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时间:2019-05-13 16: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

【课标导学】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览】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和学法探索】“问题探究法和学案导学法相结合”

【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篇】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孔子小档案

年代:

出生地:

地位:

编著:

(二)、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表现: ①经济上: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衰微,诸侯争霸,制、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三)、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1)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和“”。①“仁”,即“仁者爱人”:

内容:

a.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b.理解和______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人与人之间)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________”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即“克已复礼”:

实质: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___________制度。(即周礼)

实现途径:________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____________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_____”。

评价:

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______的一面。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制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礼”的体现。

(2)提倡

含义: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2、哲学思想:对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态度上,主张

④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四)、影响(孔子思想及孔子):

(1)在当时:。

(2)对后世:之后经过形成完整的_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

(3)对世界: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具有重要影响。

(4)孔子被尊崇为__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老聃简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此书又称《》,总计约5000字,是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二)、老子的学说:

1、哲学思想:

(1)道:

①“_ 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__,_”的思想,剔除了“”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的两面,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以。

此外,主张小国寡民、愚民政策,有消极影响。

(三)、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__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双基巩固篇】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B.(1)(3)(4)C.(2)(3)(4)D.(1)(2)

2、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利于其统治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B.“忠恕”之道C.“守静”D.“天法道,道法自然”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思想”

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二篇:高二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教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教案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 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 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 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 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 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 出“仁”的学说的?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 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 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XX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 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XX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 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 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 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 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 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 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

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出现时期: 2. 出现背景: 3. 主要学派:

4. 争论(三方面)问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活时代: 2. 孔子思想产生背景: 3. 孔子的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2)自然观:(3)教育思想: 4. 孔子的重大贡献:(1)思想上:(2)教育上:(3)典籍上: 5.孔子思想载体: 6.孟子及其主张(1)生活时代:(2)道德规范:(3)政治思想:(4)民本思想: 7.荀子及其思想(1)生活时代:(2)自然观:(3)道德观:

自主落实

(三)老庄之学 1. 所属学派: 2. 思想特点: 3. 思想影响: 4. 老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辩证法思想:(4)思想局限:(5)思想载体: 5. 庄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思想载体:

(四)法家思想

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 2. 法家思想核心: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法家思想实践者(改革者)

(1)李悝变法(诸侯国?内容?)

(2)商鞅变法(诸侯国?内容?影响?)

5. 法家思想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思想主张?)

(五)墨家的主张 1. 创始人: 2. 优良作风: 3. 思想主张:

4. 墨子的两大重要贡献(1)认识论:

(2)逻辑学: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的是什么学派?

3.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什么学派?

4.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向上,进取自信风貌的是哪些学派?

5.反映小生产者(平民)愿望的是什么学派?

6.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何地位吗?为什么?

7.你认为在战国时期最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应该是什么学派?为什么?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9.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与该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汉代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落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朝代: 2.背景: 3.过程(1)焚书:(2)坑儒: 4.影响(评价):

(二)罢黜百家 1.时期: 2.背景:

3.确立(汉武帝的措施):

4.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三)太学(中央长安)的出现 1.时期: 2.性质:

3.影响(评价):

4.太学生的参政意识(1)表现(2)原因(3)影响

4.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开始时期: 2.考试内容: 3.影响

(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秦朝时儒学的命运如何?表现何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西汉时儒学地位怎样?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秦朝和西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手段有何区别?对儒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相同的实质是什么?相同的根本目的何在?

5.古代思想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6.回忆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早期:

(2)汉武帝开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2)魏晋时期: 2儒学复兴运动(1)唐朝中后期 韩愈: 李翱:(2)北宋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2.北宋五子的主张及贡献(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3)二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时期: 2.理学体系(1)理气论:(2)修养论:(3)社会政治论: 3.理学经典: 4.地位: 5.影响: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 2.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3.心学创立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有那些显著特点?

2.宋明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同:(1)思想主张:

(2)目的:

(3)地位和影响:

异:(1)宇宙观:

(2)道德观:

关系:

5.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时代: 2.思想主张:

3.治学主张: 4.主要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2)经济思想:(3)治学思想: 4.思想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治学思想:

(2)政治思想: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 4.地位: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4.思想评价:(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合作探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背景、原因)是什么?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5.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何关系? 6.列举中国古代三个思想活跃时期。

7.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4)宋朝:(5)明朝:(6)明末清初:

8.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变迁的?(1)春秋战国时期:(2)秦朝:

(3)西汉汉武帝时期:(4)东汉末年开始:(5)北宋:(6)明朝:(7)明末清初:

第四篇: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必修(III)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学生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1-9-1】设计人:宋小敏【学案编号:①】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

1、历史定位:孔子是时期的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内容是“”和“”;提倡“”,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对鬼神_____,把探讨和解决___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主张:“”;教育方法上,主张:“”; 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还主张要把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

3、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逐渐形成完整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也被推崇为 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历史定位:本原的哲学家。

2、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思想,摈除了“”的绝对权威。

只要能就可以.(2)政治思想: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3、历史影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 页,共 4 页 ②辩证法: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预习自测]

1.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孔子是“至圣先师”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

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

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8.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思想;

【合作探究】

一、为什么教材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

1.礼,即周礼。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之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在后世又被尊为“圣人”?

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现在党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决定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请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一下二者有何区别.(角度:社会前提、内容、作用)

四、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对比孔子和老子的异同。

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

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能力提升】

1.(2005上海2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想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0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荀子

3.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A.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B.性相近,习相远也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2003年底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时代开始,欧洲就承认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下列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仁”学的提出 B.宣扬“吾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C.主张“为政以德” D.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5.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6.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8.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9.《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10.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诲人不倦

11.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择优而教

12.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国大夫季氏使用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被孔子看到,感叹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三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者焦土断垣,急切的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却只字未提。

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五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

(3)材料五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3分)

第五篇: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编写:高二历史组使用时间2013班级姓名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注意事项: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科班探究题不做。【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问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预习学案】

一、孔子1.简介:___时期鲁国人,著名的____家、政治理论家和___家,__ _学派创始人.2.思想内容 核心思想:(1)“_____”和“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仁”——“仁者爱人 ”①反对____________和任意______________.②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___.③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_____”之道,要求做到“,”

(3)“礼”——“克己复礼”

①实质:西周的_______________制度,维护奴隶制.②实现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按

照_____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政

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政治主张:“德”——“”

爱惜民力。实行“礼”治的同时,逐步_________。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思想:

①教学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学习方法:学与思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

等.3.地位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变革时代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步形成完整的_______ _ 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二、老子1.简介:______时期楚国人,思想家,_____学派创始人.2.《_______》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他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理想:向往“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始社会。4.地位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链接】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合作探究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2.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天法道,道法自然”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答案要点:【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和老子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 (1......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4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结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与老子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此为基本框架......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

    《孔子与老子》优秀说课稿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