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表情朗读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
从表情朗读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
孙 洁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件难事。如果想让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的表情起变化,唯有脸上有了表情的变化,才能带动声音的变化,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朗读节奏、韵律。故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孩子学会“表情朗读”。
可谓“表情朗读”? “表情”是指“表达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朗读”则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应该如何做好“表情朗读”呢?本人认为,要想做好表情朗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善于范读,以情激情
在表情朗读的指导当中,教师的范读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最能模仿,所以课堂中我也总是让学生来听我的朗读,一是看我朗读,看我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二是听我的朗读,听听我的声音是如何随着课文的发展而变化的,通过看听,来让学生模仿有感情的朗读。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鸟岛》一文时,我以夸张的表情、轻柔的语气、惊叹的语调、舒缓的语速范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鸟岛,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鸟太多了,太可爱了,老师很喜欢它们,所以老师是用惊叹的语气去读的。”“第3节写鸟岛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鸟窝,大大小小的鸟蛋,我觉得老师读得太壮观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们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读。也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过的那样:“好的朗读真的可以少讲三分之二,朗读能激发儿童的思维,使孩子有悟性,有灵性。”使孩子们从范读中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学生也少走了许多弯路,不再机械地模仿,读起来自然有声有色了。
二、重视理解,促进感悟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但又不将理解与朗读割裂。中国书画常讲“意在笔先”,朗读也须先要会意,再有表情。在教学课文时,我会把对课文的理解,带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例如让他们体会生活中某人遇到某事心情是怎么变化的,结合着课文中人物和生活体验的参照,来带着表情朗读课文。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让学生首先来体会这只乌鸦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道“这只乌鸦口渴,很想喝水”,有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口渴了喝不到水很难受”,可见,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到这只乌鸦想喝水又喝不到水着急而难受的表情,这个时候,我就会问他们“那此刻乌鸦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会说道是一种不着
急、急得皱着眉头的表情。然后我就会让学生带着这样一种表情来朗读。当有学生朗读时,我还会让其他学生听他的朗读声音,想象此刻朗读孩子脸上的表情。课文后面说到“乌鸦看见路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我还是会问这个时候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当然会说出是一种高兴,快乐的表情,于是再带着这种表情来朗读课文。在表情中听出此刻这是一只快乐高兴的乌鸦。
二、联系生活,唤醒体验
语言实践是一种个体化的社会行为,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做到表情朗读首先要有内心体验,表达的才是它的真情实感,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朗读。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时,刚开始时始终摆脱不了小孩子稚嫩的音调。这时我就说“你们爷爷或者爸爸在告诉你一个道理时,是怎么和你说话的?”孩子们顿时找到了感觉,很容易把风伯伯朗读的语气掌握了。读小松树的话时骄傲,读风伯伯时的话尽显慈祥与关爱。另外,教学本课中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通过爸爸的讲解你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你此时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现在你就是小松树,你的同桌就是大松树,相互演一演。在这一说一演中,孩子明白了小松树惭愧的认错,同时也传递着大松树的慈爱、欣慰、高兴,欣慰小松树的知过能改。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还能感受到课文主角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唤醒学生体验,产生心里顿悟。以体验带动朗读,引导学生在切合文本的情境中感受情感,表情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互相比较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有比较才会有提高。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站起来朗读,让大家在听到不同的朗读声音以后进行判断,谁的朗读表情最能和文本结合,最能打动你,你就把他的朗读作为自己进步的基石,学着他的样子来进行朗读。
五、丰富朗读材料,体悟多样化表情
仅仅用书上的课文来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看的一些课外书籍也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我鼓励学生把看的故事说给好朋友听,说给父母听,在班级中,也开展一些故事比赛,请你为大家朗读一首儿歌、故事等活动,让孩子能够有更多接触的内容,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自己的表情带入朗读,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最基本的朗读要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一种漫长的语感训练过程,而我会始终抓住表情这个突破口,来让学生感受铅体字的美,用自己的心真正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第二篇: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摘要】低年级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朗读方式教学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如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フ攵砸陨锨榭觯?如何改变这种“无效朗读”?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3.2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可以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3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3.3.1 少齐读,多自主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ピ谄绞苯萄е形颐欠⑾郑阂桓霭嗉独铮?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3.3.2 少讲解,多示范读 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
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プ苤?,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げ慰嘉南转?
[1] 李浩;;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邓建玲;胡鹏飞;;浅议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7年24期??
第三篇:低年级朗读教学简案
低年级朗读教学简案
指导教师:李燕平
《松鼠和松果》内容比较浅显,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怎样铺好台阶,架设梯子,让学生能一步一步慢慢向上走,这是我们教师要重点关注的。《松鼠和松果》中有这样一句:每颗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我首先问学生: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我接着问学生:看到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会怎样呀?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说的特别有意思。我紧接着告诉学生:小松鼠和小朋友的感受是一样的,想一想小松鼠见到美味的食物,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小松鼠,一大堆松果就放在你们面前,你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比一比,看谁最像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学生们有滋有味地读起来,有的学生一边读还一边做动作。接着,我让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朗读。在这里我采用了三个步骤:唤醒体验、迁移体验、表达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感受,就能把课文读进去,读出味道来。
课标上对一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没必要的分析,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课堂上 的乐趣。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我认为,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可以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内比一比读、全班比赛读等形式,还可以选择读得好的学生在班级展示,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达到一读带讲,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点,松鼠每天吃着松果,它是那么快乐,那么自在,它觉得松果就是它的好朋友,它夸奖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我们也来用上“那么……那么……”夸一夸苹果、西瓜、大树、小草、小花好吗?学生通过说话,不仅理解了该怎么读好“那么……那么……”,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提倡多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样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荷叶圆圆》
一、问题提出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
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诗,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很适合朗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从层次上,让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从形式上,为了让学生喜欢读,读出趣味,我先安排了个别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表演式朗读、全班齐读、师生交替读等,老师作了指导和示范。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1: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师:在朗读中,我们已经发现原来荷叶中藏着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呢!(出示四幅图。)多有意思啊!那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把荷叶当作什么呢?快到课文里找找吧。
(请同桌一起再把课文读一读。)
生: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师: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生:读出课文四句话
师:再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做动作,贴卡片。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片段2: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并配上音乐:看来,小朋友读得很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大屏幕,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
2、出示头饰: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帽子,是什么呢? 生回答
它们可神奇了,只要你戴上它就能变成这个小伙伴。谁喜欢小水珠?指名戴上,现在你戴上小水珠的头饰就变成谁了?想想,小水珠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生走上台
你把荷叶当作摇篮玩得开心吗?现在就请你表演,下面的小观众注意听他是否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有没有动作和表情。表演,生评价。谁喜欢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指名3个同时上台,戴上头饰,你们在荷叶上玩得开心吗?那你们也要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现在你们
想一想,该怎样出场,怎么读,怎么做动作。分别表演,师生合作相互评议。
其他小朋友想来表演吗?现在老师请刚才四位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表演。一会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最会表演。
学生分组练习。分组上台表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全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师的领读,也能给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
教学片段三
3、引导学生看课件,培养背诵能力。
把课文读出了味道,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美。其实,一段优美的文章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表演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课文背下来啦!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合上书来给这些优美的画面配配音,你们想试试吗?(配乐全班背诵课文)
在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基础上,学生已初步尝到朗读的滋味与乐趣,也懂得了如何“美读”课文的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直至背诵,也显得自如多了。在教《荷叶圆圆》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感情朗读,指导背诵”时,我没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朗诵,而是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背。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我指着板书问学生喜欢哪个“朋友”时,他们自然把自己喜欢的“朋友”复述出来或表演读出来,学生基本上能把握课文的感情,特别是对精彩的片段更是感悟深刻,获得各自独特的感受。通过这种演示法,便于学生记忆,容易背诵,而且记得快,记得牢。
《丁丁和牵牛花》
手捧新教材,有一份喜悦,但更多的是困惑与忐忑。翻开新教材,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教材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念,教材的识字量比以前更大了。面对新教材,能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的挑战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我上《丁丁和牵牛花》这一课的几点做法与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见过牵牛花吗?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去观看牵牛花图片展,让我们跟着轻快的音乐出发吧!
(学生观看图片)
师:听了轻快的音乐,看了图片展,你想说什么?
生:牵牛花很美丽。
生:老师,牵牛花太美了!
……
师:牵牛花不仅美丽,还帮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实现了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丁丁和牵牛花》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轻轻翻开书本42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每节课开始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没办法一下子集中,老师在讲台桌前大发雷霆也无济于事。备课时我就想,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办法也许不错。于是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眼看美丽的牵牛花,耳听轻快的音乐,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了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导入新课。
片断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合作学习中认熟生字。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凭借一张生字卡,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又有一点竞争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小组互教互学自学生字,接着小组合作玩游戏记住生字,最后通过摘果子当小老师巩固生字。
A小组互教互学自学生字
师: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去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想办法解决,现在请大家把你已经学会的字读给小组同学
听,教教小组同学,还不会的请小组同学教教你。
(小组同学互教互学。)
教学反思:小组互教互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自己会读的字教小组同学,领小组同学读,还不会的字请组内同学教。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生突然面对那么多老师,过于紧张,生生互动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把学会的字与没学会的字做成生字卡片,在小组学习时出示卡片来教、出示卡片来问效果会比较好。
B玩游戏
师:小朋友们学得可真认真,我们一起来玩个掷骰子游戏吧。听清楚了:老师分给每个小组三个骰子,小朋友们轮流掷骰子,很快读出朝上一面的字,如果三个字都会读,并能选一个字组组词或造句,组长就用会手中的贴图奖励你。加油吧!
(学生玩游戏)
第二小组
小组长:谁先来玩?(学生举手)
学生甲:“芽”芽齿的“芽”。“久”不久的“久”
小组学生评:你读对了,可是组词错了,这个是“发芽”的“芽”,不能奖给你贴图,续继努力。
学生乙:绳子的“绳”,纟+口+电=绳;者,或者。
小组学生评:真棒,奖励贴图。
……
教学反思:低年级学生好玩,游戏对他们来说是喜欢的活动形式。我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小组游戏中记住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这样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而且每个小组有活动的“聚焦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这是新游戏,教师忽略了示范的重要性,游戏时没有示范,因此有两三个较弱的小组没有动起来。
C摘果子游戏巩固生字
师:把生字学会了吗?这三棵果树上有这么多大果子,谁敢来摘下果子教教大家。
生:请大家跟我读,记住的“记”。
生:请大家跟我读,牙齿的“牙”。
生:你读错了,不是牙齿的“牙”
师:怎样把它变成牙齿的“牙”。
生:去掉草字头。
生:加“口”变成“呀”。
……
教学反思;在这环节中设计了摘果子当小老师的游戏,大家都想上台当小老师,积极性很高。但有个学生组了“忍者“这个词,在课堂上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资源追问学生“你是从哪里会这个词的”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识字。
片断三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师:字宝宝玩累了,该回家了,你们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
吗?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画一画,多读几遍。等一下再来提醒老师和同学。
1学生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地方。
2学生交流。
生:“者、实、绳”这三个要注意翘舌,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生:我觉得“幼芽”这个词比较难读,请大家和我读一遍。
生:“竿、根、绳、往、感”比较难读,请大家跟我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达到读顺课文的目的。这是低年级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片断四:师生读文、评价,训练朗读。
师:现在你们能把课文读给家听吗?
佳桦评:英艺,你“在”字读成翘舌音。
英艺:哪个“在”呀?
佳桦:种在的“在”
英艺:我有读错吗?
生齐:有。
英艺:我来改正,“在”。
……
教学反思:在这里学生自然地用对话的形式互评,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师读。
生评: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评:老师读得很不错。
师:你能学老师读一读吗?
生读。(这是个后进生,他读得很差,但教师表扬了他,并让他再读一次。这样,充分做到了关注后进生。)
教学反思: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低年级学习语文的主要学习方法。因此,我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读与评来练习有感情地读,但是学生朗读能力悬殊大,相当大的一部份学生朗读的能力很差,评读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这环节的教学目的没达到。
新的课程理念带来课堂教法、学法的深层变革,变化进程中的效益,给师生带来了惊喜。就这节课来说有一些值得保留的地方,但还存在很多缺点,这仅是一个起点,课改路漫漫,我们乃须在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中行进。
第四篇:表情朗读,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表情朗读,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教师有时是一位主持人,掌控着课堂的节奏和流程;教师有时是一位诗人,拥有着诗人的多情与善感;更多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善于表演的艺术家,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演绎让学生领会到作品深刻的内涵。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面部表情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而身体语言,如姿势、手势、眼神等是用来传递信息、加深理解和印象的。朗读时加上必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必然会给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这样的朗读,可称之为——表情朗读。
一、表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表情朗读有两个大前提必不可少:第一,加细生活,让学生情感经历酝酿和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相当一部分要渗透于课外。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进行细节化,让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将变得更为丰富,朗读时才能把握准感情的落脚点,不至于出现干巴巴的假读。第二,要进行表情朗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如若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读不通顺,学生哪会注意朗读时声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更不用谈朗读时的表情了!
二、表情朗读的有效性策略。
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得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必须用上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来抒发我们对作品中人物或场景的热爱或憎恨,喜悦或悲伤,同情或厌恶。我们的主观感受从何而来,不妨从下面几方面试一试:
其一,从文本上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段细细品位,从中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这些方法很好,都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从插图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插图:朱德挑着两箩粮食,满面笑容地在爬山。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境直观鲜明,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就可以用轻松愉悦的语气读。再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下)《母亲的恩情》一文插图:母亲在油灯下缝衣;杨柳树下送子;孟郊看着阳光下的小草感慨万千的情景。这一幅幅图片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朗读时我们就可以读得抑扬顿挫,表情夸张些。
其实,文中的每幅插图都是我们情感的催化剂,它们就像那润物无声的细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作者,变成了主人公。通过对图文的悉心体会,运用丰富的表情朗读,我们很快体会到人物表情的变化,内心的变化,从而深化了文本的情感体验。
其二,从创设的情景中来。1.丰富文本内容。
苏教版第二册(上)《再见了,北京!》就是最典型的一篇课文。我告诉学生,我国早在1993年就首次进行了申奥,但是却以失败告终。在学文之前,有两份材料我作了拓展介绍:第一份,1993年申奥是失败了,但我们申奥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成功申奥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荣,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继续努力。许多外国媒体评论说:“北京能够顶着重重压力,坚持奥林匹克精神,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就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申奥的背景资料介绍完了,许多同学热泪盈眶,感触很深。这些资料是书上没有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但又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需要的感情基础。我紧接着还告诉他们:第二份,细数北京奥运之最:最多国家参加的奥运会——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最多人观看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创电视收视纪录,前十天观众达44亿人。最大奥运会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在内共投入470亿美元。最多人参加志愿者选拔的一届奥运会,也是志愿者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达到50万人。最漂亮最有东道国特色的火炬——祥云火炬,好评度100%。最长最高最多的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距离为十三点七万公里,堪称历届之最,唯一一次奥运火炬到达珠穆朗玛峰。最有东道国特色的奥运奖牌——金镶玉:奥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奖牌。最华丽最震撼的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的一页如画卷般展现在世界人民眼前,全世界都为之震撼!最长转播时间北京奥运转播——5400小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一共有37项世界纪录被打破。中国获得最多金牌最多奖牌的奥运会——金牌51,银牌21,铜牌28,共计100枚奖牌位居金牌榜首。在丰富了文本内容之后,我们再读课文,去感知申奥的艰难,成功承办奥运的辉煌,体会人们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孩子们朗读的热情顿时高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庄重表情,学生的热情朗读,很自然地就洋溢于整个课堂,充斥着整篇课文。
2.用音乐渲染环境。
情绪具有感染力。黛玉见落花触发伤感情绪,写出著名的《葬花吟》。现今更是不同,各种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更是一应俱全,再加上老师的语言、表情,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对我们现如今的教师来说并非难事。苏教版第二册(上)《水乡歌》就是一篇需要用音乐带动我们朗读的课文。朗读前放一段水乡小调,在水声、琴声的烘托下,我们的那颗毛躁的心顿时变得特别纯净,耳畔回响着水乡特色的音乐,我们放松表情,伴随着文本内容,或问、或答、或感、或颂。表情与朗读不由自主地就达到和谐统一,学生自然地沉浸于作品意境氛围中。也许这就是表情朗读的最高境界吧!
3.教师率先范读。
如果说丰富文本、渲染环境对激发学生的表情朗读起的是间接作用,那么,教师的范读起的就是直接作用。在引导学生表情朗读之前,教师自己先示范读一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然后再学就不那么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老师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老师的情传递给学生,这叫以情传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范读的方式,这样的范读就是以情传情。老师流露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再把学生的情感“传”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对古诗文的教学,要读出什么样的韵味,光靠老师用简单的词句去表达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比如曹植的《七步诗》,教师先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诗人对亲兄弟欲骨肉相残的焦急、愤恨。然后再让学生初读,找出诗句的关键词“泣”。理解曹植用豆和豆萁在比喻他和他的兄弟,豆萁不应该这样急迫地燃烧自己,煮熟锅中的豆子,做兄弟的也不应该利用手中的权职来杀害自己的亲人。经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就能大致感受到我们需要的那种意境。有时意境这东西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说教,只需要我们心与心去真诚地交流,我们的表情朗读就像那淙淙流水,水到渠成。
其三,从朗读技巧的运用中来。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学会“美读”,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是通向“美读”的一条捷径。我尝试从语调、重音、停顿、语气、表情五方面着手训练。如苏教版第七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这件事发生在封建制度的旧中国,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条件下生活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然而疼痛是什么感觉,学生却是有所体会的。姐姐缠足时“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这时的语调应低沉,表情应很痛苦。“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时的语调应是失望的,伤感的。这句话感情很强烈,如果我们让学生昂首挺胸,读得高亢、激昂,仿佛就在喊口号,效果很一般。其实体现孙中山对这种“陋习”极大的憎恨,我们放松表情,一字一句的,读得缓慢而低沉些,才更富有感染力。在平时朗读时,联系课文内容,辅助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本中去,促使表情朗读更具有效性。
三、表情朗读的注意点。
首先,注意体现表情朗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声。在指导朗读时,作为教者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水平也不同,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防止千篇一律,众口同声。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范读,但绝对不能指出哪个词该重读,哪个词该轻读。因为有时关键词可以重读,也可以重音轻读,因人而异。另外, 表情朗读可以分为欣赏和运用。虽然我们教师不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朗诵大师,但我们应该让每位学生至少都能欣赏别人的表情朗读。
其次,注意表情朗读中存在的局限性。表情朗读既然这么好,那么课本上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表情朗读吗?当然不是。那些思想性强,情文并茂的课文,诗歌类型的课文,可多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人文熏陶。一篇课文的思想性,它决定了朗读时的基调和感情色彩。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总是着力刻画出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只有在这些内容上进行有效的表情朗读,才能使读者内心和作品思想内涵产生共鸣。一般情况下,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要求表情朗读,表情朗读至少用于一句话中。
总之,表情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表情朗读的独特魅力所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篇: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范文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读点”把握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闫晓枫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强调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学习朗读”。但是笔者深入低年级听课,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不知借朗读要落实哪些语文目标,所以课堂常有傻读呆读之象。故以为,有必要研究和梳理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读点”,明确“学习朗读”要关注什么,如何落实?
读点之一,巩固生字、强化新词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识字、学习新词。即在语境中,不断复现生字新词,加强其在课文语境中的音形义联系,强化词语的语用功能。而反复朗读课文,就是在引领学生和语境中的生字新词多次会面,通过有声的朗读,强化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语境意义,从而使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读准字音、读通长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是学生学习朗读最为基础的“读点”之一。一般来说,朗读语段可以先借助语境理解生字、新词,再提取生字、新词巩固强化,然后回归语境借助朗读表达理解。如此几个回合,才能比较扎实的落实识字、学词目标。
以朗读《揠苗助长》寓言为例,故事借一位农夫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最终徒劳无功的可笑事例,揭示了做事不可违反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朗读寓言故事,就要再现人物的形、读懂人物的心、见到人物的本性,进而揭示深刻的寓意。故教学时,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让这位心急的农夫出现在学生面前。文本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位农夫种下禾苗后,一系列心急的表现。语段中“焦”是生字,“焦急”是新词。选此读点,既可以识字、学词,又可深入体会农夫心理,可做如下设计: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农夫播种禾苗后心情是怎样的?交流后,在语段中圈出“焦急”。
②用词卡出示“焦急”,关注“焦”的字形,讲解字理:上部是“隹”,意为一种短尾巴鸟,下部是“灬”,为“火”的变形,两形相合,意为鸟在火上烤必然会“焦”,可以想象事情到了非常紧急的关头。
③朗读语段,想象农夫焦急地转来转去的样子,读出农夫的焦急。
④书写“焦”字,强调“灬”点的方向和“隹”做部件形体发生的变化。
以上设计,在词语“焦急”处着力,层层递进,步步引导。落实目标有三:一则,落实了生字、新词的教学;二则,借助词语辅助朗读,体会了农夫的焦急心情,读出了人物的可笑举动;三则,关注字形、字义,进行字理引导,并规范学生书写。教学可谓一石数鸟!
读点之二,读出标点的停顿与语气
口头表达有各种语气,成文时就要用不同的标点来辅助表达。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表达不同的语气,哪里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标点看似很小,但却一标一点总关情。在孩子学习朗读阶段,引导其关注标点,透视标点背后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既在学朗读,也在培养语感。
以《四个太阳》为例,课文第1自然段写到“①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②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句②中,顿号将四处风景间隔,由远郊到城镇,语言短促、明快,读来富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此处指导朗读,既要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清新凉爽,又要读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可做如下设计:
一读,读出绿色的太阳给哪里带来了清凉?(突出四处景观)
二读,读出短暂的停顿,读出音调的变化。指导:“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中间的标点是什么?词语轻短、跳跃,像富有节奏的音符,请试着读读。(教师手势辅助)
三读,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一片清凉。指导:有一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整个世界处处绿意浓浓、一片清凉。朗读后动笔圈出“到处一片清凉”。
再如,《四个太阳》第4自然段:“①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②哦,画个彩色的。③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句①提出问题,②③句给予回应。短短三句话,把段落的结构,句子之间的联系,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清晰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就会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合适的语气变化。句①是问句,要读出疑问,读出“我”在思考:春天该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句②是回答,要读出“我”的顿悟,想起来了!要给春天画一个彩色的太阳;句③是解释,说明为什么要画彩色的太阳。看,这小小的标点里有着多少神奇的密码,每一处都在说话。所以,学习朗读,要引领孩子关注标点,不仅要读出停顿,还要读出语气的变化,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情感,还要表达出读者的感悟。
读点之三,读清行文线索、读出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变化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承载着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思想及真知灼见,也渗透着作者饱满丰富的思想感情。朗读文本,既要读懂作者写了什么,读出行文的线索,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
以《我为你骄傲》教学为例,这个小故事,将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动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是一条暗线:由玩扔石子的“开心”到打碎玻璃的“害怕”,再到见到老奶奶“不自在”,最后到用卖报纸攒钱来弥补过失的“轻松”,“我”的心情在起伏变化。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清事件的发展脉络,也读出主人公在事件发展中的情感变化。以前3段教学为例,可做如下设计:
①读1段,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体会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读出开心。
②读2段,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读出发生了什么事,也读出“我”心情的变化。(点拨读出害怕)
③读3段,“我”该怎么面对老奶奶?画出表示“我”心情的词语(不自在),讨论,面对老奶奶时,“我”心里会想什么?
以上设计,立足心情,读的目标明确,读的线索清晰,既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又历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才是在依托文本“学朗读”。类似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在低年级教材中还编排了很多,例如:
《小壁画借尾巴》(挣断尾巴:难过──四处借尾巴:请求、失望──长出新尾巴:兴奋)
《玲玲的画》(作品:满意──弄脏了:伤心、着急──战胜困难后:喜悦)
《难忘的一天》(表演前:紧张──见到和蔼的邓爷爷:平静下来──表演后:兴奋,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动手做做看》(听说:半信半疑──动手实践后:生气──听了教授的话:恍然大悟)……
朗读这类课文,要通过朗读实践,读清作者的行文线索,读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既引导学生与文中角色共鸣,又依托文本历练朗读能力。
读点之四,读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朗读语言,也是在感受作者的思想。通过有声的朗读,梳理出作者写了什么,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这既是在感悟语言的逻辑、有序,更是一项思维的训练。
以《数星星的孩子》为例,文中写了张衡爷爷的一段话,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学习类似蕴含科学知识的语段,就需要反复朗读,既要读懂爷爷说了些什么,又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这既是在学朗读,也是在练思维。朗读可设三个层次:
一读,读懂爷爷说的三层意思:①肯定张衡的说法;②强调星与星距离不变,古人为其分组起名;③介绍北斗星和北极星。
二读,读明爷爷的话顺序不能打乱,有内在的逻辑性;
三读,内化爷爷的语言,尝试用自己的话学着爷爷的样子讲一讲。
再以《四个太阳》为例,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视野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作者为什么要在不同季节画不同颜色的太阳呢?这既是读点,也是思维的训练,沿着这一问题思考,朗读重点就会落在:
①“我”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②“我”为什么画这种颜色?
读懂了内容,也读懂了作者的思考,读懂了“是什么”,也读懂了“为什么”。坚持进行此类朗读与思维训练,定会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帮助孩子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思维品质。
读点之五,读中重视语言的习得与积累
低年级教材选文精致隽永,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的语言范式,是学习和规范表达的极好范例。反复朗读这些语段,把经典的语言积累下来,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慢慢发酵,逐渐内化,会有效提升他们的表达质量。所以,朗读时应重点把握这些典型段落,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又启发学生积累学用。
以《黄山奇石》为例,作者抓住“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奇石的特点,展开了神奇的想象和描述,读来如见其形。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提示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联想的丰富,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的语言积累下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根据景物展开联想的写法。提供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的动作、神态、推想它们的心理,模仿课文语言范式,尝试表达。最终,既背诵积累文中语段,又练笔实践,习得展开联想、细致描写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阶段,需要教师精心梳理出每篇课文、每个语段的“读点”:哪里需要落实识字、学词的任务;哪里需要通过朗读把握行文线索、人物情感变化;哪里要注意朗读的停顿和语气;哪里又要通过朗读积累、学用语言,历练思维,等等。只有选准读点,有效展开朗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