下载望岳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岳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

    望岳教学反思

    篇一:【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万昌中心小学 陈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 【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一、导入......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 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

    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13篇 望岳教学反思1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

    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 我上了《望岳》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