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敏霞——儿童特殊教育个案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学前122班论文 开题报告
特殊儿童教育————
个案分析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122班 姓名:甘敏霞
学号:201214401233
指导教师: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背景)
在现在的幼儿园有许多的特殊幼儿,或残疾或有智力问题或有多动症,自闭症.......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或智力上的问题使得他们与正常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幼儿园的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面对这些幼儿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面对这些儿童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懂得一些正规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这些特殊幼儿的教育问题。在我身边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患有轻微的智力障碍,她表现出了一些与正常孩子不同的行为,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去观察研究她的心理、身体、以及社会认知等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特殊儿童也是幼儿园的一分子,但是他们的问题在幼儿园中普遍没有得到解决,幼儿教师不懂得与这些儿童的相处,更加不懂得应该如何去教育他们,因此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来说在幼儿,幼儿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保育者,很少老师在面对这些儿童时可以做到保教合一,我们幼儿教师却不能光用对待正常幼儿的方法去对待他们,所以幼儿教师有必要懂得一些有关特殊儿童的教育的方法,并能与家长有良好的合作,尽可能地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我希望以后我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职业以后能从这个儿童的身上得到一些启发,可以懂得一些与其他特殊儿童的相处之道甚至能懂得应该怎样去教育他们这些特殊儿童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特别,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不同。特殊:1不同一般;不平常的:特殊性,情况特殊。2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3特别。出自:晋夏侯湛《芙蓉赋》:“固陂池之丽观,尊终世之特殊。”
“特 殊 儿 童 指 由 于 某 些 生 理 的、心 理 的 或 社 会 的 障 碍,使 其 无 法 从 一 般 的 教 育 环境获 得 良
好的 适 应 与
学习效 果,而需 教 育
上的 特 殊 扶
助来 充 分
发展 其 潜 能的儿 童。”下面这些报社或研究都曾这样定义过特殊儿童。
黄肖 静.青少 年 增 权
研究 述 评
[J ].中国 青 年 政
治学 院 学
报, 2 00 7(3)陈树
强.增 权: 社会
工作 理 论 与
实践 的 新
视角 [ J].社会 学 研
究, 2 00 3(5)孙莹.社区
工作 —
核心 概
念和 基
础理 论
—核 心 概 念
—增 权
讲义 [ Z ].中国
青年 政
治学 院
孙立 亚
.社会 工
作导 论 [ M ].中国 财
政经 济 出版社 , 1 99 9 郭为 藩
.特殊 教
育名 词 汇
编[ M ].台 湾心 理 出
版社 , 1 98 38 各种心理学又从不同学派提出学前特殊儿童是“行为不当”(行为主义)、“认知缺陷”(认知主义)、“迷失自我 ”(人本主义)、“多元智力”(多元智能)产生的结果。
纵观以上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意思都是异于平常的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存在一些障碍的儿童。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指出,在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盲等特殊教育学校,这是中国成立后国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第一个重要法规。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做了有关学前特殊教育的研究。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雷江华出版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书。周逸君发表了一篇学前特殊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有效策略;张丽莉发表了一篇关注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特殊教育事业;廖红娅发表了一篇光宇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研究;有研究指出游戏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国外研究
最早对特殊教育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尝试的是欧美国家,德国在1861年,美国在1887年出现了为盲童举办的盲幼儿园。美国针对特殊儿童的政策也相对比较完善。蒙台梭利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观——教育治疗,蒙台梭利“教育治疗”理论的含蒙台梭利对普通精神病院的智障儿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教育治疗” 理论。1898 年,她在都灵会议上说:“我和我的同事们看法也不尽相同。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是她把医学和教育学相结合,扮演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她的原创就是“医疗教育学”。国外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的比中国要快,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一些适合我们自己的经验。
3相关研究小结
总结,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都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耐心去面对这些特殊儿童。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主要是观察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教育问题,记录她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并发现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可以解决她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了解她的教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著作进行研究,对特殊儿童有一定的了解,懂得一些他们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观察法:通过观察这个特殊儿童,记录她的一些行为习惯,知道他的一些现状,在日常生活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可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及发展,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乡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没有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所以对于未来乡村幼儿园的老师,这些研究还是挺有意义的,而且,在自己身边就有可以观察的对象,所以,我觉得可行性挺大的。每个特殊儿童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可能根据文献分析问题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结果不太准确,或由于自己的了解不到为IE人分析错误,但是我会多阅读多比较文献,确保论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江秀娜.社会排斥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教育——对X机构六名特殊儿童个案的分析[ J ]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09)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J ]吉林农业大学2011(07)
(3)王振洲.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概述[ J ]大学教育2012(06)
(4)黄永秀、赵斌.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启示[ J ]中国特殊教育2003(01)
(5)王彦堃.《特殊儿童学校适应评估量表》的编制[ D ]华东师范大学2013(04)
(6)郑瑞霞.吴岩.常小莉.浅谈蒙台梭利的特殊学前教育观——教育治疗[ J ]丝绸之路2012(03)
(7)刘云廷.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 J ]佳林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8)廖红娅.特殊儿童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0)(9)李芳.游戏与特殊教育[ M ]华中师范2004(05)
(10)邓猛、肖菲.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J ]中国特殊教育2009(06)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个案分析
请以班级中的自闭症儿童为个案,找出一名学生的5个生活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功能性评估。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邢映梅
因我所教班级是聋生班级,班内没有自闭症学生,所以无法按要求完成上述描述。但在我的班中似乎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他的一些表现似乎有些问题,不知是否符合此题的要求。
小霆是一个12岁的男孩子,在班内听力较好,进行简单对话交流没有问题。但是当他受到批评不高兴的时候,他会不断地重复老师说的话,双手紧紧握拳,有时情绪激动时会扯自己的头发或扣手指甲。有时在老师批评他后,他会去打班里比较弱的同学。有时还会有精神分裂的表现,说自己看到两个小人,一个是恶魔,一个是天使。恶魔叫他去做坏事,天使叫他做对的事,这两个小人就在他的头脑里打仗。
A(前事分析):
•(何时)在老师批评后。•(何地)学校
•(何人)自已、同学
•(怎样)受到老师批评,情绪变坏。
B(行为本身的描述):
• 不断地重复老师说的话,双手紧紧握拳。• 扯自己的头发或扣手指甲 • 打班里比较弱的同学。• 精神分裂的表现。
C(行为的结果):
• 强制性安抚:要求其承认自己发脾气是不对的,要对自己做错的行为承认错误。(导致屈服于老师,但是自身的脾气可能更加厉害)
• 设计性安抚:分散注意力,带着参与各项活动。等其情绪平复时,再来谈心。
因为本学生并不是自闭症学生,只是在行为中略带过分的行径。所以在对该生的指导时还是以讲理为主。
1、告诉该生不管是因为什么,有自我伤害行为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当伤害性行为出现时,即使后果没有特别严重,也要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
2、对于该生的各种情绪,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以便用心加以体会。当该生能明白教师批评他是为了他好以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也可以发展他们的沟通能力,使师生感情更亲密。
3、搞清楚该生发生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在他有所不适当的行为发生时,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们的异常情绪。
4、对于该生在情绪激动时的破坏性行为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要求该生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如果不能恢复原状的,要带领他做好善后工作,让该生了解破坏的后果是什么。
第三篇: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让孩子的心灵布满阳光
——帮扶教育的个案
四牌坊小学袁静
一、当今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可她们当中大多有未成年的子女,因为客观的原因不能将孩子带入就业地(身边)学习,从而使其成为留守儿童,于是,我们学校也就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经过走访交谈调查,我们得知这些留守儿童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以此监护为方式的比例比较大。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一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其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她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她人抚养的人监护,而以此监护为方式的比例较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针对此状况,现将我班一名留守儿童有关方面作以下简单的分析。
二、个案情况:
姓名:周燕
出生年月:2000年10月
年龄:10岁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现监护人:周燕的外婆
家庭住址:长江厂集资楼1单元7楼二号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周燕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其家由六口(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她和妹妹)三代组建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在本学期转入我班的第三周,其父母均外出务工(即:其父到陕北油田上务工,其母赴杭州
务工),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进城读书。由于她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周燕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她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她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她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她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她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
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她的不良的行为时她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周燕和她的家人,最后我得出周燕同学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对周燕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她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周燕同学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她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她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她觉得自己处处
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她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周燕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她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她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访联系卡、记录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周燕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她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她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
2、对她进行“三优”政策。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谈话法”、“主题班会法”“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她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通过讲解数学家小的时候的好多小故事来激发她学习的兴趣。
3、加强联系密度。针对周燕在校的一些情况,我及时和她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她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4、榜样陶冶法。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为了让孤独、自卑的周燕同学走出封闭的自我,平时在关心和爱护她的同时,还和她多交流。不光是老师和她的交流,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让留守儿童、单亲生等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活动。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同时,还要引导她主动地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及早融入集体中来。
五、个案教育的成果:
1、在品行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周燕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现在的周燕,已经变得开朗了,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学习方面:
本学期开学初刚转入的周燕同学,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现在能够主动地学习了,各科作业基本上能及时完成了,第一次月考测试中语文还考了95.5分,可以说,周燕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她在学习上的进步让我们师生都感到兴奋。
六、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周燕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的热点慰问体,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那么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她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另外,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认识,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有与其她学生完整的人格尊严,不是问题学生、弱智学生。不要歧视她们,而要给予她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学校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第四篇: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们 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
指导教师:陈健全 毛贵茂
一、个案情况: 姓名:李佳航 年龄:13岁 性别:男 民族:藏族
班级:2014级三班 现监护人:爷爷、奶奶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 该生是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
通过老师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他及他的家人,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李佳航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校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三、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班主任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访联系卡、记录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他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
2、对他进行“三优”政策。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谈话法”、“主题班会法”“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3、加强联系密度。针对李佳航同学在校的一些情况,老师及时和他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4、榜样陶冶法。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为了让孤独、自卑的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平时在关心和爱护他的同时,还和他多交流。不光是老师和他的交流,还有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让留守儿童、单亲生等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活动。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同时,还要引导他主动地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及早融入集体中来。
四、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李佳航同学的转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的热点慰问体,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那么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他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另外,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认识,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有与其他学生完整的人格尊严,不是问题学生、弱智学生。不要歧视他们,而要给予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学校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二
指导教师:陈雯
姓
名:刘意
班级:2015级二班 性别:女 族别:藏族 特殊情况:单亲子女
一、案例描述
刘意,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后,就变得沉默而内向,加上监护人母亲又外出打工,再次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刚进校见到她时,我看到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也很少说话,不喜欢交朋友。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 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我要体育课中重视这个孩子,让她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她一起玩,交流,让他树立信心。能坦诚的告诉老师心里话。并让班其他孩子一起和他玩,在我的动员下,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起游戏。通过在活动中,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想法,使她变得活跃了。重而树立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二)有的放矢
增强信心
为了让刘意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她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矛!
(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她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留守儿童具体案例之三
指导教师:杨凤伟
姓名:吴瑞 性别:男 族别:藏族 班级:2012级三班
吴瑞是班上老师学生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学生。爸爸去广东打工,妈妈在家务农,上有一个哥哥,不过表现和他没什么两样。妈妈虽然在家,但是无法管教他。小小年纪就敢和妈妈顶嘴、打架。他平时经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思想特别差。学习上更令老师头疼。他上课总是管不住自己,甚至要钻到桌子底下去做小动作。他平时作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而且速度较慢,总是拖拖拉拉,经常有不完成现象。课间的他特别淘气,总是像架战斗机一样横冲直撞,还要去惹是生非。老师批评他,马上认错。可事后,却忘得一干二净。
二、分析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缺乏监护人适当的约束和引导,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似乎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出务工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代养的特殊关系往往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流或者娇宠溺爱两个极端,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内向封闭、冷漠自卑、敏感逆反等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只会起消极作用。
第二,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教学管理方式的简单化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侧重在校时段,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一旦放学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便缺少约束和辅导。另外,由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学校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心病”等等。第三,社会监管不力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外在诱因。社会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对一些娱乐场所(尤其是网吧)不能有效管理,导致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其中。沙塘村委就开设有三个网吧了,镇上的网吧数量就不用多说了。在面对各级执法部门检查时,网吧尚能做到实名登记,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而在绝大多数的平时,网吧张贴的“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语却完全成了一种“花瓶”。这使得很多留守儿童把握不住自己,难以辨别和抵制社会诱惑,沉迷于网吧等不良场所而不能自拔。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1、加强法制管理。文体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游戏机室、网吧等进行时常清理,严格确保未成年人不得入内,清除给留守儿童造成精神污染的环境。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教师要充当好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呵护。具体建议如下:(1)对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要管好在校留守儿童,就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单靠学籍卡和义务教育卡两卡的档案远远不够,因此,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应积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2)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代养人座谈会。针对隔代抚养留守学生的祖辈知识贫乏,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教育的特点,定期召开代养人座谈会,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的代养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共同探讨科学监护孩子的方法,提高代养人教育孩子的水平。(3)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把对留守学生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中。(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制定班主任定期家访制度,特别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四、小结
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重视起来,三者合力,用心去关爱他们,只要把爱的春风吹送到他的心里,我相信他的心中一定会起“波澜”。用爱去温暖他们,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上网成瘾”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陈雯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五彩缤纷的花季,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家长心中的 “太阳”,教师眼里的“星星”。而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问题,越来越令老师和家长头疼。这股上网热潮的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分析,这种甚至已被列为“精神病”范围的网瘾困惑,需要我们去努力冲破。多次进入网吧,见到一张张充满稚气、呈现出一副憔悴的蜡黄面孔,看到那一个个悠悠然喷吐着串串烟圈的姿态,熟练地敲打着键盘在网上打打杀杀,偶而抬头显出不健康的少年老成。
这股上网热潮的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为何泡网青少年越来越多,越泡越久?青少年上网究竟在做什么?家长、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学生上网的问题?面对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当前学校、家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曾几何时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们上网时的安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漠视那些频频出现在网吧内的青少年了!
下面将介绍一个挽救网瘾青年的例子来同大家共同探讨。
九年级学生苏泽,学习成绩一般,在校期间基本遵守纪律。性格比较内向,腼腆,不善于语言表达,没有什么较好的朋友,上学放学基本独来独往。家庭经济状况接近小康,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均在外地工作。苏泽成为一名留守学生。
苏泽开始有旷课、逃课现象,班主任向他家家打电话却无人接听;上课时无精打采,成绩快速下降,脸色也显得苍白。直到两个多月前,苏泽的父亲回家,和老师见面交流后才有儿子的种种行为表现,通过家长多方查访,最后发现,苏泽不但迷上了网络游戏,还深深地堕入网游之中。
二、案例分析
综合苏泽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分析其迷上网络的原因主要有: 1.性格因素:
性格内向,腼腆,成绩不突出,没有特长,在同学中没有被老师重视;不善言辞,交友较少,既不愿意向人倾诉,又没有倾诉对象,这些是林某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青少年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需要在人面前表现自我,但是对于苏泽这样性格的学生来讲,在学校里,展示自己个性和聪明才智的空间就很小。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弥补了他在语言、性格方面的不足,为他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网络聊天上,他可以滔滔不绝、幽默机智;在游戏中,他可以通过高积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在网络中,他有了感情倾注的对象,他不再孤独,更感受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网络使他不能自拔。
2.环境因素:
留守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自制能力比较弱,辨别能力比较低。他们独立生活,脱离父母的监管,在没有家长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更容易放纵自己,成为网络的奴隶。苏泽正是在这种环境因素中成为迷失的青少年的。
三、个案处理 1.尊重、会谈和接纳 网瘾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才会求助于网络;性格内向的人也正是因为没有正常的心理交流才会在网络上向人倾诉。所以,对于苏泽这个个案,首先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找一位与林某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在良好的氛围下与林某进行交谈,从而理解苏泽的各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一定程度地满足他的需要。
2.教育引导
首先,端正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态度。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告诉孩子,电脑、网络虽然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要学会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电脑、网络是高级工具,不是高级玩具。其二,上网应尽量在家里,不去网吧。家长必须严格掌握孩子上网的时间,如果孩子难以自控,可以通过设置微机自动关闭、闹钟功能等来强迫孩子执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同时,教育孩子注意人际交往,回忆一下是否自从迷上电脑以后,就把父母、亲友、老师、同学等都给冷淡了。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就要提醒孩子注意。其三,家长和老师要主动地引导孩子上网,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平时孩子玩电脑或上网时间不宜过长,孩子一旦出现“网瘾”,必须立即与电脑阶段性隔离;家长还要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指导孩子一起从中获益,把孩子在网络上的注意力从有害的转向有益的。其四,教育孩子认清早恋的危害性,懂得正确对待学生时期的男女关系,甚至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与女孩子进行交谈,帮助他们摆脱早恋,把精力集在学习方面。
3.脱敏训练,转移注意
具体做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孩子进行团体成长训练,让他们在封闭环境中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人交流,转移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第二步进行家庭亲子互动,指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最终帮助孩子重塑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
当在苏泽想要上网的时候,老师、家长可以偕同其通过看书、打球、跑步、同音乐等其他活动取代原来的上网行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帮助林某戒除网瘾。
五、案例反思
苏泽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我们希望所有的留守孩子、网瘾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能拥有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陈健全 毛贵茂 杨凤伟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初二年级二班学生金正露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金正露同学有了一些了解:金正露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金正露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金正露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金正露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金正露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金正露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金正露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金正露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金正露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对策:
1、针对金正露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们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特别是生活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爱。我们还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金正露与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金正露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金正露交流。慢慢的,金正露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金正露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金正露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金正露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老师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金正露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金正露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他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现在,金正露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留守儿童情感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陈健全 毛贵茂 杨凤伟 陈雯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地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故事内容:
雷慧琳是初一年级的一名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在寝室里也总是闷闷不乐,甚至受到同寝室里同学的排挤。老师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找雷慧琳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雷慧琳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们只好找班干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雷慧琳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得不到同学的关心,于是她就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易于沉迷,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易于模仿,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教育策略:
一、学习上给她多一点鼓励
雷慧琳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我对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老师很着急,有时对她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她,但事与愿违。后来老师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情况,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她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她,表扬她,引导她,也许效果会好些。她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终于有一次她按时完成了,字也写的比较好。老师便抓住此机会在班上表扬她,并要求全班同学要学习她认真书写的态度。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学习有了信心,作业书写也越来越认真,老师对她说,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将来也许会成为一名书法家。她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笑容。
二、习惯上给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雷慧琳是住校生,我们的生活教师就像妈妈一样给她关爱和理解课余生活教师就走近她,轻言细语地和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细心地告诉她,做人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并教她应该怎样去自理。连洗澡、洗衣服、穿衣、做饭我都精心指导。经过老师的努力,她学会了许多自理的好习惯
三、生活上给她多一点关爱
雷慧琳的父亲每月给她60元的小菜钱。托邻居的叔叔代管。她平时身上根本没有零花钱,但她享受着国家的“两免一补”,享受着每天的营养餐。现在的她,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靥。
第五篇: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中二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1、教师可多观察,亲近、帮助他,并尽量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而适当帮助他逐步提高自控能力。
2、生活上加以关心,给他时间,在经医生确诊他并未患病的基础上,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多作正面引导,稳定其情绪,纠正其任性、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发现豪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使豪豪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豪豪的自信心。鉴于他特别渴望别人重视的特点,老师与他建立朋友的关系,与他聊天讲小秘密,了解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
5、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豪豪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及时与家长联系,带豪豪去医院对小便频急、近视现象作诊断。
2、与家长交流,建议家长有空多与豪豪H聊天,了解豪豪的内心世界与想法需要。
3、让家长及时把豪豪在家的表现情况反馈给老师。
4、让家长逐步理解并欣赏豪豪在绘画作品上的创意,发现他的优点。
5、在家中父母、老人教育要一致,不要溺爱。经常与豪豪交谈,让豪豪明白道理,多让豪豪外出与同龄伙伴玩,为豪豪提供交往的机会。
五、辅导效果
1、豪豪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
通过半学期的培养,他小便的次数逐渐减少,趋于正常,这与老师为其提供的宽松的心理环境直接有关。
2、从不会与人相处,到主动与同伴交往
与同伴交往对他来说有些困难,因为他已习惯了一个人独自玩。老师利用情景游戏“大家一起玩真快乐”让他在游戏中担任角色,身临其境,使他从中感受到和同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个人玩快乐。
现在豪豪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过渡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不断调整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