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教新课标版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时光匆匆,毕业一晃就是十年,回想十年的从教生涯,我感慨颇多。此次有幸到扬州观看全国初中“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聆听名师教学,目睹名师课堂,欣赏名师风采,感受名师魅力,我受益匪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和此次扬州之行,我就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谈几点感受。
一、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口技》教学中,几个老师的师生互动都做得很成功。如孙春明老师与学生比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高。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于娜老师在《口技》一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阅读,模仿各种声音,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同时设疑:你认为贯穿本文的一个最重要的字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四、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 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如杜郎口的那节课,学生表演较多,想象力非常丰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娜老师设计的“不可重复的走路姿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是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 鸣。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德国人就注重阅读,如从零到五岁时就在娱乐中培养阅读兴趣,哪怕是在洗澡时也放一本。当然,现在我国也非常重视读书,把孔子的诞辰作为读书日。的确,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切不可忽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一篇文章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读出层次。要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用心
爱心 专心4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穿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黄色淫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安全教育人教新课标版
安全,不可大意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每天安安全全、健健康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稍不注意,安全就悄悄的离我们而去,危险也就悄悄地向我们靠近。所以我们对安全绝不能忽视。
居家生活,每天几乎都能听到父母对我们的嘱咐:无论做什么都要小心。学校生活,每个星期的班会上都能听到关于安全的话题:怎样才能做到趋向安全远离危险。
危险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在家中要注意防火防电,在外面还要注意不要见树就爬,见高的物体就上。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没有什么,但是只要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危险的误区之中。水、火、电这三种常常是灾难的触发体。其中水是夏天最好的东西,在夏天可以用来降温,所以人们常常到水库或河渠进行游泳,溺水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冬天容易发生的是火灾和电伤人事件。冬天寒冷,人们想用火取暖,加上天干物燥,因而极易发生火灾;随着各种各样用电器的普及,人们的家居生活、工作学习也就变得快捷、方便,但使用不当就会反受其害了。更不要说司空见怪的交通事故。其实,这些危险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遵守规则,就不会发生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了。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只要我们稍不注意,就会有危险。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解读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解读新课标
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主要从“新课程改了什么”“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新课程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教师”3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薄的理解。
第一部分:中学语文课程改了什么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了”;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现在有些什么花开了,好看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带来了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这一课我曾经讲过公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把她抛向太平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NextPage] 〈三〉第三个转变就是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叫“走进戏曲天地”,我看到这个话题感觉很棘手——我自己都不会唱戏曲,对戏曲了解都不多,让我怎么上呢?在一个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向老人学唱一段戏曲,不管什么剧种都可以,星期天我要检查的。学生顿时沸腾了,我也在心里打鼓。到了星期天,我让同学们唱给小组长听,小组长列一个表,把同学所唱的曲目,剧种,唱的质量是好、一般还是优秀列出来,反馈的结果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有95%的同学多多少少学会了一段,并且剧种多样,有的唱黄梅戏〈〈天仙配〉〉,有的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的唱〈〈花木兰〉〉片段等等,问起他们是怎么学来的,有的是从电视里学的,有的是跟自己爷爷奶奶学的,有的是看影碟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比如戏曲的几个剧种;京剧的角色;每个剧种有代表行的人物,这都是他们潜移默化的学到的,真可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的理念。
再比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的话题时,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看看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诗句,学生看电视,看报纸,有的同学甚至通过父母帮助上网查资料,通过捕捉信息来学习知识,今年的暑假,我给我们班的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是:至少看一本课外书,我推荐了诸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爱的教育〉〉〈〈西游记〉〉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看完后还要交一篇心得,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也可以是人物形象的赏析,心得的篇幅可长可短,只要是有感而发即可,我还布置让学生坚持每天看看新闻联播,那这个学生是否做到了就要靠家长的监督了。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如果说我们的课本是一部小百科全书,那么社会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它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四>第四个就是课程评价的转变。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所以,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以考试分数看学生,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反思一下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端。教师在衡量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有的靠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更不可思义的是,有的仅以师生关系是否密切作为标准。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现象,也不是一列二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首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的作文写的真好,要是你的朗读能力也能像作文一样流畅就好了”,“你有进步了要坚持哟”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第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但教者要明确,考试不是教学的唯一评价方法,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只能衡量学生在某项能力上的高低,不能代表评价标准。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达尔文、爱迪生、牛顿。所以,再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书育人。[NextPage] 第二部分:让学生走进语文乐园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NextPage]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NextPage] 第三部分: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让学生直观;教《理想》时,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改也不是纸上谈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只有老师的观念首先转变过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宋晓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认识到培优补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国家的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使其从小能在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出类拔萃,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后进生的转化。下面就后进生的转化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优先提问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窗口。而后进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所以,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差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我就多提问他们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渐让他们主动想、主动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一)分层次练习
在平时做小状元上的练习题时,我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其他学生在做的时候,我则重点巡视个别辅导后进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练习。至于难题,这时我会讲评着做,这样学困生不会感到有很重的负担。相反一节课,他们也会有所得,有所进步。
(二)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于“后进生”,我让他们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减少作业量,专项训练,以建立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学校允许的补课时间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五、坚持不懈地关爱后进生。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后进生普遍自信心不强,学习习惯无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多鼓励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只要发现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我都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实践证明,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方法。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教育下,有所进步。在特优生的培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重视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自觉性,使其在好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
二、让他们明白读好书的作用,介绍或推荐特优生适量课外阅读,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以便在习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习作水平,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三、适时让特优生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让他们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们如何对待失败,让他们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才能攀登科学知识的高峰。
四、发挥特优生的作用
在我班,我让一个特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中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自己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以上是我在培优补差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不上什么经验。在今后的培优补差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好!
培优补差总结(语文)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10:54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开学初,我在班级中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优补差计划。我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渗透“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为指导思想,以打好基础,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扎实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培优补差工作,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培优补差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学法,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期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以及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系统地阅读了新大纲对二年级语文提出的要求,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同时,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考虑进去,注意每单元的训练要点和延伸迁移的难点。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分为难、中、易三类,让优等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问题,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施展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这种尝试,同学们的发言积极性越来越高了,连最不爱举手的学生也敢展示自己了。
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优补差的基础。这学期一开始,我就依据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挑选出了10名学困生,把他们编为培优补差活动小组,利用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进行基础知识的补救。辅导有内容,有记录、有组织、有纪律,有时开展一些朗读、背诵、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长了求知的欲望。
3、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每位学生具有很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培优补差的关键点。在培优补差过程中,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辅导时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并在小组内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格外有精神。不爱做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上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通过培优补差工作,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在培优补差过程中,我经常进行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家长特别重视家庭辅导,为培优补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这学期的培优补差工作,我班学生中优等生逐渐增多,学困生逐渐减少了,可谓是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培优补差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有决心、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班的教育教学质量。
2008年的工作又开始了,结合上期工作的得失,特对本期工作尤其是培优补差方面的工作做以有的放矢的安排:
我所担任的七年级的两个班级在学习程度上,在学习态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班学生是两极分化有些严重,从两个班比较来说,优等生一班要好于二班,可是从平均分上来说,二班的成绩又总是高于一班,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一班出现低分的同学比较多,所以在本期内,一班我侧重于补差,二班我侧重于培优。
对于差等生的培养,我首先会从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做起,在这个班里有两三个同学,基础很差,原来我总是对他们特殊照顾,有些作业他们可以不作,或者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可以只背部分,但是从最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发现有些任务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当然这得需要老师不断的指导和监督,所以这学期将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同时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注意他们,关心他们。
通过和差等生的接触,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上和其他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所缺乏的是让自己学习的动力,以及让自己逐步提高的耐心,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老师课下和他们的接触、交流,以及对他们思想的熏陶。
对于优等生的培养,则是让他们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扩展他们的课外阅读面,比如适当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如各种名著,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常给他们多一些练习,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题型。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对于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更正,及时总结,让他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总之,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包括班级中间的部分,在本期工作中,我都将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每一个人,设法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力争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则尽自己的最大可能让他们保持着这种兴趣,而且我永远记着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也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能力,当然这种夸是需要技术的,这就更加要求我在本期工作中多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教育下,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云雨霏霏 桃花映红 人教新课标版
梦醉烟雨
(一)云雨霏霏,桃花映红。
静坐云水间,心若莲花一般清净。望将去,远山如黛,影影绰绰。薄如蝉翼的浮云,恣意舒卷,如仙子的丝巾旖旎缠绵。于是,微闭双眸,闻到醉人的花香,从飘渺的远方袭来。
有风,从千年的莲池中吹来,孕育着一帘幽梦。梦里,花落如雨,人欲醉。此刻,我拘一袭轻风入怀,轻飘若仙,如婉约的诗词含着墨香从古朴的书籍里溢出。
雨落,打落几片花红。倏然,在眼睑处,滴落成一抹情韵,挥之不去。
亭台处,琴声幽幽,穿尘而过。顺着摇曳的枝头,如清泉般流淌。渐渐地,在朦胧烟雨中,萦绕。依稀酝酿着一个千年传奇,在素衣女子的指尖回旋。
一个人,闲庭若步,走向红尘,在爱情的转角处停留。我优雅地伸出手指,挽留那份悸动,似乎只是一种虚无,一种淡然。
蓦然回首,灯花阑珊处,有你的身影,在微弱的灼光中香红影瘦。朦胧中,追寻着你的影子,也追寻着希望。是的,醉了。唯美的烟雨与悠扬的神曲一道,掠过枝头,穿过小溪,在尘封处,跌落成一段绝美的回忆。来不及触摸,也来不及呼吸,万物都是醉的。心也是醉的。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意境,都在追梦人的心里尘埃落定。
(二)暖风熏过,薄凉的空气沁着潮湿的味道。遥望天边,烟雨蒙蒙,却无言。
手执羽扇,路过小桥。有赏花的女子,垂目含情,一汪秋水化作相思融入碧波,在斜阳余晖中翕动。
湖面,水波荡漾,漂浮着零散的桃花瓣,淡淡的余香缓缓萦绕,倏然落入我的扇面。轻轻一摇,香气宜人。恰巧,一只蜻蜓落入水面,荡起圆晕阵阵。动中有静,相映成趣。
水未央,心已醉。于是,独上烟雨楼。倚窗而望,尽是煞人风景。此刻,我手捧桃花瓣,以优雅的姿态,洒向空中。风起,花落,洒落一地花瓣雨。恰巧,一曲《梦醉西楼》以落花的节奏,欣然散开,散开。转瞬间,坠入心池,荡起一圈圈涟漪。我挥毫泼墨,夹杂几分醉意,几分闲适,兴许,是借神来之笔,潇洒自如,一副梦醉烟雨图跃然纸上。
未思量,意难忘。曾几何时,我与你梦里相约,漫步于江南烟雨中。撑着油纸伞,踩着青石路,绕过石拱桥,湿漉漉的情思,在潇潇暮雨中缠绵和流淌。那一江幽幽碧水,那一池淡淡荷韵,晕染了你的鬓角。那浅浅的思念,那幽幽的情怀,渲染了你的眉黛。捧起你的素手,氤氲的泪眼,脉脉含情。此刻,我想借清风明月,吟诵一阕诗词,将满心的爱恋与执着,用平仄的韵律弹奏一曲滚滚红尘。
心悠悠,情悠悠。咏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烟雨江南,西子湖畔。
多少次魂牵梦绕,醉倒在你的怀中;多少次痴情垂暮,膜拜于你的心里。
水如烟,云悠悠,茫茫云水间。
我似乎跨越了千年,乘一条篙点乌篷船,荡舟西湖。小船轻灵地划动,荡起粼粼波纹。耳畔溅起阵阵水声,如珍珠落地般清亮。我挥动着竹篙,起起落落,如飘动的音律,旖旎动人。那竹篙,一头系着相思,一头系着爱恋。微风拂过,烟雨朦胧。西湖耦塘,莲花绽放,逍遥云水间。
我双手合十,以虔诚的态度,面对莲花,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莲花却无语。
我掬起一抹西湖水,洒向荷莲,想把她从梦中惊扰。
莲花已沉睡。娇艳欲滴,一缕幽香飘然而至,沁入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莲角那一抹嫣红,宛如凝露的双眸,满锁清幽,似乎演绎着千年的爱恋。不由得,想起,许仙与白娘子的千古佳话。我怜惜地凝视着莲花,眼角残留一丝清泪,此刻。我生怕惊扰旧梦,于是悄然离开。
夕阳西下,独坐黄昏心依然。你瑶琴而坐,衣袂飘飞。纤纤素手中,流转着淡淡的惆怅。
山无棱,天地合。我已来不及回眸,不想了却前缘旧梦,只想淡入红尘,梦醉烟雨中。
此刻,人欲醉,泪千行。谁人怜,莲花如故!
用心爱心专心 1
不知为何,想起李白那首《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于是乎,我仰天长笑,拉开天幕,提笔弄墨。
花非花,雾非雾,滚滚红尘,青山依旧。
用心爱心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