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

时间:2019-05-15 01:0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

第一篇: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

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

师德建设是一个很重要但又有些陈旧的话题,此类文章可以说已经是连篇累牍。但在大部分讨论中,“师德”都被习惯性地定义成“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如何建立“师德”展开论述。其中不少看似很有水平,条理清晰,主题鲜明,分门别类,引经据典,气势磅礴,总之一句话,看上去很美。读起来如同在仰望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气势雄伟、壮丽辉煌。

对于高层建筑,我们所使用的主要是它的地上部分。检视它,也就习惯得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上。而在大楼的整体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哪部分呢?答案无疑是地下基础,这恰恰是我们看不到也用不到的地方。

2009年6月,上海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被网友戏称为“楼脆脆”。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对此事件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13层的楼房连根拔起,整体倒塌,却没有散架。从1956年开始研究房屋结构到现在,还没有见过房子这么倒下的。”吕教授感到不可思议。“很可能在打地基时出了问题。” 坊间猜测除了地基施工存在问题以外,还有建地下车库挖土导致说,有防汛墙损毁导致说,以及权威调查堆土过高,压迫地基说等等。以上这些总结成一句话,便是地基出了大问题。无独有偶,除了“楼脆脆”,还有“楼歪歪”,以及更多频频曝光的房屋重大安全事故,无一不跟地基施工质量或地基遭受破坏有关。这就是说,不管地上建筑有多气派,功能有多完善,装修有多豪华,一旦地基的承载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一座危楼。地基是什么?地基就是一座建筑的根本!那么“师德建设”呢?我们要把这座“大楼”建造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

我看到的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师德建设的“地上部分”展开的,偏重的是“师德”的使用及考核功能,涉及得多是规范、标准、评估等等。好像是管理部门一声号召,教师群起积极响应,如此去表现,符合规范就能建立起师德了。对此,我不敢苟同。以为师德建设应摒弃功利之心,检视师德之本,眼光往下看,构建起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师德建设的“本”就在“师德”二字上。我们是否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教师的职业道德”中,这个关于“师德”的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定义呢?古人是特别重视“正名”的。不是他们迂腐、多事,恰恰是他们较现代人更多地看重基础,关注事务的根本。《论语〃子路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管子〃正第》:“守慎正名,伪诈自止。”《旧唐书〃韦凑传》:“师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

如果不逐一对“职业道德”、“道德”、“德”与“师”这些“名之与实”做出本源性的认识与理解,仅凭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一些浮泛的概念性的东西,就拿来做建设的基础,这个基础会稳定吗?

道德是职业道德之本

现在讲职业道德,习惯上把行业规范,职业要求,岗位职责、行政法规等一揽子包罗进去,好像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称之为系统全面。恐有遗失,再设立监督监管机制以跟进。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各行各业尽皆如此。那么各行业的职业道德提升上去了吗?我们天天读报看电视,效果怎样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什么呢?

首先看“职业道德”的这种提法。在这里面,核心是“职业”还是“道德”呢?对它的解读是“行业内的行为规范”还是“职业人的内在操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再探究得深一点,职业人在业余时间或行业外的操守行为,是“职业道德”的构成部分吗?如果是,那现在颁布的规范里面却没有这部分内容,实际操作中也很难监管和处理。如果不是,那么业内建立起来的8小时职业道德是真实的吗?能管多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虚伪也就由此产生了。

以上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原因在于给道德穿上了一件“职业”的外衣。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职业以及各行业自己的特色上去了。执着于“外衣”的款式、颜色与搭配,却遗忘了道德本身。

职业与道德分属于两个范畴。前者对应的是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后者对应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两者虽在一个人身上实现合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但这里面却存在本与末之分。

就好像我们栽下一棵苹果树,想收获果实,可浇水施肥关照的却是树根而不是枝头。因为根系发达了,自然就枝繁叶茂,枝繁叶茂了自然就硕果累累。根是树的本,这就是道之所在。

职业的贡献以人为本,那么就不难理解职业道德的建树要以人的道德为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会真正具备职业道德。反过来,一个有着严格道德操守的人,即使他不怎么知晓职业道德,一样可以遵守得很好。

所以说,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以提倡教师个人的传统道德为本,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职业”表面,围绕着职业需要去做。传统的道德判断是恒常的,不变的。而来自职业的需求,不管是来自上,还是下,或者来自社会影响,市场走向等,都是变化着的,哪来得稳固?白纸黑字印刷或写出来的是规范,却不是道德。以此来建设“师德”,即难为领导,也难为老师。

道是德之本

道德一词最初并不是连用的。分开理解道和德,意义远超现在常用的道德一词,也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理解道德,修养道德操守,从而建立起职业道德。

中国是讲究“道”的国家,这也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道,即天道、规律、事理、正义的那个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老子也道不出来,却客观统领着我们常说的“工农仕商”之道并存在于人论自然之中,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德”呢?《管子》曰:“德者,得也。” 对此,魏晋王弼曾于对《老子》第三十八章的注解中作过这样一个著名的解释:“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同时,他又对《老子》第五十一章再作解释道:“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

换成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想得,那么就要依从于道来行事。由此,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这就是德了。如果功利一点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德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去做(规范),才能符合道,最后常得。

可见道是德的本源,而非“道”就是“德”,“德”就是“道”。脱离了道,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孤立存在。

“德”演变到现在具体指道德、品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得”是指获取、得到,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理解了“德得相通”的道理,自然就能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把“德”作为“得”的根本途径。如果一个人一味思得而不修德,为谋得而失德,脱离了道,终将得不偿失,一无所得。领悟到这些,自然就会坚持以德谋得,职业道德不就建立起来了吗?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相信万有之中“道”的存在;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相信“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就是信念,也是不折不扣的信仰。所以,师德建设重要的不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而是为师者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学以致用上。

修学是为师之本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知识与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不管是读硕学来的,还是读博学来的,其实在开始写教案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怎么办?以“学以致用”的目的来温故,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知新。只有不断的学,才能有的教,才能称的上是师。否则,等学生辛辛苦苦从你这里学完,拿到社会上用的时候,知识过时不说,有些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这就不光是道德问题,怕是连职业基本素养也不够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好了授业固然可贵,但为师者更重要的则是传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授业与解惑都是传道的途径。所传的这个道,就是前文所述的道。为什么把道放在第一位呢?

一个人有才能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要看他的道德。我们国家造原子弹是为了保持各力量间的平衡,平衡了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和平。如果原子弹落入恐怖组织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所以,我国传统文化里用人和育人强调 “崇德尚贤任能”,德一直放在首位。如《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教师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的,是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特定人群,尊道传道责无旁贷,这就构成了师道。

谈到这里,“师道尊严”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词就引出来了。《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师道尊严”的本义是尊道,尊有道之师。尊师是因为师传道,师有道而尊,尊师实为尊道。“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就要求教师先善其德,为人师表才能获得师尊。

现在“师道尊严”已渐没落,固然有社会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主观上不能不反思师德自身存在的问题。建设师德必然要从教师的“道尊”做起。《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的境界可要比“学”深遂高远得多。身修才能齐家;修己才能安人,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此路漫漫,却是师德建设的必由之路。因其必由,即为捷径,故虽漫不长,摒弃功利即可得。

为师者以修学为本,集合信仰与知识为一体,可实现道尊;道是德之本,“德得相通”,尊于道而常得,道德就建立起来了;道德是职业道德之本,先有道德,后有规范,如此结构,职业道德当自然形成;如此建设,为师者“师德”立,为医者“医德”立,为官者“官德”立,皆为道学之功。师德建设,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在教师队伍中更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修学和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潜移默化,并创造真正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评判体系以促进,这样标本兼顾,自然师德可得。

第二篇:三种眼光看教材

三种眼光看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语文教材不像数学例题那样主题鲜明、巩固练习层层深入,也不像英语教材学单词、学句型那样任务清晰,它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语文教师应以这例子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又该学什么?

薛法根老师提出的组块教学变革了备课方式,摒弃线性的环节设计,采用了板块式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研制过程中,深入研读教材文本,他提出了用三种眼光看教材的思想: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要根据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神语言),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多项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儿童的眼光,横切竖切都是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而,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以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

记得小时候,苹果可是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外婆来我家才会送来四个苹果。等外婆走后,妈妈隔天把一个苹果洗净,拿刀从顶部向下一切两半,分给我和妹妹。渐渐地,生活条件好了,听说苹果是记忆之果,妈妈就一大袋一大袋地买回家,让我们削皮一人吃一个。看到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苹果核里竟然藏着一颗“五角星”,我迫不及待地拿苹果来切,还当宝贝似的展示给家人看。

我想这篇课文一定能够吸引学生们。可没想到,学生并不觉得拦腰切苹果比竖切苹果有创意。原来现在条件好了,许多家长都是把苹果去皮切片,装上盘子,插好牙签,端给孩子。而苹果核则扔进了垃圾桶。无论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还是把苹果拦腰切成两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无法理解文中的“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结果第一次教学时我是照本宣科,学生是死记硬背,很不理想。

再教这课时,我改变方法,补充阅读其他打破常规思维并能获得意想不到收获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活了。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挑选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最为相似的部分,并通过自己深入的解读、消化、融通,调制到能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的层次上,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活的形象、鲜明的思想去点醒、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兴趣和语言信息块,从而达到互动和共振。

二、教学的眼光,仔细揣摩提示语

当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体现在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呈现中。如果我们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那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知识。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课文写了竺可桢与邻居孩子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是第2~5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第9~14自然段。第一次对话每句都有提示语,第二次对话不仅没有提示语,还都是简短的话,甚至只有一个“是”字。好好揣摩这两处对话描写,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让学生分角色熟读第一次对话后,我抓住提示语“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让学生思考:①从“弯下腰来”你体会出了什么?②去掉“习惯”这个词语读一读,比较一下。接着让学生熟读第二次对话,然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如下:

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急切)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啊?”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在反复朗读后,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何对第一次对话写提示语,而对第二次不写提示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次是小孩子留心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后来报喜的,竺爷爷在房间里,没有其他动作。”“这样安排更突出了竺爷爷和孩子急切的心理。”“两个人熟悉了,就用简短对话了。”……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体例,没有了过去的“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把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点分散于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和“练习”的“处处留心”中。这样的编排有利于避免机械的、枯燥的知识讲解,但弱化了学法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抓不准语言训练的要点,也因此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缺失,“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也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整理、勾勒出语文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经历归纳出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学一课至少有一得。

三、生活的眼光,鲤鱼是否为稀罕物

语文学科最贴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等同。当我们用生活的眼光选择教材,把课堂与生活嫁接起来,把文本与体验交融起来,教材会变得多滋多味,语文教学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在预习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有学生质疑:“鲤鱼并不贵重,平时走亲戚,甚至邻居间也时常送两条鲤鱼。公仪休为什么不敢收呢?”是啊,对于我们现在的江南孩子来说,鲤鱼并不是什么稀罕物。邻里间送两条鱼就像孩子间送橡皮、送铅笔那么平常,有什么可拒绝的呢?

可想而知,此时,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教材出现了障碍。于是,我赶紧补充时代背景:在古代的鲁国,水产品奇缺,所以当时有一句名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说鱼和熊掌一样珍贵。所以,这两条活鲤鱼可是很难得的礼物呀!

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盲点后,我再引导学生读读“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学生明白了当时鲤鱼的珍贵,对廉洁睿智的公仪休的敬意油然而生。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及时选择、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课堂学习内容,尤其是那些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带着儿童的、教学的、生活的这三种眼光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运用好教材串联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第三篇:换个眼光看中国教育

换个眼光看中国教育

添加时间:[2014-2-26]来源:[人民日报]

姜泓冰

这两天,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领的代表团正在上海访问。代表团成员,大多是英国的数学专家和中小学校长。他们的下一站是武汉,访问内容与上海相似——指定几所学校,进课堂听课、观察,和老师、学生及教育专家交流,想用他们的眼睛找出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

没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用特鲁斯女士的话说,他们是来中国取经的——“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接下来,南非的基础教育代表团即将抵达。据说,从去年9月以来,到上海联系考察的各国教育代表团及参加教育峰会的邀请,就有几十个。

这一切,都缘起于上海在经合组织PISA测试中取得的出色成绩:2009年首次参加阅读能力测试,便拔得头筹;2012年再次参与数学能力测试,优势显著。

很多国人并未认真阅读过有关PISA的新闻,一见标题便迅速得出“中国教育就会应试”的结论。事实上,PISA更多的是一套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考查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参加测试的学生由专家严格按人群比例等标准抽取,并非“选优”,也无从准备。上海参加2012年测试的学生中,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最低的1/4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

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能够打造出既高水平又有很高均衡度的基础教育,这让西方国家的教育界睁大了眼睛。《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013年10月随着美国教育界人士访问上海,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成了他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上海的秘密”。比如,中国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交流,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学习过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文化,等等。

对于中国教育,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抱怨与批评,却很少意识到,支撑中国崛起奇迹的,其实正是中国教育培养起的一代代人才。中国教育不该仅仅是各路精英们一味吐槽和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面对世界,即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不应该拾人牙慧,一味只见他人之长,还必须懂得和珍重自家山上这块“玉”。

当世界发现了中国教育而纷至沓来,不必骄傲,只是可以提醒我们,换一种眼光,再来看中国教育。也许,惟有当我们自己站起来,平心静气,以平等态度看自己、看西方,才会促成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更好融合——那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第四篇:用欣赏的眼光看

用欣赏的眼光看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而这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生的指路明灯,能看穿人的心理,能洞察世界。还有一种眼睛只能意会不能传神。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的环境里,在不同的心情下,在不同的人物面前,每个人的眼睛都会表达出不一样的眼神。

在不同的时间里:特别是刚出生的婴儿,他的眼神似乎什么都看不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渐渐明亮,表现出了微笑、好奇、天真、温柔、清澈、真诚等等的眼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眼神被炽热、渴望、迷茫、无助、傲视、寂寞、失望、阴险、愤怒、背叛等等所代替。

这个变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在生活中表达出的眼神只有那几种,且从来没有恶意;而有的人或许以上所有眼神都表达过,表达过这些眼神的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经历过某些事以后,所以所用的时间没有人能确定。能读懂这些眼神的人,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不经意间就能读懂,有的要用一生去琢磨。

在不同的环境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用一生摆渡养活自己,他的眼睛大多盯着通往渡口的路,那种期待而平静的眼神仿佛从没有变过。有时一个上午都没有行人过河,他就与老烟袋里冒着的烟雾缠绵着、等待着,等待一大早到对岸读书的十几个学生。

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老人都坚持着。因为老人说,希望小村里的孩子都能走出这个穷山沟,读不好书哪能走出去啊。是的,为了穷山沟里的孩子,老人心甘情愿免费为他们摆渡。这一摆就是几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于是从老人笑眯眯的眼睛里,读到了那种美好,看到了那种希望。

在医院手术台上拿刀的医生,如果眼睛不专注,或许就会有一条生命从他的指尖下终结;在各种车辆驾驶座上的驾驶员,如果不眼观六路,或许就会有一条生命甚至几条生命失去;在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如果不全神贯注那后果谁都可以想象;还有运动场上团体赛的运动员,他们相互间能读懂每一个眼神,这些眼神就是一种无声的指令。而这种眼神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镜头里,在很多人与人之间,都能发挥到最佳意境。

有一种眼睛从生下来就看不到光明,姹紫嫣红、花开花落、高楼大厦、青山绿水、海市蜃楼在他的眼睛里都是一种想象。但为了生活,这一类人大多能自强不息。每当看到街头小巷那些算命的盲人,抑或是唱着地方小调的,我总会拿出点小钱给他们,我认为,无论他们给一些人算得准不准,或者唱得准不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以这种方式来养活自己,总好过那些不劳而获的所有人。

《二泉映月》,听到这首伤感至极的二胡曲,就不能不想到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他从小随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在上海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可他二十多岁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后遂以街头卖艺为生。他创作了好多音乐作品:《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以及《二泉映月》等流传至今。阿炳,一个从人生的靓丽风景线上跌入低谷的艺人,他的刻苦努力,他的坚强信心成就了一个民间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二百七十多首音乐。阿炳,或许借助音乐这个工具表达出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或许用音乐给世人的心灵以感染、启迪。

阳光,一个《星光大道》舞台上脱颖而出的模仿秀歌手,他把他的光明折射在不卑不亢的命运里,他把他的光明揉进了歌声里,带给了大家纯美的享受,或许,台下的观众都是他的眼睛。

不同的心情,一个人当心情好的时候,面部表情是很平静的,眼睛仿佛总是笑眯眯的,从这个眼神里看到的是温柔、善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面部表情是很阴沉的,眼睛仿佛充满敌意,从这个眼神里看到的是迷茫、失望、愤怒。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好奇的眼睛连着一个好奇的心情,对所看到、所想到不明白的事物不弄个清楚就不会罢休。然而,有些事情当弄清楚后又会觉得很后悔,若是这样,还不如睁一眼闭一眼来得轻松。

在不同的人物面前,就拿一个出轨的丈夫或者妻子来说吧,他们的眼睛或许就像变色龙,在第三者的面前,眼睛总是透露出柔情、担忧、崇拜、放荡等等眼神;而在妻子或者丈夫面前,眼睛里折射出的总是哀怨、不屑、严肃。久而久之,那个妻子或者丈夫终于从另一半的眼睛里看到了背叛,原本美丽的眼睛从而失去了光华。

一路走来,对一些眼睛、眼神还是有所了解的:真诚的眼睛,从眼神里读出了友好,在这种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朋友;阴险的眼睛,从眼神里读出了可怕,在这种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敌人。而微笑的眼睛充满活力、充满爱意,从眼神里读出了春天般的温暖;失望的眼睛总是很无助、很呆滞,从眼神里读出了寂寞、凄凉;还有一种眼睛更可怕,就是背叛,从这种眼神里读出了谎言、陷阱、金钱、权利。

有人说两只眼睛常常发生矛盾,一只太天真,一只太阴沉,于是眼前一片混乱。曾经我的眼睛或许就是这样看问题的吧,天真的时候,是在少女时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无忧无虑。可是,不经意间学校篮球场上一个潇洒的身影吸引了我,那双微笑的眼睛更是迷住了我,从此那个身影、那个微笑烙入了我幽深的窗口。我从那个眼神里读出了真诚,读出了温情,读出了未来。无数个日夜,心中充满渴望与幻想,期待有一天从窗口中透出的光能刺穿那个身影的心脏。可任性的我只能把种种想法深深埋藏在心底,却又忍不住常常拿出来梳理。

梳着理着时间从我的指尖就滑过了几十年。这些年中,无关风月,无痛无痒,有时候还一闪而过地嘲笑自己。有人说,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不得不引以为戒。可如今,红尘再次邂逅,那个身影不再挺拔,也不再潇洒;那双微笑的眼睛里只有渴望、寂寞、埋怨、无助、沧桑,更多的是迷茫。这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湖不得不泛起层层涟漪,可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世悲凉。这不得不让我另一只眼睛一度阴沉着,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说你想达到某些目的,我想你已如愿以偿。如果说再次邂逅是我的错,那么只能说我的眼睛与阿炳,阳光没什么两样。

年轻时还投履历到肯德基,当时有25个人一起去应征,24人都应征上了,只有1个没上,那个人就是我!马云说,很多年轻人觉得很迷惘、很彷徨,他也曾经很彷徨过,投过30多封履历都没有企业录取他,如果没有经过30几年的彷徨,就没有今天的他。他勉励年轻人,希望年轻人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关心自己,改变自己,把握机会、多多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

马云认为正因为这些挫折,让他就深入省思,但他既没有富爸爸,也没有有钱的亲戚,完全得靠自己,马云说15年前,我就是跟所有的年轻人都一样,只是有一个梦想是关于中国电商市场的未来,就开始努力每一天,不过刚开始,也是很多人觉得我们公司很怪,直到今天成功了,大家就会在称赞,甚至说,我可能是外星人来的,但其实我只有长得像,我本来就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世界是很公平的,年轻人要自己学会欣赏自己,因为大家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人是把机会看成是灾难,也有人把灾难看成是机会,甚至有人把机会作成灾难的人也很多,但每一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机会,过去我也曾经很羡慕看到比尔盖兹,看到郭台铭那样的成功,那时我还很气,想说他们已经那么成功了,我是不是没有任何的机会了,但你其实只有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背后辛苦的一面,年轻人应该找寻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只是看着别人。

对于许多企业主感叹很多年轻人喜欢抱怨,马云却觉得抱怨就是有机会,通常马云就是听到抱怨声音,然后他就去改善成为新的商机,还有人会说经济情势不好,但马云则说,我从来不关心总理要关心的事情,要改变整个世界太难,只要先想好如何改变自己就不错了,马云鼓励年轻人不要只是晚上想了千条路,白天又去走原路,要创业要有勇气。

用一双欣赏的眼睛而不是挑剔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收获幸福和快乐!人的一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成长是一段稚心的疼痛,打开一扇心窗,我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心,有时候,我们心如明镜,能够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是人间至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的,与人为善,也是与自己为善。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时,别人也会向你投来欣赏的眼光;当你用鄙视的眼光看别人时,别人也会向你投来鄙视的眼光。盛开的鲜花会引来蜜蜂和彩蝶,而发臭的瓜果蔬菜,只能招来苍蝇和蚊子。

有人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做过这样的游戏,让每个人写出最有好感的人员名单,同时也写出最讨厌的人员名单。最后统计发现一个规律:你产生好感的那些人,往往是对你有好感的人;而你所讨厌的人,往往也是讨厌你的人。

有一个盲人打灯笼的故事。一个盲人在夜间走路,总是打着灯笼。旁人窃笑不已,问他:你走路打灯笼,岂不是白费蜡烛?盲人正色答道:不是,我打灯是为别人照亮的,别人看见了我,就不会碰到我了。

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上司或下属身上都有令你佩服、值得你尊重的闪光之处。

你会发自内心去欣赏和赞美他们,你会在行为上以他们的优点为榜样去模仿他们。这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去尊重和欣赏他人,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你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毫不虚假的欣赏和尊重,你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们并与他们真诚相待。

当然人的弱点之一就是希望别人欣赏、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愿意去欣赏和尊重别人。人是非常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客观地观察别人和自己,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而身边的人都有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有一点比你差的缺点就去否定别人,而是应该因为别人有一点比你强的优点而去欣赏和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你会惊奇地发现,世上所有你接触到的人,只要你仔细观察,总可以找出比你强的优点来。

你能真心尊重和欣赏别人,你便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一个懂得用欣赏人、尊重人的人会过得很愉快,别人也会同样的欣赏和尊重他学会欣赏别人,这是决定你是否有真朋友的基础;学会欣赏别人,是为人善良的表现;学会欣赏别人,也是生存的艺术,你会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获得快乐,获得智慧。但愿我们大家都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很好的欣赏别人!扔下那些嫉妒,抛掉仇恨,让心儿活得坦荡一些,让这个世界更和谐美满一些!

你每天一睁眼开始起,你就要对自己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毕竟昨天,成为过去,无法改变,不要让昨天的烦恼影响到今天的好心情,一切从现在开始!当你工作的时候,不管任务有多繁忙,压力有多大,都不要抱怨你的工作,要喜欢上你的工作,不要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的生活,一步步去完成你的工作你会很有成就感的!不要和别人攀比,这样你会活的很轻松,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话我想你应该听过吧,所以,和别人比是没什么意思的,只有和自己比,才能永远有奋斗目标,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遇到别人不公正的评论时候,只要不伤及到个人尊严问题就让别人说去吧!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嘛!别人说的对你认真接受,说的不对 你就当他唱歌,不要放在心上,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无聊的人,如果你都和他们计较,怎么会有好心情呢!最重要的一点,一天中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点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听听歌,做运动等 希望你天天快乐!天天好心情!人活着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给您意见,您看行吗?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加油吧!最后祝你能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缺点的人和没有优点的人是不存在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用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人,多一份友爱,少一些敌对,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这样,你就会感到心境一下子豁然开朗,沐浴更多生活的温暖阳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就会呼唤你。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意气风发,总想大步往前走,但是脚下的荆棘在时刻提醒着你,要注意,否则会伤痕累累。于是你有了谨慎的思考和稳健前行的信心,“一口想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干就干成的,要受到周围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在最大限度的做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愿望得以实现。

“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就是说明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好的环境中,他就会适应好环境,从而影响着他人的人生走向;在坏的环境中,他就会不由自主的为周围的环境所熏陶,从而传染上不良的习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不同的环境成就了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人生。

想想自己,看看别人,一天就过去了;找找回忆,摸摸想象,一年就过去了,时间就这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想抓也抓不住。漫步在时光的隧道中,一路欣赏着一些美好的期待和流逝的时光,在幻影中重温回忆,就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时刻敲打心扉,曾经的年轻已经属于遥远的过去,让人感到感慨万千。

每天从梦中醒来,又要开始新的一天生活,自己的年龄又延长了一天,自己的记忆又多了一些空间,自己的历史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每天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最幸运的、最幸福的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看着每一天朝阳在东方吐露光芒,就会感到生命的温暖。活着一天,就得去珍惜一天,在一天天中走向生命的尽头,用快乐去感受生活,用快乐去工作。

快速注册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

天堂尽头 2011-06-23 15:19:55 处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身边的朋友,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仅能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还会在灵魂上获得收获,令平淡的人生变得更为璀璨辉煌。当懂得用欣赏的眼光面对一切时,苦难对于我们而言便不再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也不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而是让我们学会在得失之间找到更重要的人生真谛。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并认识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需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优秀的人身上会散发出诱人的光彩,他不仅吸引你,同时也吸引和你有着同样欣赏能力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位,对同一幅景象产生不同的感觉。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孩走进一个玫瑰园里游玩。一个女孩抱怨说,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另一个女孩却欣喜地说,这里每根刺上都有朵花。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同时也影响你面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同样,如果你总用摒弃的眼光去看待一切,那么你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学会欣赏。用欣赏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让阳光洒向心灵,使眼中的平凡事物泛起层层涟漪。在不同的人眼中,“结果”对他们有着不同的影响,面对失败,有人会心理失衡,心灰意冷,甚至走上不归之路„„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世界依然还是那个世界,你用满腹怨气去看世界,会觉得人生前途一片灰暗。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不如意的背后,往往有许多美丽、美好的事情等待着你。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 人生一世,往往都是在坎坷中求生存,在平凡中绘美景。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保持一颗平常心,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待事,一切皆会大不相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气质、不同个性、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人生剧场里会有很多人和你相遇、相识,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魅力和闪光点,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待事,生活会将变的轻松快乐。

也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说去某某地方旅游了,之前看介绍非常诱人,但去实地游玩过后却不如意,因此大失所望,这便是典型的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景区的介绍之所以好,是因为放大了景区的优点;游客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放大了景区的弱点。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心情大相径庭。

人都是天生的批评家,各有各的认知和看法。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或一个人不好,你能找出一千个缺点;同样,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或一个人好,你也能找出一千个优点。同样的人或事,仅仅因为视角不同,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世界到底怎么样,完全是由自己的眼光决定的。当你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时,看到的是一片灰暗;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时,看到的会是无限精彩。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就尊重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汝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而被人欣赏则是一种承认。欣赏别人的潇洒,能提高自己的风度;欣赏别人的高谈阔论,能提高自己的口才;欣赏别人的作品,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用欣赏的眼光看人待事,往往能主动适应环境,并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与集体相融、跟大家打成一片;反之,则会陷入被孤立和厌弃的境地。

欣赏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态度。欣赏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独特自在的感悟风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时时刻刻,变幻无穷。懂得欣赏,便懂得感悟,学会欣赏别人,也是生存的艺术,你会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获得快乐,获得智慧。希望每个人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很好地欣赏别人,扔下那些嫉妒,抛掉仇恨,让生活过的轻松一些,让世界变的更和谐美满一些!

① 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 ② 莎士比亚曾说:“人性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别人赞美.”

③ 因此,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然后真实地而不是虚伪地给以赞美,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与人相处之道.④ 史提夫•汪德尔,曾是美国某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手和作曲家.实际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说也奇怪,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天(fù)竟是因为一位老师请他帮忙逮一只躲起来的耗子.老师知道,双目失明的人听力极好.结果就这样一次在一般人看来、微乎其微 的鼓励和欣赏,促使汪德尔发现了自己的听力天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日后成了一代歌王.⑤ 一个叫马克的小孩子,很可爱但很调皮.成人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人们在检查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贴身内衣的口袋里有一张沾满了鲜血的纸片,这是一张注满了马克优点的纸片.原来小学时马克特别调皮,常常惹祸.可班主任并没有对他完全失望,而是细心去捕捉他的优点,发现他的长处,甚至用放大镜放大的方式,在班主任的努力下,使同学们能看到他的细微的优点,还发动全班同学,让每个人都说出小马克的一个优点,然后由马克自己一一记在纸上.没想到这样一张纸片,他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胸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让鲜血将它染红.⑥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去真诚地赞赏和鼓励每一个人,就可能产生奇迹.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考试得了95分,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说比100分少5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说他比90分超出5分.两种不同的方式,显然会有(jiǒng)然不同的结果.⑧ 有人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受到赞赏的时候干得比其他时候更好.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每个普通人呢.⑨ 当然,我们说鼓励、欣赏、夸奖,并不是无原则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鼓励、欣赏、夸奖;也不是说不能批评,不能指出缺点.⑩ 我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欣赏人,不要吝惜你对人生真诚的赞美.① 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 ② 莎士比亚曾说:“人性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别人赞美.”

③ 因此,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然后真实地而不是虚伪地给以赞美,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与人相处之道.④ 史提夫•汪德尔,曾是美国某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手和作曲家.实际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说也奇怪,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天(fù)竟是因为一位老师请他帮忙逮一只躲起来的耗子.老师知道,双目失明的人听力极好.结果就这样一次在一般人看来、微乎其微 的鼓励和欣赏,促使汪德尔发现了自己的听力天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日后成了一代歌王.⑤ 一个叫马克的小孩子,很可爱但很调皮.成人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人们在检查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贴身内衣的口袋里有一张沾满了鲜血的纸片,这是一张注满了马克优点的纸片.原来小学时马克特别调皮,常常惹祸.可班主任并没有对他完全失望,而是细心去捕捉他的优点,发现他的长处,甚至用放大镜放大的方式,在班主任的努力下,使同学们能看到他的细微的优点,还发动全班同学,让每个人都说出小马克的一个优点,然后由马克自己一一记在纸上.没想到这样一张纸片,他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胸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让鲜血将它染红.⑥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去真诚地赞赏和鼓励每一个人,就可能产生奇迹.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考试得了95分,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说比100分少5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说他比90分超出5分.两种不同的方式,显然会有(jiǒng)然不同的结果.⑧ 有人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受到赞赏的时候干得比其他时候更好.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每个普通人呢.⑨ 当然,我们说鼓励、欣赏、夸奖,并不是无原则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鼓励、欣赏、夸奖;也不是说不能批评,不能指出缺点.⑩ 我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欣赏人,不要吝惜你对人生真诚的赞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2012-05-03 21:28:53)转载▼标签: 杂谈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与幸运的安排,其实我们另换一种角度想想,也没什么。天空一样蓝,风儿一样轻,阳光一样灿烂„„正所谓:方法总是会比问题多!

生活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相信爱是无处不在的,相信自己是最快乐的,相信人类是和平的。因为人们会用爱去融化一切,爱遍布你我的心灵,遍布每一个角落。

只要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会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妙,其实每一个人都很优秀,每一件事情都有原由。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用赞美的眼神看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让世界更完美一点,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到。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欣赏、喜欢和爱,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其实,一个优秀的人身上会分散着诱人的光彩,他不仅吸引你,同时也吸引着和你同样有着鉴赏能力的人。就像美丽的风景,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一座山,一片旷野,而是为了整个自然,是为了点缀这美丽的世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去品味、去陶醉其间。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这句古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鉴赏品味。犹如大家在观看一幅画,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会对同一幅。景象产生不同的感觉,晶莹的雪山有着冰清玉洁的美,潺潺的小溪有着清秀自然的美,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着宽广豪放的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着不同的美,每一种美好的品质都是诱人的。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你便会更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学会用一种平常心去欣赏一个人,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你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

当你用一种平常的心境去认识一个人,结交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没有了一些私心杂念。你们就可以随意自由的交往,心也会一点点的交融,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欣赏的眼光中向你走来。友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你拥有了很多真心朋友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快乐。用宽容的心去欣赏每个人的优点,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妙,阳光如此的灿烂,你的心也会随之很明媚,你的天空也会变得很蓝。

学会欣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从小我走向大我的高尚的精神所在。

在这个世上,树叶有千万片,人也有千万种,不一定都要相爱,也不一定都要相守,只要学会欣赏就行了!如果你不懂,那么你注定不会快乐了,就像下面这个青年:

从前,有一个名叫执著的青年,在经历了千山万水、坎坎坷坷之后,他依然在追寻,在追寻梦寐以求的天堂的花,他想要在天堂的花香中生活。他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糟糕。

寻找天堂的花香,有人赞扬他矢志不渝,有人认为他痴心妄想。的确,天堂的花香势必会沁人心脾。但人间的花香难道就会让人嗤之以鼻吗?我们不是时常犯着同样的错误吗?我们一直在认为身边的一切不尽人意,用满腹怨气看着这个世界。

天还是那样蓝,水还是那样清,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切都没有变。事实上,所有美好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欣赏的眼光。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用这样句话:“夕阳草树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生活不是也如此么?欣赏生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你会珍惜春天河上飘过的草垒,会沉醉于初秋的风中那一片黄叶。生活就是如此,它需要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去观察。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他的生活也是毫无声色的,在他的生活中没有欢声笑语,没有鸟语花香,整日忧心忡忡,面带焦虑,犹如一只孤独的大雁煽动着疲惫的翅膀,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懂得欣赏,在文人墨客都感叹秋天的悲凉与暗淡中,刘禹锡独树一帜,歌颂秋天,在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吟咏着这让人心灵为之一振的诗句。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只要你带着欣赏上路,那你便会从平淡的日子中品出诗韵,从忧心忡忡的困惑中感谢生活。

上面所说的那个叫执著的年轻人,他最终也没寻到天堂的花香,然而他却在追寻中明白了:人间就是天堂。人间有鸟语花香,有碧海蓝天,有高山险滩。他懂得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一切,走过千山,走过大海。我们如若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的话,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好。

其实,在大千世界里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人、文章、风景等。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世界,你会觉得世界是如此绚丽多彩。

坐在周围的小树下,向远方望去你会觉得小草是那么绿、那么嫩;花儿是那么艳丽,花的芳香传万里;小河里的水是如此平静,清澈见底;周围的树是那么高大挺拔。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你感到生机勃勃,此时你欣赏到周围是这样的美丽,还有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把环境衬托得更美了,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只要我们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生活,那么人间就是天堂。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铃 兰

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感受最多的大概就是生存环境的喧嚣和内心的凌乱,这样,难免丢失一些宝贵的本性,譬如纯朴、快乐、善良、平和„„此时,需要有种信仰,让心靠岸,让心情放松,让生命更幸福。纪广洋的禅理故事集《烹禅煮佛》(中国长安出版社)就像一泓清洌的甘泉,洗去我们尘劳的烦扰,读着读着,一份难得的清朗便明澈心间。

《烹禅煮佛》由“还你一窗明月、石头都能变成佛、禅师的甜瓜、虚怀若谷、方丈门前的绊脚石、及时的转身、你所扮演的角色、那个人是谁、僧人扶贫、烹禅煮佛”十个专辑组成,精选了作者原创的100个富有佛法哲理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做了禅林撷露,如夜空中迢遥闪烁的星光,轻轻开启人的心智,留下新的人生体悟。

《禅师的椅子丢了》讲述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家产与兄弟姐妹结怨,心绪难平,特意拜访禅师请求开导。禅师上来就说教书先生偷了自己的坐椅,教书先生急忙辩白,说坐椅是禅师让他坐的,并不是他偷的。老禅师回答说:“坐坐我的椅子,与偷我的椅子有何两样呢?”“我有两把椅子,可我只能坐一把,另外的那把本是我的椅子,你却来到就坐,别人也是来到就坐,这还是我的椅子吗?我看快成你们的了„„”教书先生幡然醒悟,谢过禅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禅师的话头,开释了得与失、物与人的辩证关系。万物于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是眼下,也没谁对身外之物绝对拥有。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谁的心就变得沉重,甚至囵于桎梏;谁把身外之物看得清淡,谁反而释然常乐、得以解脱。”

100个小故事,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烹禅煮佛》告诉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便多了些阳光与澄明;换一种心情感受人生,人生便多了些缤纷的色彩!

第五篇:从《资治通鉴》看史学眼光

从《资治通鉴》看史学眼光

文/妮妮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视频感慨颇深,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身上长了肿瘤,仿佛全世界顷刻间轰然崩塌,在她高呼“滚蛋吧!肿瘤君”的同时,成百上千万的网友们也为之感慨,同时暗自决定从此健康生活,远离病痛。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应是一样的道理,名为“资治”,以古鉴今,实则是大智慧。

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不过相比其他的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具有许多“异于他人”之处。不同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这本书以史学求“通”思想寻求一种发展。

关于《资治通鉴》的创作意图,作者司马光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可见司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确,也正因为这样,在书中,作者在探讨历史盛衰的问题上体现出了明确的史学求通的思想,着重总结了历史盛衰的经验,关系秦为何亡、汉为何兴、隋为何亡、唐如何兴,以历史事件为轴,深入探析历史背后的运转规律,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实践。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段时间的时代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为谋划、运转的结果,只有知兴亡盛衰,才能从亡国的历史的获得教训,从兴盛的骄傲中获得经验,补实践之不足,亡羊补牢,永葆生机。

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如此,我们今人同样,时隔几个朝代的我们,依旧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知史,同时也在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寻找智慧。

下载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建设眼光应“往下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发展的眼光看巡警

    用发展的眼光看巡警 巡警作为一个年轻的警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从1994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回顾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巡警这支队伍在各级党委、政......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通过近期深入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

    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

    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 姓名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牛人眼光看世界(五篇材料)

    创业书籍推荐一:《世界十大富豪创业史》 这本书介绍的主要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影响世界的财富巨人的创业经历,也是他们胆识、智慧、才干的结晶品。 创业书籍推荐二:《李嘉诚......

    用医生的眼光看优质护理

    用医生的眼光看优质护理我是一名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共事多年,对护理工作的感触较深。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全国范围内......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儿童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儿童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栋梁。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幼儿,他们都应该享有学习知识的权力。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5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假如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眼中将遍地荆棘,你就不会有心情“逢人先说三个好”。能让你随时可以说出“好”字的原因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在......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

    你凌晨7点出生, 给你取名若晗,希望你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 转眼间,你已经是名初中生了,11年一直相处,絮絮叨叨,猛然间离开我去读书,一时间适应不了,想起了过去种种,才发现娇小的你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