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模版]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核心概念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的总称,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它是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课标中,课外阅读已经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为了达成目标(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分析学生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对所采用的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整体性设想与运筹,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加知识,开拓眼界,积累广博的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性情。小学低年级是学习成长的初期阶段,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好时机。如果从小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将终生受益。阅读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然而通过与一二年级学生和家长的接触了解,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主读书课外能力差,部分家长对阅读不够重视,学校老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引导,这些都使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非常有必要。
另外,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存在很多困惑。例如,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课外书感兴趣?怎么让家长重视家庭阅读?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是不是要按照语文课堂的模式进行?等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我想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学习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的理论知识以及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
(三)、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教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把课外阅读理解为一种集体性的综合活动,有助于让此项活动更为有效的开展。
2、心理学理论: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它首先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它往往同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兴趣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凡是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去积极探索它的奥秘,力求把它认识清楚。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向学生推介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感受阅读的乐趣。
3、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阅读,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引导家长重视课外阅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
5、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学习课外阅读指导的理论知识实 践方法,形成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低年级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对其分析,找到造成低年级课外阅读量不足的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出路。
2、在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查阅相关理论,探索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并在班级中进行实践,形成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4、形成并撰写关于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教案片段及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对学生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以及家长对于孩子阅读的关注度。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2、行动研究法:即边研究边行动,行动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是由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往复的运作系统。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以及阅读方面的特点。了解关于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专业理论探讨以及形成的研究成果,作为本课题的参考。
4、案例分析法:在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解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5、课例展示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通过研究,形成的成果我们将及时运用到阅读指导课的课堂,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改进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3年6月,我开始思考酝酿,并最终选择了对该课题进行研究,9月制定出研究方案并上传至课题管理中心。从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用一年的时间以二(11)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思考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专著探求问题的答案。研究伊始,我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搜集、整理并分析调查所得到的信息,找出低年级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对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在实践过程中在每节阅读指导课中不断的改进,努力探求能够激发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8——2013.9)
1.课题立项准备:搜集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调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结合实际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10——2014.7)(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理论学习:阅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学》、《阅读教育学》、《快乐的绘本》等著作,并结合研究实际撰写读书体会。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上好阅读指导教研课,尝试不同的课型,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思考,每节课后及时小结反思,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8——2014.9)
1、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三个转变”:
1、学生的转变:
(1)阅读积极性提高了。
经过一年的培养班级中由过去的大部分学生不看书,转变为现在的大部分学生主动看课外书。积极参与阅读课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外的拓展活动。
(2)藏书量增加了。经过一年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藏书由原来的人均不足5本到现在的人均藏书15本以上。
(2)读书的习惯初步养成
大部分学生初步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能坚持阅读半小时以上。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能通过写、画、说、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乐于和别人交流读书体验。
2、家长的转变:
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对家长进行了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宣传,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同时向家长推荐适合低学段儿童阅读的书籍,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方法。现在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并在家庭中与孩子一起读书。通过读书记录、亲子共读等方式促进孩子在低年级就形成良好的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3、老师的转变:
(1)、理论水平提升了。
课题研究促使我读书学习。为了更好的搞好课题研究,我买了《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阅读教育学》、《阅读心理学》等书籍,仔细研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且学以致用,利用这些参考文献中的理论来指导研究实践活动,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通过研究学习,我认识到阅读环境对于儿童开展阅读的重要性,学到了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方法,并在研究班级中积极实践,创设适合儿童阅读的环境。班级里的图书角、流动书屋、小伙伴图书分享袋都为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研究能力增强了。
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上课外阅读指导课,不断尝试课外阅读课的新形式,参与式课堂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开放式、拓展式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课形式我都进行了尝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的目标,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的用意所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的追求。通过上课——反思——改进这三个环节,不断发现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改进。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能力提高了。
(二)、“三个互动”
通过一年的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班级中实现了三个积极的互动。
1、师生互动
通过课堂的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拓展活动的开展,师生共同阅读、交流、讨论,让阅读不再只是个体行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课外阅读指导课呈现出活力,同时,老师通过对学生阅读行为多种方式的积极评价,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生生互动
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通过交换书籍、交流故事内容、小组共同阅读等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的乐趣,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阅读的成功体验,也成为推动学生继续阅读的一个动力。
3、亲子互动
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家长在孩子的阅读活动中拥有了更重分量的角色,他们不再只是付钱买书的人。一年来,他们在书籍的选择方面由原来的茫然到现在的目标明确,在家庭阅读方面由原来的只有要求转变为现在的陪伴与参与。孩子给家长朗读诗歌、表演故事,画故事人物,让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孩子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角、流动书屋成了学生们的乐园;读书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故事人物绘画比赛成了同学们喜欢的活动;阅读指导课上同学们阅读、交流、评议、写画心中的感受„„分享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书香溢趣,趣在书中。
(三)、研究所得
通过一年来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研究,我有了这些体会:
1、阅读环境很重要,学校、家庭要努力创设条件,打造适合儿童阅读的环境。
2、课堂内外,相辅相成。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课外拓展活动(如:读书故事会、朗诵比赛、表演故事、绘本插画比赛„„)对课堂既是延伸也是丰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
3、家校协作,形成合力。低年级的孩子开始阅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引导和督促。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过去一年的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校开展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有时指导阅读活动会和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冲突,让老师难以取舍。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是否加入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及加入多少的这个“度”该如何把握,也是我特别困惑的地方,课外阅读指导应当是与传统的语文课有所不同。如何能够“保鲜”低年级儿童的阅读积极性,让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研究有所得,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不断提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构建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
研究之子课题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
报告
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可实现课
内外阅读的互动,满足儿童的需求,拓展阅读空间,整体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我们不仅要在整体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改进课堂教学结
构,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
究,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加儿童的自主阅读量,提高独立阅
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弥补当前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积
累,而且进行了量化,“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每个学生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
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
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
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四套教材汉字的容量分别为人教版48.3万,苏教版37.3万字,语文版52.6万字,北师大版44.9万字。无论学
生使用哪套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阅读总量达不到《语文课程标
准》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要说理解、鉴赏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了。
(二)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亟待提高的需要
据教育人士多次调研和测评,小学生各项语文学习能力中,阅读
能力的水平较其它各项能力差。前国家教委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云南、吉林、河北、陕西、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8省进行过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
是:在语文各项能力测试中,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偏低。
(三)阅读品味有待提升的需要
200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今天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副实。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四)不知如何读而茫然需指引的需要。
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
是又放弃了。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目前我国民众的阅读能力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当前,读书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在学校。我们作为教师肩负着这一伟大“工程”。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养成的。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因此,“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最重要的选择和路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调研
调查了解低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学生是否阅读课外书,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喜好课外阅读的持久度,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有些什么阅读方法等。
2、开展课例研究,指导如何进行课外阅读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现状,并开展课例、案例研究。通过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总结反思及进一步提出新的构思等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撰写科研论文
在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经验,撰写指导策略的论文,并在班级、年级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整体研究法。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网络调查,借鉴国内外已有方法
3、、课例研究法。围绕本课题在本学段广泛、反复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
读的动力;创设读书环境;指导读书方法;选择最佳书目;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
4、、试验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有关材料,借鉴已有得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预设好试验方案,并将试验方案分段进行试验。
5、调查反馈法。分段进行试验后及时调查其成效,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情况。
6、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调查收集整理阅读指导策略试验的成效,并反思、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撰写相关论文。
五、课题实施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4-2010.6)
1、选题申报、理论学习
2、确立研究课题的问题
3、拟定研究课题开展计划和进行方案
4、把研究具体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5、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及调查问卷的纸张进行准备
(二)第二阶段:研究、试验阶段(2010.9-2010.12)
1、(明确调研目标)课间现状调研:调查了解低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学生是否阅读课外书,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喜好课外阅读的持久度,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有些什么阅读方法等。
2、网络调查,借鉴国内外已有方法
3、开展课例研究,预设实施方案
4、分段进行试验
5、试验成果反思
6、总结指导策略
7、策略推广、普及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12-2011.9)
1、实施调研
2、资料整理
3、申报结题
(四)第四阶段:推广阶段(2011.9-)
1、指导策略结集
2、校内推广
3、校外推广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幸福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幸福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幸福班级建设相关的材料
北宫大街小学曹利霞
2014年6月
第四篇: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操作的指南,这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学科中“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刚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面临的第一项课程目标,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问题。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也强调:“认写分开,及早阅读”。他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800--1000个。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
3、解决识字教学中凸现出的问题的需要
在新教材试行的第一个教学年头,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伊始,知识迁移困难。学生还在学拼音时,一边就要学习汉字,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认识汉字的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汉字字形的识记特别吃力。在黑板上认识了,放到卡片上不一定认识;在课文中认识了,写在本子上不一定认识;黑色字体认识了,换成红色字体不一定认识;有的甚至把生字条里的生字都背熟了,可一打乱顺序还是认不得。(2)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今天认识了,有的明天就忘记了;前面认识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加上识字量的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3)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毫无生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识字效率低下。(4)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不是,还要兼顾什么?
4、我校教育实际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几乎是农村孩子。一是家长素质偏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识字情况,二是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阅读面窄,课内识字得不到巩固,课外识字又得不到拓展。增加识字量,实现提前阅读,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增加识字量无疑是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农村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上要大做文章,既要实干,又要巧干。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研究的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的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的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里也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理论依据(1)、语言心理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2)、教育学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S.P.Gorde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学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探究的技法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自主探求,通过自主探求获取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激发作为内因的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和主体活动,外部因素才起作用。
识字教学的评价建议也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识字方法,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综合的转变,识字教学过程从只重结果到全过程的关注,促进了识字教学评价的改变。识字教学评价不能只追求识字的数量和结果,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成功的识字教学评价,不是斤斤计较一时的识字量,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在识字的过程中享受识字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四、课题界说:
“农村小学”:是指学校地理位置位于农村,生源几乎是农家子女的小学。他们存在着以下特点: 1.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孩子们的识字渠道单一,缺少识字经验,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2.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识字指导,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识字阅读环境。
“低年级学生”:是指年龄在6-8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自主识字”:是指学生在识字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识字目标、制定识字计划、作好具体的识字准备,在识字活动中能够对识字进展、识字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识字活动后能够对识字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它表现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识”;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识”;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识”。
“自主识字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来实现识字目标。包括独立的拼读能力、识记能力、书写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识字的能力。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基本知识,优化识字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识字的最佳方法,着重于识字的学法指导。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各自独有的生活经验识记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汉字、主动认识新字,巩固已认识的字并扩大识字量,为提前读写奠定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研究班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1600-1800个。
“上不封顶”――是指60%同学识2000个以上,40%同学识2400个以上,多识不限。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传授和训导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关注教学过程的改变,以达成活动教学目标,为此,自主识字必须遵循以下教学指导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当今识字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效率也大打折扣,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
2、自主性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识字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识字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识字的主人。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或简单地将生字教给他们,以致使学生对新字缺乏兴趣。应让学生在识字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3、开放性原则
识字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畏胁的,利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认字的积极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注重教室内外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识字提供丰富的素材,深切的生活感悟,高昂的运用欲望。
七、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八、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在编谜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学生那种愉悦的识字情感体验得到了强化。反馈结果也表明,生字学得非常扎实。还可以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把儿歌、表演、画图等多种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识字。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据统计,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90%左右,识字教学若能让学生掌握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学习一个形声字的过程中,学生或模糊或清晰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再在教材随后的编排体系中出现的让学生体会形旁与声旁的关系时,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
会意字往往是合并几个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显示出新组成的字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启发学生通过对各部件的综合考察,“会”其合并这“意”。如“笔”教学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组成,再观察“笔”的字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种会意字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会了字义,见形知义,更领会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巧妙创意。象形字起源于图画,我们可通过看图,认识事物的特点,再让学生看古代的象形字,然后再看现在的楷体字。将字图对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十、研究条件
1、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勇于探索和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2、实验班老师科研意识强,乐于学习,能较好地把握新课标理念,敢于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有精力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3、学校领导重视,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使课题研究所需人力、财力有保障。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6年6月——2009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3)
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7、3——2009、3)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措施,观察实验效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实验处理,收集资料,作好过程记载。
(三)结题阶段(2009、3——2009、6)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结题。该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预计形成以下成果:
(1)识字研究报告集;(调查报告、实验方案、研究报告)(2)识字研究成果集;(经验论文集、教案设计集、教学案例集)(3)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4)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类教师、学生活动纸质资料
第五篇: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学低年段朗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朗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低年段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朗读不正确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实施有效的朗读策略。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是很重要的。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所以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如果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设情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语言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搭石,就能感受到搭石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第《去年的树》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小鸟对树的真挚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较为伤感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同时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
三、评读,让低年段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
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地教会学生方法和注重朗读,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相信语文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