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1: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大量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建立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健康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把握学科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小学思品学科教学评价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略。教师要结合预设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分析,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每次评价时,都要有所收获,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给出差异性评价。例如:在探究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城乡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不同想法,充分体现认识上的不同,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根据学生实际给予不同类别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语言选择上,教师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评价,引导学生会辨析,有清晰的语言,明确的态度,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二、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评价更科学、合理

小学思品与社会这门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答案也千差万别。教师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问题解答评价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师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家长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比如在探究《善待他人》《诚信是我的朋友》《我与左邻右舍》《集体荣誉在我心中》等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个体、家庭和他人参与评价,不仅让其获得良好的认知,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现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采用有效激励措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集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除了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需实现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多层面多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从而实现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方式上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教师要利用平时的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形式,形成书面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予恰当指导,以评促学,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探究《我学会了尊重》这一课时,不妨让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家长对其合理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尊重他人。

当然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要注重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这是进行有效课堂学习的基础。特别对于“弱势”群体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看到自身的优势与进步,对学科学习充满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提倡适当的物化评价,如每一节课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等,来肯定他们的出色表现,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让评价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导向和动力。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必须通过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突出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性,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作为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综合地运用这些评价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使其趋于科学合理。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学科四、五年级评价方案

岭子镇第一小学四、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评价方案

为对小学四、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有一个基本规范和正确的导向,真正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特将本课程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意见拟定如下。

一、评价原则: 1.评价过程性

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性

(1)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角度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3)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评价灵动性

改变以往的“一元单向评价”的评价局面,通过设计“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将评价活动变成自我、伙伴、老师、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关爱的互动过程,促进学生正视自我、勇于反省、交流协商、不断改进、日益内化。

4.评价情趣性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原则,对学生的态度习惯、交往合作、实践活动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评,收集和建立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较为全面客观的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态势,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参与就是进步、努力一定成功”,最终实现持续发展。

5.评价操作性

在倡导多元综合评价的同时,注重提高主体评价的效度。评价过程中,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起步、差异以及动态发展的进度上: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而鼓励;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要他们迸出创新的火花,就给予热情的肯定。

二、评价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 ,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 ,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而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重要载体和途径。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活动,都是由老师一手操办组织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注重任务布置忽视方法指导;课内实践活动由于课堂时间短促,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实困难;课后巩固延伸的实践活动时常虎头蛇尾,只开展无反馈评价,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因此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对家长在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家长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家长辅助,充实了课前准备

品德与社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许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做一些准备,而且有的活动必须由家长陪同。

如在上《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我先通知家长,让家长能协助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春游去,并且辅导孩子记录春游的情况,体会春游的快乐:可以写文,可以拍照,还可以画画。

这课的教学由于家长的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亲人的带领下出去春游,学生有的拍摄到了许多春天的美景,有的收集到了许多春天的鲜花图片。少数父母不能陪同春游的学生,则在家人的指导下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等方法,也算去春游了一番。在教学时,学生把记录的表格、收集的图片、拍摄的照片带到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讲、能说、能画、能做,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与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密不可分。

二、家长参与,精彩课堂教学

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之一,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中,我们也可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记得有一次家长开放日,班里来了二十几个家长听课,品德与社会课我有意安排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课堂上,我先通过课件出示父母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让学生计算一年,十年所做的事,使学生从细微中见真情,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然后让有家长来的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向父母倾诉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没来的学生也可以拨通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向父母倾诉。但是我们知道感恩不只单单是言语上的还要有行动。只想不做不是感恩,只说不做也不是感恩。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出行动,把行动的结果展现给施恩之人才是真正的感恩。到了这个环节,我就拿出一份表格,让在坐的家长评一评:表格上列出的内容哪几项你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哪几项还做的不够好,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做,让爸爸妈妈满意。

再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教学这个单元时适逢国庆长假,于是假期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给父母——一个惊喜或让自己 —— 学一项本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家长,让家长也能体验到来自孩子的那份感激之情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做完后用流畅文字写下来并请父母写上感言,再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评比。

只要我们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真正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三、家长援手,丰富课外延伸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促使情感和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为品质,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去体验,以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育空间!因为我们知道: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主题强调体验性学习,所以在学习了《我也会当家》之前,在和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本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从学生处,我也了解到很多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有些学生有些抱怨。我意识到,这一课的教学正是沟通双方,提高孩子能力,体会父母艰辛的好机会。于是,我在上完这一课后,利用国庆长假,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布置孩子跟父母(一般是母亲)买两天菜,学做两天家务。剩下的五天,由孩子主管家中的一切,让孩子当一星期家。交流在一周后的课堂进行。我要求父母放手、放权,不心痛,做好课前调查实践反馈表。从家长的反馈表中,看出孩子尽管在当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部分坚持下来了。

在课堂中,纷纷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受很深,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学生的共识。

总之,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家长协助教育的潜力,拓展品德社会教育新天地,为孩子真正走进生活,受到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12-------2013学下)登特科中心校

张宗红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乌拉街中心校 李新宇

一、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二、教材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四、教学方法: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五、课时分配

第一周 一:

1、家人的爱(2)第二周

一、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2)第三周

一、3、来自社会的爱(2)第四周

二、1、不一样的你我他(2)第五周 二

2、不一样的你我他(1)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第六周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二、4、分享快乐(1)第七周

二、4、分享快乐(1)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第八周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第九周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三、3、说声“谢谢”(1)

第十周

三、3、说声“谢谢”(1)

四、1、学看平面图(1)第十一周

四、1、学看平面图(2)第十二周

四、2、校外探路(2)第十三周

四、2、校外探路(1)

四、3、出行的学问(1)第十四周

四、3、出行的学问(1)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五周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2)

六、教学评价方案 :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能力评价,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全面评价学生。

1、进行随堂评价与回授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性评价。

3、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4、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课堂活动及落实情况进行过程评定。

5、精选习题,加强考法研究,努力改进单元达标检测评价制度。

七、采取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2月,我被评为奎文区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在这一年来的工作中,我始终按学科带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履行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切实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在全区的骨干带头作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简要总结: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素养学科带头人这一称号,让我深感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要胜任这一工作,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以较高的工作水平来应对,所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人文修养和专业指导能力就成为我学习的主要目标。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立足课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始终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一直担任了品社教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认为一线教学是我专业发展的基石和试验田。我能够及早的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我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的过程融为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把课堂教学提升为艺术化的过程。对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备课、上课,力争堂堂都是精品课。现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们的好评。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展示,2011年5月获山东省品生、品社学科优质课二等奖;上学期在区内提供观摩课一节,并与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带动了我区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明确思路,积极作好教研工作新的历史时期,我及时把握教育的最新动态,在学校积极组织校本教研的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成长工作室”这个平台,与青年老师一起学习杜郎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上海“课程统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富有生命活力的育人之路。上学期,参加了区品生、品社学科教学能手的评委工作,自己感到受益匪浅。积极参加网络教研工作,认真履行区学科教研网络管理员的职责,协助教研员做好网络教研工作。2011年9月被评为奎文区网上互动教研优秀管理员;带头积极建设个人博客,本学期在新浪网新建的个人博客上,坚持每天发表一篇原创博文,让博客为教研服务。2011年2月所撰写的案例获奎文区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2011年7月,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论文三等奖。2011年12月编写教材《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设计》已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四、课题引领,走科研兴教之路我和我们区内部分的品生、品社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十一五”课题《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子课题的研究,我立足于课堂实践,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实际问题,立足于问题即课题的指导思想,认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实施措施等。我们始终在探索着品生、品社教学的新思路。目前,我们已经探索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开展专题性实践活动,“种春天、找春天”探究活动、“了解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采访活动、“卖报小行家”体验活动,课堂测验娱乐化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山东省课题中期研讨会上,代表奎文区做题为《回归生活提升美德》的报告,进行大会交流。本学期,针对六年级品社课知识点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将央视《开心辞典》等综艺节目引入课堂,增强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对工作的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虽然我积极的参与了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虽然在活动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主动作用,但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尽到一名带头人的职责。今后要主动协助区教研员做好学科教研教改工作。

2、在研究方面缺少必要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梳理,难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是思考的事业,因此要学会思考教育问题,及时总结,善于动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的形成自己的思路与风格。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用心学习,用心工作,用心做人,无愧于“学科带头人”这一称号。

下载《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总结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曹范镇中心小学潘光海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临近尾声。回首本学期教学工作,有欣喜自豪也有遗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学......

    2014年秋季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相长 智趣合一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学期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学期,我有幸担任三年级三班、三年级二班两个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因为是第一次教品......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2009年11月25日,全区所有任教《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相聚在于洪师校的二楼培训教室。在那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深入......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孙燕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景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高年级更......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

    接龙镇双新学校2006——2007学年度下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