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初中及以上毕业生。、学习年限:“ 2+ 1 ” 模式。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
二、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
三、业务培养要求
(一)就业方向
在各类星级宾馆、酒店等部门及相关延伸行业(会所、会展中心、俱乐部、高尔夫及相关娱乐业、旅游运输企业、物业公司、写字楼或机关的接待机构)从事运营管理、前厅接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外联、领班、礼仪、公关、营销等工作。
(二)职业岗位知识要求)掌握外语、计算机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从业技能; 3)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达到员级或高员级水平;)符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仪容仪表要求;)了解酒店日新月异的服务规范、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
(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根据学院及酒店市场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包括:
1)普通话等级证书。2)公共英语三级合格证书。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4)导游资格证书。5)酒店职业资格证书。
(四)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三级)2)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 3)教师资格证(中教)
四、主要课程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活动起源和发展,现代旅游的特点和根本属性等,重点讲述了旅游者、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组织、旅游市场以及由于旅游活动而使上述各方彼此间出现的各种关系和现象,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旅游法规与职业道德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掌握旅
游管理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
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饭店管理学概论
《饭店管理概论》课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阐述了现代酒店管理的概念、特点、类型与等级、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基本程序等内容,并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侧重于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的教学与培养。
酒店市场营销
《饭店市场营销》是酒店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结合酒店产品营销特殊性和市场营销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酒店营销技能。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饭店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及意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从业意识,开拓酒店市场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初步具备从事酒店工作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
研究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管理一系列职能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充分提高效率,达到预期效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该课程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其他管理系列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的性质与职能,管理学的演进与现代管理理论,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原理与决策方法,计划管理与方法,组织管理及结构设计,领导理论与方法,激励理论与方法,系统管理与控制,团体、冲突与沟通,预测理论与方法,竞争作用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风险管理与风险决策等。
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
本课程教学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酒店前厅和客房工作体系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交替、课堂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为模式,以模块化选取教学内容,将态度、知识、技能和习惯四要素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餐饮服务与管理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的特点、内容及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餐饮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握餐饮业务经营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机动周进行 2、专业技能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交礼仪实训
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口语训练
会展模拟实践、主要专业实验
餐饮服务实践
酒店营销实践
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践
酒店顶岗实习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绘画专业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绘画专业教学计划
美术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但是实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的90%以上。实训教学在美术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尤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一、实训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应人才成长规律、切合实际的实训教学模式。美术实训教学一定要由易到难来安排教学,看似进度比较慢,但是最后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如同盖房子一样,地基必须打牢,基础打好了,盖好的楼房才能更坚固。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法。
二、实训教学的目的
实训主要目的是:
第一、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要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运用美的形式规律,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美术作品。
第二、通过实训,强化学生们对美术基础造型及色彩表现的认识。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美术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美术基础学习,强化学生们对美术基础造型及色彩表现的认识。内容上这种进行平面绘画训练、空间训练,及相关专业的特点进行速写训练、想象训练,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形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形象表现能力与创造力,进行系统的色彩专业训练,培养对色彩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美术基础。
三、实训保障与要求
1、师资要求: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场地、设备要求:实训画室、基础教室,多媒体教室
四、专业实训内容
1、素描静物
2、素描石膏五官
3、素描石膏像
4、素描头像
5、色彩静物
6、速写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依法设立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立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其设立、变更、终止应当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审批或备案。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社区居民培训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第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实施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为主;招收高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以一年为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层次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第五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和组织领导职责,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管理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办学资质的审核和监管,在每年春季招生工作开始前,公布本地区本具有招生和享受国家助学政策的学校名单。
第六条 学校应当依法制定学校章程,按照章程自主办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聘任具备法定任职条件、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敬业创新、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校长。新任校长应当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学校章程中应当明确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学校建立健全校长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第二章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第七条 学校建立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民办学校实行理事会或者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建立党组织,并确保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和参与重大决策的作用。学校应当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组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八条 学校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作用。学校建立工会组织,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九条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设置若干专业部(系),实行校、部(系)二级管理。
第三章 教职工管理
第十条 学校按照人事管理规定,科学设置各类岗位,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技能课教师保持合理比例,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办法,逐步提高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
第十一条 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科学制定学校教师聘任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定员、定岗、定责的基础上聘任、解聘或辞退教职工。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程序和制度。
第十二条 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逐步提高同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学校建立有利于引进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特岗、特聘、特邀”等形式,向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聘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第十三条 学校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应当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或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
第十四条 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奖励机制,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章 教学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应当设立教学管理机构,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第十六条 学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第十七条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专业,应当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设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外专业,应当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应当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
第十八条 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选编教材和装备教学设施。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
第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严格规范的教材管理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根据培养目标和产业发展需要,可以开发使用校本教材。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有部门专门负责教学督导工作,定期组织实施综合性教学质量检查。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制度,学校应有相应机构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应当做好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制度。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设立教学研究机构,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教研活动。
第五章 德育管理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德育全方位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各部门育人责任,设置德育和学生管理专门机构,建立专兼职学生管理队伍,使德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注重汲取产业文化的优秀成分,发挥文化、环境育人作用。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开足德育课课程,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其他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德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制度,改革德育考核办法,加强德育过程的评价管理,建立学生德育档案。
第六章 学生管理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及其他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学生入学注册、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实习实训、学籍变动、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以及毕业、结业等各项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规定,制定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做好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刻苦钻研理论和实践知识,努力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第三十三条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奖励和处分制度,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制度。
第七章 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根据有关规定,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管理部门的要求,明确学校招生管理部门职责,做好招生工作,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杜绝有偿招生和通过非法中介招生,不得与不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资质的学校或机构联合招生。学校发布招生广告(含招生简章),应当真实准确,并按照有关规定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制定招生管理和就业服务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学校违反有关规定开展招生和就业服务活动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做好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满足发展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建设安全、整洁、文明、优美、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做好规范收费和财务公开,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和规范对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管理,健全资助体系和监管机制,防范和杜绝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一条 学校应当做好资产的登记、使用、维护、折旧和报废等资产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设施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加强对教学设施,实习实训设施的管理。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加强后勤管理工作,创新后勤服务管理机制,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做好膳食、宿舍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第九章 安全管理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安全预防、日常安全管理、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全面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保证校内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教学设备、土地、道路、绿化设施、交通工具等学校设施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十七条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卫生防疫等教育,开展逃生避险、救护演练、消防演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
第四十八条 学校应当保障校内活动中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保障经由学校组织或批准的校外活动中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加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安全管理。
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当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和社区的联系,建立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照本规程制定实施细则或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五十一条 本规程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研究
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探讨
摘要:对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叙述了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基本思路,确立了改革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核心能力;整合;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制造技术被现代制造技术所取代。在先进制造技术中,模具成形技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能力和工业发达的程度。而我国目前模具工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高学历人才的研究与开发,也要靠广大一线劳动者的应用与操作,而培养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正是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作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建设,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以定位于模具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真正把中职学校发展成为国家级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专学校数控类专业的拓宽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模具加工与设计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面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我们对企业进行调研反馈上来的信息。发现我们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上未脱离学科型教学体系,现以不适应企业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从整个原专业教学计划看,课程相互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从能力方面看,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难以对模具行业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技能操作体现不明显。
原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模具设计及车间技术管理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 1 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具行业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专毕业生在模具加工行业中的作用也从以前的模具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转变为更多的是从事简单设计、加工、维修、调试、组装等一线岗位工作。(二)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实习差。
模具教学计划安排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大专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来进行。它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三段式”,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辅以实践教学。其实,这样就失去了中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而模具技术教学有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我们模具专业到第四学期理论及专业主干课程已基本讲完,可是教学计划并没有具体安排学生机加工实习,都要等到第五学期实习,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是及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学生专业课程听不懂、枯燥无味、不重视、有些学生甚至放弃。
学生们在学习机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合理的参加机械加工实习。而且实习教学和专业课要合在一起讲,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这样也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课程设置内容及部分教材陈旧。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选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如在讲《数控机床》课中伺服系统内容的时候,书上还是以介绍步进电机的原理和应用为主,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介绍相对少。再比如在讲到CNC控制系统操作面板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书上讲的内容以远远不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当代专业技术类的教材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中,以及模具加工中普遍采用CNC机床、CAD/CAM技术,原有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显得不足,难以形成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普遍会感到所学知识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改革势在必行。二.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基本思路
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除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外,更多的是会使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以及具备转岗应变能力。模具教学计划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破“学科体系”旧的传统体系,建立理论与实 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交互的教学体系。(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一种理念的竞争。针对我们提出的教学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理念,我们的专业才有可持续性发展。
构筑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优化技术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适用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要构建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这样,就改变了原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那么,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对多们专业技术课程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例如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及公差与技术测量整合,课程名称为《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目标突出 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绘图能力;将数控机床、数控编程、数控原理及数控工艺内容整合为《模具数控技术》,目标培养学生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同时,依据自己特点,我们要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三)改变专业教学方案,实施模块式教学单元。
根据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具体分前后两段具体实施:前段采用行业知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后段则针对就业岗位群体和学生的具体素质,采用专门化培养模式。专业教学的实施采用模块式教学单元,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之相互渗透,推行综合化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四)合理安排实习教学
只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习教学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应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的进行更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2. 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研究与开发报告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组长职责
宿州职教中心专业组长职责
专业组是在学校教务处、教研室领导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和实施主体。根据专业规模各专业设专业组长1人、副组长1人,学科带头人1-2人。专业组长是组织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发展,组织教学教研工作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协助专业组长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高质量地落实和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
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1.依据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协助教务处、教研室抓好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如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
2.主持专业组的会议,组织本组教师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集体活动,促进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3.帮助组内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新教师、青年教师掌握教学大纲、达标方案,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为他们听课学习提供方便。4.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负责本组教师的聘用、考核、评优表模和职称评定工作。
二、专业建设工作
(一)负责本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 1.负责组织制(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等。组织校内外专家参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2.参与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机构,并负责开展与本专业建设相关的咨询活动。要求每学年开展活动的次数不少于两次,并提出对本专业建设的实质性意见。每次活动要保存原始资料和总结性材料。
3.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本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原则意见,并组织编写和初审工作,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审定。要求有会议记录和修改意见。
4.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案。5.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和本专业发展动态,对本专业教学计划提出修改建议,包括课程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变化等,并提出书面意见。
(二)负责制订本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教务处、教研室领导下,按照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本专业的建设规划和阶段工作目标。具体工作如下:
1.制订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制订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如教师配备、师资培训等。3.制订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规划。制订本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
三、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一)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切实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1.组织实施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协调各个教学环节,参与确定任课教师和选用教材。
2.负责各个教学环节的指导、组织安排和考核评价工作。切实保障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3.负责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审查或自编教材等。
4.负责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组织本专业的学生课外活动。
5、加强与本专业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发现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每学期要组织召开本专业学生座谈会,并写出总结分析报告。
(二)负责安排本专业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1.负责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起草本专业教学实训设备订购方案,对本专业所购教学实训设备审查把关,并负责本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的维护。
2.协助学校教务处联络校外实训基地,负责本专业校外实训计划制订、提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配备意见,制订学生安排、总结考核等方案并参与实施,对实训业务内容提出具体意见。参与本专业实训 2 基地的建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了解并反馈实训基地负责人、指导教师、毕业生、实习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
3.负责联系并落实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考试项目,提出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实施方案,对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进行指导,协助学校教务处做好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4.提出本专业学生实习的计划和要求,协助组织毕业班的见习、实习和推荐就业工作;开展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协助招生就业办公室安排实习指导老师等。
(三)负责本专业教学评价
1.加强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做好教师的常规考核工作。负责本组教师的备课检查、听课安排,组织公开课,考评考勤等工作,有记载,有反馈。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月听、评课至少一次,有听课笔记和活动记载。配合教务处做好考试、考查工作。组织制卷、阅卷、质量分析工作。
2.制订并实施本专业学生评价方案。协助组织本专业毕业生的见习、实习和推荐就业工作,完成本专业学生的实习鉴定工作,把企业对学生的反馈意见纳入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
3.制订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方案并协助教务处、教研室实施,要求在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每年进行一次。调查的学生覆盖面占本专业毕业生人数80%以上。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向学校提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建议。
四、教研工作
1.协助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召开本专业教研会议。落实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计划和措施,积极推进本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优化。
2.负责本专业课题研究组织和实施工作。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导向,组织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本专业建设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教改工作,深化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组织本组教师承担学校部署的科研课题,拟定本组实施意见,带领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做好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
3.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具体方案,并协同学校组织实施。
4.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学和订单培养的运行机制。从招生工作开始就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明确企业(岗位)指向和特定职业要求、定位学生学习就业方向、规划合理的课程设置、拟定专业课程实施标准、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等。
5.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教改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组织教师开展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计划地推出组内、校级研讨课和校外观摩课。
6.通过调研、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跟踪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在教学改革、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本专业教学或学术研讨会,同时为本专业学生和教师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该专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学术报告会。
五、档案建设工作
1.按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统计报表,收集教学教研资料,按时上交教务处、教研室。
2.了解学生、家长、班主任对本组教师的意见,并及时汇报或转达,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及时向学校反馈教改信息、教学动态、教师情况。
教务处、教研室 201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