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时间:2019-05-15 01: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第一篇: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4.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

5.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6.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具体的可能性

8.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A、庸俗唯物主义

B、折衷主义

C、宿命论

D、形式主义

9.“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论 D、宿命论

10.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A、只承认必然性 B、只承认偶然性

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

1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 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6.“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

17.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A、人类的精神作用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C、人们对理想的信仰与追求

D、社会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18.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

A、人类精神

B、劳动

C、生产工具

D、感官

1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C、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D、人口增长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是:()。

A、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决定生产方式

B、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C、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同生产方式的变化完全一致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中介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E、具体的、历史的人

3.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饿、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E、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E、承认主观能动性的辩证观点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D、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E、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的认识 7.下列命题属于经验论的有:()。A、认识不能超过感觉和经验 B、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C、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D、真理是由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 E、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8.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9.真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A、人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总是有局限性的 C、认识总是受认识主体的状况制约的 D、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 E、实践活动总是变动不居的

10.列宁认为,以往的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是:()。

A、至多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注重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强调了法的作用

D、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E、只注重历史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在此之后,便是因此之果。

错误。

在此之后,并非就是因此之果。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因果关系 有时间的先后,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是并非所有的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内在联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标准是绝对的。

错误。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 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一时的实践还不能对某些认识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是真理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 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 践的检验。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 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飞跃。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其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以内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渐进,所以,它 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渐进性。质变是超出原有度的范围的变化,是对度的突破,所以,它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的中断和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简要地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

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进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它的创立,揭示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错误,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实现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人们在改造客观事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得人们的认识得以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它把辩证法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从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认识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建构等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五、材料题(20分)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恩格斯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类不可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因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改造,从局 部看是一次胜利;但是从整体和历史上看,由于忽视和没有认识到自然界整体的有机联系以及自然界内在的客观规律,人类都先后为自身改造自然的胜利付出了代 价。在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要尊重和认识自然规律,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客观自然规律。

第二篇: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A、暴力的产物

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A、剥削阶级的利益 B、统治阶级的利益 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D、基本阶级的利益 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国家 B、军队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6.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哲学

7.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D、群体意识于社会心理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10.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

11.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2.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的生产关系

1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法律关系

14.阶级的实质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阶级压迫的工具

15.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通过改革()。

A、改变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B、根本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

C、同一切传统观点彻底决裂

D、根本变革社会经济制度

16.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

A、加速历史进程

B、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C、规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D、可以脱离群众促进社会发展

17.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基本矛盾 B、社会文明的发展 C、阶级斗争 D、社会革命

19.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D、人类追求幸福的本性 20.自由是:()。

A、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必然性的认识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不受约束的 D、人们在政治上的绝对民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基本结构是:()。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系统结构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它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的经济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4.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的产生比法律久远

B、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发挥作用 C、法律和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的行为 D、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E、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先进文化是指()。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反映时代主流、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

E、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文化

6.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物质生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 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们的思想发展史

E、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9.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说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E、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0.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指:()。

A、人性的解放

B、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正确。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

社会革命的任务在于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

正确。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心史观的产生有它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的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封闭隔绝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内在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 的眼界,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就必然导致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实在的联系。

第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三,认识论根源。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艺术是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与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等多种具体 形式。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具体、典型的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用美的感染力 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艺术也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点,如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感情和 愿望。先进的社会阶级反映社会生活中健康和进步的东西,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动阶级的艺术则充满腐朽、颓废、庸俗的东西,对社会进步起着极大 的消极和阻碍的作用。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艺术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能够对人们认识社会产生一定的 引导和影响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以及渗透于其中的艺术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来引导人们如何看待社会生活和社 会现实,引导人们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是审美功能,即它可以通过自己作品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培育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社会改革及其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自觉的、主动的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_试题

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40分)

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o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6.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

8.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o

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

9.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0.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从理论原则出发B.从客观实际出发

C.从主观愿望出发D.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

1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1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1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16.“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括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里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D.必然和偶然

18.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所有现象B.客观世界的所有规律

C.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

D.关于主体思维运动中的一般规律

1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0.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2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一一推理

22.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坚持().

A.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法:D.经验论:

2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2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5.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28“新生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哲学依据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B.量变质变原理

C.否定之否定原理D.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

2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32.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33.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起决定作用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5.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C.二元论D.辩证法

3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是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是顺利和显著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0.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人的理性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每题1分。

共10分)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宗教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历史唯心主义

D.自然唯心主义E.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E.历史辩证法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己有天地万物之理”E.“存在就是被感知”

4.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自己应做事,宜早不宜迟”

5.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8.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E.具体性

6.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结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要爆发战争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B.基本肯定,积极延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9.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与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三、简答题(每工6

分,共30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4、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

四、论述题(10分)

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的谷本内容及其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请选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分析,并准确地回答问

题,共10分。)

在世界的本

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一绝对理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哲学》

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种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客体.精种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能广延。物质和精神不相通,彼此对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共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个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材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二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在何处?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B.不是双向的C.是不确定的D.是双向的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2.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

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

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分析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

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

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

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

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的()o

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o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

4、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8,“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括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D.必然和偶然

1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积是().

A.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一一实践

C.感觉一知觉—表象D..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

1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12辫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e.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新生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哲学依据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B.里变质变原理

C.否定之否定原理D.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

1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o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杏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18,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人的理性的作用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可以独立存在的两个真理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2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指()

A政治活动B生产活动C科学活动D艺术活动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间的中间环节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26,“光阴一去不复返”.是指时间的()。

A.一维性B.绝对性C.持续性D.相对性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A.合理地解释世界B.正确地描绘世界

C.提供一种理想的世界图式D.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29;现实的可能性是指()

A.在现实中有某种根据,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

B.在现实中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客观根据而没有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D.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3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人的善的本性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由的本性.D.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

31、下列表述中,正确描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动即为动,静即为静,二者无法兼容;D.飞矢不动”;

32,“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33,.经济基础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着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4,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5、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3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7、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39,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4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I、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__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结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要爆发战争

6、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B.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中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E.忽视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8,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10.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2、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及其根本分歧。

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共10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共10分)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写到:“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

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无关”.

请运用学过的马克思土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A.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无限性

B.有限性

C.物质性

D.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多样性

C.运动性

D.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提高人的素质

B.发挥集体的智慧

C.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相对性

B.抽象性

C.实践性

D.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从原则出发

B.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全部内容

B.实质和核心

C.惟一特征

D.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自身需要

C.人类的共同特点

D.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经营管理形式

D.劳动者的素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阶级范畴

B.经济范畴

C.永恒范畴

D.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掌握了宣传机器

B.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A.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D.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

D.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A.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B.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C.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D.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A.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

B.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C.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D.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E.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B.事物的自我否定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既克服又保留

E.全盘否定

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经验主义的错误

D.教条主义的错误

E.绝对主义的错误

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人民群众的作用

E.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一切从需要出发

D.掩耳盗铃

E.一切从实际出发

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B.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C.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

D.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

E.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A.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

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E.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之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请简述这一原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请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

5.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请问,江泽民的这段话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原理?并请你结合十六大的有关精

神,说明坚持这一原则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2.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原理,说明弘扬全国劳模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4.D

5.A

6.A

7.D

8.A

9.C

10.B

11.D

12.D

13.D

14.A

15.A

16.C

17.A

18.C

19.D

20.A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33.D

34.A

35.C

36.C

37.C

38.D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4.CD

5.ABCDE

6.BE

7.CD

8.ABCDE

9.AD

10.BCD

三.简答题

1.唯物主义就是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该原理包含如下内容: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两者是相区别的。前者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及同类事物的共性;后者是指矛盾的差异以及各个矛盾的特点,后者比前者的丰富。

2)

共性和个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又与共性相联系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

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

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绝大多数的人。

该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间接和直接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他们的创造作用也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无限和有限的辨证统一。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完全平衡的;

3)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独特的规律性;

4)

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5)

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四.论述题

1.江泽民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指出: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关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

2)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是否符合生产力。

3)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述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哲学根据的该原则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的一切路线、方针、工作,必须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党的路线、方针、工作(即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通过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意义部分如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谈也可酌情给分)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人的价值是创造贡献与满足需要的统一,它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

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个人价值则是个人通过劳动,从而获得自身的需要与满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辨证的统一。社会价值在创造的同时,个人价值自身也得到实现。

3)

实践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弘扬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精神内涵就是这种统一性的最好体现。

(如举例说明徐虎的具体行为来论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可酌情给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

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

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它是多样的B.它是唯一的C.它是绝对的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B.相互包含的C.相互依赖的D.相互渗透的E.相互转化的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C

3.C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

21.A

22.D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30.C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

9.B

C

D

E

10.A

C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拓展,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是形式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五,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有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与自

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

括;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变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深化的。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物质结构理论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6.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具体回答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情况。联系当前世

界发展实际,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2.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回答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转化。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原理对认

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一是这一原理对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掌握必然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把握偶然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4.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5.简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5:CDBBC

6-10:CBABB

11-15:CDBCA

16-20:CCBDC

21-25:DDDBC

26-30:DCCDA

31-35:DCDBD

36-40:CCD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CE

3.AB

4.CDE

5.ABE

6.BCD

7.ABCD

8.ACDE

9.ABCDE

10.ABC

三、简答题

1.(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4分)

2.(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000(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4.(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4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把实践引向失败。(2分)

5.(1)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分)

(2)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价值。(2分)

(3)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种时候,要以社会价值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2分)

四、论述题

1.(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1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1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5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2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1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8.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C.二元论

D。辩证法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32。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

A.社会阶级的消灭

B.社会经济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好转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7、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8、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0、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3.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5.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五)答案

一、项选择题

5:CBACA

6-10:CACDC

11-15:DCAAD

16-20:DABDB

21-25:DACBA

26-30:BDCAD

31-35:BACCA

36-40:DDDCB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BCD

3.ABDE

4.ABCDE

5.CDE

6.ABCD

7.ABCE

8.ABCDE

9.ABDE

10.CDE

三、简答题

1.(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2分)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4分)

2.(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3.(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4.(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3分)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3分)

5.(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的符合性,因而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2分)

(3)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分)

四、论述题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5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2分)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分)

2.(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4分)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分)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6.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第小题1分,共10分)

4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承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4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4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44.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4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4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5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A

4.C

5.A

6.C

7.D

8.B

9.A

10.C

11.D

12.B

13.B

14.B

15.C

16.C

17.B

18.A

19.D

20.A

21.D

22.B

23.A

24.D

25.A

26.A

27C

28.C

29.B

30.D

31.D

32.C

33.C

34.B

35.D

36.C

37.A

38.C

39.A

4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41.CDE

42.ABCD

43.ABDE

44.CDE

45.ABCDE

46.CDE

47.ABE

48.BCD

49.ABCD

5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1.(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分)

3.(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

4.(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5分)

5.(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

(每题10分)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5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

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5分)

2,(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

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

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实践的C.相互联系的D.发展变化的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21.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2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26.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

A.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B.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C.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2.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

A.著名的科学家

B.伟大的政治家

C.杰出的军事家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A.由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由国家的正确科技政策决定的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D.由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决定的34、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6.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3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强弱

B.国家投入资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4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9.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1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交往的含义的有()

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交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4.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5.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A

3.C

4.D

5.C

6.D

7.D

8.B

9.B

10.D

11.D

12.C

13.B

14.B

15.A

16.D

17.A

18.B

19.A

20.C

21.D

22.C

23.B

24.B

25.A

26.D

27.D

28.C

29.C

30.D

31.D

32.D

33.C

34.C

35.C

36.A

37.D

38.A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ABD

2.ACE

3.AB

4.CDE

5.ABCE

6.ABCDE

7.ABCD

8.ABDE

9.CDE

10.ABCD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4分)

2.(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4分)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2分)

3.(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分)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分)

4.(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5.(1)机械性。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2分)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2分)

(3)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2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分)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2分)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3分)

2.(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4分)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3分)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

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3分)

第四篇:网络学习测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的有()()()()()。A.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B.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E.既坚持又发展

3、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x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x

4、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化宏伟目标,只能()()()()()。A.从国外的各种现成的模式出发 B.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C.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出发 D.从我们尽快实现四化的主观愿望出发

E.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5、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私合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莫定了基础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ABCDE

2.ABC

3.ABC

4.BE

5.ABCDE

6、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A.社会规律无需人参与而自发起作用

B.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的意识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人无法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E.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不起作用

7、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A.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思想体率是低水平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的

C.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思想体承具有才气统化,、抽象化的特征 D.社会心理元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8、科学实验是()()()()()。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恕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

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 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缺陷在于()()()()()。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BC

7.CE

8.ABCD

9.CDE

10.ABDE

11、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

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

1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B.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D.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氏群众创造力的变革过程 E.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发展过程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14、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的表现有()()()()()。A.他们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理论武器 B.他们推动无产阶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C.他们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D.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E.他们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11.ABCD

12.ABCDE

13.ABCD

14.ABE

1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捺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恕的目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6、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不可知论

17、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E.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没有任何关系

18、人工智能机器的构成是()()()()()。A.输入设备 B.运算器 C.存贮器 D.控制器 E.输出设备

19、下列哲学家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A.费尔巴哈

B.尼采

C.叔本华 D.萨特

E.罗素

15.ABDE

16.BD

17.BCD

18.ABCDE

19.ABCD 2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E.否定是对回事物的全盘、彻底的否定

2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

2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23、劳动的重大意义()()()()()。A.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D.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B.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20.ACD

21.ABCDE

22.ABC

23.ABCDE

24.ABDE

25、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2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7、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其表现有()()()()()。A.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B.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 C.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中国地主上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主导地位 E.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较西才封建政治制度发达

2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E.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29、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它区分为多种情况,其中有()()()()()。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量的大小 E.抽象可能性就是不可能性

25.CE

26.BC

27.ABCDE

28.ABCDE

29.ABCD 30、思想体系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A.是对社会存在较为间接的反映 B.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C.不依赖于社会心理

D.是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 E.是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31、生产力系统中,运筹性的综合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所独有的因素

C.不仅属于生产力来统,而且还属于社会的其他系统 D.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E.可以使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

32、人的价值的实现()()()()()。A.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 B.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C.是通过人的“自我设计” D.是与自身主观条件元关的 E.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东对马宽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有()()()()()。A.《实践论》 B 《矛盾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E.《反对本本主义》

34、精神交往包括()()()()()。A.思想交往 B.心理交往

C.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D.政治理论的传播与交流 E.生产经验的传播与继承

30.ABD

31.CDE

32.BE

33.ABCDE

34.ABCDE

35、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有()()()()()。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C.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史替

3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38、劳动是()()()()()。A.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B.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C.孤立的个人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D.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

E.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精神活动

39、交往的社会作用有()()()()()。A.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B.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

D.使后代人获得前代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E.使后代人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35.ABCDE

36.CDE

37.ACD

38.AB

39.BCDE 40、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1、国家消亡()()()()()。A.必须以阶级的完全消灭为前提 B.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消亡 C.是指必须去推翻国家 D.是指它自行消亡 E.是被迫实现的过程

4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B.事物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的 C.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非主要原因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E.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了必然性

4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消极性 E.实践性

4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 E.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

40.BE

41.ABD

42.BCD

43.ABCE

44.BC

45、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的关系在于()()()()()。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物质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物质,也可能是精神客体

C.客观物质中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物质是元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E.客观物质是自在的,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选定的

46、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现在事先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47、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其表现有()()()()()。A.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B.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C.现实条件和非现实条件 D.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E.无条件和有条件

48、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9、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E.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45.BCDE

46.ABCE

47.ABD

48.AC

49.ABCDE 5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

A.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B.变革生活才式的作用 C.社会管理的作用

D.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基础的作用 E.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5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E.马克思主义哲学

52、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E.阿拉伯哲学

53、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5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50.ABCDE

51.ABDE

52.ABD

53.ABCE

54.AC

55、与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间接性 B.形象性 C.抽象性 D.客观性 E.直接性

56、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E.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57、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A.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柱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发展的顶峰 C.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D.是党制定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哲学依据 E.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作

59、最初变为奴隶阶级的是()()()()()。A.农民 B.手工业者 C.战争的俘虏 D.缺少劳力的人

E.原始公社内部破产的穷苦人

55.BE

56.AD

57.ABC

58.ACDE

59.CE 60、国家的职能包括()()()()()。

A.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本阶级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本阶级内部矛盾 D.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E.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61、有人说,我们可以像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A.现实可能性 B.抽象可能性 C.不可能性

D.主观臆想的可能性 E.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6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量 E.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6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64、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是()()()()()。A.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B.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C.歪曲表现事物的本质 D.从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E.从主观表现事物的本质

60.ABCDE

61.BE

62.ACDE

63.ABCD

64.BC 65、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指()()()()()。A.质变和量变没有严格的界限 B.质变过程中有新质因素的量的扩张 C.量变后引起质变 D.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E.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6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的有()()()()()。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6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出发点有()()()()()。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观点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的观点 E.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6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A.指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前进的或上升的运动 C.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9、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承认主体的能动性 E.承认真理有待于深化

70、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

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 65.BE

66.BC

67.AB

68.BE

69.AB

70.ABCE 71、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7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客观的 B.它是多样的 C.它是唯一的 D.它是相对的 E.它是因定不变的

73、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商品社会

74、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75、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71.ABCD

72.AC

73.ABCD

74.ABC

75.ACE 76、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7、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78、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深刻巨大的变化 C.电脑应用生产和生活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E.电脑的功能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

7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承认相对静止()()()()()。A.才能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事物 C.才能理解事物的分化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E.才能理解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80、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的独有因素 C.他们本身并不是生产力

D.其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 E.主要指教育

76.ABCE

77.BC

78.ABCD

79.ABCDE

80.CDE 8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E.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8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唯物主义决定论 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理论 E.唯心主义认识论

83、属性是()()()()()。A.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的表现 D.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产生出来的 E.是事物量的外在表现

8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它()()()()()。A.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时发生根本变革 B.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E.采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5、国家的本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配制 D.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8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B.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D.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E.提出科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1.ABD

82.BD

83.ABC

84.BCD

85.BC

86.ABCDE 8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8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包括()()()()()。A.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D.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的原理 E.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89、制约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有()()()()()。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哲学指导思想 E.社会整体科研能力

90、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87.ABCE

88.ABCD

89.ABCDE

90.ABCDE 9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92、本质是()()()()()。A.事物的根本性质

B.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 D.由事物本身所圄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93、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一般性质()()()()()。A.是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统一的

B.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 C.是指劳动的社会形式

D.告诉我们,人自身也属于一种自然力 E.指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94、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在阶级社会主,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9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的不同点的表现有()()()()()。A.前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

B.前者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后者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C.前者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前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国有矛盾

E.前者不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后者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91.ABD

92.ABCDE

93.ABDE

94.ABC

95.ABCD 96、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条,生产关承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元能为力的观点 E.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矛盾的

97、教条主义()()()()()。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98、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A.明确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B.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出发

C.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D.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E.从主观愿望出发,怒当然、凭感觉地去办事

99、对待无产阶级领袖的正确态度是()()()()()。A.尊敬和热爱领袖 B.承认和维护领袖的权威 C.反对神化领袖和个人崇拜 D.重视领袖的作用 E.使权力集于领袖个人

96.ABCD

97.BDE

98.ABCD

99.ABCD 100、人的价值()()()()()。A.只看对社会的索取多少 B.只看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C.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是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E.是消耗和创造的统一

101、“实事求是”体现了()()()()()。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102、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性有()()()()()。A.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B.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同

D.资产阶级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E.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

10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00.CDE

101.ABCDE 102.ABC

103.BCE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 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参考答案](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下载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2008-11-21 11:52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一、简答1.恩格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列......

    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试题[合集]

    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试题 http://2005-10-12考研论坛 Google提供的广告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中 8月16日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专业咨询会 校内上课限......

    2009年10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如云版答案课程代码:03709如云:浙江2012年自考生,视觉传达设计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

    模拟试题(二)

    模拟题2 一、判断题 1、隐患就是事故,已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理念。 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确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第一项就是“建立、健全安 全生产责任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精选多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合集5篇)

    说明: 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大学英语(三)》模拟试题三(共五篇)

    《大学英语(三)》模拟试题三 第一部分:交际用语(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此部分共有10个未完成的对话,针对每个对话中未完成的部分有4个选项,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

    社保模拟试题(二)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0小题,每小题1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相应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