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1: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设计

执教人:刘艳芳 开课班级:高一(2)班 时间:2008.10.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二、检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诗歌。

1、你所知道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课下查阅的资料自由发表看法。

师总结归纳。(幻灯片2、3、4、)

2、简介创作背景。(幻灯片5、6、)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片断视频,以加强对本诗创作背景的形象理解。(幻灯片7)

3、《短歌行》题解(幻灯片8)及本诗学习目标(幻灯片9)。

4、诵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示:本诗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5、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对照注释,学生自己疏通诗意。

此步骤四组分开进行,每组学生负责疏通一章(八句)。

师归纳总结。((幻灯片10)

2、赏析、理解。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问:“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一片赤诚,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有更多的贤能之士帮他实现其政治理想。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学完本诗,你有没有从中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曹操?他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积极招揽人才,诗文风格大气磅礴、慷慨豪迈,让我们还原他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本来面目吧。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为招诸葛亮这位能人出山,也留下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五、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课下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感受其慷慨悲凉的风格。

第二篇:《短歌行》教案(公开课)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 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放诗朗诵

一、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二、提问:经过刚才的朗诵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人才难求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就学生找到的句子按解进行分析。

1、学生最容易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几句中读出曹操对人才难求的忧思。教师就此讲解第二节。

提示:曹操在这里引用《子衿》这首诗,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只因为你的缘故,这实在是太巧妙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i音?”

意思就是: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却比任何政治求贤令更有号召力,因为曹操用他高妙的文学技巧使刻板的政令带上了感人的人文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是缘于曹操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此句妙处其一,另一妙处即“但”字的使用,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曹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好象都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很重要”。这提醒我们解读诗歌一定要注意抓关键词。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宴请宾客的诗,这里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2、第三节依然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先找学生翻译,提醒学生:翻译时大家要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必须加入很多连缀成分,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比兴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真诚的忧思和呼唤。关键词“枉”字非常重要,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从这两节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慕以及对贤才难求的无限感慨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厚重忧思,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理解和朗诵把这种忧思表达出来?找同学有感情朗读。

-经过刚才 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那种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那么,我们来看看第四节,诗人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诗人在第四节中表达了功业未就的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真的喝醉了吗,怎么想摘月亮啊?提示:乌鹊即乌鸦,此处以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才择主而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前人名句,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蓝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人生目标,作为领导者曹操在这一点上和人才们形成了伟大的共识。

4、教师提问:大家看看我们没有分析的第一解中诗人是否流露了其 他忧思呢?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 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提示学生:我们学习诗歌,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善于联系以往所学,“温故”而且“知新”。

教师激疑发问: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慨叹人生短暂,想要及时行乐,借酒消愁呢?

教师总结: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就有诗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吃饭都成问题了,却还感叹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好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这里提醒大家品味诗歌一定要在全面理解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开篇看似消沉,实则意味深长。纵观全诗,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豪迈的。

三、全面理解诗人情感后,找同学朗读全诗,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发现本诗中诗人的感情非常真挚,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评价此诗全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一片怜才意思。”作为领导者曹操这种忧思是厚重的,也许在座的同学们包括我在内还不能深刻地体会,我们只能尽量地用心去揣摩。

第三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兰 州 科 技 外 语 学 校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高 一 语 文 公 开 课 教 案

授课内容:《短 歌 行》 授课班级:高 一(3)班 授课教师:姚 永 强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24日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班级:高一(3)班 讲授者:姚永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用、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他不仅是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汉末建安时期文坛的领袖和重要诗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四、背景透视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没想到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五、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短歌行》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品味。

2、学生集体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提问:前面我们说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那么《短歌行》属于哪一类内容?(第二类)

那么,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六、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从“对酒当歌”可以看出,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说出一些学过的与酒相关的诗文及其蕴含的感情?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销愁愁更愁——壮志未酬之哀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心境孤单

酒是一种文化,也常常与某种情感相连。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诗的开头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的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以“嘉宾”之礼对待的,我们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表达了诗人想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课时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看着众多贤才,曹操内心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忧”时光易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忧”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忧”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七、艺术特色

(1)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八、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短歌行》

2、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3、完成课后练习一2

八、板书设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光易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功业未就 英雄的慷慨悲歌

志一统天下

第四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

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

朝露(人生)

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 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

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2 快高昂)一生读,全班读。

学习第三节

1.一生读第二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才难得

明月(人才)

契阔谈䜩 难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主语?“枉”,屈驾,所以此句主语应该是人才,不是“我”。——想象你来时我们欢聚一团的情景。发誓,海盟山誓,只要你来,我们必定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2.教师示范读,两句一指导读(深情激昂、沉郁悠长、轻快愉悦、轻快高亢)一生读,全班读。

3.第二种“忧”

人才徘徊

乌鹊(人才)

天下归心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人才比喻人才“多多益善”,渴望揽尽天下贤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成语“吐哺握发”。连洗个澡都要几次从澡盆里爬出来,一餐饭要吃几次。这种生活每个同学都会觉得不爽,无论怎样的客人到来都不会这么做,但是曹操发誓他要这么做,对人才的渴望已经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4.教师示范读,(2句一指导,惆怅舒缓 急促高亢 铿锵有力

慷慨激昂)一生读,全班读。三.探究曹操的“志向”

——看到青青子衿,使我想起了你,看到明亮的月亮,使我想起了你,看到南飞的乌鸦,使我想起了你,你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你只有回到我曹操的怀抱,才能解除我的忧心。所以说这是一首“求贤歌”。曹操在诗歌里反复表达自己如此渴望人才,那么有无实际行动?1.三下《求贤令》,唯才是举2.千方百计留关羽3.官渡之战赤脚迎许攸 曹操如此渴望人才,到底他收揽人才的目的是什么。1.时代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 3 战中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曹操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一天,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他感此景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他的“志向”还有诗歌为证: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渴望人才是为了实现他的: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的伟大志向。这就是英雄的情怀,英雄的胸襟,英雄的自信,英雄的志向,所以说这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关于人才的巨大效益,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今年很火的一个电视剧《琅琊榜》: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所以曹操如此渴求人才,希望贤才能够辅助自己实现伟大抱负,一统天下。

四.写作:你心中的曹操

学了《短歌行》,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首诗或者一副对联或者一段短文, 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的曹操来写: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晋朝建立后追尊为魏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统一中国北方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三曹”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文韬武略 展示: 1.诗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2.对联

北平袁绍 南拒孙刘 青梅煮酒间 问天下英雄有几 文功武治 唯才是举 铁槊赋诗处 笑人间霸业如何

3.短文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浪花淘出了这样一个人物—— 在三足鼎立的政治舞台上, 他堪称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英雄; 在古代文学的长廊中, 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曾经叱咤风云, 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一代英雄——曹操。

第五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情感?

“忧”(诗眼)

诗歌的那些内容表明了诗人的“忧”呢?从诗歌当中找线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研读 解读内容,分析情感

1,读第一段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诗人因为什么而忧呢?(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古诗当中有很多抒发时光易逝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积极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那曹操又是怎么样写他的时光易逝之忧的呢?

又是如何写忧的呢?(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惜时,奋斗)

②诗人用什么来解忧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借酒抒情,抒发诗人各种情怀,而借酒浇愁的美诗也不在少数,“酒入愁肠,化作诗几行”。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诗人借酒浇愁,能不能真正消愁呢?不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自勉》)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人生短暂,霸业未成。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成就霸业,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人才的辅助)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①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比喻,用典)

用典: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②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用典:“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比喻)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第二段第一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①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曹操此时身边是不是没有贤才呢?不是,这首诗就是在宴请群英时作的。“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当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

有贤才而又对贤才如此的渴求,更见他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二段第二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曹操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贤才?

用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

五,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

七,板书设计 曹操: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忧: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表现手法:

用典

比喻

下载《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吴振木 班级:高一(3)班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 2009年12月25日 高一七班 语文组 林小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3、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对......

    短歌行 教案

    2.7 短歌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短歌行》教学设计 丁玲侠 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短歌行》教学设计 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丁玲侠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

    《短歌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第一名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美读,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特点,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