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1: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珙县洛亥镇中心学校 张居先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语文教学现实是课堂沉闷,教学手段不当,探究的切入点不准。教学依然是“授受”式,学生被动地坐等知识,习惯于听、记知识。因此,要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策略一 创设情境,明确探究方向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形成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教学课文《自然之道》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导为什么看到小幼龟受到伤害却表现得若无其事”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当看到弱小受到欺负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可有这样一位向导看到这幕时竟然是若无其事,难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现在,我们就仔细读读课文,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待会儿说说我们这位向导为什么会那样呢。好吗?”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投入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不懂自然之道,所以才会有想去救那只小幼龟这种愚蠢的想法。思维活跃的同学还会联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并且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然之道是不能违背的。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策略二

激发兴趣,提供探究氛围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未来社会呼唤的是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的是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因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策略三 自主选择,提供探究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因而教师应该赋予每一个孩子在探究学习中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我便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探究学习,于是我提出学习目标:“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为什么?”由于每个孩子的感受和见解不一样,感兴趣内容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虽然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合作探究,但大多老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形式都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就会使学生没有新鲜感,丧失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如果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如可以让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自由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学习。我在习作教学《写动物》时,我刻意注意了小组的安排,我让写相同动物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究所选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这样探究伙伴发生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探究的效果。

策略四 引导发现,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过程性,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创设探究活动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精心引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切忌“放羊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引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为让学生理解 “万年牢” 三次不同含义,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我抓住“质量”、“生意”、“人品”三个方面精心进行了板书设计,使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人品的万年牢才能确保质量的万年牢,只有万年牢的质量才会赢得生意的万年牢,只有生意的万年牢才印证了人品的万年牢,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就会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从而让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策略五 适时评价,享受探究乐趣

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通过多种手段的评价,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仩并非仅仅只是简单地找出学生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还要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且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发掘其学习的原动力,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天地广阔,新课标大力倡导各科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作者简介:姓名:张居先,女,出生日期:1981、10、02,单位:珙县洛亥镇中心校。情况简介:2001年7月毕业于宜宾第二师范学校,8月进入珙县洛亥镇中心校任教语文学科,2010年10——2013年7月参与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的主研工作。

第二篇: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 策略 ,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学校教育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观的补充和发展。它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结论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便是质疑,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发展能力是学习永恒的目标,而方法的发展能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表现在语文活动中就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新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特征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开放性地吸收知识,以大语文视野及开放性的思维进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达成探究能力培养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还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探究将显得苍白,没有一定的能力积累,探究将无法进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探究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儿童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 1

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展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对研究策略一无所知,不宜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 “探究性学习”。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我国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语文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有些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彻底摒弃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习目的是应试。其优点是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认为,探究性学习观是与传统的学习观根本对立的,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学而习得”,还要“得而发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继承”,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到新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获得是传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而传统学习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终极目标。探究性学习重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习得”,不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决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接收性学习。

误区之四:“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教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性教学方式。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我们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决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但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探究的内容和频率。

误区之五: “解放思想”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它讲究一定的学习形式。但在一些教学中,有的人追求时尚,搞花架子,什么马蹄形、丁字形的座次排列,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生无所得”。有的观摩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美其名曰“解放思想”。我们知道,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的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还要确保合作小组工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误区之六:重“程”轻“果”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道德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由于其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影响,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则变得无关紧要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认知的结果。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上面所述,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传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 用相关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课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随之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 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围绕以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

3、生成问题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

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点、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

4、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精心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 “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明确方向,自主探究 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 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诗的大致背景有了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 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想象作文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收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老师,假想当时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他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 综合实践,积累信息 分析归纳,形成报告。操作特征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历时五周,将调查、数据处理、制表能力、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途径很多,任何一种模式的本身只提供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组合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效仿。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2]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A].优异网 ,2002-02-03.[3]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 [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刘成坤,钱相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Z].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6]宋国庆 ,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J].人民教育 ,2002

[7]黄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小学数学 ,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第三篇: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四策略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四策略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推动探究性学习,•是个需要研究和关注的课题。以下四种课堂教学的策略供有意借鉴者参考。

一、分层渐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按一定的规则,•把学生分成高、中、低、差四个层次(两个或三个层次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练习,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的目的,而后再“小步骤进行”,在“呈现明显的反映”中“及时反馈”渐进的学习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参与教学的活跃程度,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的最好呈示。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教育者处在平等互助的位置。师生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对“活动地带”进行思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如“一次头脑运动会”、“一个戏剧小品表演片断”、“一次环境教育活动”等等都可以尝试之。

三、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

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与注入式是截然不同的。

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教学的几大环节,•如阅读后的迁移训练,先有仿写、摹写训练,后有迁移训练等。这样可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相结合,从而由学会向“会学”、“善学”转变。

四、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

“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有其先进的一面,•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难度大的知识的传授和对于一般知识的传授是应当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多讲而不宜“精讲”,后者宜“精讲”而不宜多讲。“多练”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中,•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必须实行的,也是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提醒的是,•“精讲”应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一般的教师都喜欢多讲的情况下,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略练或取消练。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作者姓名:裴炳周工作单位:淇县黄洞乡柳林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56750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探究意识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1

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

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鼓励动手实践,体验学生探究乐趣。

新的知识观与学生观认为学生本质上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进行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一堆沙土,让学生先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说一说如何来验证猜想,最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把沙土先装在圆锥里,然后再倒进圆柱里,如此进行三次,圆柱被装满了,为此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实践情境中,学生探究活动的经历、体验、深刻回忆可以成为他们以后人生道路不断追求成功、不懈探索的原动力。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羊场镇大松树完小 一、课题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张克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 正坝小学 陈谋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

    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看,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新课程教育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尝试让学生这样来做......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社会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