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

时间:2019-05-15 01: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

第一篇: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

《老师,您好!》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师工作很辛苦。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 学生齐读。生:心血 生:辛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师: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生齐读。

师: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无言。

师:那我们再来试试,生再读。

生:是“哪个人”、“哪一项”。师:不错。“哪个人”指谁? 生:每个人。师:“哪一项”呢? 生齐说:每一项。

师: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学生全笑)

生:应该把“不”改成“都” 师: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学生再读。

师: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沉默

师: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学生对比读。生: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 师:更能突出教师的„„ 生齐接:辛劳。

师: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生接:崇高。

师: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 生: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师: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生齐读:老师,您好!

师: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师: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生:尊敬

师:说得好,谢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学习第四小节: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师:噢!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片断二:

悠扬而略带感伤的萨克斯乐曲《回家》在教室响起。伴着音乐,教师充满感情的述说:

同学们,还有几天就到中秋节了,可是我的心里极不平静,尤其是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一轮皓月,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外地工作的妹妹,昨晚她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的中秋节又没法回来了,看来我只好独自赏月了。

同学们,你和你的亲人分离过吗?心里什么滋味?

生:我的妈妈打工在外很久没回来了,我很想念她。

生:那次,我爸爸出差在外一个星期,我天天盼望爸爸能回来。

生:我姥姥生病了,可我现在没法去看望她,我很担心她,盼望她能好起来。

生:我表哥去上大学了,我很想他,想和他一块玩。

„„

师: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古人云:感人心者,必先发乎情,教师以一段优美的音乐和看似随意的谈话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与学生形成了情感的共鸣,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课文,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及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多媒体演示:月亮渐渐西沉,银辉透过窗户洒满屋子,苏轼斜躺在床上,望月沉思。

师:此时此刻,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要是弟弟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呀!

生:他会想:月亮啊,为什么你要在我和弟弟分别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呢?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吗?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你真是个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呢?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想念你呢?

师点头:是啊,仰望着窗外的一轮皓月,苏轼思绪万千,难以入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自然段,划出描写苏轼心理变化的句子,用心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标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静静的阅读、圈画。

师巡视交流。

教学片断《北大荒的秋天》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0

教学片断《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北大荒的原野上成熟,欢庆的美景。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段主要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那么,同 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怎样热闹的景象?

生:(读)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 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师:好,让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教师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老师有个想法,让我们从大豆,高粱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最热闹的,把它的 热闹劲画下来,怎么样?

生:好!(学生积极投入,认真画画。)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画的给大家看看?

生:我画了高粱,红得发黑。嘻,还有个大嘴巴呢!师:有意思!你为什么这样画?

生:高粱在秋天里成熟了,它的果实一开始是红的,后来,就慢慢变黑了!这 个大嘴巴是用来唱歌的。

师:是吗!在你眼中,高粱可是个快乐地涨红了脸的小伙子,正在放声歌唱呢!(板书:挺拔的高粱 乐呵呵地演唱)师:哎,你知道他为什么唱歌吗? 生:它结的果实多,感到骄傲呗!

师: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高粱唱的赞歌想献给谁吗? 生:我!(学生笑)

师:可以呀,送给你,但它也想送给农民伯伯,因为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这些高粱今天的丰收景象啊!生:好,那我再来添上“献给敬爱的农民伯伯”!

生:我画了大豆,我觉得成片的大豆最热闹,它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 笑声。

师:噢,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

生:因为它们在农民伯伯的照料下,结出了这么大的豆,(生指画)当然高兴 得笑了!

师:(看画)啊~这豆真大呀!但是从你的画中,我看不出它在欢笑,怎么办? 生:对了,给它画个笑脸!生:我知道,画个翘翘的嘴巴!生:再加个弯弯的眉毛!师:听起来不错,行动吧!

(学生画上眉毛和嘴巴,其他学生也受到启发,又埋头画起来。)板书:成片的大豆 哗啦啦的笑声)

师:(行间走动看画)哦,真可爱,这“哗啦啦的笑声”最能突出大豆的热闹 师:(展示挑选出的一幅画)瞧,豆荚中的胖宝宝正张开笑脸冲你们笑呢!(学生一边看画一边也忍不住笑起来。)师:看同学这么一画,我也觉得原野真是热闹非凡。现在,请大家举起手中的 图画,让我们这些大豆,高粱在北大荒丰收的秋天里自由地歌唱,放声的大笑 吧!

(众生一片欢腾,有同学禁不住哼起歌来。)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描述出来?

生: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真热闹!一片又一片的大豆成熟了,结出了许多豆荚,它们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是在齐声欢笑!生:豆荚好像在对农民伯伯说“勤劳就是收获”!

生:挺拔的高粱也不甘落后,它们笑得涨红了脸,正在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 丰收年!

生:高粱好像许多英俊的小伙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放声歌唱,歌唱北大荒的美 丽,歌唱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怀着对北大荒的赞美,带着对丰收的喜悦,放声 齐读这一句吧!

《天安门广场》教学片段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说明性课文,文章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表达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加以运用,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片段的教学,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片断一:

师:自由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事物特点的词,用“

”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并做记号,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说出自己在那些地方做了记号?

(课件出示语段,结合学生的反馈,边点评边指导修改。)

生1:课文描写了五处建筑物:天安门、纪念碑、博物馆、大会堂、纪念堂。

师:谁能结合其方位和特点概括描述?

生2:课文描写了五处建筑物:广场北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

师:你描述得真清晰。了解了建筑物的特点及其方位,你能不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填好天安门相关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图?

(生填图,教师巡视。生交流。)

师:课文这部分采用了按方位顺序描述事物特点的写法,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平时,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现在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也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学生快速练写,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精彩语段展示。)

„„

片断二:

师:学完了全文,我们对天安门广场有了初步的认识。过几天,市邮协的老爷爷老奶奶想组织一支旅游团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想聘请我们的一个同学当小导游,不知谁愿意?

(有十几个孩子举起小手。)

师:当导游不仅要口齿伶俐,声音响亮,还要有学问才行呀!

生:(七嘴八舌地)我来试一试!我一定行!我比她强„„

师:(选几位口齿伶俐、有胆量的孩子去做准备,转身轻声地对其他的孩子说)咱们其他的同学扮演游客好吗?

生:(不住地点头。)

师:当游客也有学问,一定要边听导游介绍边思考,什么地方还没听明白或者还想知道什么信息,就及时问导游。等一会儿,咱们多提几个问题,难为难为小导游,这么样?

生:(孩子们可来劲了,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跃跃欲试。)

师: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一游。

导游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林子晴,来自四年一班,哦!不,来自宁德青山旅游社。(笑声)这次旅行由我来给您当导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如有不到之处,请您多包涵。现在请游客们带好随身物品跟我一起上车。

游客1:请问林导,您要把我们带到哪儿?(一阵笑声。)

导游1:对不起!忘了告诉大家,我们本次旅游的目的地是天安门广场。(转了几个圈)游客朋友们,天安门广场到了,请跟我下车。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首都北京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看,(抬手指向前方)那就是天安门城楼!

游客2:你能介绍一下天安门城楼的历史吗?

导游1:对不起!我不知道。(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余学生大笑。)

师:没关系,你的文明礼貌让我们很满意,但你还要多学习有关知识。哪位小导游能接替她的工作?

导游2:大家好!我是导游钟文婷。下面由我来为您做详细的介绍。(生鼓掌)位于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现在,每天有成天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坐落于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城门,明代称为“承天门”,清代改建后称为“天安门”至今。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大都在这儿举行。(掌声)

„„

(导游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逐一介绍每一景点,并不时回答游客的问题,整个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断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笑)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点评: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识破了教师的“阴谋”,领会了教师的用心,在会心一笑中认清了字形。此举虽为雕虫小技,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

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点评:学生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这是很正常的。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不如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这里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耐心。)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师:对了,这就准确了。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泉城》的教学片断

师:记得一位名人这样说过:“你想当科学家吗?那么就从疑问开始吧!”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爱提问题,那么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板书课题:泉城)大家读一读课题,聪明的你想问什么问题呢?请提出来,并在黑板上打个“?”做上你的记号。

生1:泉城在哪儿?

生2:泉城有哪些有名的泉?

生3:为什么称它为“泉城”?

„„

学生据题生疑,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春笋般冒出。他们纷纷走到黑板前,画上“?”并做上自己特殊的标记。

师:发现问题了不起,能自己通过读课文来解决问题更伟大。请大家把书拿起来,认真地去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借助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2、边读边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时,可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做些你看得懂的记号,或同桌交流。估计一下,完成这些任务你需要读几遍课文?

生:(几乎不假思索)三遍。

师:现在我们来比试一下谁读书效果最好。

(1)检查生字词;(2)检查读课文;(3)黑板上的问号你能解决哪一个,就回答哪一个。

(学生通过读课文,对黑板上的问号进行了解读。并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将黑板上地“?”抹去变成了“!”。他们有的是解决自己的问号,有的是解决别人的问号。)

师: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并将问题说出来,到黑板上画上“?”做上自己的印记。

生1:四大名泉为何取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生2:四大名泉的泉水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说“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又接二连三地在黑板上闪现出来)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从课题发现了问题,(板书:发现)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一些问题,(板书:解决)又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板书:发现)谁知道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生:(兴趣盎然)

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你们会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了不起。

片断二:

师:济南的七十二泉各有特点,但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

生: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师:同学们想去这些泉看看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辆旅游车,一辆通往珍珠泉,一辆通往五龙潭,一辆通往黑虎泉,还有一辆通往趵突泉。你们想参观哪个泉就乘哪辆车。

生:(移动座位)

师:旅游车就要开了,临开车之前老师还有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先读读旅游须知。

1、读读课文,想想你参观的这处泉在什么地方?

2、到了那儿你看到了什么?

3、这处泉最吸引你的什么?

4、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读一读,画一画或者演一演。

生:(分小组自学、师指导)分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上来汇报

生:我们这组参观的珍珠泉,它在泉城路北。到了那儿我们看见它的泉水很清很美。好像一串串珍珠。最吸引我们的是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很神奇。

师:你们这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展示?

生:我们想来演一演,我是导演。

生1演太阳

生2读旁白

生3、4、5演泉水。

(开始表演:旁白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太阳发光,泉水向上涌,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分开,一会儿断开,一会儿连上,一会儿流得急,一会儿流得慢,旁白用一只手将它们拎了起来。)

生:(全班同学一片掌声)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通过表演体现出珍珠泉的特点,接下来的小组准备如何汇报呢?

生:我们小组参观的是五龙潭,它在旧城的西门外。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五龙潭最吸引我们的是„„。

生:我们刚才根据书上的插图以及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幅画。

生:(介绍这幅画)

师:五处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五龙潭,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汇注而成。

师:看了他们这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五龙潭泉群的特点。

生:泉很多。

师:这小组非常有创意,能通过画来表现五龙潭的特点。

生:我们这组既不表演,也不绘画,我们想有感情地来朗读,我们相信我们能读得很好。我们这组参观的是黑虎泉,它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最吸引我们的是„„下面我们全组来为大家朗读这一段。

(小组齐读)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朗读能体现这儿的泉水很大。例如:“不断地喷吐”这个词,我仿佛看见水一直在不停地往外喷。

生:还有“喧腾”这个词,也能感受到水大。感受水声很大,很热闹。

生:“昼夜不息”他们是这样读的,“昼—夜—不息”感觉这个水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流。

师:有哪个组想跟他们比一比吗?

生:(踊跃尝试)

师:看来每个小组都做了精心地准备。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有的成了演员,有的成了画家,还有的成了朗诵高手。

《九寨沟》教学片断

师: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它,感受到它的美。师:指名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相机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师: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我最喜欢湖泊。

师:那你能读读有关湖泊的句子吗? 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出示挂图)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水平如镜的湖泊。

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生:我看到在水里有很多的鱼。„„

师:你们听了他的讲述你觉得湖泊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湖泊很多,很美。

师:这里把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这是为什么呢?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与湖水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师引出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师: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我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吗? 师:当然可以。生:老师,雪峰插云?

师:非常正确。(板书:雪峰插云)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雪峰吗?(多、高)师: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来?

生:从“一座座、插入云霄”看出来的。师:为什么会“峰顶银光闪闪”呢?

师:因为雪峰很高上面有积雪很亮,所以银光闪闪。师: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有气势。看一下课文中的彩图,看到高高低低的小瀑布了吗?它们像什么? 生:我觉得像一条布。生:好象一级一级的阶梯。

师:这样的瀑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非常雄伟。

师:那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生:能。

师: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生读课文。

师:读得真有气势。你找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了吗?你听见瀑布泻下的声音是怎么样子的?

生:水哗哗地落下来,声势很大。师:有谁能来模仿以下这声势? 学生模仿

[通过模仿水的声音,进一步感受瀑布的壮观] 师:此时,你就站在一泻千里的瀑布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有溅起的水花落到身上,凉凉的„„ 师:谁能再读一下,让同学们感受到瀑布的壮观? 生有感情朗读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师: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师: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田园诗情》教学片段赏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牧场景色。课文如诗的言语,如诗的意境,如诗的画面,读来让人心动,情动。特别是在提倡绿色、和谐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场面的确让人神往。然而,在教学中,如何让这美妙的田园诗情走进学生的视野,融入学生的心灵呢?如何让学生真正以语文地方式学习语文呢?最近笔者聆听了江苏的滕衍平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如诗的语言,动情的课堂,教师智慧地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顿觉豁然。

一、读懂,读出意蕴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课文的第1节)。先说好读吗?

一生抢着站起来。读得字音正确。

师:(摇摇头)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没有读出真正的意思。

一生又读。

师:(笑了)课文都读了吗?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呀?

生:荷兰的马、牛。

生:荷兰的牧场、牲畜„„

师:谁再读第一段?

生:(若有所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有意强调了“ 牧场”)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主要的写的是牧场,所以把后面的强调了。

师: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

生:不可以,那就变成是主要写荷兰的花了。

师:对!你们看,同样是这几个内容,想要说什么,就需要强调什么?而强调的东西需要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诗情在哪里?

师:田园,你们懂吗?

生:懂!

师:“诗情”呢?

生:„„

师:所以好多同学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能读出课文的“田园”里的东西,发现不了“诗情”?猜猜看,“诗情”是什么意思?

生:像诗一样,很有感情。

生:人到那里就想做诗。

师:你们说的都有点接近。“诗情”,就是像诗歌一样的美好,充满美好的意境。有一个词语叫“诗情画意”,像诗和画一样有着美好的意境。读一读,第二节,主要的写是什么?

生:许多的牛。

师:是的,你能从中读出“诗情”来吗?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诗情?(学生读)

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太美了!

师:见过郁金香吗?

生:见过!

师:什么样子啊?

生:有红色的,花瓣是这样的(说着用手笔画)。

生:我还见过别的颜色的,还有黄色的,兰色的。叶子很绿。

师:大片大片的,看上去什么感受?

生:太美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要着急,“极目远跳,碧绿如丝绸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郁金香和绿色的大草原在一起,那该是什么景象啊?还有呢?还有黑白两色的奶牛在来回地走动。闭上眼睛,老师读一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奶牛在吃草。

生:我看到天地间很广阔,颜色很鲜艳。

生:我感觉到空气很新鲜。

师:如果,你到了这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说,啊!荷兰真美啊!

师:放开声音说!

生:啊!荷兰真美啊!(生笑)

师:还想说什么?

生:荷兰,我真想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生:我真想赞美这里的草原。

师:如果你是作家,你会„„

生:我会写好美好美的文章赞美它!

师:如果你是歌唱家呢?

生:我要唱一支歌赞美它。

师:如果你是一个诗人?

生:我要做一首诗!用诗歌赞美它。

师: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感受就是“诗情”啊!你感受到了吗?课文中还有吗?

生:有!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我觉得牛犊很可爱!

生:作者把他当作小朋友来写的,很有意思。

生:老牛仪态端庄,好像牛群的家长。它好像在哄着自己的孩子玩。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它们生活得怎么样?

生:自由!

生:幸福!

师:幸福!多么幸福的一家啊。真是诗一般的生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牛背上还盖着防潮的毛毡呢?

师:这个问题也是我想问你们的问题?你们看,所有的牛背上都有毛毡吗?

生:不是的,只有这一个有。(说着,用手指着插图)

师:想一想,这头牛怎么了?

生:快要产奶了?

生:有点道理。

生:快生小牛犊了。

师:有点像。

生:生病了?

师:我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发现了,这头牛需要特殊的照顾。你们看,这里的工作人员多么细心呀,牛群在这里生活的多舒服呀!

生:还有,有的站立不动,反复在思考什么。写得多有意思呀!

师:它在思考什么呢?“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生:哈哈„„

师:同学们,蓝天、碧草、郁金香,吃草的牛,思考的牛,顽皮的牛,仪态端正的牛,真是如诗如画呀,这就是“诗情画意”。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心中的“诗情”!

三、如果你是骏马!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匹骏马?你最希望得到这么?

生:我最希望得到一大片的草原。想怎么样跑就怎么跑,没有人管束我。

生:我想有一个很大的地方,很自由。

生:我想有一片草,可以吃上一年。

师:贪吃的家伙!(生笑)不过,真的如此,也是一种幸福啊!

生:还得有喝的呢!

生:我希望自己长得结实,玩得高兴。

师:当这些要求和愿望你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生:太棒了!耶!

师:荷兰的骏马剽悍强壮,它所希望得到的,也都应有尽有。谁来读一读,读出骏马的生活的自由。(生读)

师:第一句怎么读呀?那一条条运河在骏马的眼里是什么?

生:饮料!

师:多好的想象!读好这一句话。(学生练习)

师:“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豪,满足。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四、“忙”与“静”

师:傍晚的牧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静。

师:你读出了“静”,哪儿写出了“静”呢?

生: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谁都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闻。

师:有汽笛声应该是不“静”呀,怎么能说“静”呢?

学生被问住了。

师: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读时强调了“偶尔”、“寂静”)

生:(若有所悟)因为很静才能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汽笛声。

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我们平时也说,“教师里静极了,只能听到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和这里的写法是一样的!

生:还有,我还读出了“忙”!

师:后面说“转装满奶的船只舒缓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开往城市。”一边挤着一边运着。(师生笑)

师:“忙”最容易引起的是人们之间的喧闹,怎么还这么“静”呢?

生:人们的素质高!

师:课文里可没有这样的词语,你怎么读出来的?

生:“忙”的时候人们就把很多东西忽略了,随意吵闹,而这里的人们并没有这样,“静”让我感到他们很有秩序,不乱。

师:(补充)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忙而有节奏!

生:是的,所以我觉得写出了他们的素质很高!

师:好样的!人的素质高,行为文明。这么美的环境,影响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人,创造着这里的环境。

师:当“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一切又是那么地安静。读„„

生:(齐读)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地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同学们,美好的第二天又来了,请大家把课文再次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走进田园,感受诗情吧!

《桂花雨》教学片断及评点

【教学片断】

师:引读:所以,当母亲通知提前“摇桂花”时,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生:(异口同声)乐了。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师:乐得不够,再来一遍。生:(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师:谁能说说作者为什么“乐”了? 生:因为作者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生:因为作者梦寐以求的“摇桂花”马上就要开始了。生:因为作者如愿以偿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呢? 生: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所以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生:因为如果桂花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文理解。接下来,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生: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师:(点出“使劲”)谁来使劲摇一摇? 生:(双手做抱树的动作,前后摇)师:他摇得够“使劲”吗? 生:不够。

师:对,这样桂花怎么会形成雨呢?请你再使劲点儿。生:(双手做抱树的动作,前后摇。表情中流露出了“使劲”)师:桂花落到了你的头上。允许老师闻一闻吗? 生:(点头)

师:(将鼻子凑到学生的头上闻了闻)真香啊!谁再来使劲摇一摇。生:(双手做摇桂花的动作。显得比第一个学生卖力)

师:桂花落到了你的头上、脖子上、手臂上,请你闻一闻,怎么样? 生:(学生闻了闻自己的手臂)好香啊!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使劲摇一摇。

生:(双手做摇桂花的动作。显得非常卖力)啊——啊——啊!

师:他已经开始呐喊了,真够使劲。现在,桂花落得你满头满身,请你深深闻一闻,怎么样?

生:(学生闭上了眼睛,闻了闻自己的肩膀,衣服)真是太香了!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使劲摇一遥。生:(学生个个都在使劲地摇)师:闻一闻。

生:(异口同声)真香啊!

师:同学们摇得都很使劲,老师真佩服你们。

【评点】

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段,紧紧扣住“乐”和“香”两个字来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教者是怎样进行“乐”的教学的。从文中的“这下我可乐了”入手,让学生通过读的声调的变化来感受“乐”的程度,进而让学生来找出“乐”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通过“使劲地摇”的动作体验,来呈现一个“乐”字。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从“使劲地摇”的动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快乐。这样学生就将课文中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一下子拉到了眼前。

其次,再来看作者关于“香”的教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者主要体现在一个“闻”的体验上。从教者诱发性的“允许老师闻一闻吗”开始,进而发展到让学生自闻、互闻,让课室内袭来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味,不仅香到了学生,也香到了所有老师的心里。

其实,学生感受“摇花乐”和闻到“桂花香”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读透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才是真正感悟了文本。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进行深入的探究。

片断二:听罢《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后,其中教者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含义的处理上巧夺天工,恰到好处。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 ,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生:哦,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象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重点的字词,并且认真品位,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他才那么说.生:母亲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因为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他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是的,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让我们带着母亲的这种情感再读这句话“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反思】

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固然离不开文章,这位教师不仅能从文章重点内容出发,而且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是”理解不论有多少桂花母亲还是喜欢家乡的桂花,还找出重点字“浸”进一步感受家乡的桂花已注入母亲的吃、喝、住、行,已浸入母亲的生命。象这样通过抓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很值得借鉴。

《开天辟地》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盘古几千万年的坚持带来了一个充满着光明和希望的世界,临死的时候,盘古又把一个混沌的世界改变得多姿多彩。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七小节,看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发生的这些变化?(生个别读。)师:老师听到你特别强调了“就连„„也„„”这组关联词,从“就连„„也„„”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盘古就连血液也献了出来,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师: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这世间的万物无一不出自盘古的身躯。你看(引读)盘古的左眼„„右眼„„隆起的肌肉„„流淌的血液„„筋脉„„皮肤„„就连流出的汗水„„

(生齐读。)

师:祖先为什么会这么想象呢?在眼睛和太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眼睛和太阳都是圆的,它们有点像。师出示:外形上有相似的地方。

师:哦,现在你一定也明白了,隆起的肌肉和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和奔腾的江河„„它们之间也是外形有相似的地方。

师:除了眼睛、肌肉、血液等,盘古身体的其它部分(头、双手、双脚、胸膛„„十指、毛发、牙齿„„宽阔的额头、高高的鼻梁、嘴巴、耳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写一写。

(生写话。)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文字。

生1:盘古的鼻孔变成了幽深的洞穴,毛发变成了碧绿的草儿。

生2:盘古的十指变成了巍峨的高山,宽阔的额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体特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如何以“神话”的方式去教神话?

首先,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解释,其思维特点主要是想象和类比。课文第七节体现的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形态类比,那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先凭借语言文字直观地感受类比的思维方式,再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

其次,神话是人类的祖先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学生进行了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生成言语智慧,另一方面,实际上教师也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着神话的创造。学生读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涵养自己言语自信的过程。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实录

老师:看图,这是一团燃烧的火,在希腊神话中,火演绎着一个滚烫的词,后来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跟老师一起认真写课题,学生写在书上,我们继续学习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回忆课文中写了哪几个神,学生:天神,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老师:这个名字很难说,再跟我说一遍

老师:CAI:普罗米修斯

宙斯

阿波罗

赫拉克勒斯 老师:能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生:传说地球上,,师点拨,“传说”这个词很重要。老师:(语言渲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老师:CAI: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那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生读

老师:跟我一起再读,我读你接。老师:没有火烧烤食物。学生: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 老师:没有火来照明

学生: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老师: 为什么人类只能吃生的东西? 学生:因为没有火

为什么人类,,? 学生:因为没有火

老师:为什么原本可以做着香甜美梦的夜晚却漫长呢? 学生:因为没有火

老师:没有火的日子怎样? 学生:根本没法生活 学生:生活困苦 学生:苦不堪言

老师:没有火,有说不尽的苦,道不尽的难,这样的情景凝聚在一个标点符号里了,什么符号?

学生:省略号。

老师:如果有人在危难时期挺身而出,我们叫这样的人是什么? 学生:英雄

老师: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的英雄,他的出场也神奇

CAI出示:普罗米修斯躲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

老师:这就是写普盗火时的一段文字,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看,把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

学生:躲、插

老师:一躲一插,神不知,鬼不觉盗取了火种,对人类有了火,这对普罗米修斯意味着什么?

学生:惩罚

老师:普罗米修斯知道自己要经历这样的惩罚吗 学生:知道,要不然他就会直接找太阳神要了。

老师:你的意思是,偷是要承担后果的,普是知道的,在希腊神话中,他是先觉着,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惩罚

老师:这段文字要读出心跳的感觉,你看,师读这段文字,设置情境,把文字变成一个惊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学着老师这样读。

学生:读,老师:没有躲好 当生读到“插”的时候 老师:这个插要又快又准。

把自己当成盗火者,你就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CAI:出示,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老师:走进这段文字,你会发现,人间有了火,这人间也飘出了香味。

文字,用耳朵去听,鼻子去闻,心灵去悟,CAI:圈出关键字,再读,看看文字里飘出了什么?

这段文字里,飘出了什么? 学生:喜悦和快乐

学生:人类对生活充满希望

老师:刚才说的是用眼睛看的,你闻到了什么? 学生:我闻到了烧熟食物的香味 老师:听到什么了? 学生:打造工具的声音

学生:听到人们驱赶野兽的声音

这样读,文字有声有色,有味道,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这一段。生一起读这一段。

有了火,日子红红火火,吃的香,住得好,这样的日子怎么样?一个字 学生:有滋有味 学生:好

学生:美

学生:爽

老师:这样幸福温暖甜蜜的生活靠得都是什么? 学生:火

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那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什么? CAI:雷声

这是什么声音?在希腊神话里,这是主神宙斯的震怒,因为有人触犯了天规,你想想,关于火,天规会怎样写?

学生:偷火者必要重罚 老师:我猜开头一定是“严禁” 学生:严禁盗火

老师:严禁盗火,重者必罚

普触犯了天规也就触犯了主神宙斯。CAI:出示,宙斯排天神用沉重的铁链,,你读这段文字,会读出两个惨无忍睹的两个画面

学生:普被挂在悬崖上

这两个字特别刺眼,也深深刺痛了读到这两个字的人。学生:锁、啄

锁住的是身体,被啄的是肝脏,高加索山是寒冷荒凉的山,悬崖绝壁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而且是沉重的<铁链>,被锁的感觉是什么?

锁住了自由,锁不住的是什么? 学生:后悔和屈服 学生:爱 学生:意志 学生:精神

老师:啄了普的肝脏,肝脏是人体里最娇弱的地方,怎能被啄呀,什么叫啄? 学生:像啄木鸟啄大树一样。老师:你来做个动作 学生:用嘴巴用劲的啄,老师:用力的扎进去,然后连着血带着肉扯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学生:钻心的疼痛

老师:人被这样的折磨,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生不如死 学生:惨不忍睹 学生:痛不欲生

老师:一起读这段文字,体会被锁的苦,被啄的痛。生

老师:我一直在想,普的肝脏为什么被啄会奇迹般地复原呢? 学生: 学生:他是神

学生:宙斯更想长久地折磨他,被啄又长

身体被折服,但心灵是不可屈服的,这也许是他肝脏日食月长的原因吧。CAI:看 惩

下面是什么字?

看来惩罚是要征服心灵的,哪宙斯征服普罗米修斯的心灵了吗? 学生:没有

那我们再一起读这段文字。

让我们记住英雄受难和那不屈的场景。

CAI:音乐+文字

: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就这样,普罗米修斯被所在高加索山上,他的心灵比风还自由,他的意志比岩石还坚硬。师,过渡地导读。这就是人类的英雄,读了三遍

他情愿,他无悔,当他深情地望着大地的时候,他一定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 学生:火 老师:三万年

那是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在这三万年里,他忍受了多少痛苦? 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对人类有一种什么样的情? 学生:亲情,普是造人之神。这样的情,可以用一个字来说。老师:爱。

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爱是永远的神话,生写在书上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不知道珍惜更是可悲的,于是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来了,CAI: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他不远万里来到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下,张弓搭箭,射死了凶残的鹫鹰,把普罗米修斯救了下来。

老师:读到这里你激动吗?振奋吗? 如果他不来,谁会来救他? 学生:人类

老师:你们也被普罗米修斯感动了。告诉你,是因为他心中的爱(语言渲染)

神话世界就是我们人的世界,它表达的是我们人类的情感。CAI:火。火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有了西方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 在我们的国家,火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我们也有了中国神话。CAI出示:“燧人氏钻木取火“,去读这些神话,享受创造的乐趣。

教学片段:

师:《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主神宙斯吧。

生:宙斯是个残忍而没有同情心的暴君。

生: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能过上光明和温暖的生活,但宙斯却狠狠地惩罚了他,真是是非不分,外加心狠手辣。

„„

生甲:我觉得这样评价宙斯不公平。因为虽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但他毕竟触犯了天规,既然是触犯了天规,那宙斯惩罚他也没什么不对。再说,如果宙斯不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话,其他神可能会觉得破坏天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宙斯还怎么管理天庭呢?因此,我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公正的,也是出于无奈,不能认为他凶残冷酷。

生:照你这种说法,普罗米修斯受罚是罪有应得?

师:哟!甲同学开动脑筋,有了自己的新见解,还勇敢地说了出来,真了不起!让我们为他鼓鼓掌!

师:(拿起书)不过,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好好地想一想,然后像甲同学那样,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和理解,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生:宙斯作为主神,看到人类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中,不但毫无同情心,还惩罚帮助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所以我仍然认为他是很冷酷的。

生甲:但盗火毕竟是触犯天规的行为,宙斯不得不罚普罗米修斯,不然的话,难以服众。

生:我不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出于无奈,因为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宙斯觉得还不解恨”,由“解恨”二字可以看出,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解心头之恨。所以,我赞同宙斯是凶残冷酷的这一看法。

生:这种不合理的天规应废除!普罗米修斯违犯了这样的天规不该受罚!

生:宙斯不但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绑在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日晒雨淋的折磨,还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让他生不如死,手段真毒辣!

师:看来,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啊,咱们先不论这天规是否合理,单看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手段,就足以看出宙斯的狠毒与冷酷。这就好比是,你们因某种原因没做作业,我让你们罚上个几百遍,你们会认为我这么做是公正的、出于无奈的吗?

一路花香 片断

师:今天一起学习有关“花儿“的课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4 一路花香 一边写,一边小声读。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受? 生:题目有很多花,一定很美丽。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生读课题。

师:你是一朵绽放的马蹄莲。生:我感到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师:你带着你的感受读。学生读课题。

师:你是一朵淡淡的茉莉。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课文读一读,你从课文中有哪些感受? 师: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了解到这篇课文讲的是挑水工有两只水罐,一只完好无岁,一只有裂缝„„(学生详细地复述略)

师:发现没有,这个破水罐的罐是什么旁? 生:“缶”

师:“缶”是什么意思?

生: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的乐器,一是上小下大的器皿。师: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里是“器皿”的意思。

师:谁能把这个偏旁换一换成另一个字? 生:换成三点水就是 浇灌的灌。生:换成反犬就是獾。

师:翻开生字表,把这两个字认真描一描,注意写字姿势。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有的同学腰板挺得很直。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生:挑水工 生:好水罐 生:破水罐

师:三个角色。默读课文,给这三个角色做上记号,待会听你们谈谈对它们的看法。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同学在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同学读书方法真不错 师:请同学谈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印象 生: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师:板书 骄傲,提示傲的写法。师:对他的骄傲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是一种了不起的骄傲。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写好水罐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

师:谁再说说其他的角色。生:破水罐很自卑,他不应该自卑,他竟然不知道缺陷竟然被人利用着了,让路旁开满了鲜花,我用一个词表达我的感受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观众鼓掌。)

师:他说到破水罐自卑,很惭愧,看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什么有关? 生:心情

师:哪些句子描写心理感受,谁来读? 学生读 “那只有裂缝的感到十分惭愧” 师:除了这句话,哪句话也表现出来了? 生:读“过去两年中„„应有的回报。” 师:自己再读这段话,你会有新的体会。

大屏幕出示:“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应有的回报。” 师:除了表现惭愧,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它很体谅跳水工,每次挑水回来只剩下半罐子水,破水罐觉得非常对不起挑水工,充满了对挑水工的歉意。

师:带着对挑水工的歉意齐读这段话。学生大声齐读。

片断二:

《一路花香》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读了这段道歉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有责任心,它为自己不能把水满满地运回主人家而主动道歉。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的缺点勇于承认错误。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自卑,路边的鲜花开得这么美,破水罐却只能感到一丝快乐,到了小路的劲头,它又伤心起来。

生:我觉得这只水罐很善良,它为自己总是漏一半的水而再三向挑水工道歉。„„

师:你想对挑水工说点什么?

生:挑水工,你真聪明,居然想到在小路边洒下花种,很好地利用了漏下来的水。生:挑水工,你真宽容,当破水罐为自己没能满满地把水运到主人家而深感自责、惭愧时,你没有批评,没有解释,也没有对它讲道理,而是引导破水罐“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说勤奋

片段教学

A、精读第二段:

师: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大家边听边用笔划出:司马光“勤奋”的词语和句子!(生读略)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注意:用读来交流!(也就是用自己的感觉读出他的“勤奋”)生:小时候,每当„„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媒体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师:“却”字(师点“却”)表示前后做法不一样,司马光不一样在何处?读时注意一下“却”,体会体会!(再读)要“躲”起来干嘛?(师点“躲”)别说,读!(再读)听出“勤奋”来了!

(媒体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师:继续交流!

生: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听说过“警棍”“警察”,还没听过“警枕”呢!(师点“警枕”)“警枕”有什么用?(生读出来)有了这么个“警枕”,他睡得多吗?可见„„(他很勤奋)读出来啊!(生再读)

(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原来是这么个勤奋的人,难怪他会编成著名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而且一编就是19年。

B、精读第三段:

师:刚才,我们采用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3自然段。

生(学生自主圈划,练习朗读。)师:现在请交流一下。

生:“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我感觉到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媒体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这种理解用读展示出来就更好!从开头读到“名列前茅”。

(媒体出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生(读略)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

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了“远渡重洋”和“高难度”,你是想读出„„(生:读出童第周不怕苦,不怕难的工作和学习精神),谁再来读一遍!

(媒体出示:“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教参中只提到第四自然段中的几句,而一般的老师也只引导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来体会环境的恶劣,从而品读李时珍为察访药材不畏艰辛的精神。然而,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多处的环境描写都有它的寓意。教好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不仅对品读人物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如何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穿插环境描写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也就是景色描写,刚才我们只是把第四自然段找了出来,从中我们已体会到了(生:环境很恶劣。生:李时珍在外生活条件很差。生:李时珍不怕吃苦。生:李时珍一心为民不怕吃苦。)

师:那么其他的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我从这句句子中体会到了天快黑了。

师点拨:那如果没有这一句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如果没这一句,他们就不会住在破庙里。

师:应该说如果这里不交待清楚,下文写他们住在破庙里就很突然。

生: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从这一句我知道了他们住的寺庙是破的。生:从这一句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很冷,有风会钻进来。

师:是呀,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还在干什么?生:记录当天的所得。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从这一句我知道了他们工作到了深夜。师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说明夜已深了。师:你真细心,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生:从这里我知道了天很冷。他们也一定很冷。可是他们却坚持着。

生:我觉得夜色很美。师点拨:是呀,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着,照理应该是阴森恐怖的,可是你有这感觉吗?请再读读这一句,说说你的感受。生:我好像不冷,也不怕了。生:我觉得景色很美。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后一句,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给我们是宁静安详的画面。外面虽然寒风呼啸,但是李时珍和他徒弟两人工作的那么认真、谨慎,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宁静的画面呀。因此,再怎么破败的古庙,再怎么冷的夜,在我们看来都是美好的,温暖的。这是李时珍的光辉照亮了黑暗寒冷的冬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些句子。-----师:像这种景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少了这些句子行不行? 生:不行,我们就不知道他们住哪里了? 生:我们就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了

师:所以,写人写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环境描写,这样文章可以增色不少,对你要表达的主题也有帮助。但要注意,环境描写不要滥,要适当。

片断二: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你发现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怕吃苦的人。生:他吃苦也觉得值得。生:他做事非常认真。

师:你们从文中哪发现的呢?

生:他和他的弟子就住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

师:从哪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生:这里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试着读一读,要让人感觉到这是座破败的古寺。

生读课文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还是一个吃苦也觉得值得的人,你从哪发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生交流回答:

1.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2.“嗯,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指导读师徒俩的对话,从中感悟李时珍那种以苦为乐,甘愿付出的精神。出示句子:“鸡肠草------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师:李时珍是用什么方法来区别这两种药草的? 生:亲自尝

师:你们知道吗?尝药草是有危险的。他曾经为了尝一种叫蔓佗罗的药草昏迷了几天,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维生素C的故事

教学片断

【课文片断:《维生素C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自然段——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教学片断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想一想: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指名朗读,读后圈画。)生1:中心句是第一句:“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生2:中心句是最后一句:“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师:他们俩一个认为中心句在开头,一个认为在结尾。你同意谁呢?

生3:我认为中心句是第一句,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说的,包括“海上凶神”这种怪病,也是说明航海生活充满着危险的。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中心句—— 生:(齐)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师:请再想一想:这个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呢?(生圈画。)

生4:关键词是“艰苦”和“危险”。

生5:应该是“非常艰苦”和“充满危险”。(师板书:艰苦、危险。)

师:请认真默读这一段,用“——”画出“艰苦”的句子,用“~~”画出“危险”的句子。

(生圈画。)

师:谁先来读读“艰苦”的语句? 生6:“艰苦”的语句是:“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 师:能抓住这句话,具体说说怎么“艰苦”吗?

生6:船员们在海上航行要很长时间,大概有几个月,他们只能吃两样东西:黑面包和咸鱼,从这可以看出生活艰苦。

生7:他们在海上那么长时间都吃不到蔬菜、水果,吃不到新鲜的食物。

生8:再加上面包是黑的,鱼是咸的,肯定是不好吃的,天天吃会很腻的,这说明生活很艰苦。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要是没有“黑”和“咸”字,你们读读看还感觉“艰苦”吗?(生自读体会。)

生9:这句话中没有“黑”和“咸”字,就不能感觉到航海生活的“艰苦”,有面包和鱼吃,生活应该是挺不错的了。(生笑。)

师:下面谁来读读“危险”的语句? 生10:“危险”的语句是:“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师:画得很完整。那么,谁来具体说说怎么“危险”呢?

生11:在海上航行很容易得“海上凶神”这种怪病,这种病能要人命。

生12:得了“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死去,非常可怕。

生13:船员得了“海上凶神”这种可怕的怪病,在海上航行没有医生来治病,只能眼睁睁地死去。

师:难怪船员们把这种怪病叫做—— 生14:(齐)“海上凶神。”

师:请注意“海上凶神”上有个引号,谁知道这个引号的意义? 生15:表示不是真正的凶神。师:(吃惊地)哦,船员都被它折磨死了,它还不是真正的凶神吗? 生16:表示特别的名称,人们叫它“海上凶神”这个名称。生17:表示特定的称谓。

(师板书:特定称谓。生作批注。)师:(指板书)你觉得航海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谁更可怕? 生:(齐)危险!

师:再读读这个中心句,看看句中是怎么比较“艰苦”和“危险”的?(生齐读。)

生18:句中用“不光„„而且„„”来比较“艰苦”和“危险”的。生19:“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说明“危险”比“艰苦”更可怕。师:“不光„„而且„„”这个关联词就是表示意思更进一层的,它更强调的是后面这一层意思。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强调后者。(生齐读体会。)„„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第2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扣题,点出课文要说明的中心)

师:国际互联网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么功能,请读第二至六句,为什么作者要让人“想象”?想象什么?(因为“国际互联网”实在太大,所以只好让人去想象,把它想成一个巨型蜘蛛结成的一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大网”)这就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网”是能包住地球的大网,“线”是能够吧亿万台电视连起来的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这是多么奇妙啊!

再看这“大网”和“线”的功能,这些“线”上飞速流动者文字、图象、声音,能够在短短几秒钟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让人从屏幕上看到,这又是多么奇妙!请看书上的插图。

师: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悉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生:悉尼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

生:北京在地球北半球,悉尼是在南半球,两地相距遥远,但在国际互联网上发信,几秒钟就能收到,说明它的快速,所以举这个例子)

师:国际互联网除了可以帮你发信外还可以帮你做什么?

诚实与信任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诚实与信任》)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借用了文中一个人的话,就是小红车的主人。请同学们快速地从文中找出他说的这句话。生:“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这句话称为这篇文章的――(生:中心句)。看来,如果文中的人物说的某一句话能概括全文的意思,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其中最关键的词语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让我们再看刚才小红车的主人说的这段话后面还有一句:“我再一次谢谢你!”。谁来说说,之前他为什么要谢“我”?

生1: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他留下字条。生2:因为他很感动,所以要谢“我”。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的是怎么一回事?(生读1-3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生2:“我”敢于承担责任。生3:大丈夫敢作敢为。(生笑了)

师: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1:“„„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说明主人公已经主动承认错误,承担了责任。生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写了一张字条,„„”这句话告诉我们,“我”没有因为无人知晓的情况而溜之大吉,而是主动承担了责任。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还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将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这样就不容易被风吹掉,小红车的主人也容易发现这张字条。

生:我觉得主人公还是诚实的人。他把自己的姓名、电话都写明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因为我的真诚,我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感动了小红车的主人,他才通过电话向“我”表示感谢的。当我表示愿意支付费用的时候,他却说—— 生读:“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是啊,因为“我”的诚实和对他的信任,赢得了他对“我”的尊重与信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生1: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生2:做人要诚实,要守信用。生3: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诚信。

生4:如果要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诚实,要尊重别人。师:说得真好!那你们觉得以后该如何做人?(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叙述的事情虽然很小,却闪耀着人性中最灿烂的光芒。我们通过学习,也收获到了做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要有诚信。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练习6中那则小故事,完成练习。„„

珍珠鸟

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伴随着一阵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声,鸟儿有了雏儿,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雏儿呢?请同学们翻看书找到并仔细地读一读。生:查找并默读。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生:举手回答。(教师出示关于小珍珠鸟的文字)【点评】这是本节课中教师安排的第一个重点:了解小珍珠鸟的特点,伴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很容易就锁定了精读的目标,并进行了初读这段文字的环节!

师: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该怎样读好呢?你觉得该把哪些词读好?大家先来试试看。生:齐读。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喜欢这只珍珠鸟吗? 生:喜欢。

师:那么你喜欢它的什么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我喜欢它肥嘟嘟的样子,我是从“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你说得真好,朗读得更棒!还有谁来说!

生2:我喜欢它的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这真是太好看了!生3:我喜欢它蓬松的身体,摸上去肯定很舒服!„„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请你带着对小珍珠鸟的热爱,再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通过述说自己心中的喜爱,小珍珠鸟的形象再次深入学生的心里,因此这次的朗读较之第一遍的朗读,学生的体会更进一步,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一层!师:同学们,你们能从“小家伙”这个词语里面体会出什么不同吗? 生:我能体会到珍珠鸟就像人一样。

师:是啊,课文中还有很多处地方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语,请你把它找出来好吗? 生:寻找并勾画。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逐一读出文中的“小家伙”。

师:你们找得真仔细,老师想大家把“小家伙”换成“小珍珠鸟”来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不同吗?

生1:作者用“小家伙”就像把小珍珠鸟当做人来看了。生2:在作者眼里,小珍珠鸟就像在是个孩子。生3:“小家伙”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师:你们真会读书啊,让我们再读这段话吧!

【点评】这一段的交流,学生由单纯的表达出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过渡到体会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逐渐接近课文的中心。可见教师对文本挖掘之深!

师:你觉得小珍珠鸟除了可爱以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我觉得它很顽皮,我是“从多不多久,忽然有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2:我也是找的这句话,我觉它就像个小孩子很贪玩一样。生3:对,小珍珠鸟很好奇外面的世界。„„

师:大家读书可真仔细,你们看,如果老师把“探”改成“伸”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伸”和“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做一做“探”的样子体会一下。

生1:老师,我知道了,“探”这个字更能写出小珍珠鸟的小心翼翼。

生2:我从“探”这个字知道了,小珍珠鸟虽然很好奇外面的世界,但是它任然很胆小。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是这么地顽皮可爱,又小心翼翼!让我们再读这段文字。

【点评】学生在多次的朗读文本之后,小珍珠鸟那可爱的样子已经牢记于心,这个时候老师抛出的疑问“小珍珠鸟除了可爱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吗?”一下子将学生又领到了文本的深处。围绕品读“探”这个字,不仅让学生能挖掘出小珍珠鸟内在的性格,还能初步了解写作时应该遣词造句。

《珍珠鸟》结尾部分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熟睡了!看到此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怦然心动,你能悄声的告诉我,你们在这幅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我看到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生:我看到了作者正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

师:是呀,小家伙睡得真香啊!你们看,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什么了? 生:温暖的巢 生:妈妈的背 生: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你会写什么呢?(力求精辟)。生:我会写“信赖”,正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熟睡,才有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

生:我会写“亲密”,你们看,我和小鸟的关系多亲密呀。生:我会写“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的肩膀就是小鸟的家园。师:是呀,富有哲理。生:我会写“梦”,你们看,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它的梦多甜那!生:我会写“情趣”,因为小鸟特有趣,而我有情。

师:是呀,鸟儿熟睡我肩头,我望肩头鸟儿笑,人鸟共生,情趣相映!生:我会写“目光”,或者是“幸福”,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那么的温暖,慈爱,“我”的心里肯定是幸福的。

师:经典!多富有诗意的想法呀!好吧,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柔的遐想,在朗读声中走进这美好的境界。

生:用温柔语气朗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们看,小家伙在“我”的肩头睡得那么香,那么甜,它的梦一定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飞到鸟儿的梦中去(音乐)生:边听音乐边创作。(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师:把你们的创作一一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绘画作品,诗歌作品,舞蹈作品。

师:我有个提议,我们给自己的创作起个共同的名字好吗? 生:好。

师:我们的创作始终围绕了一个主题,一个字,什么? 生:“爱”

生:那就叫“让爱充满世界”吧。师(生):好。

《九色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一下,用两三句话总结一下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国王的英明,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机智,调达见利忘义。生:我补充两点,乌鸦很仗义,王妃很任性。

生:做人要善良、讲信义,做国王不仅要善良处理事情更要公正。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学生们被步步紧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教师展现展示这样一段话: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

学生读完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

生: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生: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生: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的更好。

生:尤其是国王更要惩恶扬善,要公正。

师:对,这就是走向高尚的过程,人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做?

片断二:

师:调达见到皇榜,禁不住诱惑,就出卖了九色鹿。也许当时有人拦住他,劝劝他,他就不会去告密了!假如你是调达的亲人或朋友,你会怎样劝他?(屏幕出示“小练笔”要求:调达看到皇榜,准备进宫告密,如果我是调达的亲人,我会这样劝他:————————————————————。)

师:用心想想,动笔写下来!语言可多可少,只要发自肺腑!!生练。

师:写好了吗?你打算怎样劝他?

生:孩子,你这样做也应该为九色鹿想想,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那你还能活到现在吗? 生:调达,你说过决不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请问你对得起你的誓言吗?像你这样的肮脏的小人,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生:调达呀!人家九色鹿救了你,你却恩将仇报,我都为你感到羞耻啊!!难道你不 觉得脸红吗?

师:真像是一位长者,语言意味深长

生:调达呀!别人救了你,你怎么还要告密呢?如果九色鹿落水被你救了,他又告密,你会怎么想呢?不要做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生:你最好不要去!你已经在恩人面前发过誓了。我们也不愿意你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哪!我们不管是穷还是富,都应该遵守诺言啊!!.....雾凇

教学片断

1、师:好。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谁能大声读一读这段。

指名读。

师:谁能把最后一句读得让全国的人都听见。

指名读。

师: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齐读。

师:我相信,等到明天,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吉林的雾凇。

2、师:老师还听过一句有关吉林雾凇的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早晨起来看树挂;到上午十时左右,就看树挂脱落时的情景。所以,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早晨的吉林雾凇美景吧。来,齐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哪个词最吸引你?为什么? 生:“琼枝玉树”,因为树枝好像是美玉做成的。生:“雾气缭绕”,因为我体会到了雾气似有似无。生:“千姿百态”,我体会到雾凇的形状很多。师:同学们看课本插图(124页),像什么? 生:银条。生:面条。

师:如果很多这样的枝条放在一起像什么? 生:老人的白头发。生:流淌下来的瀑布。生:朵朵白银花盛开。

师:吉林的十里长堤上是一排排这样的树,像什么? 像不像一排雪浪。

师:一根枝条像银线,很多枝条像瀑布,一棵大树就像银松雪柳。这真是千姿百态。(生齐说,师板书。)

师:这么美的雾凇,人们看到它,会情不自禁地怎么赞叹它呢?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展示其中几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描写雪的。现在用来描写雾凇,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合适,都是白色。

生:合适,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师:是啊,通过“梨花”二字,我们可以看出雾凇和雪都是白色的,并且都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所以用这句来形容雾凇是很合适的。下面哪位同学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3、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其实吉林雾凇的美还不止这些,它的形成也让人啧啧赞叹,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松花江上游的水汽多。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师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老师知道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也有雾凇,如华山、庐山、黄山等。吉林的雾凇特别壮观,一定有他形成的特别原因。同学们读课文,看一下吉林雾凇形成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生读课文。(提示: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就越美丽)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说明雾气饱和的词语有哪些?

生:阵阵雾气。

生:蒸腾的雾气。生:涌向。

师:遇冷的句子是哪句?

雾气是怎样凝结而成的? 生齐读:“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当听你们读了这些句子,一些词语一下子跳到我的眼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能不能把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慢还是快? 生:缓慢的。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春联》教学片段

师:„„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春联啊?

生1:去年三十,是我和爸爸一起贴的春联,我还记得呢。

上联是:新春大吉福寿双全添富贵

下联是:佳年顺景人财两旺永平安

横批是:迎春接福

师:这幅春联一定给你们家带来好运气,是不是?

生1:是。

生2:我们家也贴春联了。

上联是:一帆风顺全家福

下联是:万事如意满堂春

横批是:瑞气呈祥

生3:我常去爷爷家,爷爷家的春联我还记下了。那幅春联是:

春风送暧合家顺

万事如意满堂春

横批是:合家欢乐

师:多么美好的祝福啊,接着说。

生4:我爷爷家也有一幅。

上联是:迎春迎喜迎富贵

下联是:接福接财接平安

横批是:吉星高照

生5:我也有一幅:

岁逢盛世家家富

人遇华年个个欢

横批是:皆大欢喜

师:真是够喜庆的,还有吗?

生(1):我们村里人经常活动的地方贴着一幅春联,很有意思。

上联是: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下联是: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

横批是:春满人间

生(2):春联还可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金秋十月,十七大胜利召开,举世瞩目;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举国欢庆。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对联,我把它记下来了。

上联是:金秋开盛典看神州天翻地覆 十七大光芒辉映山河万里铺锦绣

下联是:众手造辉煌喜中华河清海晏 数十亿眼睛目送嫦娥一号耀月宫

横批是:举世瞩目

师:那你能不能自豪地、骄傲地领着我们读一读?

生(3):能。

(该生领读,其它学生跟着读)

生(4):老师,我们学校校门的对联我认为也很好。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4):好。

园外山水涵秀气

苑中桃李竞芬芳

生5:老师,我们学校的校训那幅对联也很有意义。

师:好,你说。

梅园将春报

花香苦寒来

师:你知道那幅对联的意思吗?

生(4):知道,牌匾上写着呢。“梅园”比喻我们学校;“花香”影射着学生,意味着走向成功。勉励我们要像梅花那样,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立志奋发,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师:说得好。这幅对联写出了学校对我们的期望,是我们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幅不错的对联。那就请你带领我们把这幅对联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该生领读,其他学生跟着读。)

…… ……

第二篇:语文教 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全班有学45人,其中优秀生6人他们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差生8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阅读写作差,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知识的掌握牢固扎实,课堂上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高,思维开阔,在知识的运用上,能灵活运用并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自觉学习,但对新知识接受的较慢,记忆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其他同学上进心强自学能力较强,但学习慢不太好,鉴于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和措施。

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1.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全册教材安排的226个生字,正确书写157个。

3、学习教材安排的26篇课文和4篇韵文,是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能力。

4、学会写游记、人物、想象、自然现象的描写等题材的作文。

5. 能自觉学会教材安排的7个综合练习,会进行口语交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5、积累语言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本学期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谚语,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做到熟读成诵。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独立读准子音,认清字型,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本学期奋斗目标

本班在上学期教学成绩处于同年级中等水平,本学期要抓好学困生,提高平均分,争取期末名次能上升一个名词。

六、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抓好学生的书写。

2、利用早自习,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和课文的准确背诵。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加强字、词句的练习,打好学生的学习基本功。

5、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6、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7、抓好学生的习作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提高写作能力。

8、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加大阅读量,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以上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要挖掘教材,分析学生,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科学的执行本计划,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使本班语文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2009年8月

第三篇:宋祥文教学工作总结

东后完小

2011—2012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宋祥文

一学年来,我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我业务理论水平

我始终以“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纲要”理论精神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学之余,常看与此类有关的文章。坚持不懈的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逐步深刻体会尊师重教,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权益的含义。

阅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杂志:及时从中获取动态信息,吸取有关的理论营养。

二、廉洁自爱,树立师者良好形象

始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受任何不良思想、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拒“非法活动”于大门之外,洁身自好。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从未也绝不参与短信诈骗,不但如此,而且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宣传“非法活动”和短信息诈骗的危害性,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

三、及时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一)坚决履行岗位职责,不打折扣地完成教导处的相关任务。

一学年来,我负责教导主任的教学工作,期初,积极协助排好功课表、安排好教导处的每周教学活动安排,及时做好老师请假时的调课工作,确保每节课都有老师上课,不让一节课空闲。

(二)建立健全巩生措施,做好巩生工作。

为了巩生,建立了班主任量化考评制度,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每节课点名制度等,将未到位的学生及时反馈班主任,班主任时做好电话联系,家访等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化解学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学校每个月做一次溜生总调查,及时将溜生的名单造册,行政人员与班主任,科任走乡下村进行家访。除此之外,将溜生名单及时送到乡教委。尽心尽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三)积极做好“普九”和课改工作。

依据文件精神做好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档案整理,及时做好有关教师培训的相关工作。认真做好课改的各项工作,期初订好计划,及时通知组织教师参加课改,期末及时总结。

(四)协助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设立了考绩奖,每个月一次对科任的各种工作手册、听课记录、教案、作业集中检查或抽查,建立教研组长检查,教导处监查、抽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列表登记。另外,还将检查结果作为今后评优评先的依据,通过以上措施来促进科任做好本职工作。

(五)带头做好教研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学年中积极组织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公开课,深入课堂,认真听课评课。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有5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六)做好教学本职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我担任二年级数学和别的年级的美术和思品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认真做好等各项工作。除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外,积极把“数学差生”组织起来,个别辅导。

四、存在不足如下:

1、对新课程理论学习有待深入,仍有应试教育的思想倾向。

2、对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学习使用。

3、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的关系,对我来说仍是一个挑战。总之,一学年来,本人尽职恪守,在工作岗位中尽量克服缺点,完善自我,努力向前。当然自己尚未发现的缺点定然不少,还望广大师生、领导的批评指正。

大兴镇东后小学 2012.2.10

第四篇:七年级下作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作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紧张又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将我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本学期主要学习写人、写景的记叙文,我采用的是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学期共完成了写人的文章6篇,写景的文章3 篇,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作文题目分别为:

1、我的爸爸

2、我的老师

3、他或她是一位性格的人

4、心理描写的短文

5、语言描写的短文

6、春天来了

7、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的短文

8、学写借景抒情的文章:遥望星空

9、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我的自画像或妈妈的眼睛

二、坚持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初一学生普遍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不浓,一提到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若脸,很不情愿,当然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和价值。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煎熬,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语老师来讲我感到很难过。因此在上学期基础之上这学期我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上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课上我不再单纯的讲理论知识而是插入一些与知识相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把大知识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这样一来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也乐于接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写作的情绪逐渐高涨,不再谈作文而色变,相应的作文写作水平也有

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进。

三、拓宽阅读层面,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文不能避门造车,必须与外面的世界进行联系,时刻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同时还要不断的增大阅读视野,只有知识层面在不断的扩大,才能积累到所需要的写作素材。由于农村局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位同学都有条件与先进的网络相接触,家里的书籍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的阅读层面仅局限于学校,这样一来我每周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把从家里拿来的书籍轮换着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文章中的美词美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读的名著必须去读,还要了解相关的情节和内容。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每周都要写一篇日记把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或者是有所感悟的事写出来,这样一来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说本学期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自己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如何纠正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本身加强对作文写作的认识;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如何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等等。我觉得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作文的奥妙,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以增加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总之,在以后的作文教学工作,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尽最大努力,让领导放心,满意。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后记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将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这一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课文时就能很好的理解到。

但我想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课文中,围绕解决一个个难题,进行探究解决:

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

3、层层联系分析,解决难题。

生1:留下,因为这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而且这个彩票原本也是父亲买的生2:我也同意留下,毕竟库伯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且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要穷

生3:再穷也不应该留下,毕竟中奖的那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怎么能占为己有

生4:是的,如果留下那就太不道德了。

…………

a出钱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

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K”字的角度。f内心愉悦的角度。

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

面对这样一辆上百万的崭新鲜亮极为豪华的名牌奔驰汽车,有几人能不心动?更何况是一位梦寐以求有自己的一辆汽车的普通修车技工。父亲面对这样诱人的车,面对这么多的“正当”理由,还能将车送给库伯,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对说话的练习不知所措。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然,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展开讨论,这一点值得肯定。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 教学反思 课后随笔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总结了这段的表达方法,即:①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②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同,所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学,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我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训练用排比句式写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桂林的山还会有哪些形状?并出示了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桂林的山之“奇”的特点。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小导游”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

《万年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7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有21人去划船,每条船每时3元。21个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14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每枝康乃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每枝康乃馨花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玫瑰花每枝5元,康乃馨每束8枝共24元”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再根据第二个信息“菊花每束4枝共8元和百合花每枝4元”就可以求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游戏活动的“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采土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2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上《尊严》一课的体会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克服自己存在的缺点。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将心比心”是一个成语,其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以诚待人”为专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的同时,思考课文中讲述的动人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示。如在做人处事方面要做到诚实守信;懂得什么是尊严,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教学《将心比心》时,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从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两处最感人的人物的语言描写,画上波浪线,并在旁边批注。(指名交流)

生:“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自己就要先去关心、帮助别人,要有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生:“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我们在生活中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这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师:这两处语言描写真让人感动,表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境界。如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爷爷让座,一位年轻的阿姨扶着一位晕车的老奶奶下车,一位大哥哥帮小同学背书包,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生:当老爷爷谢谢我时,我会亲热地说:“不用谢,我的爷爷和您年龄差不多,我希望他乘车站着时,也有少先队员主动为他让座。”

生:当老奶奶谢谢我时,我会亲切地说:“不用客气,我的妈妈和您年龄差不多,她也经常晕车,我希望她晕车时,也有人扶着她。”

生:当小同学谢谢我时,我会微笑着说:“这点小事,不值得谢,我的妹妹比你小点儿,我希望她上学时,也有人帮她背书包。”

思考

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学会了表达方法,还受到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如果积累的语言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要不断地将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时,可以采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进行了人物语言的仿写,这看起来不难,但有的学生对语言中“人称”的指代不明白,叙述不够清楚。于是,教学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小同学等,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了语言描写。

语文教学要以课文里的语言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样使课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我刚刚上了一节富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课──小语第八册第二单元《以诚待人》。

上课铃响过,学生们端坐在座位上鸦雀无声。我带着半个馒头走进教室,语重心长地说:“„当文明学生,做合格公民‟像春风般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是,刚才我在教室门口捡到这半个馒头,”我举起手中的馒头严肃地说,“是谁扔的,请站起来!”

学生反映很强烈:厌恶、痛绝、惊讶、气愤……教室里片刻的骚动后更静了,大家都屏住了呼息呆呆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站起来。

我接着说:“我们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如果馒头真不是你扔的,请用语言表明心迹,用语言使老师和同学相信你。”

教室里顿时热闹了,同学们纷纷高高举起了手,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性格内向的同学都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了。

这半个馒头确实不是学生扔的,而是我故意在课堂上耍的小伎俩。这堂课本是教学生“以诚待人”,作为老师却采用了这种“非诚”的教法,实属阴谋之举,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借“馒头”导入课题。借劝说子虚乌有的“扔馒头人”主动承认,而引出课题“诚”,并引导学生说说我们应做个什么样的人。如,从《尊严》这课学会了要做个有尊严的人,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从《中彩那天》懂得了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将心比心》明白了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样引导学生从本组课文里体会“以诚待人”的含义。

其二,借“馒头”激发说话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畅所欲言是口语交际课的一个难点,而“馒头”事件的设置恰恰突破了这一难点。当扔馒头的恶名就要落在自己头上时,谁都不会袖手旁观,都唯恐自己的语言表达得不够具体、清楚、真诚。“馒头是你扔的吗?”这一问题从反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当学生敢于打开话匣子了,课堂自然就活了,也为后面的教学能顺利进行作了铺垫。

其三,借“馒头”创设情景。当学生纷纷表明心迹,发过誓言证明自己确实没扔馒头,教师不再穷追不舍了,而是充分地肯定学生,表示相信同学没扔,并由此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值日生,看到同学扔馒头,会怎么说怎么做?”再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创设情景,做到“以诚待人”。这么“真实”的事件,同学们表演的绝对真实、真诚。而这一情景创设好了,课本上列出的几个情景,学生完全能自主讨论、自主交流、自主表演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诚待人”;在工作中,教育学生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诚待人”既是诚实、真诚、坦诚、守信,也是指为人处事要踏实、负责,有尊严。为了上好这一节课,“馒头”事件的捏造实属一个阴谋,如果这堂课能让“以诚待人”在学生心灵留下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对有些文章,教学完后,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面。

这学期,学生们掌握读后感的“引──议──联──结”的四步骤,写了很多篇读后感,如,学习了《中彩那天》,学生们写了读后感,发表了对“诚实”的看法;学习了《尊严》一文,学生们又结合实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尤其是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后,学生们从所读的书中,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旁征博引,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让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

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密切联系。我想,无论作文和阅读我们都应抓住“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这些方面的“结合点”迁移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提高。一个深深的印痕,这个阴谋应该也是美丽的吧!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东回乡小学黄丕生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保护()、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爱护()、爱护()……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第二个原因是();治理方案是()。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大自然的启示》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春林小学

王凤花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专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小英雄雨来课后反思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正引导孩子们交流课文第四部分的学习体会,一个孩子对雨来为什么不要“扁鼻子军官”递给的糖和金戒指很感兴趣。我便鼓励其他孩子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初,一部分孩子都认为雨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要了,有可能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不要。我便启发学生思考:那么雨来不要,他就没有危险吗?他害怕鬼子吗?于是孩子们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雨来之所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他是一个爱国的孩子。”一个孩子说完。另一个孩子急着站起来说:“雨来一定不会要鬼子的东西,因为雨来是绝对不会贪这个小便宜,而出卖李大叔。”我便顺势引导:“是啊!同学们想想,如果当时雨来接受了扁鼻子军官的东西,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中国人?”“他们会觉得我们中国人很贪财,爱贪小便宜。”一个孩子愤愤不平地说。这个孩子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们一定会觉得中国人没骨气。”我马上表示赞同,适时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啊!同学们,做人就一定要有骨气,不能丧失自己的尊严”。这时,教室里还有一只高高举起的手迟迟不肯放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都分析完了,这孩子怎么还举着手?不会又给我出难题吧?教学改革以后,孩子们上课时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可我却对有些孩子的独特感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真担心又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可看到孩子那张着急的脸,我还是尊重了他,示意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涨红了脸,眼睛盯着我说:“老师,我觉得雨来可以接受鬼子的东西,当然前提是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带到我军的埋伏圈,就像王二小一样,然后趁机把鬼子歼灭。”听后,我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觉得你比文中的还有机智,真佩服你!”可我的这一句表扬却引起了周围孩子们的议论,一只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同学们,你们有意见吗?”孩子们纷纷点点头。“老师,我不太赞成肖闯同学的意见,因为鬼子是绝对不会跟着雨来走,他们都很狡猾。”一个孩子发表完他的意见,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都争着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雨来这样做不行,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他如果说一个假设的地点,鬼子信以为真,那么雨来对鬼子来说就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鬼子就可能会杀害雨来。其二是因为鬼子也不会相信雨来,一定会让雨来在前面带路。”“老师,我认为鬼子绝对不会相信雨来,因为他们看见交通员李大叔跑进了这间屋子。”……听到这里,我真感到惭愧,同时又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高兴。我马上又做了一个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这位同学的这个点子的确挺好,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得结合一定的环境来周密的考虑,不能只看到片面就得出结论。”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宜逐字逐句讲解。因此我采用品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以读促进悟,深入感悟后再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也为学文做铺垫,我特别查找了有关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品读课文时,我抓住最后一句话“这究竟是为什么?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不是简单的疑问,从中我们听出了作者对战争的不解与不满,这也是我们的心声,了解了这一点,我让学生齐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朗读效果较好。触摸春天教后反思

在这次特岗教师赛课中,我讲授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触摸春天》的第二课时。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与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后深化主题环节还出现了一个小的失误,最后一个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视频,由于电脑出现了故障没能放出来,这成为我本堂课最大的遗憾。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永生的眼睛教后记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 “我”的父辈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他人的可贵品质,借此 来教育所有读者.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贤的崇高精神.文章刻画了两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可爱,才华横溢的温迪,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初见课题时我请学生谈‟“ 永生”的含义,再谈对题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远都活着。”对于学生的理解,我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深究课文后,再去理解题目,学生就不会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质的升华。

二: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品质。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一种意识,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中强调了文中的两次对比的写法:(1)对于捐赠母亲、父亲的眼角膜时琳达的不同态度。(2)14岁的琳达和温迪面对亲人捐赠器官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习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父亲言传身教的意义.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本课节选部分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内容——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看到学生似乎都噙满泪水,为温迪的死而哽咽,更为温迪的善良琳达的博爱所感动!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是我们不仅要感受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奉献爱!所以我设计了“你对器官捐赠有哪些新认识?你打算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

四、困惑: 一节课下来,虽说感情味儿很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感觉自已还是讲得过多牵得过多,生成新的内容不多,上得不够大气。反思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1)、教案设计过细,教的成份过重。(2)、没有完全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握好教学思路,加强日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节器动学主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教后记

本次赛讲课,我非常认真地备课。教学设计多次修改,力图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认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必须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线索,抠住关键词句仔细读,慢慢品,并展开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美。由此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品文字——说风景——细想象——谈感受——课外补充的步骤进行教学。

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有: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过渡语设计较精细,整篇课文教学语言流畅自然。

五、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

不足之处:

一、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

没有都敞开说。课堂时间延长了一点。

二、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

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三、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

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我学生对乡下人

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总之,感谢备课组老师的指点,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根据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方面,抓住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重点句,说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外,还相机结合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然后我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最后,在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教室里“哇——哇——”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本次课,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麦哨》教学反思 教后记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赵淑梅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教后记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是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我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我总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我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我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教后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大同二小 武琳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经过六个班的试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下载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文教学片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苏菊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临泽县城关小学苏菊新课改已经提倡了多年,怎样适应课改要求,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预习。......

    四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四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又将结束,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在本学期中,本人对照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课程改革......

    四年级语文课改总结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课程改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张宗利 我校语文教研组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

    四年级语文课改总结

    四年级语文课改总结 提起“课改”还是我刚来明天实习时听到的一个新词,到底是什么?真不知道。后来看到课改年级四年级拉桌子,建小组,知道了那么一点点。今年暑假开学我们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课改总结

    四年级语文课程改革总结 五里坪小学 周秘蜜 我校语文教研组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

    四年级语文课改汇报

    四年级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但是,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我们还应该锁定在......

    四年级语文课教学总结

    四年级语文课教学总结 四年级语文课教学总结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越来越感觉到书上仅有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

    学前班语文教的学论文

    学 校 工 作 总 结 (2014 —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玄武名林小学 2015.01.27 1 本学年,在上级领导的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下,我校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