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讲授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陶朱公)等。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2)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合作探究】1: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和条件: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合作探究】2: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合作探究】3: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合作探究】4:北宋交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交子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
A、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B、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徽商: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安徽绩溪湖里村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以家乡的文物景观现身说法)
晋商: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 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6:引用《木兰辞》中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提问: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买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木兰能在短时间内把东西买齐,说明了什么?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政府的行政管理。集市地处交通便利之处。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古代大都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合作探究】7:阅读课本P13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和历史地图册P17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问:观察下图,说一说北宋东京城和唐代长安城相比较,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方面有什么变化? 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分布范围在逐步扩大。商业活动方面: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合作探究】8: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2)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4)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1)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合作探究】9:影响商业发展有哪些因素?
(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4)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5)人民的辛勤劳动
【合作探究】10:政府对商业实施怎样的管理?(1)商周: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汉:城市设“市”,政府设专职官员对市进行管理,市区与住宅区分开,市的活动有时间限制。(4)东晋南朝:商业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5)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合作探究】11:隋唐时期商业概况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合作探究】12:宋元时期商业概况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练习巩固】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5、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B、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高中历史《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蓝山二中2014年高中历史《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
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维的能力;通过欣赏名画、历史小短剧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中凸现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正地认识商业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帮助学生树立“诚实经营,信誉为本”经商观。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课的特点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比较和归纳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讲述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课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导与练的知识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商人的活动、城市和市的发展、商路和政府对商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就出现了。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2)商业的艰难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5、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要繁荣,政府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本目内容上主要提出两个思路,一是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网络中,镇居于市场层级的第二级。居于镇之上的区域中心市场是府、州、县城,镇宛若卫星城镇环绕周围,并通过府、州、县城将经济触角向外伸展。居于镇之下的则是圩、集、场、店等广大的农村初级市场,它们为市镇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养分和宽阔的市场空间。反过来,镇扮演着沟通城乡关系的重要角色。这种沟通上下级市场的角色定位,毫无疑问刺激了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原本开放的市镇更加开放,亦使得镇作为区域经济第二级中心市场的地位不可取代。到南宋时,各地镇市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征。镇既是农村中心市场,也是联结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主要纽带。而且,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地。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小结:
(知识框架“发展阶段”中,原始社会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表现书本并未提及,但为了历史线索的连贯性,稍作补充。)【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一、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第三篇: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深化·拓展】
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提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
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有何规律? 提示: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深化·拓展】 1.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原因是什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
第四篇:高中历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原因: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的发现——考古发现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今浙江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用碳-14法测定,该文化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属于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民间传说
※神农氏是我国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又称炎帝、是当时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部落首领之一。
(4)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3经常迁徙(5)特点:略
44556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小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五篇: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深化·拓展】
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提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有何规律? 提示: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深化·拓展】 1.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原因是什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