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 必修二 第1课教案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枣庄八中北校
王永平2014/9/13 【单元备课】 【课标解读】(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单元地位: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因此经济史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后来自然经济又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根源。2.单元核心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和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的严重阻碍。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
3.单元核心内容:
农业主导下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特点。4.基本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等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成为农业文明经济的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古代的商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因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且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重点: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线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6.难点突破: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7.多元史观解读:
(1)文明史观: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近代化史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现代化(近代化)、思想文化的科学民主、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落后于世界潮流。
(3)生态史观: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人口数量有了很快的增长。但是人类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小农经济下,人地矛盾突出,汉以后政府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也经历了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严峻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工业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枣庄八中北校
王永平2014/9/13
【本课分析】
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作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的重要作用,及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和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 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其中的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又有别名:五谷帝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
从炎帝发明农业开始的中国古代农业有哪些特征呢?
二、讲授: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材料)
图1 神农尝百草
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
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
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
★教师点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设计小贴士”:用图片法引入,增强了知识点的直观性,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生活常识,也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教师:你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由来吗?
★教师点拨: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探究思考: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展示材料)1.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西周及其以前:以耒、耜为主。★教师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耘”“耩”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探究思考: 何为刀耕火种?(探究提示):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影响并不大,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教师点拨: 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大变革时期。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展示材料)
图4 图5
图6 图7 教师:图
4、图5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分别是耧车、曲辕犁。图6是“汉代耕作画像石”,俗称“二牛抬杠”,是直辕犁。图7是现代犁耕照片。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教师点拨: 曲辕犁的突出特点是将旧犁的长辕、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更加轻便灵活。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总结: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2.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教师:请大家认清这两种灌溉工具,并于实物相参照。
★教师点拨: 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建设成就:(1)内地农业区:
①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点拨: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②建设成就: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展示材料)
都江堰鸟瞰
郑国渠遗址
★阅读提示:注意阅读教材中“都江堰”景观图及小字部分对都江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了解都江堰能够在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功效的原因,认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
③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教师点拨:黄河在历史上灾害频繁的原因:黄河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使得河水夹带了大量泥沙。而黄河的河床坡度又起伏极大,仅从潼关到郑州一线坡度的降幅就达八百多米,在河床起伏不定的地段又有汾、洛、泾、渭等河流汇入,这又为黄河增添了许多隐患。除了地貌原因外,天时也是造成黄河易于成灾的因素,黄河春季水流匮乏,冬季部分河道冰封,整个黄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上都在夏秋之交,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黄河水患的多发期。(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教师点拨:坎儿井与黄河流域井渠法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在修建龙首渠的过程中,为解决土质疏松地带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的难题,发明并使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坎儿井的结构特点与西汉的“井渠”极其相似。许多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就是西汉修建龙首渠所用的“井渠法”,是随同西汉在西域屯田而传入的。
2.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其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
教师:为何会出现千耦其耘的现象?
学生总结: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不得不采用大规模鸡蛋写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教师点拨: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主要经营模式: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展示材料)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教师:分析一下,为什么朱陈村的农民能够有相对安定的生活条件? 探究提示:朱陈村远离官府,受封建官僚的影响较小;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采取“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等。
(展示材料)
——《天仙配》唱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教师:唱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学生总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场景。★“设计小贴士”:以诗词、戏曲(如《天仙配》)的内容来解读教材,形象、通俗、直观、贴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教材。还能够锻炼学生解读材料的思维和能力。
(3)自耕农的社会角色: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教师点拨: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自耕农破产。(4)对自耕农经济的认识:
优点: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除盐铁之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练习反馈】
1.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反馈:本题关键是从图中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第一幅图片反映了牛耕方式的应用,第二幅图片则反映了家庭手工纺织即女织。综合起来判断可知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方式。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它起源于我国古 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传说出现的根本 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反馈:“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小农经济 下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故选C项。牛郎、织女是虚构的神话人物,D项错误。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基本都能回答出来。
3.北京地区流行过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C)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西周及其以前:以耒、耜为主(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建设成就(1)内地农业区
(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2.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反思应对】
1、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典故传奇、谚语、名言、歌词、民俗习惯等等),使学生对知识点能真正理解。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有机地把知识与趣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学习中的快乐。
2、针对本课一些概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知识延伸的形式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3、针对自耕农经济这个难点,对其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扩展和挖掘,争取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透彻,不留夹生饭。
4、将“史料”“史家”“史论”“史观”“史学方法”等概念或观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
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
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
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
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
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
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一制度基本
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
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如果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颁布“初税亩”算起,农业税在我国已走过2 600年的历史。农业税的废止,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接下来我就对小农经济作一全面分析。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
第四,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资料】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第四篇:李老师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编写:李祖铨 审核:王怀彬 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能力培养: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链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自主学习】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主要耕作工具:石刀、石斧、石犁。
4.发展:(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2)改进和进一步推广:两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注: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3)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注: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和集体劳动。
2.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4)地位: 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评价: ①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知识拓展与探究】
1.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⑴基本进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⑶显著特征:①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⑷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 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回想牛郎织女曾经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你能从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信息?
【学习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小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 B.代田法的普及 C.一年两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在同一朝代的是()①翻车灌溉 ②筒车灌溉 ③耧车播种 ④曲辕犁犁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分别是()
A.奴隶制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国有制 C.奴隶制土地私有制、封建国有制 D.氏族公社公有、封建土地私有制 6.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高考链接】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习反思】 现在,新课程有一特点就是容量大,内容深,很难处理。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通过图表来归纳知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概况及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应重点阐述,然后解决几个问题: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评价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最后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
附:参考答案
CBCCAC
2.信息:(1)铁犁牛耕。(2)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3)男耕(牛郎)女织(织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自给自足(自然经济)。(5)精耕细作。(如从中发现其它信息,言之有理皆可。)
7.(1)①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②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①材料二。②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
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④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 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
第五篇: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避免枯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并了解其用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十二生肖图片
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吗? 回答:牛、马、羊、鸡、狗、猪。
过渡: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些问题都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一一解决。
情境导入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断(音乐、视频均可)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这段戏曲吗? 回答:(齐声)喜欢。过渡: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本课的导言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请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神话传说。
师生互动:神农氏的传说等(学生充分发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多媒体展示资料及神农氏插图:
《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易·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过程评价: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板书)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过渡: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板书)1刀耕火种
问题情境2:有谁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
师生互动: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
过渡: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
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境 回答: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境。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
总结:不错,是这样。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印证。相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所谓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板书)2石器锄耕 多媒体展示图片:
解析: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骨耜和石耜。
问题情境3:“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的明显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尽管如此,“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土地耕种的问题。
问题情境4:什么时候人们不必四处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为什么?
回答:到商周时期,出现了比木石农具坚硬的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虽然青铜农具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但由于懂得了施肥技术,因此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灌溉、除草和灭虫等技术,农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但是,石器锄耕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很快就被铁犁牛耕所取代,那么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板书)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板书)1铁犁牛耕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问题情境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战国 西汉 隋唐 工具名称 铁犁 耦犁 耧车 曲辕犁
特点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比较简单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即简便又轻巧
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1 铁犁
图2 耦犁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图3 耧车
图4 曲辕犁
问题情境6: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师生互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
多媒体课件展示: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阶段 石器锄耕阶段
特点
①从简单模仿到人为放火烧荒后播种 ②由于地力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
①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中耕和灌溉,仍需迁徙
②商周时期农耕中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已懂得灌溉、除草、沤肥、治虫等技术 ③出现连续耕种和休耕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
③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阶段
(板书)2耕作技术进步
问题情境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耕作方法 垄作法 代田法 耕钯耱技术
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耕作方法。
图1 代田法
图2 区田法(板书)3灌溉水平提高
问题情境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运、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播放介绍《都江堰》的视频资料。
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灌溉工具。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图1 翻车
图2 筒车
图3 高转筒车
图4 风力水车(板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情境9: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7。
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详见活动设计栏目)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回答。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②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过程评价: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合作探究:教材指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合作学习: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而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过程评价: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③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在中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师生互动: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合作学习:
1.(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及不仅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师生互动: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因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能动地去改造自然,而且个体农民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扩大生产规模不太可能,一般也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的生计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又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②但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过程评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拓展探究: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变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小农经济是否对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来讲是有利还是有弊?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自然经济背景下的家庭生活。思路引领:从自然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考虑。答案提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题关键:小农经济。
思路引领: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答案提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学习延伸 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