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
现代文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
1.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下棋》
1.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2.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 《复仇》
1.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
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3.阅读《复仇(其二)》,体会鲁迅复仇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复仇》写以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作为对看客的复仇;《复仇(其二)》则是写先觉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众所害,于是以玩味其罪恶,悲悯其前途,咒诅其现在,而作为“复仇”。这是鲁迅复仇哲学的两个意涵。《天才梦》
1.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
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而这里的天才的产生,(教材编写者认为)是靠百分之九十的天分,加十分努力。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2.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
各有道理。天才因为远较常人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因为事业成功,而体会到常人所没有的快乐。
3.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看看。
基本上是的。其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癖”。没有流露出成名者的得意和疏狂,这是难能可贵的。《金岳霖先生》
1.请根据本文的描写,概括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一肚子学问,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认真、机智、幽默和从容不迫,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学生、对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本文中间叉出一笔,写金岳霖的一位学生王浩,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是否成功?
这一笔看似闲篇,其实别有用心,借“好学生”王浩在课堂上受金先生特别器重和王后来的成就,显示了金先生在治学上的平等精神和他学术的影响。
3.本文在口语和文言词语的使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试加分析。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证,分析其特点。口语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偶尔穿插文言词语
4、试着用这种笔法写一位你身边“有趣”的师长。
古代文
《兰亭集序》
1.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或传说?
墨池,入木三分,黄庭换鹅,等等。
2.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庄子秋水》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诗歌
《现象七十变》 1.有人说:“假如乐谱失传,录音手段和设备丧失殆尽,那么80年代的邓丽君,也许就是两百年后的柳永;90年代的刘欢,可能就是三百年后的白居易。因此,从文学的、诗的意义上对他们的作品给予关注,显得非常必要,他们在歌中所表达的种种情绪和感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和其他严肃艺术未必能表达得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好的流行歌曲既可以表达写作者和歌者的生活感受,也可以反映丰富的民族情绪、文化关怀和社会批判,加之语言通俗,极具个人风格,就具有了通常文字所没有的感染力。现代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诗,其社会影响大于现代新诗。
2.你认为流行歌曲能否成为经典?理由是什么?
只要能表达时代独特的精神情感和社会风尚,为大众接受、喜欢,并在艺术形式上有独特创造,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可能成为经典。
3.举出三段你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供学生自由讨论 《诗经秦风蒹葭》
1.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3.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长恨歌》
1、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
开卷“汉皇重色思倾国”以下,渲染玄宗得贵妃后纵欲、行乐,具批判讽刺意义。在文学思想上,作者主张文学反映社会,诗兼“美刺”。这决定了他对李、杨爱情持讽刺批判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描写杨贵妃的诗歌《胡旋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长期以来,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为什么?
形成理解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题材本身,作者的处理是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其次,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作为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形成了作品内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内在张力。《无题二首》
1.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试举例分析诗中的对句对表达效果的影响。3.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临江仙》
1.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第二篇:陈洪主编大学语文第二版目录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第二版目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序
现代文
分序一·现代文
季羡林、陈省身《序二篇》
傅雷《家书二则》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
范曾《梵·高的坟茔》
贾平凹《秦腔》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韩少功《个狗主义》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梁实秋《下棋》
鲁迅《复仇》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唐敏《女孩子的花》
张爱玲《天才梦》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雷海宗《专家与通人》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古代文
分序二·古代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白居易《与元九书》
李贽《杂说》
庄子《庄子·秋水(节选)》
屈原《楚辞·渔父》
张岱《西湖七月半》
江淹《别赋(节选)》
韩愈《祭十二郎文》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袁宏道《徐文长传》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节选)》
金圣叹《不亦快哉》
《论语·先进(节选)》
《孟子·梁惠王下(节选)》
《礼记·大学(节选)》
诗歌
分序三·诗歌
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艾青《北方》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穆旦《诗八章》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白居易《长恨歌》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李白《绝句二首》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高适《燕歌行》
王维《老将行》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
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
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郁达夫《钓台题壁》
西文汉译
分序四·西文汉译
【美】马丁·路德·金(佚名译)《我有一个梦想》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石幼珊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节选)》
【英】温斯顿·丘吉尔(石幼珊译)《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
【美】马克·吐温(杨自伍译)《给青年的忠告》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篇: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3.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又呈吴郎 》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3.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正宫端正好> 1.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灾民困苦的生活?
作品从天灾的严重、粮食的匮乏、饥民的困苦、社会的混乱等方面写了口中食、疾病状况、偷抢行为、鬻妻卖子现象、饿殍遍野等惨状.二、除了天灾,作品中还写了哪些“人祸”?
投机商贩,倒卖粮食,抬高物价、趁火打劫,官绅勾结、巧夺豪取,把义仓米粮据为己有,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三、全套中以古喻今使用了哪些典故?
弃饥画饼、似汲黯开仓、展草垂缰、萧曹、伊傅齐肩、周召班行、玉笋朝班、相门出相、徐孺子等。<原君>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反对封建帝王 “家天下”思想;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作者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表达变革独裁的改良愿望,这标志着当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显主旨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的弊端,加深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从而使文章的主旨牢固地树立起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这段话的理解,并说说这种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在这段话中,郑板桥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农民对社会的贡献,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的民本思想。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二、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郑燮“仁”的思想?
1.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2.亲民爱民,同情贫弱。3.主张人生平等,反对贵贱等级。4.平均土地。5.刻守经济原则,坚持政治立场(板桥家法)。
三、对“板桥家法”,今天如何看?
面对“世上连阡越陌,致百顷有余者”的土地兼并现实,板桥本人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实。但他本人则坚持自己的经济原则、政治立场:“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并将此规定为“板桥之家法”,要求其弟贯彻执行,决不多占田地,展示了一个“仁者”的坚定意志和与世俗抗争的不妥协精神。<老子>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晏子对齐侯问>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本文说理形象生动。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史伯对桓公问>
一、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而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正是排斥任何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和主张,只采纳与自己相同意见。这与史伯所反对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同”是一致的。
二、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认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而正是这种差别使得事物之间形成了相互的矛盾;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彼此差别基础上的,一事物和它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各自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其它事物作参照物的,所以说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这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比喻多么恰切。专制统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别(不同意见或主张)这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秋水> 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
本文比喻,层见叠出。一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容忍与自由> 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解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一、作者以拟人的艺术笔法,写出了山的悲哀。请问,山的思考是什么?谈谈你的具体感受。
山的思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考,即人类为了短期利益,从根本上破坏了环境,与自然为敌,最终,人类将堕入用文明消灭自己的危险境地。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湖泊遭到严重污染,野生动物在遭到捕杀,很多鱼类也在灭亡,鸟类在减少,一切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导致人类遇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尊重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定胜天”曾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在环境遭受人类工业文明严重破坏的今天,是否必须重新思考并加以调整?
人与“天”即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人类如果违背天意就会遭到惩罚,而顺天意,利用天意才能创造奇迹,这一方面,人类所得到的教训是很多的。所以人定胜天的观念,应该重新思考或加以调整。
三、传统中的狼是坏蛋的代名词,但作为地球的一个物种,狼是否应该被人类消灭?请谈谈你的认识。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是生物链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存在与灭亡,基本上取决与自然规律。狼的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证明狼对于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凭自己的好恶去消灭狼。人和自然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乐毅报燕王书》
一、文章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燕惠王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燕惠王是一个心胸狭窄、昏聩无能的封建君王。在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反而听信谗言,解除乐毅的兵权,又任用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骑劫代替乐毅,致使军队大败,将军被杀,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过失,反而怨恨乐毅奔赵,又以己度人,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并且派人对乐毅无理指责,对自己过错又虚伪粉饰。这一切,都在证明燕惠王的昏庸无能。
二、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本文中,乐毅回忆自己当年忠于国事,亲率轻师锐卒,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并表明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于君主个人的观点。这说明在古代,一个士大夫文人要胸怀天下,为国效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借助于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国家,造福于百姓。同时也说明战争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特征。这两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三、通过齐燕大战,分析其胜败原因,以资借鉴。燕齐大战,燕先胜后败,齐先败后胜。
燕胜的原因是:
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2、采用了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的正确政策,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
3、能抓住有利战机: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
燕败的原因是:
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举贤任能;
2、统帅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
3、采用错误对敌政策,对齐人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齐败的原因是: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给敌国以可乘之机;
齐胜的原因是:
1、全体军民强烈反抗。
2、敌国政策错误。<北征>
一、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代表作?你能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从内容上来看,《北征》以叙述诗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既涉及了安史之乱中的具体事件,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辞别皇帝他犹豫不安、留恋恍惚; 途中的所见,触处忧虞;回到家中本可安享天伦,他却仍然关切国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总之,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充分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片耿耿忠心。
二、诗中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又兼有比兴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 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作者认为“文”与“气”之间是什么关系?“养气”有哪些途径?为什么养气能对学好语文有益?
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气充满在内心,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作者列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就是指明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气”是人的气质和品格,对写作有极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二、本文是如何层层推进地展开论述的?这样推进起何作用? 在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纡徐委曲,就这样层层推进,展开论述,从而使文章摇曳生姿。
三、体会文章要在平稳中求变化的道理。
苏辙散文以冲和稳健见长,但能在行文方面追求平稳中有波折、淡泊中见深邃的效果。在承接与转折处,常常采用突接、暗转的笔法,这可从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便可体味;在论说展开过程中,多用顺笔,但有时又用逆笔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举孟子、司马迁两例论证观点后,用一句反问加强语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开头也先从反面发问,再从正面说出求见太尉之意。顺笔与逆笔相济,使文章更见顿挫跌宕,一波三折。《北方》
一、艾青《北方》一诗的主旋律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诗句,是贯穿全诗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主旋律,诗人采用重复叠现的方式,反复吟咏,充分表达了自己深挚的爱国情怀。
二、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评价。
诗人出于对诗的散文美的自觉追求,成功地运用了新体自由诗的形式。整首诗既没有固定的诗节、诗行和字数,也没有明显的韵脚与限制,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但细加玩味,全诗却充满着诗的旋律、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既表现了诗意的生活,又抒写了生活的诗意。
三、艾青原是一位画家,对于色彩和光线的使用特别敏感,请你说明在本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声、光、色来创造诗歌意象的? 诗作为了创造北国大地的鲜明意象,特别从现代绘画等艺术中借鉴了许多手法,出色地运用光线、色彩和声音,来描绘场景,营造氛围,喻示情怀,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作的表现力和艺术美。<赞美> 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2.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3.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报任安书>
一、为什么一封书信能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所以激动人心,主要原因就在于文章自始至终充溢着真诚饱满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愤之情。
二、通过此信,请就司马迁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选择,写点感想。
三、“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对两千多年前的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张忠丞传后叙> 1.为什么说本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试加以分析说明。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3.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段太尉逸事状>
三、为何说本文叙事写人“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扬褒贬则暗寓其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我有一个梦想》
一、从内容与情绪两个角度,分析这篇演讲词的层次结构。这篇演讲词从内容上可分成两大部分 :
一、(1―16自然段)叙述美国社会黑人的现状以及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意志。
二、(17―32自然段)描述渴望实现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金博士用一连串的排比句鼓舞与会者,鼓动起全场的热烈气氛;又通过在大段的热情激烈的话语之间适度穿插“但是对于”、“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一类内容,调节演讲的节奏,使得演讲者与听众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顶峰。<魏公子列传> 1.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马迁是怎样刻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两大方面,司马迁长于刻画历史人物,在本文中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征。
2.侯嬴为什么选在信陵君夺取兵权的时机“北乡自刭”?他的死表现了何种精神?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守信用,践诺言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3.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人,作品都写得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一、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作于作者一生最后一次贬谪期间。文章通过对贬谪地黄州城外荒郊自己所建简陋小竹楼中生活情景的描绘,抒发了由此引起的种种人生感慨。在这些感慨中,有落寞惆怅,也有忿懑不平。从文章“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等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二、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屈身而不屈于道”的高尚人格操守的坚持。末段,围绕着竹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议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志士仁人们的品格境界却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念奴娇·过洞庭> 1.此词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作者超旷的胸怀与豪迈的凌云之气。词中,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邈远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人格净化了。二者浑成一体。并且,遭遇困蹇却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驱遣天地万物,“尽吸西江”的豪举,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2.简析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下片侧重描写心境。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3.“尽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纵气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尽吸西江”三句中,作者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调遣万物的气魄,极其豪放旷达,不仅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而且充塞于天地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纪念傅雷》
一、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写傅雷的“怒” 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这篇散文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忆的,作者选取了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开头采用倒叙方法。这样写既使文章显得层次井然,又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使傅雷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由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傅雷的“怒”,绝不只是一种个人的脾性,而是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的表现。最后,作者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了深深的崇敬。《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枕中记》
一、分析作品是如何逐渐加深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的。通过卢生在梦中实现了他所有的理想,醒来一切如旧的故事,揭示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表现出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
二、分析作品首尾呼应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本文以“目昏思寐”、“时主人�黍”始,以“吕翁坐其旁”、“主人蒸黍未熟”终,首尾呼应,点题作结。寓理于寓言故事中,令人回味。
四、你所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表现出类似的思想观念?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高祖还乡》
一、作品通过乡民的主观视角描写汉高祖还乡场面,出现了哪些“误解”?这样描写的特殊效果是什么?此文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作品立足于平民百姓的主观视角,先是对乡里头面人物反常的忙乱感到困惑,继而对“乔男女”、“大作怪衣服”产生好奇,接下来自以为看破了真相,半是愤怒半是挖苦,最后归于对“改了姓更了名”的指责。无知、误解与真实情况杂糅在一起,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普通乡民的心理世界;而在这个似乎充满扭曲变形的世界里,却显露出了汉高祖的真实面目。作者巧妙地使变形与真实相反相成,在调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锋芒。
二、作品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流氓无赖
三、作者对乡民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借平民百姓之口,对刘邦尽情调侃、嘲讽,表现出对帝王的轻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作者有这种见识和勇气,确属难能可贵。《报刘一丈书》
1.在当时政治黑暗、不少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与勇气?
不愿屈节逢迎以同流合污,十分憎恶、愤恨官场黑暗现实。
2.文章详写谒见前,而略写谒见后,这在艺术上取得了何种效果? 作者于“才德称位”仅一笔带过,却对“上下相孚”在当时之虚伪大加挞伐。这是因为“上下相孚”的真相一旦揭穿,“才德称位”便成了无根之木,也就毋须多作辩述了 《婴宁》
一 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个人觉得婴宁这个角色本身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蒲松龄是想描绘一个不谙世事,笑靥如花的纯真少女形象,另一方面蒲松龄又不能自抑地把自身想脱离封建桎梏,传统道德束缚的愿望寄予在婴宁这个角色当中,于是有了墙下之“黠”这一情节的加入。但从文学创造的角度来说,创作固然如此,角色的性格难以逃脱地受到坐着本身经历和期望的影响,因此这种矛盾的存在是在情理之中的。二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答: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而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荐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任务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三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苦恼》
1.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2.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3.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4.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
“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他想说话„”“叹气”“搔身子”这些细节,写出了他有强烈的向人倾吐苦恼的痛苦的心境,及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的渴望,但却找不到一个能诉说的人,可见他的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认为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召公的政治主张就是“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二、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拒谏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暴虐凶残、刚愎自用。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谏逐客书》
一、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吊古战场文》
一、本文主旨是否“在守不在战”?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
二、有人以为,本文对战争的看法有失偏颇,情调也太凄伤。你的看法如何?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
三、联系作品实际,具体分析本文的抒情与写景是如何密切交融以共同表达作品主旨的。
作者想象丰富,描述亦见功力。无论是“声折江河,势崩雷电”的总体描述,还是“利镞穿骨,惊沙入面”的细致摹写,都可谓简洁生动。“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两句尤为警策。在描述古战场悲凉肃杀之景象的同时,作者还倾注进了悲怆沉痛的情感,将惨淡之景与惨痛之情融汇一体,读来令人惨恻不已。《别赋》
一、《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人物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却仍能感到生动、具体而形象呢?
离别是人生总要遭遇的内容,伤离伤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别赋》择取离别的七种类型摹写离愁别绪,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
二、体会作品语言的音乐之美。
《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哀江南赋》
一、本文是六朝骈文的代表作,请你谈谈它在辞藻、对偶以及用典方面的特点。《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节奏感很强,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二月兰》
1.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
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2.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3.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
本文最显著的特色是运用“反复”的手法渲染气氛。如“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这段景物描写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出现两次,一字不差。“笑对春风”出现两次,“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出现三次,“紫气直冲云霄”出现四次。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象征的平凡女性美好品质的赞美,而且凸显了意象。二月兰是题目,是全文记叙抒情的中心,是作者的立意所在。一次次的反复,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聚焦了读者的关注点;同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尾呼应营造出关注全篇的情感基调和气氛。《听听那冷雨》
一、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
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集中到一缕剪不断的乡愁上。落实在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这个主题上。作者从金门街写到厦门街,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从西方的凄风冷雨写到祖国的杏花春雨,黄梅细雨,凄凄切切地诉说着情感,用各种具体的意象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二、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会感到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意境
三、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就是“雨”。开始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接着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再接下来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最后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蒹葭》 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长恨歌》
一、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二、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三、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小狗包弟》
一、开篇所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后面叙述的小狗包弟的故事,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本文先从别人的一只小狗写起,然后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写包弟的来历,和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到后来被送到医院解剖室的结局,自然朴素,看似信笔所至,随意写来,实际上前后的照应、详略的剪裁,都恰到好处。
二、本文结尾处描写的“满园的创伤”,具有怎样的寓意? 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呼唤人性,讴歌人性。《哭小弟》
1.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叙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何作用?
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组接,不是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2.本文是哭小弟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3.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物的。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写小弟幼年时在昆明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就刻画出小弟活泼、可爱而憨实的形象。小弟因病逝世后,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的怀念,尤其是对小弟的一个同事给作者的一封信的大段抄录,从侧面烘托出小弟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敬畏生命》
一、结合本文,谈谈施韦泽所主张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特色。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伦理才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
二、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
三、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理想关系是什么? 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使作为自然力的上帝与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4.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作者肯定人作为最高的生命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从而摆脱无知。作者所提出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与上帝观念的统一。作者提出要做到这些在于我们人类对“德性”的保护,对“德性”的培育在于必须避免作者提到的四种诱惑,最终成为清醒敏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敬畏生命”的概念是和所有生命的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生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转换、循环、再生。
二、本文用一滴水贯穿全篇,谈谈你对这种结构方式的看法。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
三、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
她嫌他比自己死的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瓦尔登湖》
1.梭罗说“将生活驾驭到一个角落,让它降到一个最卑贱的地步”,这是他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后来他也就照此计划而行。这是理智的选择。按这样的选择去做和遭受人生中的一切然后去做,有什么区别?结果将会如何?
按计划去做是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遭受人生中的一切后去做则是逃避。
2.我们阅读梭罗笔下的蚂蚁之战,多多少少有某种悲凉、悲壮、悲哀的感觉,哪些地方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
“小山谷”中的战斗、三武士混战
3.梭罗的文字自然、流动,他在写作中没有任何的做作,朴实无华。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梭罗的一颗自然而平和的心。思考梭罗如何叙述他的所见所闻,假如是你,又会如何去描写所见到的一切?
用平铺直叙的句子与简洁的语言叙述他的所见所闻 《一片叶子》
一、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片叶子的生命轨迹,引发出对世间万物和人类生命本质的领悟的?
作者透过一片树叶的生衰荣枯,以小见大,揭示了生命的燃烧与寂灭,道出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普遍规律。
二、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通过一片叶子来写人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三、作者是如何把画意、诗情和哲思融为一体的?
作者用他的慧眼和灵性,观照自然风光,并用高超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加以描绘,优美的风景有诗一般的意境,景物、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
四、有条件的话,找几幅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品味欣赏,你能否发现他的画与散文之间的一些共同特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饮酒》
一、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二、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三、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四、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对篱菊、南山、夕照、飞鸟的静观默化中,诗人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意,但这真意潜蕴在大自然的无意识之中,只可静观、默会、适意、陶醉,不可理喻,不可言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为何说本诗生动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2.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作品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有躲避现实的因素,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3.本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赤壁赋》
1.作者是如何形容萧声的?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A.用比喻的手法,直接写箫声的哀怨悲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用对偶、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
2.《赤壁赋》中是如何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请、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使江水、明月、清风三者构成了一种清幽纯净的意境,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来抒发其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了事物变与不变的哲理,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3.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4.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作“变”与“不变”的分析?
苏轼既看到事物变的一面,又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既看到事物的相对性,又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5.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及时进行调整。《贝多芬百年祭》
一、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落拓不羁、孤傲倔强。比喻、对比。
从贝多芬的人格特征说起,展示贝多芬在性格上的反抗特征,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
二、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激情澎湃
第四篇: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1.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3.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
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和发展。
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拽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明确,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都是错误的表现,把按劳分配、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等许多社会主义条件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商品化社会化的东西都否定了。邓小平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合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同时,邓小平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还讲解放生产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的经济体制,才能真真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合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途径。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同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本质所作的理论概论为我们真真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创造出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的战略?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四,“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1)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目标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 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36 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1
第八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从而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奠定基础。
理论意义: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意义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 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了解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理论是随着我国改革与建设实践的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
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内容:1)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教育和科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相互统一。
1、生态文明建设会对经济建设提出更高更好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2、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
1、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2、文化建设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
1、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
2、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彼此之间关系,坚持“五位一体”,建设一个更为美丽的中国,实现人们更有尊严的活着。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
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邓小平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清楚表露。第二阶段: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了专门规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第三阶段,1984年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扩大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我们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
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第五篇:基础生命科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刘贵忠 2 第一章 1.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由于不可能对生命进行确切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1)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2)新陈代谢:生命体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3)繁殖:生物体有繁殖的能力。(4)生长:生物体具有通过同化环境中的物质来增加自身物质重量的能力。(5)应激性:生物体有对刺激物——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应答的能力。(6)适应性:生物体可以通过其结构、功能或行为的变化来适应特定环境以生存下去。(7)运动:包括生物体内的运动(生命运动或新陈代谢)或生物体从一处移至别处。(8)进化: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2.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生命是一个未知的谜,学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是要合兴趣,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一旦有所理解或有所启示,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学习生命科学不但要继承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更需要创新。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面答案必须能被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所证实。努力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将会使学习逐渐深入。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验使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假设成为理论的桥梁。生命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一位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问:生命科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请您对这一问题作比分析和回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比任何其他的学科都要广阔。生物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可以从基因的角度进行研究开发。学习课程包括一般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和基因学。而化学、物理、数学方面的课程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为理解生物学提供必需的适当背景和方法理论。生物科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其中包括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显示,除了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外,生物以及相关专业就业机会还有以下相关产业: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生物摄影、生物统计学、消费品研究、动物营养、兽医、环境教育、水产业、基因顾问、工业卫生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医学插图、核能医药、公众健康、科学图书管理员、科普作家、科技插图画家、科技信息专家、科技代表、销售、科技写作、保险索赔、教育节目制作、职业杂志编辑等等。随着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或交叉学科的人才。由于生物学正在高速发展,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只要有决心,就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4.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双盲设计是指被试者和研究实施者(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科学研究中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因不确定因素引起误差)和系统误差(由方法、仪器和入为因素而引起误差)两类。5.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本书第六章图6—8的实验研究实 3 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包括:(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逻辑的和历史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科学研究遵循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2)收集与此问题相关的资料(通过观察、测量等);(3)筛选相关资料,寻找理想的联系和规律;(4)提出假设(一个总结),此假设应能够解释已有的资料,并对进一步需要研究问题提出建设;(5)严格验证假设;(6)根据新发现对假设进行证实、修订或否定。6.众所周知,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大本营,为什么在它的广场上没有计算机模型或电子模型,却树立了一个DNA双螺旋模型(见教材图5—2)? 在原始的海洋孕育第一个生命之前,裸露的DNA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而当今世界引领科技潮流浪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DNA来说却是年轻了不知道多少倍。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用聪睿智慧的大脑发展出来的;而人类本身,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今,直至将来,都无法脱离开DNA的影响。自然孕育了DNA,它一步步把无机物神奇的组成这个生命的载体,奇妙的双螺旋梦幻般的谱写出人类的密码.这其中所深藏的机理和极高的复杂程度是任何一块集成电路板都无法比拟的。DNA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越来越高等,越来越睿智的人类才能让科技浪潮不断奔涌向前:之所以在中关村一街的十字路口要高耸起这样一个DNA模型,在我看来,它的用意莫过于暗示大家:DNA的奥秘尚未解开,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正像DNA的奥秘一样深不可测。DNA正以它显妙的双螺旋舞姿默默的引领着我们和我们的信息技术在科技的浪尖上飞扬。7.以本章每一节的标题为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1)什么是生命?(2)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3)生命科学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如何学习生命科学?(5)阐述创新性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章 1.组成细胞及其生物体的主要原子有那些,它们在细胞中主要有哪些作用?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碳(C,18.0%),氢(H,10.0%),氧(O,65.0%),氮(N,3.0%),磷(P,1.1%),硫(S,0.25%),钙(Ca,2.0%),钾(K,0.35%),钠(Na,0.15%)。其中 C,H,O,N 占了细胞质量的96%,它们是构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C有4个外层电子,能与别的原子形成4个强共价键。C原子之间及其它原子间以共价键等形式结合,可以形成大量化学性质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生物分子。4 O、H、N在构成有机化合物的羟基、羰基、羧基、氨基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N是蛋白质、核酸的重要元素。另外生物体内还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含氮化合物,如多胺等。S是组成蛋白质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组成元素。P是核酸、磷脂等分子的组成成分。另外磷酸根离子在细胞代谢活动中很重要:①在各类细胞的能量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②是核苷酸、磷脂、磷蛋白和磷酸化糖的组成成分;③调节酸碱平衡,对血液和组织液pH起缓冲作用。Ca 2+ 对钙调素、肌动球蛋白、ATP酶极为重要;钙还是骨骼的重要成分。Fe 2+ 或Fe 3+ 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铁氧蛋白的组成成分。K +、Na + 维持膜电位。可见,各种元素在细胞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请描述碳元素的核外电子轨道形状和电子分布情况。为什么说在生命元素中,碳元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4个,其基态分别处在2s(两个)和2P(两个)轨道上,当C原子发生反应时,首先一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轨道上,然后由一个2S电子轨道和3个2P轨道发生杂化,形成 4个完全一样的 SP 3 轨道.其立体形状就像一个正四面体,4个轨道伸向 4 面,各轨道间的夹角都是 109°28′’。C原子采用SP 3 杂化方式来反应有助于生成更稳定的键。在生命元素中,碳元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或环,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除了水以外,含碳化合物是生物体中最普遍的物质。由细胞合成的含碳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或生物分子。碳原子之间即与其他原子间以共价键等形式相结合,可以形成大量化学性状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生物分子。碳原子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和长短是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基础。所有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或成环作为基本结构,并以共价键的形式与氢、氧、氮及磷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生物大分子。3.请举例讨论细胞中的原子具有可以做功的能量这一问题。在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高能电子可以从一个原子或化合物向另一个电子或化合物转移,即氧化还原反应,例如糖酵解中3-磷酸甘油醛被氧化生成1,3-磷酸甘油酸时,一对高能电子从 3-磷酸甘油醛转移到 NAD + .NAD + 得到电子对被还原并结合一个质子形成 NADH,再经电子传递链 NADH上的高能电子最终交给氧原子形成水的同时生成 ATP.用于生物做功。4.如何理解重斯学习或深化有关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化学键、有机化合物的碳骨架与功能团等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生命运动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以化学的理论研究生命运动的规律,即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学习的3种境界为:第一种境界是记忆境界。对于绝大多数学习生物化学的学习者,记忆典型的生命化学过程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可以对重要的生命化学运动的任何细节倒背如流,最典型的是诸如光合作用中的Calvin-Benson循环、呼吸作用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二者中的电子传递链.虽然这些工作常常使他们筋疲力尽,尤其当遇到容易混淆的过程时。凭借这些条文,他们可以解决诸如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量的简单问题。第二种境界是机制境界。对化学的基本观点(有机和无机)及题干中述及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的学习者,除了知道生命化学运动所包含的主要过程,能够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对其加以描述外,还能从化学的观点(如碳链和功能团或官能团)解释这些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即理解了生命运动的化学本质。这种境界有点拿来主义的意思,比上一种境界是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毕竟能把化学的观点用于生命运动的研究之中。5 第三种境界即所谓进化境界。需要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把化学的观点包容于进化的观点之中。可以说,进化能够解释一切生命现象,下面是它对生命化学现象的解释:自然选择了那些最出色完成各种生命必需功能的化学机制,变异与选择是这些机制的设计师,这些机制因此呈现出意义及目的性。可见,生命的持续对其化学机制提出功能要求。简单地说,进化设计出符合这些要求的物质基础和具体过程,这些过程的发生依赖于具有生物功能的功能团。因此.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所有生命化学过程为什么要发生。5.整个水分子是电中性的,为什么又是极性化合物分子?在液体状态,水分子间的氢键是如何形成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角不是180 °,而是以共价键形成“V”结构.致使整个水分子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以水分子虽然在整体上是电中性的,但又是极性化合物分子。由于氧原于的电负性很强,在水分子中氢原子的电子距离氢核很远,使得氢核外有很强的正电场,而与此同时氧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容易受到氢核正电场的作用,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与另一个水分子的氢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水分子中的氢键。6.细胞内4种主要生物大分子单体的碳骨架与功能团各有哪些特征?哪些生物学功能? 糖类化合物糖分子含C、H、O 3种元素,通常3者的比例为1:2:1,一般化学通式为(CH20)n。糖类包括小分子的单糖、寡糖和多糖。从化学本质上来说,糖类是多羟醛、多羟酮或其衍生物。天然的单糖一般都是D型,重要的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重要的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形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缩合形成;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缩合而成。重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氨基葡聚糖等,由葡萄糖单体聚合而成。糖类生物学功能:(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植物、真菌以及细菌的细胞壁,昆虫和甲壳类的外骨骼等;(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氧化的燃料,葡萄糖和能量的贮存物质——淀粉和糖原等;(3)生物体内的重要中间代谢物质:糖类通过这些中间物质为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许多膜蛋白、分泌蛋白和受体蛋白都是糖蛋白,即在特定部位结合一定量的寡糖,这些糖链可能起信号识别的作用。脂类生物体内的脂类是指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三酰甘油、磷脂、类固醇等几类。脂类可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性脂肪和油都是脂肪酸与甘油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脂类,由 3个脂肪酸上的羧基与一分子甘油上的3个羟基分别脱水缩合形成的脂类又叫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分子中甘油的 1个羟基与磷酸及其衍生物结合便构成为磷脂,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脑磷脂等;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类固醇也称甾类,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不合脂肪酸,但具有脂类性质,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常见其他类型的脂类包括糖脂、多异戊二烯类、某些脂溶性维生素等。脂类生物学功能:(1)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脂肪氧化时产生的能量大约是糖的二倍;(2)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3)参与细胞的识别,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6(4)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5)生物表面的保护层:保持体温、水分、抗逆等。蛋白质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均为α—氨基酸。每个氨基酸的α—碳上连接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 基团。20种氨基酸结构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 R基团结构的不同。根据 R基团的极性,可将其分为4大类:非极性氨基酸(8种);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7种);带负电荷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种);带正电荷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种)。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脱水缩合形成了肽键,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化合物称为肽。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单体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蛋白质结构分为4个结构水平,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二硫键的位置。在多肽链的含有游离氨基的一端称为肽链的氨基端或N端,而含有游离羧基的一端称为肽链的羧基端或C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骨架盘绕折叠所形成的有规律性的结构单元。最基本的二级结构单元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自由回转。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整个多肽链的三维构象,它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复杂的球状分子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具有独立的三级结构的数条多肽链相互聚集而成的复合体。在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一条具有三级结构的肤链称为亚基。四级结构涉及亚基在整个分子中的空间排布以及亚基之间的相互关系。亚基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按照功能,蛋白质可分为:(1)结构蛋白:生物结构成分,如胶原蛋白、角蛋白等;(2)伸缩蛋白:收缩与运动,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等;(3)防御蛋白:如免疫球蛋白、金属硫蛋白等;(4)贮存蛋白:贮存氨基酸和离子等,如酪蛋白、卵清蛋白、载铁蛋白等;(5)运输蛋白:运输功能,如血液中运送 O2与 CO2的血红蛋白和运送脂质的脂蛋白;控制离子进出的离子泵等;(6)激素蛋白:调节物质代谢、生长分化等,如生长激素;(7)信号蛋白:接受与传递信号,如受体蛋白等;(8)酶:催化功能,包括参与生命活动的大多数酶。核酸核酸可分为DNA和RNA两大类。除病毒外,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单体连接形成的大分子多聚体。每一个核昔酸单体由3部分组成:戊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碱基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5种。组成DNA的碱基中有胸腺嘧啶、RNA中有尿嘧啶,两者均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一个核苷酸单体戊糖第5位碳的磷酸根与另一个核苷酸单体戊糖第3位碳相连,形成3’,5’—磷酸二酯键,如此重复连接形成核酸链的磷酸戊糖基本骨架,构成 DNA分子的为 D—2—脱氧核糖,构成 RNA的为核糖。碱基则与骨架上戊糖的第1位碳相连。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以碱基相互配对连接而成的螺旋状双链分子。RNA 分子多是单链分子,有局部的碱基配对所形成的双链,这样双链和单链相间形成“发夹结构”。根据功能的不同RNA分为信使RNA(mRNA)、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核酸生物学功能主要有:贮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过程。7 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于其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种生物大分子主要有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的特定构象即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态对于蛋白质的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蛋白质变性(构象发生变化)使得其特定的功能立即发生变化。例如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即BSE)和新型克雅氏病的发病与朊蛋白(抗蛋白酶传染性因子)的变异有关。其实,人体内都存在朊蛋白,但由于感染了变异的朊蛋白等原因.使得正常的朊蛋白的结构由螺旋型变形为片状。结构发生了变化的朊蛋白聚合起来,逐渐在脑中沉积为蛋白质分解酶不能分解的斑块。8.戊糖、碱基、磷酸、核苷、核苷酸、核酸、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结构上的顺序? 基因是可编码一条肽链的DNA片段。其相互关系为: 9.DNA的结构特征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具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DNA双螺旋结构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部的脱氧核苷酸,使其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DNA 的内部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基本稳定,就保持了生物体性状的稳定性,给生物体的稳定遗传提供了先决条件。在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的时候,双螺旋结构又成为了精确的模板,加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即只能A与T配对.C与G配对),使遗传信息得以稳定的复制传递,再经转录将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给mRNA。10.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知识创新常常来源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融合。②科学创新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取成功。③正确选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④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要有内在的紧迫感和自主的动力。⑤失败是成功之母。⑥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第三章 1.试分别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叶绿体与线粒体,它们各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1)真核与原核比较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代表生物细菌、蓝细菌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细胞大小 1-10μ m 3-100μ m 细胞核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与核膜、核仁和核质组成的细胞核细胞膜有有细胞器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8(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相同点:都有细胞质膜、DNA和RNA、核糖体等等,各种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使生命得以延续。不同点:①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所没有细胞壁,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对植物细胞起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⑦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质体.其中以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最为重要,它能通过对太阳能的吸收和转化,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和氧气。③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个中央大液泡或几个小液泡,它作为植物细胞贮藏和转运的重要场所也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④植物细胞中含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乙醛酸循环体、胞间连丝、细胞分裂时的细胞板等动物细胞中含有植物细胞中所没有的溶酶体、中心体、细胞分裂时的收缩环等。(3)叶绿体与线粒体比较:相同点:都是由双层腔包被而成.具有很大的膜面积,内部含有DNA可完成一定量的自主复制,都是能量的转化场所,都具有核糖体和许多反应所需的酶蛋白,都具有电子传递体系。都是细胞即整个生物体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不同点:除两者所包含的酶系及电子传递系统不同外,还有以下区别。叶绿素线粒体色素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素等没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内膜折叠成嵴意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能量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能量大小不同 1—10μm 2—5μm 2.有些植物种子的细胞里有贮存油脂的脂肪颗粒.这些颗粒被一层磷脂膜包被,而不像细溶酶体等细胞器溶酶体等细胞器细胞壁多数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和真菌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核糖体 70s(由50s 和30s 两个亚基组成)80s(由60s 和40s 两个亚基组成)染色体仅有一条裸露双链DNA 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结合 DNA 环状,存在于细胞质中线状,存在细胞核中核外DNA 有的细胞有质粒有线粒体DNA 和叶绿体DNA RNA 与蛋白质的合成 RNA 没有内含子,DNA 转录为 RNA 与蛋白质的合成(翻译)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RNA 有内含子和外显子,DNA 转录为RNA 在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翻译)都在细胞质中细胞质无细胞骨架有细胞骨架细胞分裂二分裂,无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组织主要是单细胞生物体,不形成细胞组织大多数是多细胞生物体并形成细胞组织 9 胞器那样具有双分子层膜。试描述这种单分子层膜的形态,解释它比双层膜稳定的原因。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具有双重极性的分子。一端是极性的(亲水性的)“头”部,一端是非极性(疏水的)“尾”部。在双层膜组成的细胞器中,细胞器内外均为极性溶液,两层膜的亲水的“头”部分别向着细胞质和细胞器内的极性溶液,疏水的“尾”端则背离水相而相对排列,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植物种子细胞里的脂肪颗粒中的油脂为非极性溶液,单层磷脂膜的磷脂分子疏水的“尾”端向着内侧脂肪分子排列,而磷脂分子亲水的“头”向着外侧排列,暴露于细胞质的极性溶液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3.构成膜的蛋白质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关系怎样?镶嵌在磷脂分子个的蛋白质有哪些结构特点和功能?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内质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糖类。脂类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层,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完成膜的主要功能。膜蛋白分布呈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表面,称为外在膜蛋内;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称内在膜蛋白;蛋白质分子在膜内外两层分布位置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膜内、外侧面伸出的氨基酸残基的种类和数目也有很大差异。另外,糖脂与糖蛋白上的糖基一般只分布于膜的非细胞质侧,多糖链往往具有分叉,它们对于接受和识别外来受体或信号起重要作用。膜蛋白的主要作用有:①为运转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输送无机或有机分子跨膜进入膜的另一侧;②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表面的重要代谢反应;③作为细胞表面受体或天线蛋白,敏感地接收膜表面的化学信息;④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所识别;⑤作为细胞表面的附着连接蛋白.与其他细胞相互结合;⑥作为锚蛋白,起固定细胞骨架的作用。4.试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从生命的层次上看,细胞是具有完整生命力的最简单的物质集合形式;细胞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体系,作为一个外放系统,细胞不断与环境交换着物质与能量;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尽管数目众多的各种细脑形态和功能各个相同,它们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和分化而来的;细胞还是生物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因为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离不开细胞分裂;不同组织细胞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表现出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各种精细的分工和巧妙的配合使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有序地进行。5.举例说明细胞中膜的重要性和各项功能。为什么说生物膜系统是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场所?生物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界膜和区室化:胞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勾划了细胞的边界,并且在细胞质中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2)信息处理:常用质膜中的受体蛋白从环境中接收化学和电信号。细胞质膜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配体,产生一种新的信号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的某些反应。如细胞通过质膜受体接收的信号决定对糖原的合成或分解。膜受体接收的某些信号则与细胞分裂有关。(3)能量转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例如叶绿体利用类囊体膜上的结合蛋白进行光能的捕获和转换.最后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糖类中。同样,膜也能够将化学能转换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能化合物ATP,这是线粒体的主要功能。(4)调节运输:膜为两侧的分子交换提供了一个屏障,—方面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透”.另一方面又作为某些物质出入细胞的障碍。(5)功能区室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膜结合细胞器,使细胞内的功能区室化。例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合细胞器的基本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而溶酶体的功能是起消化作用,与分解相关的酶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又如线粒体的内膜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与该功能有关的两种蛋白复合体集中排列在线粒体内 10 膜上。另一个细胞器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所以其类囊体膜中聚集着与光能捕获、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相关的功能蛋白和酶。(6)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细胞的生物中,细胞通过质膜进行多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等。如动物细胞可以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则可以通过胞生物膜的这些基本功能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膜的这些功能,细胞不能形成,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6.请用草图表示,由构成染色质的长链DNA分子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染色体,同时表示出染色体上的特征结构名称。7.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共同点和差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两者都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不同点是:有丝分裂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的组织中,从合子阶段开始,继续到个体的整个生活周期,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产物的遗传成分相同,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高等生物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由联会,可以在有基因交叉和互换;后期Ⅰ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分裂;后期Ⅱ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产生4个细胞产物(配子或孢子),产物的遗传成分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不同组合,为母细胞的一半。8.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细胞器和它们各自的功能。核糖体(ribosme):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粒状小体细胞器,常散在于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或附着于内质网上,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小亚基结合成完整的核糖体行使翻译功能。线粒体(mitochondria):细胞中重要而独特的细胞器,是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通过Krebs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获得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ATP中,供给生物生命活动之用,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生物体的“动力工厂”。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围成的小球体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吞噬外来异物并将其分解的异溶作用和对细胞内衰老、死亡细胞器进行消化处理的自溶作用。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高尔基体是内质网合成产物和细胞分泌物的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最后形成分泌泡将分泌物排出。新合成的蛋白质在被运送到高尔基体后,由于糠类或其他辅基的加入而使其发生了变化。随后这些产物在高尔基体盘的边缘被包装于小泡,这 11 些小泡又以出芽的方式脱离高尔基体盘的边缘,释放入细胞质。高尔基体是由细胞内其他膜系转变而来的。质体(plastid):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包括白色体和有色体。植物根或茎细胞中的白色体含有淀粉、油类或蛋白质。植物色彩丰富的花或果实的细胞具有有色体,有色体内含有各种色素。叶绿体是一类最重要的有色体。微管(microtubule):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微管蛋白,许多微管蛋白分子排列成原丝,13条原丝围成的中空管即为微管;其主要功能包括保持细胞形状、纤毛和鞭毛的运动、原生质与染色体运动、胞内运输等。微丝(microfilament):指细胞内直径5-9nm,长短不
一、散布、成束或交织成网的蛋白质纤维。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链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中心粒(centriole):为圆筒状小体,通常成对存在,由9组三联微管排列而成,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中心体。9.为什么在膜的双分子层中,脂肪酸碳原子间的双键越多,膜的流动性就越大?膜的流动性是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主要是由脂分子中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和不饱和程度决定的。碳链越短,不饱和键越多,膜脂的流动性越大。相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不饱和键越多熔点越低,因此膜的流动性越大。10.物质的跨膜运输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主要差别是什么? 主动运输是指由细胞供给能量,将某种物质分子从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其特点是物质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的移动,所需要的能量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不需要另外供给能量。11.请以酵母细胞为例,简单介绍细胞周期控制的机制。在酵母菌细胞进入 G1期到达 G1期检验点时,该检验点通过比较细胞质体积与基因组的大小,决定是否让新合成的G1周期蛋白与Cdk结合,激活称为启动点激酶(start kinase)的二聚体引擎分子。即在 G1期,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而其 DNA总量仍保持稳定,G1周期蛋白便与Cdk结合,激活启动点激酶,使周期性细胞通过G1检验点进入S期,DNA的复制便开始启动,G1周期蛋白接着便解离和自我降解。但是,如果G1检验点检查该周期性细胞不具备进入S期的条件,这时这些细胞便进入G0期。完成了 DNA复制后进入 G2期的细胞首先开始逐渐积累 M周期蛋白,该周期蛋白与 Cdk 结合形成称之为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itosis-protomoting factory,MPF)的二聚体。最初,MPF在其磷酸化之前并没有活性。当非常少量的MPF被磷酸化以后,它们具有正向反馈调节作用,即少量磷酸化的MPF反过来可以增强催化MPF磷酸化的酶活性,促进细胞内被激活的 MPF浓度急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通过G2检验点的检查,进入M期,有丝分裂过程开始启动。细胞进入M期以后,MPF可进一步催化核小体组蛋白H1磷酸化,再使核纤层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磷酸化,促使核纤层结构解体,从而促进纺锤体组装及染色单体的分离,保证一系列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M期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活性MPF浓度变化,因为MPF本身会使二聚体上的周期蛋白自我降解。虽然Cdk的浓度始终不变,但新合成的M周期蛋白降解后,活性MPF浓度减少到一定程度,M期结束,有丝分裂过程完成,细胞有开始下一次以G1期为起点的周期循环。第四章 1 生物代谢的本质是什么? 生物代谢就是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由酶控制的全部化学反应和能量的转化过程。2.请从热力学原理出发,讨论为什么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生命体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有的能量来源与 12 外部的输入。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宇宙或系统的各种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事实上,生命一直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与自发过程作着斗争。对于细胞和生命体而言,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否则系统的有序化的程度就要下降。熵不断增加的结果就是细胞或者生命体的死亡。3.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有什么区别?哪一种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为什么? 在一个反应中,如果产物比反应物含有更少的自由能,这个反应便趋于自发进行。自发反应可释放自由能,称为放能反应。相反,另一些反应需要从外界输人自由能才能进行,称为吸能反应。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系统的各种过程总是向着熵值增大的方向进行。放能反应能够使细胞内熵增大,所以会自发的进行。4.什么叫活化能?为什么酶具有高的催化效率?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与普通催化剂一样,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生化反应的,但是酶比普通催化剂有更高的催化效率,这是由酶分子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影响酶高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有:邻近定向效应、底物的变形与诱导契合、共价催化、酸碱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和活性部位微环境。5.根据酶的特性和催化原理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对于功能的重要性。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均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在一定的构象下,酶才能形成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使酶与底物专一性结合,并在反应活性中心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更易进行。如果失去空间结构,酶将失去催化活性,因此一定的空间结构是蛋白质执行其生理功能所必需的。6.为什么说细胞呼吸与汽油的燃烧在本质上是—样的? 细胞呼吸和汽油燃烧都是一种氧化反应,在能量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底物的种类不同。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达这两种反应:有机化合物+O2→CO2+能量 7.简述细胞呼吸各阶段化学反应反其发生的部位。有氧细胞呼吸的化学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外的细胞质中。第二阶段为丙酮酸氧化。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 A,并释放一分子 C02。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为三羧酸(Krebs)循环。将乙酰辅酶A氧化为CO2并产生NADH、FADH2和GTP。反应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第四阶段是电于链传递的氧化磷酸化。将 NADH、FADH 2的还原型电子传递给氧,并产生ATP。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8.将叶绿体置于pH为4的酸性溶液里,直到基质的 pH也达到4.然后将叶绿体取出,再置于pH为8的溶液里,这时发现叶绿体开始合成ATP。请解释上述实验现象。由于叶绿体的基质pH值为4而外界溶液的pH值为8,造成叫绿体内外的质子浓度差.即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而这一浓度梯度导致质子顺浓度梯度从叫绿体内经ATP合成酶出到外界溶液中,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ATP。9.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源于H20,而非来源于CO2。用 O 18 同位素示踪实验。(参见教材①用 O 18 同位素标记水中的 O元素,检测到光合作用产物O2中含有O 18,②用O 18 同位素标记CO2中的O元素,检测光合作用产物中的O 2,未发现 O 18。则可证明光合作用中的O2来源于H2O。13 第五章 1.为什么孟德尔和摩尔根等科学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却不可能认识遗传因子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答:孟德尔和摩尔根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和果蝇,它们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当时人们不知道遗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而且其研究技术不可能直接从豌豆和果蝇等复杂的生物中获得线索,因此没有人能够想到遗传因子是由DNA组成的。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现象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并用经典的遗传学作出解释。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人类属于XY型,即雌雄染色体异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必然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即伴件遗传。比如说,如果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该性状只能遗传给男性;如果在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一般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人类最常见的两种伴X隐性遗传病是血友病和色盲。基因的连锁反应可用果蝇的杂交实验说明.果蝇灰身 G对黑身 g是显性,长翅 L对残翅l是显性,两对性状是处在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如果让灰身长翅果蝇GL/GL和黑身残翅果蝇gl/gl杂交,第一代都是灰身长翅果蝇GL/gl。若让灰身长翅果蝇GL/gl和双隐性亲本黑身残翅果蝇gl/gl果蝇回交,则出现4种类型的果蝇:两种亲本性灰身长翅 GL/gl和黑身残翅 gl/gl两种重组的新类型,灰身残翅 Gl/gl和黑身长翅 gL/gl。出于两对等位基因处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G和 L在一条染色体上,g,l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染色体到哪里他们就到那里,但由于第一代雌果蝇GL/gl 有互换,就是在一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发生了相互交换,形成了两种新配子,杂交后就产生了两种新类型,由于这两个基因互换比率不大,所以这的种重组的新类型比两个亲本类型少得多。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时,染色体上的基因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即基因的连锁遗传,若出现互换就是不完全连锁。3.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说明DNA与RNA的差别。两者组成上的差别:DNA中合有胸腺嘧啶,RNA含有尿嘧啶,个别情况下有胸腺嘧啶。DNA的核糖体2位无羟基,RNA的核糖上2位有羟基。核糖的2位羟基对RNA来说,不仅是折叠成固有三维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RNA具有催化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糖2位羟基是 DNA和RNA在遗传学上的本质差别。空间结构上与功能的差别: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进行半保留复制,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遗传。RNA二级结构为发夹结构或茎环结构,RNA单链局部回折形成2条反向平行的片段,2片段中碱基互补的地方就形成右手双股螺旋,符合 A—DNA模型,不互补的地方就形成环状结构。不同种类的 RNA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mRNA是从基因上转录下来去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RNA;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运输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4.试解释下述现象:—位生物学家把从人的肝细胞中提取的基因植入一种细菌的染色体中,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然而这种在细菌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肝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完全不同。真核生物基因中包含有不编码肽链的内含子,转录为hnRNA后需要进一步加工去掉内含子,拼接外显子,形成mRNA;而原核生物没有转录后加工的过程,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里面包含有内含子的序列,同时这些序列也被翻译而合成肽链。简单说就是肝细胞基因中的内含子也被表达为蛋白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