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第二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比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史料研析和问题探究,学习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其思想的深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了解,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等,激发了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对高中历史必修
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历史学习的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思想史的学习方法与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有所不同,本课为必修三思想史的第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2、难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不同与相通之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思想给了人最基本的尊严;思想赋予了一个民族独立的精神;思想是人类最自由的精灵。在春秋战国这个中国历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马尔克林斯基说:“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领略思想碰撞后的魅力。
活动2【讲授】
(一)剧变:社会的失序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和各种礼乐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2)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3)文化: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教育和学术由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出现了“诸子百家”。“诸”与“百”都是约数,是说数量多。“子”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家”指他所代表的学术流派或者思想流派。“诸子” “百家”指出现了许多学者、形成了诸多学派。主要派别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人才基础:“士”阶层的崛起
“士”在西周时是最低等的贵族(贵族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下面是平民),在春秋战国的变革中,逐渐摆脱了旧制度的束缚,成为独立而自由的知识分子。由于各国争霸竞争激烈,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来自士阶层。比如: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延请天下贤士,燕国遂人才济济,逐渐成为一个强国。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对社会和学术问题提出自己一套看法,著书立说互相辩驳,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原有的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已经被破坏殆尽,“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一个 “失序”的时代。
活动3【讲授】
(二)争鸣:如何重建社会秩序? 评论(0)
面对社会严重的失序状态,学者们思考的中心问题,“百家争鸣”的焦点,就是:如何才能使这混乱的世界从无序到有序即如何重建社会秩序?什么是理想社会?这种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是什么?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极力否定对方的主张,相互辩驳。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1、分组:学生分为四组,明确学习任务——探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相应观点。
2、小组学习:研读史料,进行问题探究。(学法指导:①为了更好地理解,请大声朗读诸子名言;②小组学习流程:组内分工-自主学习-讨论-记录整理-确定小组发言代表。)
3、交流与总结。儒家:仁爱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孔子认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3》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孔子认为如果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4·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12·22》
孔子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包括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周礼建立在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基础之上,它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严格的秩序。统治者应该以德治民,通过道德感化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此外,还要用礼规范社会,老百姓应该满怀仁爱之心。孔子推崇以德和礼治民的仁爱社会。【问题探究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那么应该爱哪些人?据此,“仁”具有哪些内涵?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弟:通“悌”,敬爱兄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13·2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6》
①爱父母兄弟:重视血缘纽带的亲属关系。(受到宗法制和周礼的影响。)(人的性情的善根善因就是“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17·2》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所有感情中,儿子爱父亲,弟弟爱哥哥,这种血缘之爱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是人的真性情。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它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感情从内向外层层推广。)
②爱大众: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和博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5·24》对人的平等、亲切和尊重)③爱自己: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自己,塑造个体伟大人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教无类”“杀身以成仁”
孔子理想的仁爱社会既可以救世济民又能实现自我。
【问题探究三:研读史料,针对孟子和荀子的主张完成表格。】 材料1:
孟子曰:“仁,人心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就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情不自禁要伸手救援。)材料2: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 代表人物
依据(人性论)主要观点 孟子 性善论
用仁政扩充人的仁义礼智:强调内在的仁 荀子 性恶论
用礼来节制人欲(辅以法):强调外在的礼
儒家思想的形成简要归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礼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墨家:兼爱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墨子认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 材料1 “天下兼相爱则治” 《墨子·兼爱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下》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1,墨家的兼爱跟儒家的仁爱有什么不同? 材料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11》
墨子提倡的兼爱是爱别人要向爱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普遍的爱。孔子的仁爱是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结构。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
【问题探究三】在墨子看来,为什么要爱别人? 材料3 “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
你给我桃子,我回给你李子。正因为爱了别人,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才要兼爱。可见这种兼爱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的。“交相利”基础上的“兼相爱”。
墨子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农民出身。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但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批评儒家的礼乐制度是耗费财富,反对厚葬,提倡节约。墨子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尚贤”,统治者应该任人唯贤。墨家是继儒家之后较早出现的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战国时期的显学,“非儒即墨”,在当时影响很大。
道家:无为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老子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材料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老子主张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材料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
世界的本原是“道”,面对当时崩溃的社会秩序,人应该效法天道,归复自然。人的本性就是最自然最朴素的东西,人应该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保持最原始最自然的心。老子追求的社会秩序,是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安宁,和宇宙、和他人都保持和谐。
【问题探究三:《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子为什么感到快乐?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材料3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子打破了物我、生死的界限,身心获得了绝对自由,精神超脱后得到快乐。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名和利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束缚,只会损害人的本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就要超越一切价值标准,打破生死、大小、贵贱、荣辱等一切界限,所谓“齐万物一生死”。
法家:法治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法家与儒、墨、道三家在历史观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1 儒、墨、道都是借助古代权威支持自己的理论,“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孟子更要胜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4页。材料2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五蠡》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蠡》 儒、墨、道都认为所处的时代是一种退步,但法家的历史观是一个例外,韩非说“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历史是进步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应该改进自己的做法:“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问题探究二:什么是法家的理想社会?】
材料3 “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以法治国,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但是这跟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是不一样的,此法维护的是君王的统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强调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韩非还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法”:指君主制定的社会规则;“术”:指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势”:指君主手中的权势、权威),形成了一套更加全面的法治理论。简而言之,法家希望建成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按照法令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即法治的社会。
活动4【讲授】
(三)共鸣:思想的交融
评论(0)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失序,诸子各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方案。儒家追求的仁爱社会,墨家——兼爱的社会,道家——无为的社会,法家——法治的社会。【思考一】你认为当时的君主会采纳哪一派的观点?
虽然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但是后来秦朝的很快灭亡也说明,要想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仅靠法家的手段是不够的。儒家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吸取其他学派的精神。后来的历史证明,儒、道、法三家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他们互相补充,才塑造了中国古代比较有效的社会秩序。思想在融合与更新中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思考二】韩非子的以下观点分别是受到了哪些思想家的影响?这体现了“百家争鸣”的什么特点?
材料1 韩非子认为“君无为,法无不为”,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王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事情却都办了。
材料2 韩非子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所以要用强制性的“法”规范社会。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看来,君王 “无为而治”,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无为思想精髓的人之一,此思想的根源来自于老子。韩非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这是师承荀子的“性恶论”,他放弃了荀子的“礼”,直接倡导严刑峻法。这是思想上的延续与伸展。诸子百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看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互诘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但这只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方面。各家还有交融和共鸣的一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各不一致,如同水火不容,但是往往又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思考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先秦诸子留给我们哪些精神遗产?请谈谈你的感想或者认识。诸子的思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如,墨家的平等、互利、博爱;道家的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正义、自强等等。
我们知道,儒、墨、道、法各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面对变局,都希望重建理想的社会秩序,只是准则不同,方法各异。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能被我们认同,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挽救社会,以图天下大治。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诸子百家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活动5【讲授】结语 评论(0)
老师希望你们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时代的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第三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识记层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作为思想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引出下面三节课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课主要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有简单的了解,但是仅停留在表面,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但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铺垫,对一定时期的思想史由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活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因为本课涉及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不易理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史料呈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提高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展示,图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学会分析图片的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理解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资料呈现、对比学习,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学会分析史料、比较的学习方法
通过情景探讨,用各派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感受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学会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哲学定律。
通过对我国古代先哲思想的学习,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 难点:儒道法墨四大派别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六、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史料、图片展示、比较探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一、探源百家争鸣;
二、感受争鸣盛况;
三、思考那时今日,分别学习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2、导入新课
以现实现象导入,通过现实中对儒家及其他各派思想的关注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教学过程组织 第一环节 探源百家争鸣
1)、通过展示“诸子百家”的图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得出“百家”、“争鸣”的含义 2)、通过展示西周井田制和春秋战国铁犁的图片,分析井田制的瓦解与铁犁牛耕的出现,得出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通过展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图片,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得出政治原因,即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通过讲述窃符救赵的故事,讲解其中的人物身份,理解“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通过展示“孔子讲学图”的图片,分析当时的学术环境、受教育情况,得出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原因 第二环节 感受争鸣盛况
1)、通过展示孔子生平、关于教育的思想名言、著作、关于“礼”、为政方面的著名论断,总结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
通过将孟子、荀子与孔子对比,学习孟子、荀子的思想,从而感受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展示老子简介及其著名思想言论,分析总结其核心思想主张
通过展示庄子简介,分析其对于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通过展示韩非子、墨子简介,了解其主要思想主张 第三环节 思考那时今日
1)、从上述各流派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儒道法墨四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及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通过情景探讨,用儒道法墨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古为今用。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发展的,有哪些是要去除的糟粕?
4、总结与升华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作业
任选一现实问题,分别用儒道法墨四家思想进行解决,并指出最佳方案。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知道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各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及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但在情景探讨时,学生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应将各派思想进一步分析后加以引导。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 与 “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3.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儒 孔孟 略
墨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道 老庄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
法 韩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史料链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 仁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
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第五篇: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反思
在冲突中激活学的思维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反思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以前在上本课的时候,我是分别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高一学生都非常了解儒道法家内容(初中课标中要求学生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上课学生觉得枯燥,自己也觉得无趣。这一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期望能加深学生对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理解。
面对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的大变革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对其他学派进行诘难、批驳,并且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同时逐步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教师如果简单分别介绍各派观点,无法显示出互相诘难与批驳的争鸣之势,所以我在介绍儒家学派和法家与墨家学派主张的时候,学习易中天设计“儒墨之争”“儒法之辩”环节,在冲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下为教学内容。回顾春秋时代儒家学说 问题:孔子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材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是无差别爱所有的人吗? 不是的。
师: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最爱的是谁? 生;父母。
师:有血缘关系的人。这就是“亲亲之爱”,也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最爱。然后以自己为圆心,亲疏关系为半径向外辐射,这是仁爱。统治者如果有仁之心,又会怎样对待自己民众?
生:爱民,为政以德,爱惜民力,材料: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师:孔子重视哪些道德品行?
“恭、宽、信、敏、惠“,可见,拥有这些道德品德的人,才是仁者。
材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孔子主张维护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
解读:仁者爱人,仁者拥有“孝、恭、宽、信、敏、惠”等美好品德。子爱父,父爱子,臣爱君,君爱臣,由此及彼,就能实现以德治国。在家为孝子,出门就是忠臣。在家为慈父,在国就是仁君。君
爱臣,臣也爱君,政权就稳定。父爱子,子也爱父,社会就安定。恢复君君,臣臣社会秩序。这是孔子治理社会的方法。孔子这方案作用如何?看起来不错,可惜谁都不听他的。诸侯各国,依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连他自己国家的局面,都扭转不了。
(省略孟子与荀子)
儒法之辩
韩非子用两个故事来反驳儒家的观点,甚至还有些讽刺:
鲁国有一个人每次打仗都不卖力,人家冲锋他往后跑。后来把这个士兵找来说你怎么回事,打仗为什么不奋勇向前?他说我家里还有爸爸,我要回去给他老人家养老,我不敢死。结果鲁国还表扬他,孔子还表扬他,孔子说:你真是个孝子啊!我推荐你去当官吧。韩非对此不以为然,说:要是我们的军队都是这样的孝子还能打仗吗?
问:韩非子的主张和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生(略)
解读:在韩非子的眼里忠孝不能两全,仁爱孝悌都不能要。尤其是在君与父进行选择的时候,小家庭和大国家选择的时候,可以为君绝父,要绝对服从君主,服从国家的需要。跟儒家所倡导的做官的人是一个孝子不同,法家在政治领域中是不谈孝道等道德的,法家讲究利害,赏罚分明,一切要服从君主。
楚成王的故事是韩非子另外一个反驳儒家观点的故事。出成为的太子商臣知道了父亲要换太子的想法后,商臣选择了谋逆,逼楚成王上吊自杀。
问:韩非子想说明什么?
解读:在太子之位和未来的王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儿子毫无孝心。可见,人在利益欲望面前,一切道德都是虚假的。
总结:儒法之辩
在人性上:儒家相信人有血亲,尤其是孝心,有善心和美德。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是趋利避害人而已,甚至无真正亲情的存在。
治国上:
因为人是有善心的,用礼乐教化使人们不愿意做坏事。人人要做好人,做好事,人人都要做贤人。儒家以德治国。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做坏事是利害使然。利之所趋,礼仪道德都没有用。所以要通过法律,使人人不敢做坏事。做坏事会遭到惩罚,所以,人们不会做坏事。用法(刑法)来治国就会使国家秩序井然。
君与民关系上:儒家认为:民贵君轻,重民爱民
法家是轻民用民。
政治制度:儒家要恢复西周时期贵族政治。
法家要建立大一统集权专制。
当然,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无论是王道,还是王法。都是王的统治,尊君为儒家法家基本原则之一。这些学说的目的维护的是君的统治。
儒墨之争
孟子曾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最先对墨子进行了批判。
《墨攻》讲述距今两千三百前的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强兵,攻打区区4千老弱妇孺的小国梁城,岌岌可危之即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看待他国收到攻击,就像自己的祖国受到了攻击一样。(也可以讲墨子救宋的故事)就是“兼相爱”。墨子说,所谓相爱,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视人之家若视其家),看待别人的身心就像看待自己的身心(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说,如果天下人都“兼相爱”,都把别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还有谁会盗窃(谁窃)?都把别人的人看作自己的人,还有谁会残害(谁贼)?都把别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族,还有谁会掠夺(谁乱)?都把别人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进攻(谁攻)?因此,只要“兼相爱”,就一定“天下治”。可见,儒家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墨家兼爱是天下大爱。儒家和墨家都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方法确是不同。
我上的是理科班的课,按照会考标准教学中没有太多的文言文材料阅读,感觉这样用易中天式的对比讲故事、设置冲突的方法对理科
班更实用些。学生可以在简单的对比中,思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但是课堂难度不深,我看过《“诸子百家争鸣”教学内容的建构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7 华春勇)这篇文章之后,更是感觉这节课没有达到百家争鸣的思辨高度。这节课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或者设计辩论问题的方式是不是更好,怎样才能传递出传统思想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