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5篇

时间:2019-05-15 00: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第一篇:《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与知识整合】

一、孔子:

1.历史定位:孔子是 时期的 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内容是“ ”和“ ”;提倡“ ”,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对鬼神 ____,把探讨和解决 放在优先位置。(3)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主张:“ ”; 教育方法上,主张:“ ”;

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还主张要把 结合起来。

3、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逐渐形成完整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3)孔子也被推崇为 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历史定位: 时期的重要思想家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

“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思想,摈除了“ ”的绝对权威。包含着丰富的 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 的两个方面。

/ 9

(2)政治思想:倡导“ ”,以“无事取天下”。3.历史影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 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突破】

一.分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当时能否被统治者接受?我们应如何分析其出发点? 1.进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的根本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教材上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 1.礼,即周礼。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之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为什么会由凡入圣?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 1.孔子由凡入圣的原因: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评价:

消极:保守、落后; 积极:科学、进步。

孔子的仁政、重民思想以及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教育 四.如何看待老子的”道”?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2.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思想.

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 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1.它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要任何条件

2.它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循环回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在转变中不断向前发展更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课一练】

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下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香港孔教学院悬挂 的《孔子游历图》

新加坡中学教材里 的《孔子行教图》

加拿大多伦多 的孔子铜像

我国邮票中的任 鲁国司寇的孔子形象

/ 9

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A.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7.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8.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9.孔子认为“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A.爱人 B 忠恕 C 仁政 D 克己复礼 10.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A.礼貌 B 礼器 C 法律 D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 9

11.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 C 未知生,焉知死 D 有教无类 12.下列对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正确的是()A.没有必要尊敬老师 B.对老师不要客气

C.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D.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必谦让于老师 1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独立思考 D.学思结合 15.《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16.“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7.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 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

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18.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

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 9

19.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盛极一时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其思想经过发扬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20.“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21.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 B.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C.有教无类 D.诲人不倦 22.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24.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择优而教 25.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 司马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前5分钟反馈】

1.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周公 2.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 9

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

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 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 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

A.辩证法思想 B.“道”的基本概念 C.“无为”政治主张 D.“以弱胜强”的观点 6.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思想;

7.《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A.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 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 D. 以柔克刚的思想 8.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都否认天命论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都强调贵贱有序 9.关于老子思想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道”是抽象的,“道”派生了人间万物 B.“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C.矛盾的对立双方,无需条件,就可以转化 D.“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上言论反映的思

/ 9

想是

A. 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 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 9

参考答案

【一课一练】

1---5 ACBDC

6—10 ABBAD

11—15 ACADD

16---20 BDCCD 21---25 CDDBA 【课前5分钟反馈】 26—30 CBABB 31---35 DACDB

/ 9

第二篇: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编写:高二历史组使用时间2013班级姓名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注意事项: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科班探究题不做。【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问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预习学案】

一、孔子1.简介:___时期鲁国人,著名的____家、政治理论家和___家,__ _学派创始人.2.思想内容 核心思想:(1)“_____”和“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仁”——“仁者爱人 ”①反对____________和任意______________.②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___.③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_____”之道,要求做到“,”

(3)“礼”——“克己复礼”

①实质:西周的_______________制度,维护奴隶制.②实现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按

照_____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政

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政治主张:“德”——“”

爱惜民力。实行“礼”治的同时,逐步_________。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思想:

①教学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学习方法:学与思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

等.3.地位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变革时代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步形成完整的_______ _ 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二、老子1.简介:______时期楚国人,思想家,_____学派创始人.2.《_______》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他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理想:向往“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始社会。4.地位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链接】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合作探究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2.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天法道,道法自然”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答案要点:【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第三篇: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必修(III)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学生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1-9-1】设计人:宋小敏【学案编号:①】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

1、历史定位:孔子是时期的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内容是“”和“”;提倡“”,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对鬼神_____,把探讨和解决___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主张:“”;教育方法上,主张:“”; 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还主张要把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

3、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逐渐形成完整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也被推崇为 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历史定位:本原的哲学家。

2、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思想,摈除了“”的绝对权威。

只要能就可以.(2)政治思想: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3、历史影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 页,共 4 页 ②辩证法: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预习自测]

1.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孔子是“至圣先师”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

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

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8.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思想;

【合作探究】

一、为什么教材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

1.礼,即周礼。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之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在后世又被尊为“圣人”?

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现在党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决定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请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一下二者有何区别.(角度:社会前提、内容、作用)

四、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对比孔子和老子的异同。

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

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能力提升】

1.(2005上海2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想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0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荀子

3.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A.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B.性相近,习相远也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2003年底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时代开始,欧洲就承认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下列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仁”学的提出 B.宣扬“吾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C.主张“为政以德” D.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5.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6.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8.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9.《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10.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诲人不倦

11.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择优而教

12.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国大夫季氏使用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被孔子看到,感叹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三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者焦土断垣,急切的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却只字未提。

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五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

(3)材料五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3分)

第四篇:《孔子和老子》合作探究型教案

《孔子和老子》合作探究型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

(2)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

(3)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 1.重点

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2.难点

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播放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录像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新课学习]

[板书]第1课 孔子和老子 [板书]

一、孔子及其思想

[板书]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 8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教师讲解]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引导提问]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

[引导提问]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教师归纳]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学生回答]《论语》

[过渡]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板书]

(二)孔子的思想

[板书]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 8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二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展示课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引导提问]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仁,指仁爱,关爱别人。

[引导提问]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学生回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引导提问]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 [学生回答]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引导提问]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过渡]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展示课件]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引导提问]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引导提问] “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板书]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 8

[展示课件]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引导提问]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引导提问]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学生回答]“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引导提问]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板书]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教师讲解]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板书]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展示课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

/ 8

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引导提问]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过渡]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板书]

二、老子及其思想

[教师讲解]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过渡]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板书]

(一)老子其人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师生互动]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

[引导提问]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

/ 8

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自主学习]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展示课件]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治大国若烹小鲜。[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板书]

1、“道”的哲学概念 [板书]

2、辩证法思想

[板书]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引导提问]道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引导提问]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 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

/ 8

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板书设计】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4、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的思想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 8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8

第五篇:孔子与老子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则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中占重要地位理应作为重点。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节课通过大量展示学生较熟悉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而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与现实。

我所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曾经做过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68%的人更愿意接受传统授课方式,43% 的人认为老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因此教学中我有意调整思路既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炼有效信息。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些材料,能较容易的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基本能掌握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感悟两位智者的风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史,学会学史,学以致用。看来以后在选材方面要特有针对性,难易适度,使学生敢放手去做、有能力做,这样孩子们就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能主动去做。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手段。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史,学会学史,学以致用。

另外,教材P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则认为,道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不敢苟同,原文中的“无知无欲”我们可以理解为“使人民没有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有什么不好吗?要说后世有人利用此思想误导民众,那也绝非老子思想的本意,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学生反思

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我是怎么学的?

我还有什么地方有待提高?

请用笔写下来,这就是你的收获!

下载《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与老子》知识梳理型导学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

    《孔子与老子》优秀说课稿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课标导学】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难点预览】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1._______年,________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2.明太祖及明成祖执政期间,通过废除_______、创_......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课题:孔子与老子 二、课时:1 三、教材 1、教材版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章节:第一单元第1课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介绍......

    孔子拜师导学案文档 (55)

    第17课《孔子拜师》导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温馨寄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4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孔子与老子的为政思想比较

    孔子与老子为政思想的比较 刘启涵 (2016011406自动化系) 摘要:儒道两家思想,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衍生出了灿灿数千年的华夏封建政治文明。而其思想源泉孔子、老子二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