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要达到“其言皆若出 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指导。教师应成为传承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支持者、引领者,能激活学生思维跳出文本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个性化的感悟,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个性化的引领,个性差异的发展……因此,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感受,独特的个性审美和独特的个性品味,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渲染气氛,以情入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如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以一首斗志昂扬的歌曲《从头再来》为导入,可以让学生看着歌词一起唱唱,教师和学生聊天式对话。
师:听完了这首歌,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生:我听到了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师: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坚强,意志很坚定。
这一环节以激情澎湃的歌曲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这“以情入境”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流露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感情“移”到课堂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融入到学生的心田,达到“感情共鸣”。
叶老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而教师巧抓文章情感激荡处,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既意会生情,又表意传情,不是一举两得吗?
二、深入挖掘,读悟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样,朗读也是带有个人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会对文本有不同的情感产生。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正在朗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不可能的。这位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再过三十年,不就一百岁了?现在活满一百岁的人还不多,而且即使他能活满一百岁,作者也不可能在天游峰上见到老人了,因为这么大岁数的人,还可能去扫路吗?”那位学生洋洋得意地坐了下去,不少同学听了也随声附和,他们都为自己能抓到作者的差错而高兴,正迫不及待地等待我的表扬呢。我一愣后,马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不错,××同学能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过,老师也发现,我们班内还有不少同学不同意这样的意见,请他们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好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不少同学抓住老人的爱锻炼,性格开朗进行反驳,我呢,干脆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蛛丝马迹去自读自悟自得,然后交流。生甲:“老人天天锻炼,而且性格开朗,作者相信他一定能活到一百岁,所以我这样读……”(声音洪亮,非常自信)生乙:“不管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我相信,有这样心态的人是最健康的人,作者这样说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激动,所以我这样读……”(声音越来越响)。而以前还存有歧义的同学早已否决自己的意见,也投入到读好这段话中来,他们也都读出了自己的个性理解。
三、拓展想象,丰富内涵
阅读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觉,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主持勘探线路那段,仔细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詹天佑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在荒山野岭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展开想象,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畅所欲言,感受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的艰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文章还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还原、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学生都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但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差异,有时光靠形象还原,角色的扮演,往往还是身不由己、情不自禁。这时很需要进行朗读提示,挖掘内涵。
还如《詹天佑》一课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句谈谈自己读后的收获。边读边议,感悟人物情感发展的轨迹:当得知外国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时心中的愤怒;被外国人嘲笑时内心的愤慨;克服重重困难时的自信与坚定;铁路修成后的自豪……都需一一体会,并将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通过不同的感情基调、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来。边读边议,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产生情感共鸣。但都应抓住重点,让学生体会詹天佑为国争光、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总之,教师应该不拘形式,应该巧抓机会,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尊重的朗读氛围中,用朗读释放情感,宣泄情感。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师和学生都要多读书,增加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感受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学生朗读的的空间更开阔,他们的个性更张扬,语文阅读教学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将因个性化而更具魅力!
第二篇: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个性进行弘扬。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加强,是新课改内在的要求。在教学中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增强,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关键,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进行充分地发挥,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在我国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高中语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发挥,是现代化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在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所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上。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所推崇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来进行展开。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进行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缺少创新,只是将课文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但是,探究性教学可以将课堂的乐趣进行增加,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主体性的意识也只能是空谈。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课题自己来选定,然后,学生再以小组的形式,将本小组课题内容的讨论进行展示,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的参与时,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自己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也能有可以说的话。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将课文讲解完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始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另一首徐志摩的诗歌选择来进行赏析,让学生思考本组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诗歌,将这首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不要硬性地将一些思考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不可以像上课一样,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地要求回答一些要点,而是对学生思想的表达进行重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
如果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就需要在课堂上将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尤其是那些多数学生都感到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就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将很难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预习中理解不了的要点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然后,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进行概括,在进行概括的同时,做一下对比,发现学生自己预习的理解,与教师讲解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在这一系列的讲解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给学生留下充沛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进行反馈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考试成绩进行过度地重视,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却忽视了,会导致教学评价一元化,对学生不能合理地进行评价。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尤其是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的表现,教师及时的教学评价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例如,学习《哈姆雷特》时,学生的观点会不同,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听完时,就应该进行及时地评价。但是,评价不单纯是错或对,而是将学生全面的思考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将一些犀利而新颖的观点进行表扬,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进行有效地提升。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语文教师,所以,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语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自身对审美的理解和领悟都比较欠缺,就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有所阻碍。教学作用是利用文学作品的美感,向学生将美好的愿望进行传达。若教师无法用自身的能力将文化美感进行描绘,又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例如,学习《背影》时,若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以前,不能将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激发起来,使学生无法与作者感情有共鸣产生,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也无法将自身的情感从优秀的作品中升华出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将课堂的气氛进行活跃。在课程开始以前,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接触,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提出,不要用教师固定的思维将学生进行制约,使语文的教学寓教于乐,利用一些小活动或小游戏,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例如,学习《茶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扮演剧情中的角色,使学生对作者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得以了解。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幽默的语言及故事进行加入,分层教授课堂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从不同层面对知识进行掌握。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统一,对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师用亲和力将学生进行感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活跃。
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将诗歌亲自进行朗诵,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寓意更深入地进行了解,致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兴趣得以有效地增加。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实践方法,来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提升。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找到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将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的角色进行改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将思考要点直接告诉学生,从监督者变成引导者。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怎样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因为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加强,使学生自我理解的思考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培养非常重要。但是,从当前来看,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正确的教学途径找到,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激发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科学性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吕高桥.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盛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意识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曹敏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黄国华.主体性教学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体现[J].中学语文,2016,(06):34-35.
[5]胡耀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5):260.
[6]邓余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55-56.
[7]李泽贤.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新校园,2016,(05):28.
[8]朱文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5,(28):94-95.
第三篇: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一、立足课堂,营造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要改革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要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质疑,培养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彻底打破“满堂灌”、注入式等教学陋习,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语文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余、周末及节假日享受阅读的快乐。要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对读书方法进行指导,强调勤做读书笔记,常写读书体会。要丰富阅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读书比赛,收集学生阅读过的书刊进行旧刊交流活动,举办朗诵比赛、故事会等。
三、开放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条条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不竭源泉。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特别是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尽量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新颖的开头、结尾,或是所写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呵护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
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办手抄报比赛,收集广告词比赛,开展文学社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农村、军营、矿山进行采访与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二、营造氛围,发展个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既包括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又及时对生活中的很多信息进行反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对学生的意见,正确的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够正确的,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三、注重差异,发展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走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必然带有个性化倾向。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不要听奉承话,否则会上当受骗,但有的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却对狐狸大加赞赏,认为狐狸爱动脑筋。不怕失败,直到成功为止。这的确是孩子们独特的感受,且有合理的因素,是正常的、健康的,我们就要珍视、呵护。
四、注重选择,发展个性
学生知识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知识的关注也不尽一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重点学习“怎样读书”一部分,选择三点建议中的一个建议反复研读,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接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想读的就读,在读中领悟;想抓重点词句分析的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想结合实际说体会的,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弘扬个性,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谈、画、唱、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个性宣传。
五、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特质的表现,社会越是进步越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的个性主要应该从语文的实践中培养并且发展起来。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丰富的,五光十色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学 生的个性就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语文两个课堂活动之中,当然校园课堂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但是课内的第一课堂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第二课堂才能弥补。因此,第二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升。那么,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认识往往高于一切,没有良好的认识,便没有良好的实践活动。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局限于小课堂的活动,个性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现在的家长总是对独生子女十分的疼爱,希望教师管严一些,生怕自己的子女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出事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认识方面的教育,让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自觉行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极为合符小学生们的兴趣,从心理、兴趣是对小学生的一种满足与愉乐。比如,开展诗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写作个性与语言表达个性;如创办学生自愿组织的文学社团、自办手抄报等等。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只有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第五篇: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论文)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而这些基本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我们应该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自主写作,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 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听记所谓的“下水文”“范文”,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了自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了从众的心理。做事过分依赖老师和父母。新大纲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作了适当的调整。如对中年级,大纲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正是“自主性学习原则”的最佳诠释。小学作文练习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还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任其自由自在地翱翔;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的重要指导思想。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但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自主地写作,就是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能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不准写缺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妈妈怎么样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技巧训练,完全可以。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比如一个老师让学生“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只有一个学生写春天不好,说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老师批了一顿。这个老师的做法不可取。这就是写作不能自主,限制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其实这个学生很有眼光,他能发现春天的丑陋,在思维品质上表现出了他的独特个性。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写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
二、写真表实,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如今的孩子,说假话、空话、大话习以为常,心不跳,脸不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坦然地放弃了良心对于谎言的监督?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的心目中谎言拥有了合法的形式?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孩子的作文。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或为应试要求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或为体现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而撰„„这样,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编造的作文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起来东拼西凑,空洞无物,缺乏真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不留心生活,随口说假
话、大话、空话的习惯。在这种作文模式中,“我”被排斥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在这种编造作文的机械运动中枯萎了。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背叛了自己,背叛了人,形成了不健康的个性心理。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同学们有的写了上山摘野果子,有的写了随父母进城的见闻„„可是,这些生动有趣的写实文章都被老师扣上了立意不高的帽子,老师还批评这些同学太贪玩。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写了自己拾金不昧的一件好事,老师在班级中不断赞扬这篇文章,说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立意高。第二次作文中,写拾金不昧的人多了起来,结果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大家知道了写这些内容就是立意高,就能受到表扬,于是,都争相效仿,每次作文不是写拣到钱包,就是推车让座,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拣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虚假的立意就是学生人格低下的起点。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写作,教师就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谋篇、行文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要求,使学生写作的天性不能得到自由的舒展。他们很想表达的见解,老师批评说太幼稚;他们觉得很真实、新鲜的想法,老师认为立意不高;他们乐于传达的感受,老师说没多大意思;他们的得意之作,老师认为一无是处;他们以为能得高分的,反而得了低分„„他们为写作发愁了。他们不得不为了合乎老师的要求而冥思苦想,学着去揣度老师的意图,写出来的作文,“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孩子们心安理得地在作文的名义下生产出种种的不实之辞。既然作文开始了伪饰撒谎,那么将来虚报产量、夸张颂扬、伪造履历也不过是逻辑的延伸而已。由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作文要写真写实,要倡导学生说真话。在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反之,只有让学生做诚实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情感纯真的习作来。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必须尊重孩子的视角,孩子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孩子才敢于说真话。只要孩子说的是真话,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究竟有没有说真话。要倡导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 除作文“灰色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步骤。如组织参观访问,不只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加者。再如利用电视,扩大学生视野。
三、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就作文教学来说,长期以来,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知道,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云,那是绝对没有创新能力的。在写作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在个性化的作文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还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在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比较,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去捕捉写作的灵感,去培养鲜明的个性。在不断创新的活动中磨练出良好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绝不是异想天开、胡编乱造。成功意义上的创新,离不开深刻的理性思考。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多观察,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正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第二,增大社会科学读物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从语文角度,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一些哲理,增强思辨能力。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悟哲理,进而在写作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