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时间:2019-05-15 01: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一篇: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教学重点 教学原则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物直观

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事实胜于雄辩,留在学生们记忆里的可能不是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那清脆的“咣、咣”声。

2、模像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实,但往往不能直接拿进课堂,利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如各种教学仪器、模型等,多媒体课件等。地球仪,人体模型,锥体、棱柱等数学模型。

3、语言直观

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效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最为便利经济的一种直观手段。

如利用盆的形状来描述“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原”的认识,描述“准平原化”和“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形容草原景观。“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元。”“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黄土高原印象,非洲印象。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40页。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视年级、学科、学习内容不同而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理论高度。引导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启发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有领导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

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活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画苹果看三国老师的教学观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 2 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讨论:三国老师的教育理念。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同样是画苹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中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我在讲《小灯泡亮了》一课时,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若干(电流实验盒),上课时,把学生领进了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他们30分钟的时间,看谁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在这30分钟里,我只是巡视,看学生的表现,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敢动手,在窃窃私语,我就督促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就开始了。在20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们有的只是在连接导线。有的把导线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有的把导线接到开关的两端;有的把导线接到灯座的两端;也有的把各部件连在一起。虽然接法多种多样,可是灯泡就是没有亮。这时就有不少的学生问我怎么办?看到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并想解决问题。这时,我说还有10分钟的时间呢,大家不妨认真看一看书,看书上怎么讲的?学生们都打开书看,然后我就把刚才学生连接的仪器收到演示台上备用。学生们又开始动手,按书上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结果很让大家吃惊,学生们都成功了:小灯泡真的亮了。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老师接着再讲为什么学生们自己接的灯不亮的原因。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这里所说的“序”,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序外,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朱熹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说等。”又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艾宾豪斯发现,我们学的新知识在最近的时间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大约一小时后要忘掉所学内容的50%以上,在一天之后,忘掉的内容几乎达到三分之二。以后的遗忘速度会渐渐衰减,最终保留在记忆中的只占所学内容的20%。

学习8天内是外语单词遗忘的高速期,在这一时期内,如果能及时、合理地组织三次复习,外语单词能保持记忆95%以上,反之,学习8天内不复习,就会遗忘40-70%。有人通过实验得出,记忆外语单词合理时间分配应该是首次学习后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30天。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讨论领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 ,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b为中等生,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能上则上,该降就降,教师要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例如初中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分层:c级: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b级;在c级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级:在b、c级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

分层作业:每次课后作业分三类题目,一类是必做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度,c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独立完成。二类是自选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c、b组学生可选做一些题目,a层学生则全做。三类是思考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了少数“尖子生”。

分层考试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 ,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c层同学只做基础题。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的理论根据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即“跳一跳摘桃子”。

四年级上期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是一篇感人的课,如何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教案。

在研究教案的时候,谈到一个环节,那位上课的老师告诉我:“不行,这种上法,学生答不出来。”不可能吧!我想。继续研究,到下一个环节,她又叹息说:“可能学生答不出来哟。”怎么会呢?我来到这位老师班上,自己去上了一次课。这一下,我真的明白,的确,真的,学生答不出来。

因此,我们全面改版教案。

从一个比较完整、比较面面俱到的教案,改成了一个简单的、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的教案。上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说:读一读写小钱的句子,从这些句子的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小钱的状况? 学生a:我从 静静地 这个词,感受到小钱身体不好。老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a:因为……因为身体好的人一定会活蹦乱跳的,小钱他是静静地躺着,所以我觉得他身体不好。老师又追问: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学生a:我很可怜他、同情他。师:请你带着同情的心情来读这段话。接着,另一个学生开始发言。学生b:我找到了“18岁”这个词。师: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b:一般的人,18岁都很快乐、很阳光,可是他却要死了。

师:是的,生命就像凋零的花朵,多么可惜呀。请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段话。

这时候,更多学生开始发言了。

学生c:我从“凋零的花朵”读出了他的难过。

学生d:我从“桂花飘香”读出了这本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学生e:我从“脸色苍白”读出了他的生命在危险之中。……

……

太普通了,这样的课堂你觉得很好吗?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看见吧?但是在后面听课的我,不禁在心中鼓掌了。的确,如果从课堂的活跃度、积极度、热烈度,从教案设计的精彩、全面来说,这的确不算是一节优秀的课。但是,当听到这个班级的孩子,从很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发言,到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能多方位地将同一个自然段读出不同的味道,甚至能说出我们大人都不一定想到的东西(参见学生d、e的回答),我不禁要想:可能真的不是学生能力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与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我们没有足够关怀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统一,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国家意志,实事求是。

学生讨论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讨论问题: 如何联系实际?

①要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实例理解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如天气预报知识的学习;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司机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课题。②要联系学生实际。年龄、生活经历、时代因素、成长背景等。在教学的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下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孔子认为了解学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由此,我要压压他。”这 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特级教师于永正批改作文时,好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差别打分,鼓励差学生进步。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小结:本届克主要介绍和讨论“教学原则”,这是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各门学科因其特点不同,还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原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学习。

第二篇: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过程

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新课教学

【板书】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民族的数量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占8% 2.民族的构成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但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尽相同。【读图】中华民族分布图。

【思考】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活动】根据课堂任务,利用资源查找、提取、归纳和总结。

【学生发言】通过查找资料,回答上述问题。【板书】

二、民族分布特点

1.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3.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展示地图】中国政区图。

【读图思考】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总结】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每级都有民族自治地方,省级行政区中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提问】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态度,我国目前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板书】

三、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相互尊重,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激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结合乡土知识,将课本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总结】我国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乡土问题】广东有哪些民族自治地方?

【设置情境】王朋去杜鹃家做客,见杜鹃家不吃猪肉,就说:“你们回族怎么还这么落后,学学我们汉族吧。”你觉得王朋说的对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并归纳】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讨论中领会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转】中华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板书】

四、中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解读别人的观点;(2)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收集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总结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整合。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学生发言】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民族数量: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占8% 2.民族构成

二、民族分布特点

1.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3.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三、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相互尊重,共同繁荣

四、中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第三篇:第三节 民族 教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以后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法、学法和媒体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与整理。

(三)教学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 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约13亿人口,这13亿人口里包含多少个民族呢? 【学生】:“56个民族。”

【教师】:“那关于这56个民族你知道些什么?请大家随便谈谈。”

学生畅说欲言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设计意图:说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他们学习欲望,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二.学习新课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课件(2000年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学生】计算和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培养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

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1%,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小结】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最少是

巴族,只有2千人。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书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设疑】: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日本、美国民族构成,与我国相比有什么异同? 【讨论】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小结】:日本是由单一的大和民族构成;美国是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共同融合形成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而我们中国则是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文字: 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小结】:我国各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通用外汉语外,都有自己的语言,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其中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设计意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我们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字不同,而且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引导学生完成17页活动2和活动3 【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

【展示】:傣族少女和泼水节场面图 介绍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傣族著名节日是──泼水节,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 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展示】:白族“三月三”歌节图片 介绍白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届时,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俗成的地点,畅怀对歌。来唱歌和看热闹的年轻人,往往以村屯为单位,打扮得齐齐整整,特别女青年,同一个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样的发辫,发辫上系同样的头绳、花结,同样的刘海发式,包同样的花头巾,同样色彩、样式的上农、长裤和花鞋。众人进入歌场,先游逛一周物色对象,然后入棚对歌。你问我答,通宵达旦,连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离。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对歌。也有些地方日间在野外对歌,夜间转到村寨对歌。在三月三歌节中,倘若男、女双方越唱越有情,往往双方互赠礼品,互约今后相会之期,姑娘所赠多为自制布鞋。

瑶族:盘王节的故事(图和故事见素材).彝族:火把节(故事)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民族知识视野,在展示和解说中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意识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时装舞蹈秀】学生课前准备的民族服装或民族舞蹈表演(教师注意控制节目数量和时间,调控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舞台崭露才华,融洽情感。【板书】2.中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够传承下来,这都得益于我国优越的民族政策

【设置情境】王朋去杜鹃家做客,见杜鹃家不吃猪肉,就说:“你们回族怎么还这么落后,学学我们汉族吧。”你觉得王朋说的对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讨论中领会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本小组观点(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观点)。【展示】中华民族政策: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对各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学生】体会中国的民族政策。

【板书】3.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互助、团结,实行区域自治和宗教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激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结合乡土知识,将课本

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但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 尽相同。

【读图】中华民族分布图。

【思考】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读图讨论

【学生发言】通过讨论并查找资料,回答。

【小结】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 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板书】2.中华民族分布

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课本资料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教师: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flash:《爱我中华》大家起立,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课堂练习】

1、下列民族,人口在400万人以下的是()

A、汉族

B、满族

C、彝族

D、布依族

2、下列地区不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的是()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3、下列省区,民族最多的是()

A、新疆

B、云南

C、广西

D、西藏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是()

A、蒙古族

B、回族

C、壮族

D、维吾尔族

5、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课后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中华民族数量及构成

1、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

2、少数民族,共55个,占总人口的8%。

3、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是:壮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满族、土家族,共九个。

二、中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三、中华民族政策:平等、互助、团结,实行区域自治和宗教自由。

四、中华民族分布

1、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篇:第三节埃及教学设计

榆中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教学设计

学 校:

榆 中 四 中

学 科:

年 级:

七 年 级

课 题:

教 师:

杨 文 明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埃及的领土组成、地理位置、首都开罗。

2.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埃及气候的特点。

4.了解埃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

5.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特点说出埃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重要作用。2.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识记与埃及有关的一些地理事物名称。【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2.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

1.埃及地跨两洲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及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2.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教学难点】

1.埃及地跨两洲的地理位置。2.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演示法、讲述法、板图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板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 2

们中国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一起去旅行吧!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提问思考):

(1)埃及的领土分为几部分?完全在非洲吗?(2)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3)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教师总结)埃及主要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国家,由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西奈半岛组成。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大体在北纬23.5度到北纬30度之间。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西接利比亚,南接苏丹。

(板图展示)教师在黑板上快速画出非洲、亚洲、欧洲局部图,让学生找出印度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通过学生填写,教师引导,说明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

1.地跨亚、非两洲,是亚、非两洲之间重要的陆上交通要冲。

2.苏伊士运河是联结地中海与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上通道。让学生阅读P73页内容,找出埃及的面积、人口、人种、语言、宗教、首都等概况。

(讲授)埃及的领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2000年总人口6398万,首都在开罗,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埃及90%以上的人是阿拉伯人,他们通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承转)回想埃及的地形图,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并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图,让学生读出埃及的主要气候类型。

(教师总结)

埃及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和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承转)在这么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埃及,什么资源尤为可贵呢?(水资源)而埃及唯一的生命之源就来自我们以前学过的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课件展示)尼罗河基本概况

(教师总结)尼罗河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最长河流,源自东非高原,注入地中海,但是径流量却比较小,几乎没有支流,是埃及境内的唯一地表水源。

(承转)埃及的旅游业为什么十分发达?是什么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到此地?(文明古国)

(讲授)文明古国→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展示图片说明埃及有很多历史遗迹 3

和历史文化)。

让学生找出埃及历史遗迹的的分布特点。学生回答:分布在尼罗河沿岸

(教师总结)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它孕育了埃及文明。

(承转)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下面让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埃及的工农业。农业的发展靠什么?

学生回答:靠水资源

(教师总结)埃及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埃及以盛产长绒棉著称,其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让学生阅读图3-21埃及的矿产和物产并讨论。

现在,工业逐步成埃及经济的主要部门。你认为埃及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1.运河的主权2.丰富的旅游资源3.丰富的石油资源4.发达的农业等 【课堂小结】(略)【课后练习】(略)【板书设计】

一、地跨两洲

1.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地理位置重要性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课后作业】 预习第三节俄罗斯的内容,并写出预习笔记。【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三节 西亚 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新泰市羊流镇初级中学 徐伟

一、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课型 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主要内容:

(1)、西亚的位置即“五海三洲”之地及位置的重要性。(2)、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及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2、教学重点: 西亚的位置、自然环境

3、教学难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1、上网查找有关西亚位置自然环境问题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亚地区自然人文景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内容的兴趣。

2、教师诱导,学生自主讨论学:

(1)、五海三洲之地

a、在西亚空白图上填写西亚的主要国家

b、在西亚空白图上填写主要的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里海、黑海及亚洲、非洲、欧洲。

C、讨论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解释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2)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多媒体播放西亚干旱的自然景光图片并讨论 a、西亚气候类型

b、西亚形成干旱环境的原因

c、西亚发展的农牧业的原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3)议一议

西亚的气候、环境、农牧业之间的关系。

(4)达标检测

(5)收获平台

(6)拓展延伸

在我国的大西北与西亚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气候干燥,沙漠广布。现在随着大西北的进一步开发,能否从西亚地区的发展中借鉴其能适合我们的经验?

下载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节 心理现象及教学

    第三章 心理现象与教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科学。 第一节 感知觉与教学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P23)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二)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

    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首都、位置、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2.学会利用图表,说出印度的气候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学会运用资......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张庄镇张庄中学 王双建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

    第三节 河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大全)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 唐秀梅 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第三节 森林资源-教学教案[推荐]

    1.使学生明确森林作为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重要作用,认清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森林的作用、利用与保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原教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知识点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