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02:5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

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 生:(齐声)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生:×××(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我班的“歌王”和“歌后”,由他们对唱,一定好听。

师:那好,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备课资料】河姆渡氏族遗址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距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这些文物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籼稻和粳稻,比被称为亚州原生稻——印度卢塔尔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的水稻之一。

(2)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堪称为7000年前的一个奇迹。

(3)从编织到纺织、缝纫。原始河姆人编织技术已较娴熟,主要是编织苇席、搓绳等,而纺纱织布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从出土的苇编残片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工具来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机来编织。类似机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发现,而在时间上则要晚两三千年。缝纫工具主要有骨针、细小的骨锥、管状针及小石锛等。

(4)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出土了8支木桨和两件以独木舟为原型的陶塑艺术品。河姆人的木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舟楫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渔业的发展,而且扩大了活动和交往范围,促进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独具一格的制陶技术。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艺已渐趋成熟且独具一格。从备料、成型、到装饰、烧造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擅长陶塑工艺,能烧造出形状各异、精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艺术品,并已发明了彩陶技术。

(6)掌握了髹漆技术,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说明河姆是最早发明髹漆的地区之一。第二文化层木构水井是我国最早的考古发现。

(7)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审美意识,且原始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制作的装饰品,而玦、璜、管、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开创了用玉之风的先河。②发明吹奏、打击乐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埙、木筒。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达5孔,音乐工作者以此仿制的鸡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③精致的象牙雕刻艺术。出土的蝶形器和鸟形圆雕等象牙制品,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其中“双鸟朝阳”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遗址中大量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耜、骨铲及木杵等农具的发现,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进入耜耕阶段,证明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河姆渡人已过上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 【备课资料】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1)表现:

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2)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备课资料】耦犁

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新式耕犁。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六分九厘,每顷当今六十九亩)田的翻耕任务。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此后,耦犁构造有所改进,出现了活动式犁箭以控制犁地深浅,不再需人掌辕。驶牛技术的娴熟,又可不再需人牵牛。

(3)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备课资料】东江曲辕犁

曲辕犁,也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2、耕作技术进步:(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②代田法(西汉)。【备课资料】垄作法

垄作法,又称畎亩法。中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大雅》中的“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等诗句,可视作把农田划分成井田,在井田中理出畎亩的写照。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崩溃,畎亩法作为当时的基本耕作技术在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亩”,所以当时人们把畎亩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国语·周语》韦昭注“畎亩”时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庄子·让王》司马彪疏“畎亩”时也说:“垄上曰亩,垄中曰畎”。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长期的垄作实践,大约在战国后期,人们对垄作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从而为中国垄作物的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上所总结垄作理论与技术大概有以下四点:(1)提出了“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原则,这就是说,高田旱地要放弃垄台不种而种垄沟;低田湿地要放弃垄沟不种而种垄台。垄作的目的在于创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异,以便在不同地势和水分的条件下,分别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办法。(2)提出了“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要求。认为只有垄台宽而平,垄沟窄而深这种垄形规格,才能“下得阴、上得阳”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同时指出“大畎小亩”和“高而危”的垄形,都是不合规格的。(3)提出了“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壑者”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的垄作法由于受着人力耦耕和耒耜这种耕具的限制,还是比较粗放的,主要是垄距较小,作为较差,“掩地表亩”,质量较差。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

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备课资料】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

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

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

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

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

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

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一制度基本

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

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如果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颁布“初税亩”算起,农业税在我国已走过2 600年的历史。农业税的废止,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接下来我就对小农经济作一全面分析。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

第四,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资料】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第四篇:高中历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原因: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的发现——考古发现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今浙江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用碳-14法测定,该文化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属于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民间传说

※神农氏是我国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又称炎帝、是当时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部落首领之一。

(4)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3经常迁徙(5)特点:略

44556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小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五篇:李老师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编写:李祖铨 审核:王怀彬 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能力培养: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链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自主学习】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主要耕作工具:石刀、石斧、石犁。

4.发展:(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2)改进和进一步推广:两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注: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3)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注: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和集体劳动。

2.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4)地位: 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评价: ①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知识拓展与探究】

1.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⑴基本进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⑶显著特征:①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⑷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 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回想牛郎织女曾经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你能从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信息?

【学习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小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 B.代田法的普及 C.一年两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在同一朝代的是()①翻车灌溉 ②筒车灌溉 ③耧车播种 ④曲辕犁犁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分别是()

A.奴隶制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国有制 C.奴隶制土地私有制、封建国有制 D.氏族公社公有、封建土地私有制 6.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高考链接】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习反思】 现在,新课程有一特点就是容量大,内容深,很难处理。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通过图表来归纳知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概况及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应重点阐述,然后解决几个问题: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评价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最后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

附:参考答案

CBCCAC

2.信息:(1)铁犁牛耕。(2)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3)男耕(牛郎)女织(织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自给自足(自然经济)。(5)精耕细作。(如从中发现其它信息,言之有理皆可。)

7.(1)①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②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①材料二。②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

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④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 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

下载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