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审美的眼睛说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说课
穆棱市第一中学
王世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第一中学的美术教师王世奇,很荣幸参加这次东北三省高中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材地位和作用: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本节课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课的内容,学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孩子,没有接受过鉴赏课的教育,通过教学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什么是鉴赏,鉴赏的作用和意义。本节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有着指导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研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讨论中去深入感受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教法运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采用欣赏讨论式教学法。学生的参与度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图片素材,通过小组讨论,在体会和感悟中赏析、品评作品,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欣赏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请同学们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如桌椅、建筑、服饰、工艺等美术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生活中的美术类别,分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欣赏天安门广场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德育目标。
二、课程新授:
当我们走进美术馆和艺术馆参观时面对玲琅满目、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一般的作品?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面对一些名作我们会问为什么这么有名?实际上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因为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才能最终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什么是美术鉴赏: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美术鉴赏的意义:美术是社会存在的产物,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通过欣赏作品使得学生知道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你在将来的生活中会应用审美的眼睛看待事物吗?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中鉴赏开篇课,所以通过学生归纳小结系统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网络化,系统化,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
四、作业布置
预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了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1、美术鉴赏概念
2、美术作品分类
3、美术鉴赏意义
本节课是高中美术的第一课,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是在对美术作品的品质、价值、意义做出判断基础上的欣赏活动,是一个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判断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美术没有过大的高考压力,具有审美能力又能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使审美情趣更高尚。我一直坚持以德为先,学生为主体,学法为中心的原则,美术教师在美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让学生在小美中感悟大美,从而去创造美、传递美。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所有内容,由于经验不多,材料准备的或许不够全面,希望各位专家及评委老师对本节说课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培养审美的眼睛说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设计理由:
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第三篇:说课二十 培养审美的眼睛
说课二十 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
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设计理由:
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认识功能: 教育功 审美功能:
教师活动:(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置: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意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美伴随终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6、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绘画、认识功能 雕塑、教育功
建筑、审美功能 设计、书法、摄影
第四篇:18永生的眼睛说课
18.《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武安镇西苑小学尹晓娜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来展开的。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且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2.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交流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
四、说教学过程:
1、根据阅读思考
在教学时,让学生始终围绕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展开自学,并深入思考。1.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2.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比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平静”“最珍贵”“有意义”等来体会父亲关爱他人的品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更是他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心。
2.让学生找出“骄傲”这个词语,并讨论:你为谁感到骄傲?(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读出人物的感情,再次让学生完整的感受一下人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体会他们的优秀品质。)
3.利用题目深化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回读课题,再去理解课题的含义,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个提升,会说永生的眼睛指“父亲和母亲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永生的品质。”
4.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人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并引入相关的内容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自愿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一堂课下来,虽然说是情感很丰富,学生很感动,但是我觉得学生、包括我自己,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和琐碎,比如从我这里来说,《永生的眼睛》讲的是眼角膜捐献,其实生活中还有其他器官捐献,也同样可以提示学生。还有,所谓“精神的永生”不仅仅是人民英雄,琐碎到只做小好事的雷锋,还有身边见义勇为的英雄,都可以扩展开来。不过另外又想到,一堂阅读课文如果挖掘太深的话,不仅仅是时间不够,恐怕也需要教师更多的讲解、引导,可能会夺走很多学生的时间。有点矛盾。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找到切实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课文内容和语言,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永生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说课
《永生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说课
一、教材简析及重点、难点的突破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
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3.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4.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的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在备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思想性较强,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远,如果象一般课文那样单纯从课文入手,讲解,分析,讨论,在学习中懂得道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也显得空洞、无力。因此上这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等。接着推荐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读完后,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介绍完这些,板书课题,进行学习。
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文中有一句话“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别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体会将更深刻,并产生共鸣。在学完课文后,对全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对捐赠人体的器官有什么看法?写一写心里话。相信学生会有较深入的认识。
三、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