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过程与方法 :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看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话,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导入新课。新知介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主张“性本善”。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4)主张礼法并用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②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课后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种主要的三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3.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4.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5.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课堂练习

1.“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2.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二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识记层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作为思想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引出下面三节课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课主要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有简单的了解,但是仅停留在表面,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但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铺垫,对一定时期的思想史由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活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因为本课涉及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不易理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史料呈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提高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展示,图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学会分析图片的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理解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资料呈现、对比学习,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学会分析史料、比较的学习方法

通过情景探讨,用各派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感受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学会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哲学定律。

通过对我国古代先哲思想的学习,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 难点:儒道法墨四大派别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六、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史料、图片展示、比较探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一、探源百家争鸣;

二、感受争鸣盛况;

三、思考那时今日,分别学习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2、导入新课

以现实现象导入,通过现实中对儒家及其他各派思想的关注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教学过程组织 第一环节 探源百家争鸣

1)、通过展示“诸子百家”的图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得出“百家”、“争鸣”的含义 2)、通过展示西周井田制和春秋战国铁犁的图片,分析井田制的瓦解与铁犁牛耕的出现,得出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通过展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图片,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得出政治原因,即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通过讲述窃符救赵的故事,讲解其中的人物身份,理解“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通过展示“孔子讲学图”的图片,分析当时的学术环境、受教育情况,得出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原因 第二环节 感受争鸣盛况

1)、通过展示孔子生平、关于教育的思想名言、著作、关于“礼”、为政方面的著名论断,总结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

通过将孟子、荀子与孔子对比,学习孟子、荀子的思想,从而感受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展示老子简介及其著名思想言论,分析总结其核心思想主张

通过展示庄子简介,分析其对于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通过展示韩非子、墨子简介,了解其主要思想主张 第三环节 思考那时今日

1)、从上述各流派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儒道法墨四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及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通过情景探讨,用儒道法墨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古为今用。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发展的,有哪些是要去除的糟粕?

4、总结与升华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作业

任选一现实问题,分别用儒道法墨四家思想进行解决,并指出最佳方案。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知道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各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及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但在情景探讨时,学生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应将各派思想进一步分析后加以引导。

第三篇: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答案:C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识图能力。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答案:C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宣扬自己学派的观点。答案:D 4.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答案:A 5.(2012·临沂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民安”高于“领导安”,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选项中的其他三位都没有明确提出类似主张。答案:B 6.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答案:C 7.观察右图,图中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A.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曾强调民心向背对治国的作用 答案:D 8.(2012·厦门高二检测)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先对鳏、寡、独、孤四种人施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答案:C 9.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D.他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及伦理观,使之更加系统完善,因而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答案:C 10.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都突出了“和谐”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下列主张与这一主题相符的是()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1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谁的言论()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荀子主张“人之性恶”。A项主张性相近;B项主张“性本善”;D项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答案:C 12.道家“无为”思想的本质是()A.积极无为 B.消极无为 C.礼法并用 D.博采众家之长

解析: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于“无为而治”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其在具体条件下的作用。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答案:A 13.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的这种思想()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②与当今“以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④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④。封建社会中,君权至高无上,法律不可能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韩非子的“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基础之上的。答案:C 14.(2012·广州高二检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A.主张重赏 B.主张以德服人 C.主张“法治” D.主张选用贤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把握材料大意是解题关键。材料强调用“罚”和“刑”使群臣顺从,体现了“法治”思想。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6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6分)(3)上述哪种主张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6分)(4)上述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6分)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符合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

16.(2012·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6分)(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6分)(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题,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题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

第四篇: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它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形成和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起着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的地位非比寻常。

根据课标要求和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忆复述所学有关内容,结合有关史料,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锻炼“论从史出”,解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深入认识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灿烂辉煌,并汲取精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派代表的思想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教法

有了清晰的目标,明确的重难点,再看学生的实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通过初中及语文课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比较生疏,此外,高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四、教学设计与过程。

《新课导入》

采用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导入,介绍孔子世界地位,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疑问:孔子有什么价值,让这些精英政要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起到设疑、激趣,点题功效。

《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师生共同完成“什么是百家,什么又是百家争鸣”教师对学生观点作出评价。

接着教师设置疑问“是什么原因铸就了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过度到百家争鸣出现原因的学习。在这部分学习中,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提问:“为什么放羊娃会有如此想法”以此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环节

二、召开一个“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模拟场景,请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理解各位角色,阐述观点。形成表格,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在了解了这些人物的观点后,再回过头来重点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进入环节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其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设置情境,解读孔子的思想观。展示三孔图片;播放百家讲坛视频之易中天“我读经典”孔子的仁、礼。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步骤二:比较分析孟子、荀子与孔子的观点的异同,生成认识:儒家学说的形成,是各位思想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步骤三:通过几幅图片:孔子在中国,孔子在世界,由学生得出认识: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最后,课堂小结:

播放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歌“永恒”,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景导入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景导入教学设计

安徽

朱轶材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然后读一则新闻报道:光明网2009年9月28日讯:昨日,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儒学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对世界儒学的弘扬与发展等主题展开精彩演讲。中国孔子基金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分别荣获首届“孔子文化奖”;同时,还对3位外国人士授予“孔子教育奖”。

另据百度百科记载: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9年8月,已在世界八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其实早在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就发表宣言,其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各位同学,请你们思考: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言论,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会在哪些方面触动我们的心灵呢?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着怎样的文化价值?为什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孔子文化节和世界儒学大会还有孔子学院都在生机勃勃的呈现? 让我们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去追寻2500多年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领略先贤思想的博大精深吧。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与探究这些问题。【设计感言】 有人说,一切都可能老去,只有思想可以永远鲜活。本课的导入从当今的国学热、儒学热导入,抓住《百家争鸣》一课“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核心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让课堂内外知识浑然一体,由今入古,层层连接、层层递进。一般说来,一堂好的课总是“课魂”起始于导入,阐释于过程,升华于总结。把教学要旨蕴涵在导入中,让学生开门见山的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就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力,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世界价值,对展开本课教学起到了提举纲领、前后呼应的作用。

下载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