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甘信敏

时间:2019-05-12 05: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报告甘信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报告甘信敏》。

第一篇:读书报告甘信敏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甘信敏

我校一直在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幸借到孙云晓先生的这本《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读完后,感觉它不仅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就是对我自己做人处事帮助也很大。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些都是作者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近10年得出的结论。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可能成为一个初步的习惯。一种动作如果重复90天,则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本书通过生动活泼的个案、科学的分析,揭示了儿童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儿童习惯培养的十二项指标和五大步骤,以及儿童习惯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习惯决定命运,美好的习惯成就美丽人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过程中,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给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孩子接受的是形象的影响,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更多地给学生进行抽象的说教,而不注重身教。这是应该纠正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

良好的做人习惯包括爱心、诚信、责任心和自信心。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每次和学困生谈话后,都发现他们其实也很愿意学好,只是落下那么多知识,没有信心再学好了,以至于自暴自弃。其实,他们只是初中生,现在好好学习还来得及,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对于这类学生,要想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首要的任务是把他们做的好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从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对于大多数的学困生来说,批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对他们不再起什么作用了,他们需要的是赞扬。赞扬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良好的做事习惯包括按规则办事的习惯,高效做事的习惯,按规律做事的习惯,合作的习惯和合理消费的习惯。其中我认为合作的习惯和合理消费的习惯最为重要。单枪匹马打天下的时代结束了,人类进入了一个合作的时代,因此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的重要课题。现在的学生80%以上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的需要,这是学生的人格缺陷之一,现在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共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的好:“莫做人上人,莫作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学生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学校里零食袋满满的,这种坏习惯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

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学生成长的致命缺陷。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爱学、探索、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的习惯。其中我认为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老师,就是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快乐,走向成功,让挑战与幸福同在。

读孙晓云先生的这本书,受益匪浅!

第二篇:甘敏霞——儿童特殊教育个案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学前122班论文 开题报告

特殊儿童教育————

个案分析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122班 姓名:甘敏霞

学号:201214401233

指导教师: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背景)

在现在的幼儿园有许多的特殊幼儿,或残疾或有智力问题或有多动症,自闭症.......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或智力上的问题使得他们与正常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幼儿园的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面对这些幼儿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面对这些儿童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懂得一些正规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这些特殊幼儿的教育问题。在我身边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患有轻微的智力障碍,她表现出了一些与正常孩子不同的行为,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去观察研究她的心理、身体、以及社会认知等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特殊儿童也是幼儿园的一分子,但是他们的问题在幼儿园中普遍没有得到解决,幼儿教师不懂得与这些儿童的相处,更加不懂得应该如何去教育他们,因此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来说在幼儿,幼儿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保育者,很少老师在面对这些儿童时可以做到保教合一,我们幼儿教师却不能光用对待正常幼儿的方法去对待他们,所以幼儿教师有必要懂得一些有关特殊儿童的教育的方法,并能与家长有良好的合作,尽可能地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我希望以后我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职业以后能从这个儿童的身上得到一些启发,可以懂得一些与其他特殊儿童的相处之道甚至能懂得应该怎样去教育他们这些特殊儿童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特别,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不同。特殊:1不同一般;不平常的:特殊性,情况特殊。2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3特别。出自:晋夏侯湛《芙蓉赋》:“固陂池之丽观,尊终世之特殊。”

“特 殊 儿 童 指 由 于 某 些 生 理 的、心 理 的 或 社 会 的 障 碍,使 其 无 法 从 一 般 的 教 育 环境获 得 良

好的 适 应 与

学习效 果,而需 教 育

上的 特 殊 扶

助来 充 分

发展 其 潜 能的儿 童。”下面这些报社或研究都曾这样定义过特殊儿童。

黄肖 静.青少 年 增 权

研究 述 评

[J ].中国 青 年 政

治学 院 学

报, 2 00 7(3)陈树

强.增 权: 社会

工作 理 论 与

实践 的 新

视角 [ J].社会 学 研

究, 2 00 3(5)孙莹.社区

工作 —

核心 概

念和 基

础理 论

—核 心 概 念

—增 权

讲义 [ Z ].中国

青年 政

治学 院

孙立 亚

.社会 工

作导 论 [ M ].中国 财

政经 济 出版社 , 1 99 9 郭为 藩

.特殊 教

育名 词 汇

编[ M ].台 湾心 理 出

版社 , 1 98 38 各种心理学又从不同学派提出学前特殊儿童是“行为不当”(行为主义)、“认知缺陷”(认知主义)、“迷失自我 ”(人本主义)、“多元智力”(多元智能)产生的结果。

纵观以上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意思都是异于平常的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存在一些障碍的儿童。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指出,在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盲等特殊教育学校,这是中国成立后国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第一个重要法规。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做了有关学前特殊教育的研究。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雷江华出版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书。周逸君发表了一篇学前特殊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有效策略;张丽莉发表了一篇关注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特殊教育事业;廖红娅发表了一篇光宇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研究;有研究指出游戏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国外研究

最早对特殊教育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尝试的是欧美国家,德国在1861年,美国在1887年出现了为盲童举办的盲幼儿园。美国针对特殊儿童的政策也相对比较完善。蒙台梭利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观——教育治疗,蒙台梭利“教育治疗”理论的含蒙台梭利对普通精神病院的智障儿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教育治疗” 理论。1898 年,她在都灵会议上说:“我和我的同事们看法也不尽相同。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是她把医学和教育学相结合,扮演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她的原创就是“医疗教育学”。国外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的比中国要快,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一些适合我们自己的经验。

3相关研究小结

总结,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都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耐心去面对这些特殊儿童。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主要是观察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教育问题,记录她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并发现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可以解决她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了解她的教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著作进行研究,对特殊儿童有一定的了解,懂得一些他们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观察法:通过观察这个特殊儿童,记录她的一些行为习惯,知道他的一些现状,在日常生活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可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及发展,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乡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没有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所以对于未来乡村幼儿园的老师,这些研究还是挺有意义的,而且,在自己身边就有可以观察的对象,所以,我觉得可行性挺大的。每个特殊儿童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可能根据文献分析问题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结果不太准确,或由于自己的了解不到为IE人分析错误,但是我会多阅读多比较文献,确保论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江秀娜.社会排斥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教育——对X机构六名特殊儿童个案的分析[ J ]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09)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J ]吉林农业大学2011(07)

(3)王振洲.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概述[ J ]大学教育2012(06)

(4)黄永秀、赵斌.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启示[ J ]中国特殊教育2003(01)

(5)王彦堃.《特殊儿童学校适应评估量表》的编制[ D ]华东师范大学2013(04)

(6)郑瑞霞.吴岩.常小莉.浅谈蒙台梭利的特殊学前教育观——教育治疗[ J ]丝绸之路2012(03)

(7)刘云廷.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 J ]佳林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8)廖红娅.特殊儿童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0)(9)李芳.游戏与特殊教育[ M ]华中师范2004(05)

(10)邓猛、肖菲.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J ]中国特殊教育2009(06)

第三篇:梁惠敏 读书

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

书把我们带到缤纷多彩的童年,把我们带到一望无际的书海,把我们带到有趣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到愉悦的小天地,把我们带到书中的情景,把我们带到美妙的音符里„„

永远记得那一刻。

当我借到那本书时,心情难以形容。那本时就是《神奇的太阳花女孩》,这个书名是不是很奇怪呢。里面的故事精彩纷呈,让我大吃一惊,啧啧称奇啊!这本书简直就说出了六年级的美好时光的美好精粹。

李最最和雷子浩在火柴战舰,班长竞选、比手腕„„的PK大赛中,难舍难分,雷子浩和邓小未开始渐渐地接纳她了,李最最的脾气却变得奇异古怪。听到这里是不是很想知道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李最最有了一种病,视网膜„„这种病是一百万对夫妻只有一对能生出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有了莫克,李最最就不会再撞伤了,也变得乐观了,也通过壁虎老师和小鹿陈子哥哥的帮助下,她获得自信,度过了最后的看见世界的日子。

这个故事是不是看着看着就很入迷呢?看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赞不绝口,仿佛身临其境。对吧。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使我痛哭流涕,这本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

每逢心灵受挫是,我便会看看这个全能女生的坚强和毅力,每逢哭泣时,我便会看看他们之间的有趣战斗,每逢进步时,我总会看看这个全能女生,超越她甚至向她学习。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第四篇:江村经济读书报告--甘晨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摘 要: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详细地记叙了江苏开弦弓村村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在丝织业一章中,作者介绍了该村发达的丝业过去的生产方式,以及如今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村中日趋衰落的现状。文章最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撰写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关键词:开弦弓村 蚕丝业 社会关系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还有《内地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Chinese Village Close-up》、《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小城镇四记》等诸多著作。

二、书籍简介

《江村经济》 一书是费孝通1938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为材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 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村经济”、“重访江村”、“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其中《江村经济》这一部分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孝通教授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它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三、读后感

《经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找,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不行,这就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必然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比如聚众赌博、酗酒、各种迷信、热衷于红白喜丧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所以,劳动力过剩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出来,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要加速这种现代化过程,使农业产业劳动生率提高,能支付农业产业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而与农业关联的产业得到足够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发展,从农业种养业中吸收过剩出来的劳动力就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和产业分化则会大量地增加就业。当然,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由农村内部产业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业。一是农村的一些产业要向城镇集中,二是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要向城镇转移。这样,农村的农业就可以家庭农场式经营,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但这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问题来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是不怎么公平的,跟别人竞争的起点就不一样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认为这个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国家这个强力的后盾无论是什么问题解决起来都不难。这就要看国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实施起来也是有点难度的。

我想单靠现在的分散的小农经济是难以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的,它达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所以说用农业机械化在这里难以得到发展。

农村劳动力过剩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国家应该要出台什么有效点的方案来解决了吧,希望不要让我们人民等太久了。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正如书中前言所说,该书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通过对一个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的开弦弓村这样的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可以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来观察、分析、探讨中国——尤其是乡土中国的经济、文化的结构以及这种乡土结构在新的国际力量下的转变或“社会迁移”和“社会重组”。费老认为,社会科学的功能即在于“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因此,在对中国的变迁研究中,尤其是文化和制度变迁的研究中,社会科学的事实描述和阐述,应该是起重要作用的。“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以可靠的情况为依据的判断。”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读了这本书,最初的收获是发现自己日常的生活、理所当然的思维惯式在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缩影的传统生活格局下找到了来源。

四、个人体会与感悟

虽然生活在大城市里,但是骨子里仍深深浸润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当时的开弦弓村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格局向合作、集体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格局变迁,由此而产生的生丝价格下降、佃户地租负担沉重的经济波动时期,并由此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延展出的其他领域的变迁,如妇女地位、礼节性支出、结婚等方面的微妙变化,下面就我在书中所阅读到的这些典型特征,在整理的基础上,谈一些看法。

1、土地问题

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支出由家长严格控制,父母的权利在子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也经历着这样一个变化:从经济控制到享受瞻养的“情感权利”,而瞻养也反过来是子女用以表明传嗣合法的权利。提到遗产的继承,就不得不涉及到土地的继承与处理问题。由于逝去的长辈对后辈仍有影响,比如宗教观念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使子女不敢随意变卖土地,认为他会触怒死去的长辈的灵魂,但传统经济受到的冲击使得下一代出现经济上的拮据,他急需要一笔钱而变卖土地,在土地的占有问题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关系,这种纯粹的金融关系与经济衰落息息相关。但仍保留田底所有权,因此那些在农村中超过90%的拥有不到10亩的土地,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佃农,由于他们的耕作是“靠天吃饭的”,又由于经济萧条,地租成为贫农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的困境在于农民可在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国民党的政策都用以反共,共产党土改后又把在红色地区的土地收回,使得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2、传统家庭新格局倾向

在传统模式的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由其对家庭手工业——丝业的贡献确立的,以及母凭子贵都体现了经济作用在农村中对家庭的直接影响。书中所提到的婆媳关系,“回乡”型与“上山”型婚姻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倾向,可以看到新媳妇在开始一段新生活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而经济的变迁,尤其是传统的蚕丝业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冲击下,急需新技术的补充,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导致了家庭矛盾、分解的问题。比如由于农村的劳动力分配接近饱和,或贫穷的无地居民,子女会进城务工以赚取工资,这种新的收入来源则会导致子女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私人财产,而当父母发现后,一旦引起家庭矛盾,则很可能会导致分家产以求经济独立的情况,因为一旦子女成为社会上完全的独立成员,则会要求相当的经济独立,包括对物的支配权,也就是俗话说的“別籍易财”。

经济衰落给传统习俗带来的冲击在于,一方面农民会尽可能将礼仪上的开支推迟,比如娱乐性占较大比重的宗教集会被迫暂时取消、在结婚的重要问题上出现了特殊情况如晚婚情况的出现、“小媳妇”的过渡时期特有的现象(虽然可以节省结婚时一大笔开支,但导致亲属圈子得不到扩展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村民也认为之可以是短期行为。)

丝业的衰落,妇女也不被允许在农田里劳动,则最终导致妇女走出农村,到城镇谋生的高度流动性,妇女职业的转变使传统的夫妻关系必然会呈现新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亲属关系的变化、组合,这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在其他领域所引起的变革。

3、技术革新进退维谷

前提是农民只关心即得利益是多少,比如在向工厂贡献蚕茧时的作为:工厂分红逐渐递减(其实工厂的业绩有缓慢提到,而且工厂同时也尽量减少自己的利润)而农民没有看见这一趋势,而造成在缫丝工业上的成果不大。

费先生在书中殷切地提出他对复兴乡村经济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已取得的成效和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对于传统农业,书中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据,如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8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又如村里90%以上的土地种植水稻、油菜籽和小麦,这些数据显示了农业占了传统乡村经济相当大比重。而在传统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单靠农业,以不能维持生计,而书中则指出辅助企业可获得盈余,但原始的生丝的原料加工业则因受市场价波动和西方新技术、世界经济萧条等因素价格下跌需要变革。

如果如费先生所言,需以合作振兴乡村经济,则首先要处理好从个体性劳作到集体劳作的转变,乡村的田地具有分散性,一方面不利于畜力灌溉,成为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首要原因,可能一块地有几户人家各自耕作,水的灌溉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合作来进行,但由于每户人家都想灌溉到更多的水却要求各家的田地要保持平坦以保持水的分配平等,而经常引起矛盾,而工厂集体式工作的特点是专业分工合作,这种向合作型转型需要农民去适应。

科学养蚕的结果则使得因养殖技术不佳而培养出来的劣蚕的数量被控制在20%以下,蚕茧的总产值比用传统养殖方法增加了20%,所以怎样逐渐培养起农民科学养殖并有信心持之以恒是一个课题。

当然书中还牵涉到一些具体的土地格局阐述是我认为比较生僻的新知识,还希望通过其他书籍加深了解,因为农村的土地问题是在是又重大又迫切,但限于知识的局限,未能在这里谈个人较深入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张霞.《费孝通早期乡村经济思想评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3):71-75.[2] 宋猛.《江村土地的占有、继承及终结》[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4):68-70.[3] 程华敏.《文化的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3年(13):55-56.

第五篇:李小敏读书心得体会

书润校园,悦享人生”读书心得体

为在全县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我校对此项活动作出统一安排部署决定开展“书润校园,悦享人生”读书活动。我校每位教师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活动计划,读书是一种乐趣,既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更可愉悦性情,提高人文情怀。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和社会各阶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家庭读书活动形成良好家风,助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让我们开阔视眼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让我们不断从书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为我们钟爱的教育事业填光加彩。

“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九个字,言简意丰,三句话,层层的递进.读书好:倡导大家读书,读书有益.多读书:在读书的数量上给予建议,多读多收益.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选好书,收益无穷.总之,读书是好的,且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冰心老人一生读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她思想的结晶.在书中品味生活, 亦悦享人家生活,慢慢体会,提高自己!

范家寨学校干河教学点:李小敏

2016.10

读书心得体“书润校园,悦享人生”

范家寨学校干河教学点:李小敏

2016.10

下载读书报告甘信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报告甘信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读书征文(王敏)

    走出心灵的沼泽地 —读林娜的《教育故事中的智慧》有感 王敏 最近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这本书,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

    王敏敏读书总结(5篇范文)

    The book we read named Eugenie Grandet which describes the family life of the miser Grandet, through his greed and stingy, exposing inhuman relationship and oth......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报告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报告 《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的是罗文中尉如何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1898年,故事中的英雄,就是安德鲁·罗文,美国陆军的一位年轻的......

    『甘えの构造』读书 心得

    『甘えの構造』 首先,谈一下《日本人的心理结构》。这本书是土居健郎先生写的,他生于192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病科,是一位临床心理专家。全书共五章,目前我才看完了第三......

    《致加西亚的信》读书报告(合集5篇)

    《致加西亚的信》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父亲既是农场主又是乡村医生。哈伯德年轻时曾供职于巴夫洛公司,是一个很成......

    (田敏)读书与人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大家都读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情俞敏洪读书心得

    得大学时代在新东方学习英语六级和gre时,就听到过俞敏洪老师的名字,起初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他是新东方教育集团的掌门人,在中国教育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

    读书心得——祁晓敏5篇

    读《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城关小学 祁晓敏 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