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观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反复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后,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绝于耳。
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精彩,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好。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尤其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做的很到位。几点感悟分享如下: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课件出示绿绿的爬山虎的题目板书,让学生整体感知题目,然后针对生字词的要求,注意了字的写法“删”的结构等。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老师以“课文写了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之间的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总领,接着通过抓重点词语讲述文章内容,理解叶老品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提纲挈领之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环节中,课件呈示课文1-5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叶老修改作文的原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和要点。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揣摩人物——叶老的精神品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讲述总结。用学习1——5自然段的方法,找关键词、句、揣摩、品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习6-9自然段,并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体来看,教师的讲述语言精当明了,师生交流汇报默契,课件出示的问题关键性强,板书内容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合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正可谓掘井引泉循序进,春雨润物细无声。
第二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前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磨课终于画上了句号。在这一时期的备课、磨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3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维度一:课堂性质
郑春燕老师说:蔡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讨论,而且以讲授为主,讲授的过程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有效达成了目标。但把时间放给学生的太少,一节课大部分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有一次讨论,而且是关于修改方法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另外,本课老师没有采用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练习题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张文斌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体上从学生认读词语和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认读词语和发言进行了评价。在认读词语时,蔡老师让学生分行读,用学过的方式识字,每每学生读和发言后,给予“很好、读得认真、洪亮”等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从中获得“加一加、猜谜语、换一换”的识字效果。理解词语中运用“掌握的不错”获得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蔡老师教学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时,在出示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后,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用句子比较的形式,从中获得用词准确有气势的效果,体现了规范性,从叶老整篇的修改中学生学会了改、断、删、增的修改方法。拓展中不断运用“学的认真、读得不错“等语言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到写作要具体事实和修改符号的运用,对叶老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叶老是个很用心的人。
维度一:学生学习
赵金萍老师指出,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蔡春燕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关注每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这些同学的自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比较好,大部分同学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希望继续努力!
维度二:教师教学
张兴珍老师的总结写道: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学维度二,教师教学反馈况看,蔡老师在“是否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了评价?”这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蔡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评价得当,准确,课文设计重点较突出,达到了教学任务。
张士强老师指出,这次我听取了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丰富的语文素养、清晰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精彩的学生发言,一点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记中,回味无穷。
赵红霞谈到,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 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课堂不是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无尽的思考。相信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本堂语文课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重视了老师,却忽视了全体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再次,教师对本学段的课标认识欠清晰,在识字教学部分处理欠妥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独立掌握,不必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掌握,一笔带过即可。蔡老师的处理,要求过低,不太恰当。再有,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前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消化的空间,课堂上预设多,而生成基本没有。
第三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2016年暑假,我在山东省教育网小学语文远程研修听了向老师执教的一篇记叙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我收获颇多,值得学习。
向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实效性大,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该课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向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很好,同学们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老师充分关注了每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都给予充分的关注。老师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同学的自信心。纵观整节课,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比较好,同学们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教师教学
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师教学反馈情况看,向老师在“是否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评价?”这
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向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向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评价得当,准确,课文设计重点突出,达到了教学任务。
我觉得,这次听取了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向老师丰富的语文素养、清晰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精彩的学生发言,一点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记中,回味无穷。
向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 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课堂性质
向老师讲授的过程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有效达成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向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
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使学生学到写作要具体事实和修改符号的运用,对叶老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叶老是个很用心的人。
这节课总的来说 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总之,课堂不是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无尽的思考。相信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写在前面的话:感觉今年的远程研修时间好长啊!可是人就是这样,往往时间一宽裕,这拖延症啊就容易复发。这不我今年的拖延症不仅复发了,而且有点病入膏肓的感觉。今天上午,终于在杂乱的工作之后,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认真地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飞向蓝天的恐龙》《天净沙·秋》《中低高的识字》这四个优秀案例又看了一遍。讲真,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我这个刚刚又重新回归教师身份的新手妈妈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感觉上课、备课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啰嗦了这么多,该回归主题了。这次我主要针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谈谈个人的观课感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文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待人随和的品质,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在处理这篇叙事性课文时,向老师有几点做法让我很受启发:
一、板书认真规范
可能很多老师会说,板书认真规范不是每个老师必须的基本功吗?可是我们再问一问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常态课堂真的是认真规范吗?难道我们仅仅需要在公开课堂认真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请先从每一堂课的板书开始。
二、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向老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形式灵活多样:自读(大声朗读,初识课文)、默读(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自我品读)、师生合读(关键语句,老师朗读指导,师生共读体会)、生生齐读(情感提升的语句,反复齐读,升华情感)。虽然这些朗读的形式我们在课堂中都运用过,但是向老师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平和、自然。可见老师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是非常不错!
三、人物简介合理运用
我之前在处理人物类的文章时,习惯性将人物的个人简介放在课文最前面,提前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有时也在想人物简介除了在前面有个大概的了解外,还可以怎么运用。今天向老师的这节课堂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她把叶圣陶的个人简介放在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上“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在这里老师不仅仅让学生总结文中的给我批作文这件小事,同时老师又给孩子们出示叶圣陶的个人简介,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这样一个大人物的认真、平和,便于学生的自我体会理解。
四、深入品读,升华情感
深刻研读课本、教参,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处理好这部分的关键。向老师在处理文章情感时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抓住重点事件的重点句子,和孩子一起品读。由关键字、词到句子,再到这个小段的反复品读。在品读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还会穿插方法的讲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句、段的意思,情感。在这样多样的品读中,情感也就出开来,不漏痕迹,学生学得也快乐。最后,我对这节课提一个个人的小意见,这篇课文在处理字词部分时感觉有点唐突,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写和对词义的理解,个人感觉可以将字词放在课文中或是设计一两个小活动检测一下学生可能会更好一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在观看这节课时的感悟、理解,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指正。
第五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作业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文章,读了让人感动、深思。课文叙述作家肖复兴小时候把自己的习作让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事。从中可看出叶圣陶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让肖复兴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我有幸听了向老师上的课。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讲解,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向老师话语生动亲切,授课过程清晰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学有所获,并能从课文字里行间体会到所舒情感。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角色共鸣,如情入境。
课文围绕“我”把习作给大作家叶圣陶修改,那红色的修改符号,用字的准确,语句的规范,文章具体感人。通过叶圣陶的修改,使“我”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影响了“我”的一生。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受到叶圣陶爷爷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叶老的慈祥、认真、平和、温暖,令人如春风拂面,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向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读得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理解深刻、透彻。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向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细节到位
向老师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做得很好。比如在字词教学时,她有意识地分组分类教学,在教学“删”字时,给学生解释古时人们把字刻在竹简上定成一册,不好的用刀刮去,就是“删”,这样不仅从文字根本上解释了“删”的本意,更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习中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四、最后拓展延伸,加深巩固。
课文最后,向老师提出了给叶老交流说话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叶老的人品与文品。这样让学生知识得到巩固加深,成功完成教学重难点。
总之,无论是向老师的语言,还是她的教学方法都令人佩服,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被老师的“朴素中流淌着美丽,简单中演绎出精彩”艺术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