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时间:2019-05-15 0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在高年级阶段偏重于应用性知识讲解和练习,多种类型的应用题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在高效课堂成为数学教学方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利用高效课堂的载体来完成应用题教学,成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小学高年级数学一直将应用题教学放在首位,也是课堂内容的主导。由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思维能力要求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够理想,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效果也有所降低。从总体上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1.知识难度增加,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能力滞后。

高年级数学的知识难度比中低年级有所增加,体现在应用题上,就是数据关系复杂化、题目理解难度提高,对于理解能力初步完善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比较容易跟上,但是一部分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的学生则不能够在正常的教学进度内完成知识学习,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系统,条理性也不够强,对这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利。

2.训练强度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

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和大量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大幅度提高了相应的练习量。大量的练习对于提高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从课堂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合作学习的。训练必然要自主完成,虽然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不过从合作学习的效果来看。对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点的理解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明显。

3.教师点拨由简趋繁,应用题解题技巧的传授和掌握不足。

应用题的设计思路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解题点拨过程中,也会占用较长的时间。相对复杂的讲解打断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及点评的连贯性,干扰了高效课堂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应用题的讲解除了授人以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即要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在大量训练和复杂点拨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在方法指导上做的并不够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点拨的难度。这种恶性循环如此往复,造成了应用题教学的效率不高、课堂组织方式单一。

4.高效课堂模式僵化,教师对应用题教学的内容预设不够灵活。

高效课堂对课堂组织形式有一定的程式,教师在组织课堂时为了完成既定的几个环节,对应用题内容的设计不能完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用题教学的灵活性。从实践中可以发现,应用题教学既要注重讲解方法,也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高效课堂为应用题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这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5.应用题训练量加大,展示和点评环节被压缩,高效课堂效果下降。展示和评价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两个重要秘诀,应用题教学同样如此。在应用题训练量加大的情况下,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展示和点评的时间相对减少,一方面这会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把握程度减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有效的衡量。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会影响高效课堂中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对策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误区。只有采用正确的策略,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让应用题教学高效而且有效。

1.数学教师钻研教材,采用多种方式完成应用题教学。

高年级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内容的预设、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难度的把握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掌握多种应用题解题方法,依托高效课堂的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教师在点拨过程中灵活多样的运用各种方式,达到应用题教学的高效目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应用题解题思维能力。

一切事物的转变都是以内因为主导的,学习同样如此。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积极的探索知识和解题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合理设计应用题训练难度,让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其效用。

应用题的训练是掌握解题技巧、突破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度来预设训练难度,选择切合知识点、注重基础能力提升、思维含量较高的题来进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探究合作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即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让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起来。

4.科学掌控应用题训练强度。让课堂充满思维含量。

正所谓物极必反,应用题教学并不是训练越多越好。教师选取的适当难度的训练题有时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训练。优秀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增加题量,中等生鼓励他们提高解读速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题量,后进生则帮助他们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即可。针对每个阶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强度,提高课堂思维含量,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能力。

5.提高课后作业的布置技巧,让课后作业成为巩固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内容十分有用,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来设计课后作业,将知识理解、技巧形成、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大量练习、僵化背诵概念等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提升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当然,合理的分层作业布置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各个阶层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充分研究高效课堂的课型,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来有机组织课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既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本谈不上报告,有的只是探索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纯属个人意见,说的不妥之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高效。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1]吴元胜.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若干个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1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0.[3]仲秋月.谈谈应用题教学新思路[J].江苏教育.2000,(12):61.[4] 邬安红.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刊.2007,(05):95.[5] 王沛忠.模型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5,(Z1):48.

第四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五篇:浅议“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策略

浅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

学策略

摘 要 小学的数学学习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目前,随着数学在小学课程中的难度越来越大,提高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也成了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存在着应用题解题困难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本文将充分的了解学生做应用题的现状,并且探析应用题困难的形成原因,提出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能够促进每个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052-01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教师值得沉思与具体着手的方向,“互联网+”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当代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分析和解决应用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学生。解决应用题向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但是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的工具。新课标中明显指出,要在学生们义务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从数学角度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应用题,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应用题的思维方式。我认为在数学解决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互联网渠道,使小学数学应用题题目生活化、场景化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同时生活中也是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并且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实现生活化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也不是简单的完全的回归现实生活,而是需要结合数学知识点,并且能够联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在突出数学的本质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例如,传统课堂展示的数学模型是用教具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的二维图形,但是在多媒体普及的现代课堂中,用“数学工具”这款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在word中画出小学数学的各种函数图像、公式模型,快速地录入数学公式和符号,且能输出的三维模型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数学的魅力。在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有关,数学知识也同样不可或缺。也可以这么说,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和看待生活的角度。但是,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更加直观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除了原有的黑板加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借用互联网中海量的视频资源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也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自己思维模式,以更加场景化的思想去思考现实生活。也可以帮他们更加全面的去认识和理解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元素,并且能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数学的教学生活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的教学,通过数学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把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具体成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

二、利用课堂对话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小学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但是,在小学课堂上,师生对话主要强调的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老师与学生对话只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一种机械式的填鸭式的过程。我们知道,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们在私底下能够自发的去学习,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已经了解了许多的知识点,但是在自己私底下做作业的时候,却有很多的题仍旧不会做。而这些应用题难题需要依靠与老师的交谈来解决。也因此,老师必须充分发掘学生没有问题后的有问题,不能把课堂中学生的没有问题看做没有问题。其实,在课堂上,学生面对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脑子里有千奇百怪的脑洞,而此时,如果老师能够抓住学生那时候的认知,就能够发现孩子们的创新点。因为,老师要学会问学生问题,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向学生提问。老师可以趣味性的发问,一方面提高了课堂上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真正的去学习。

三、巧用数形结合的多媒体展示方式解决数学应用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相对直观的教学方法,它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一些生动的图形展现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图形通过板书或者是投影仪向学生们展现出来。但是在现代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探讨多渠道的展示自己准备的数学图形,不局限于课堂,这就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火热的社交平台进行知识的传播。在小学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运用数学结合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变为具体的图形,将数形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数学知识。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和总结数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解决学生们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更快的掌握并且灵活的运用,而有的学生则学习能力较弱,遇到了问题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而如果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去教授学生,也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的形成一些数学知识结构,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M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

一、不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题方法模式化和套路化、不能熟练使用电脑等设备和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率较低。为此,深刻理解“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自主学习电脑操作步骤和搜寻海量教育资源,要根据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2017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W[2017]GH089)。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15):64-65.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望子成龙家长的企盼。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因其学科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抽象,逻辑性也越来越强,学......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浅析(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浅析 回想平时的实际教学,自己学习的都是先进的理念,掌握的也都是最前沿的思想,我也知道和孩子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说起来条条是道,可是落实到课堂上却......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合集)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小学数学特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有极大的作用,本......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个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初探在疫情控制的特殊时期,广大师生宅家无疑是最为安全的防疫之策,“停课不停学”更是教育战线抗疫的上上之策。然而,原本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