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1:3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比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史料研析和问题探究,学习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其思想的深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了解,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等,激发了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对高中历史必修

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历史学习的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思想史的学习方法与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有所不同,本课为必修三思想史的第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2、难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不同与相通之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思想给了人最基本的尊严;思想赋予了一个民族独立的精神;思想是人类最自由的精灵。在春秋战国这个中国历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马尔克林斯基说:“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领略思想碰撞后的魅力。

活动2【讲授】

(一)剧变:社会的失序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和各种礼乐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2)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3)文化: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教育和学术由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出现了“诸子百家”。“诸”与“百”都是约数,是说数量多。“子”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家”指他所代表的学术流派或者思想流派。“诸子” “百家”指出现了许多学者、形成了诸多学派。主要派别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人才基础:“士”阶层的崛起

“士”在西周时是最低等的贵族(贵族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下面是平民),在春秋战国的变革中,逐渐摆脱了旧制度的束缚,成为独立而自由的知识分子。由于各国争霸竞争激烈,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来自士阶层。比如: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延请天下贤士,燕国遂人才济济,逐渐成为一个强国。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对社会和学术问题提出自己一套看法,著书立说互相辩驳,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原有的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已经被破坏殆尽,“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一个 “失序”的时代。

活动3【讲授】

(二)争鸣:如何重建社会秩序? 评论(0)

面对社会严重的失序状态,学者们思考的中心问题,“百家争鸣”的焦点,就是:如何才能使这混乱的世界从无序到有序即如何重建社会秩序?什么是理想社会?这种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是什么?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极力否定对方的主张,相互辩驳。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1、分组:学生分为四组,明确学习任务——探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相应观点。

2、小组学习:研读史料,进行问题探究。(学法指导:①为了更好地理解,请大声朗读诸子名言;②小组学习流程:组内分工-自主学习-讨论-记录整理-确定小组发言代表。)

3、交流与总结。儒家:仁爱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孔子认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3》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孔子认为如果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4·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12·22》

孔子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包括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周礼建立在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基础之上,它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严格的秩序。统治者应该以德治民,通过道德感化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此外,还要用礼规范社会,老百姓应该满怀仁爱之心。孔子推崇以德和礼治民的仁爱社会。【问题探究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那么应该爱哪些人?据此,“仁”具有哪些内涵?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弟:通“悌”,敬爱兄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13·2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6》

①爱父母兄弟:重视血缘纽带的亲属关系。(受到宗法制和周礼的影响。)(人的性情的善根善因就是“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17·2》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所有感情中,儿子爱父亲,弟弟爱哥哥,这种血缘之爱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是人的真性情。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它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感情从内向外层层推广。)

②爱大众: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和博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5·24》对人的平等、亲切和尊重)③爱自己: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自己,塑造个体伟大人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教无类”“杀身以成仁”

孔子理想的仁爱社会既可以救世济民又能实现自我。

【问题探究三:研读史料,针对孟子和荀子的主张完成表格。】 材料1:

孟子曰:“仁,人心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就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情不自禁要伸手救援。)材料2: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 代表人物

依据(人性论)主要观点 孟子 性善论

用仁政扩充人的仁义礼智:强调内在的仁 荀子 性恶论

用礼来节制人欲(辅以法):强调外在的礼

儒家思想的形成简要归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礼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墨家:兼爱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墨子认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 材料1 “天下兼相爱则治” 《墨子·兼爱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下》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1,墨家的兼爱跟儒家的仁爱有什么不同? 材料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11》

墨子提倡的兼爱是爱别人要向爱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普遍的爱。孔子的仁爱是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结构。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

【问题探究三】在墨子看来,为什么要爱别人? 材料3 “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

你给我桃子,我回给你李子。正因为爱了别人,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才要兼爱。可见这种兼爱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的。“交相利”基础上的“兼相爱”。

墨子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农民出身。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但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批评儒家的礼乐制度是耗费财富,反对厚葬,提倡节约。墨子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尚贤”,统治者应该任人唯贤。墨家是继儒家之后较早出现的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战国时期的显学,“非儒即墨”,在当时影响很大。

道家:无为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老子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材料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老子主张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材料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

世界的本原是“道”,面对当时崩溃的社会秩序,人应该效法天道,归复自然。人的本性就是最自然最朴素的东西,人应该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保持最原始最自然的心。老子追求的社会秩序,是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安宁,和宇宙、和他人都保持和谐。

【问题探究三:《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子为什么感到快乐?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材料3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子打破了物我、生死的界限,身心获得了绝对自由,精神超脱后得到快乐。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名和利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束缚,只会损害人的本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就要超越一切价值标准,打破生死、大小、贵贱、荣辱等一切界限,所谓“齐万物一生死”。

法家:法治的社会

【问题探究一:法家与儒、墨、道三家在历史观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1 儒、墨、道都是借助古代权威支持自己的理论,“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孟子更要胜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4页。材料2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五蠡》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蠡》 儒、墨、道都认为所处的时代是一种退步,但法家的历史观是一个例外,韩非说“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历史是进步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应该改进自己的做法:“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问题探究二:什么是法家的理想社会?】

材料3 “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以法治国,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但是这跟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是不一样的,此法维护的是君王的统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强调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韩非还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法”:指君主制定的社会规则;“术”:指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势”:指君主手中的权势、权威),形成了一套更加全面的法治理论。简而言之,法家希望建成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按照法令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即法治的社会。

活动4【讲授】

(三)共鸣:思想的交融

评论(0)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失序,诸子各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方案。儒家追求的仁爱社会,墨家——兼爱的社会,道家——无为的社会,法家——法治的社会。【思考一】你认为当时的君主会采纳哪一派的观点?

虽然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但是后来秦朝的很快灭亡也说明,要想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仅靠法家的手段是不够的。儒家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吸取其他学派的精神。后来的历史证明,儒、道、法三家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他们互相补充,才塑造了中国古代比较有效的社会秩序。思想在融合与更新中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思考二】韩非子的以下观点分别是受到了哪些思想家的影响?这体现了“百家争鸣”的什么特点?

材料1 韩非子认为“君无为,法无不为”,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王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事情却都办了。

材料2 韩非子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所以要用强制性的“法”规范社会。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看来,君王 “无为而治”,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无为思想精髓的人之一,此思想的根源来自于老子。韩非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这是师承荀子的“性恶论”,他放弃了荀子的“礼”,直接倡导严刑峻法。这是思想上的延续与伸展。诸子百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看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互诘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但这只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方面。各家还有交融和共鸣的一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各不一致,如同水火不容,但是往往又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思考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先秦诸子留给我们哪些精神遗产?请谈谈你的感想或者认识。诸子的思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如,墨家的平等、互利、博爱;道家的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正义、自强等等。

我们知道,儒、墨、道、法各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面对变局,都希望重建理想的社会秩序,只是准则不同,方法各异。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能被我们认同,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挽救社会,以图天下大治。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诸子百家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活动5【讲授】结语 评论(0)

老师希望你们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时代的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第二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识记层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作为思想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引出下面三节课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课主要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有简单的了解,但是仅停留在表面,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但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铺垫,对一定时期的思想史由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活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因为本课涉及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不易理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史料呈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提高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展示,图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学会分析图片的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理解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资料呈现、对比学习,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学会分析史料、比较的学习方法

通过情景探讨,用各派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感受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学会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哲学定律。

通过对我国古代先哲思想的学习,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 难点:儒道法墨四大派别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六、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史料、图片展示、比较探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一、探源百家争鸣;

二、感受争鸣盛况;

三、思考那时今日,分别学习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2、导入新课

以现实现象导入,通过现实中对儒家及其他各派思想的关注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教学过程组织 第一环节 探源百家争鸣

1)、通过展示“诸子百家”的图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得出“百家”、“争鸣”的含义 2)、通过展示西周井田制和春秋战国铁犁的图片,分析井田制的瓦解与铁犁牛耕的出现,得出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通过展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图片,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得出政治原因,即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通过讲述窃符救赵的故事,讲解其中的人物身份,理解“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通过展示“孔子讲学图”的图片,分析当时的学术环境、受教育情况,得出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原因 第二环节 感受争鸣盛况

1)、通过展示孔子生平、关于教育的思想名言、著作、关于“礼”、为政方面的著名论断,总结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

通过将孟子、荀子与孔子对比,学习孟子、荀子的思想,从而感受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展示老子简介及其著名思想言论,分析总结其核心思想主张

通过展示庄子简介,分析其对于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通过展示韩非子、墨子简介,了解其主要思想主张 第三环节 思考那时今日

1)、从上述各流派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儒道法墨四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及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通过情景探讨,用儒道法墨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古为今用。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发展的,有哪些是要去除的糟粕?

4、总结与升华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作业

任选一现实问题,分别用儒道法墨四家思想进行解决,并指出最佳方案。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知道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各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及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但在情景探讨时,学生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应将各派思想进一步分析后加以引导。

第三篇: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它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形成和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起着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的地位非比寻常。

根据课标要求和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忆复述所学有关内容,结合有关史料,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锻炼“论从史出”,解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深入认识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灿烂辉煌,并汲取精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派代表的思想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教法

有了清晰的目标,明确的重难点,再看学生的实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通过初中及语文课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比较生疏,此外,高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四、教学设计与过程。

《新课导入》

采用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导入,介绍孔子世界地位,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疑问:孔子有什么价值,让这些精英政要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起到设疑、激趣,点题功效。

《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师生共同完成“什么是百家,什么又是百家争鸣”教师对学生观点作出评价。

接着教师设置疑问“是什么原因铸就了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过度到百家争鸣出现原因的学习。在这部分学习中,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提问:“为什么放羊娃会有如此想法”以此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环节

二、召开一个“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模拟场景,请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理解各位角色,阐述观点。形成表格,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在了解了这些人物的观点后,再回过头来重点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进入环节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其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设置情境,解读孔子的思想观。展示三孔图片;播放百家讲坛视频之易中天“我读经典”孔子的仁、礼。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步骤二:比较分析孟子、荀子与孔子的观点的异同,生成认识:儒家学说的形成,是各位思想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步骤三:通过几幅图片:孔子在中国,孔子在世界,由学生得出认识: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最后,课堂小结:

播放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歌“永恒”,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答案:C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识图能力。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答案:C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宣扬自己学派的观点。答案:D 4.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答案:A 5.(2012·临沂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民安”高于“领导安”,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选项中的其他三位都没有明确提出类似主张。答案:B 6.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答案:C 7.观察右图,图中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A.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曾强调民心向背对治国的作用 答案:D 8.(2012·厦门高二检测)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先对鳏、寡、独、孤四种人施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答案:C 9.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D.他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及伦理观,使之更加系统完善,因而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答案:C 10.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都突出了“和谐”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下列主张与这一主题相符的是()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1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谁的言论()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荀子主张“人之性恶”。A项主张性相近;B项主张“性本善”;D项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答案:C 12.道家“无为”思想的本质是()A.积极无为 B.消极无为 C.礼法并用 D.博采众家之长

解析: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于“无为而治”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其在具体条件下的作用。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答案:A 13.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的这种思想()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②与当今“以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④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④。封建社会中,君权至高无上,法律不可能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韩非子的“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基础之上的。答案:C 14.(2012·广州高二检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A.主张重赏 B.主张以德服人 C.主张“法治” D.主张选用贤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把握材料大意是解题关键。材料强调用“罚”和“刑”使群臣顺从,体现了“法治”思想。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6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6分)(3)上述哪种主张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6分)(4)上述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6分)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符合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

16.(2012·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6分)(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6分)(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题,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题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

第五篇: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www.5y

kj.co

m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九、板书设计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二、预习内容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

”为核心;“

”,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二)、道家和法家

.道家

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张“

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3.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4.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具体原因

①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3.影响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动。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精讲点拨

时期

人物

主张

贡献

儒家

春秋

孔子

(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

孟子

荀子

(1)

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主张“性本善”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

观点。主张“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XX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子

2.(山东临沂一中)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

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3.(山东师大附中)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

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4.(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

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6.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课后练习与提高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材料五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法”,强调“法”对国家的重要性。故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

2.【解析】孔子希望恢复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答案】c

3.【解析】甲生主张以德教化,可见是儒家思想;乙生主张对违纪行为严格惩罚,可见是法家思想;丙生主张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可见是道家思想。【答案】A

4.【解析】B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答案】A

www.5y

kj.co

m

下载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