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

时间:2019-05-15 01: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

第一篇: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

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颠覆了这种传统。“先学”是为了教师了解学情,也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教师由此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组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语文复习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针对性,使学生的学实现有效学习。【关键字】

学情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当堂训练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先学后教是新的课程改革中绽放的一朵奇葩,高中语文因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内容深,又因高中的课时紧、升学压力大,所以先学后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处在构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其实从构想到现实只需尝试。

要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模式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利保证。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认知心理实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先学”: 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高中阶段,是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那么所谓的“先学后教”,到底应该如何落实呢?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这样的自学才更具有效性。比如在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专题之意象考点时,可以课前规定学生复习的内容,结合所学诗词,识记传统意象和一般意象的内涵,结合高考试卷进行落实。在检测名言名句考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规定内容进行读背,然后进行检测。

在“先学”环节中,我们尝试分三步走:

(一)学前:预设“练习”,了解“学情”

在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之前,即课前,教师预设学习提纲,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是“学前导”。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

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应指导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学法的指导。注意的是这里教师预设的是“学习提纲”,不是“教学提纲”,也不是“学习方案”,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牵”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应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切忌把学习提纲编成教案或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高中语文篇幅过长的,可以指导学生在早读课上读。如教授体现“冰山理论”的作品《桥边的老人》时,可以以“你认为老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这个隐而不发的结局的探讨会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中提到的环境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多个角度,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并尝试逐步地深入理解文本;又如教授《素芭》时,可抓住文本最后所写的“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此结局包含的可能性,以及个性化的认知倾向,学生在对这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会通过文本信息的印证而对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处境逐渐建构起该有的认知。

(二)学中:学生“先学”,教师予以必要指导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教师思考学生如何学。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这一过程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学后:针对学生先学,教师“以学定教”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是“学后导”。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

要完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操作,就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我们备课组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先学”方法的指导。

(1)结合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即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确定独立学习(独立阅读、独立练习、独立评改等),如何进行分小组学习(分组交流讨论、互帮互学、互评互改等)。

如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时,我们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前一周就告诉学生下一周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家或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有关课文或课外延伸阅读。因为都是小说,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同时将我们自制的《外国小说欣赏》导学讲义提前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讲义上的学习内容。这样做主要是促进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养成,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然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对导学讲义上的内容分组讨论,整理完毕后上交给教师,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知晓教学计划——预习课文(篇或单元)——完成导学讲义——参与小组交流讨论——组长整理反馈——上交导学讲义(集体智慧)——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前预习,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文本,让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情”,让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2)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的学法指导。即是把与具体的课文内容有关的学法归类概括,以系统化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学《牲畜林》前,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先学: ①在牲畜林里发生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由于什么原因朱阿没有开枪?六次,是不是简单刻板的重复?

③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朱阿,而题目是“牲畜林”,把题目改为“朱阿的故事”,你认为好不好?

④如果把故事展开的地点改在在村子里,你认为好不好?

⑤我们看小说的结尾,看看牲畜林这个结构容器还装载了什么内容。德国兵是怎么死的?作者为什么不安排朱阿打死德国兵?你认为朱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收获:牲畜林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文本轻松、诙谐的风格;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先请学生找相关句子朗读;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巧妙解读牲畜林这一重要意象;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第五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人物形象;第六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后的收获。(3)一般性学法指导。即质疑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小结的方法等等。一般性学法指导常常渗透在教学环节和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力求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化,有时,我们也进行单独训练。

学生的先学在高三复习阶段尤为重要。考点复习时,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学,找出问题,自己思考查书,力争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找到学生自己学习中的漏洞,查漏补缺,还能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自己的先学,还要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相结合,在教其他同学的同时,自己也学会和巩固了知识。

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知识的交流,教师要能有效地交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不懂的地方,然后加以引导。

在复习每一个专题前,我们都以导学的方式发给学生复习讲义,让他们根据复习参考书自行梳理一些识记的内容和考点的要点,养成课前先行复习的习惯。通过先学,对即将要复习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已经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先行复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先学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先行复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先学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知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在自行复习时,教师干什么呢?课堂上,教师全过程都在精心地组织、指导。对教师而言,凡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不能解决的,要根据情况做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拓展延伸讲解。这里有三个关键处,一是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二是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三是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能准确恰当地讲解。

二、“后教”:针对学情,有的放矢 “先学后教”难在“后教”。

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

“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下的“兵教兵”。我们尝试分为两步: 一是“更正”,即教师让学生出示预习的答案,或投影,或板书,或表达,然后让学生之间自主合作。

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对所呈现的答案进行更正。一般情况下是先让中差生来对做错的题进行更正,凡中差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优秀生。中等生不能更正的,再让优秀生来更正。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错误得到了纠正,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补差的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和后进生各得其所。这就把面向全体、培优补差落到了实处。长此下去,好学生能说会道、思维敏捷;后进生也能逐步赶上来,当堂学得懂,学得好,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讨论”,即师生之间合作交流。

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怎样教。在第一环节中,一般的问题由学生合作自行解决,更难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合作学习以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师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学生在自学以后遇到了疑难,即“学然后知困”,这时候合作学习就有了内容、前提和必要性,也有了积极性。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教师的后教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①针对性。后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那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 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既是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超前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已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②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

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第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第三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活动;第四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参与评价。

当然“先学”与“后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辨证统一的整体。“先学”中可以适当的提问、点拨、启发、诱导;“后教”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句话,先学后教,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开动脑筋,教会学生实际运用。

三、“当堂训练”:强化巩固,提升能力

“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是“教”的基础和前提,“教”是“学”的深化和拓展。但是,作为巩固和提高的“练”仍然不可忽视,尤其是“当堂训练”。为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思维,强化训练,实现创新”的指导思想。

要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在“当堂训练”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要注意六点:一要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

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所设计的问题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各自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既要有基础性的问题以满足一般学生的需要,也要有拓展性的问题以利很有潜力的学生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维,精力集中,学有所得。

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四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限时当堂独立完成作业,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五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学生去学和练;六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

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的地方(考试时出错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题目,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出学生主动性。当然教师的适时指导也非常重要,教师的自学指导如果具体、科学、明确,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当堂训练”中要充分实现四个为主:

1.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面对学生实际,我们备课组不只是研究教师如何去教、如何去处理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如何去学。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主宰一切,而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而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条件(如课前的“学习重点”、课后题目,注释等),自主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因此,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只在学生莫衷一是或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才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化解疑问,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学生就“贾母和宝玉分别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的回答为什么前后不一致?”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不得要领时,教师就可适时予以点拨,说明黛玉答话前后不一致正是源于贾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这一极小的细节正反映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

2.以自学为主。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们注重抓好了三点:一是引起学生对教材的关注;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让学生对自己读书后初步获得的知识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3.以探究为主。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有规律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模拟情景中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而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也大致可分为选题——研究、讨论——作文三个阶段。在鉴赏古代诗歌和分析社科文段的教学中,我们以主观思考题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准备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地位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会解题方法。如复习诗歌思想内容专题这一考点时,我们以杜甫《兵车行》为例,首先向学生亮出问题:为什么杜甫认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要求学生将思考结果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形式上交。学生就凭原诗很难展开论述,只好想方设法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有的上图书馆查阅;有的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学习在无形中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单纯的诗歌鉴赏扩大到对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接着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因为有备而来,因此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抓住学生发言的要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不断地引导学生精读有关诗句,而言简意赅地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语言特色等内容加以点拨。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良性循环过程,读,不再枯燥;写,也不再困难。

4.以练习为主。一节语文课应把练习放在主要地位,设计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程序。这样以练习为主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穿插在练习中,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讲解,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信息不断反馈出来,对新知识理解不够的,我们可以及时解释,及时辅导;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纠正。综上所述,要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学习;就要做到“当堂训练”,教师精心设置尝试性练习,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讲,后教,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启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导、尝试、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高三复习阶段,当堂训练更重要。只会知识还不够,还要把知识变成能力,这样当堂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训练时,教师应给学生将练习题分类,有针对的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注意了选题典型。语文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为此,我们选题主要以高考试题为主,没有的适当补充,自己拟编。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更有典型性。发现学生在现代文、文言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方面存在不足,于是让每人准备一个本子及时地记录自己在这些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学生知道自己在语文复习中的大致方向,老师则可以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给予突破。鉴于模拟题只能针对大多数学生而不能够了解个别学生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我们还经常亲自编写一些习题给学生做。

同时,在做考题时,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

这样,不仅能节省学习的时间,还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各类题型的做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课上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形式多样: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这种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结束语】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脱出来,特长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满堂灌”中解脱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强调学生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学生在“先学”、“先练”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锻炼意志。

【参考书目】

1.廖冬坚《自主探究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3月)2.仝根章《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3月)3.孙丽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3月)4.李雪梅《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月)5.吴安林《自主性学习六意识》(《创新课堂》2002年6月)

6.陈岩《追求语文教学的极致》(《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9月)

第二篇: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开元学校 郭丹丹

内容摘要:

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即以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起点、重点与难点;以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学情检测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性与独立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效 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以学评教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应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想让语文教学走向高效,首先要准确理解“高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能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就直接的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所提高;从间接的方面来看,学生通过老师的教,不但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养成了热爱母语、亲近母语的品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显著发展的课堂,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是绕不开的重点。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学”,而不是“教”。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台”,叫学生“唱主角”,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促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获得课堂最高的“效益”。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以学定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教育(学习)的主要矛盾,教师参与其中是为了使主体和客体实现辩证的统一,不断化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主体自主发展。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特征就是课堂中学生在前,教师隐退;学习前置,指导延后;学路优先,教路为辅,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下面我简介它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以中年级段的《秋天的雨》为例,谈谈具体实践过程。

1.学情描述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下列几点学情:(1)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认“柿、菠、裳”等字,他们反应这些字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超市、服装店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字。

(2)学生认为“衣裳、钥匙、扇”字难读,是因为“衣裳、钥匙”是轻声词,“扇”是多音字,文中发第一声,一时不容易记住。

(3)学生认为“爽”字难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构字方法还不清楚。“紧”字难写,是这个字容易多了一撇写成错字。

(4)学生已经掌握词意的词语大多是一些名词,来自于生活,平时的使用频率比较高。(5)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时停留在表面,还抓不住最主要的信息进行归纳。他们都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句子,原因之一是和课后的第二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有关,原因之二还是因为读不懂句子的意思。

(6)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恰好就是他们读不懂的句子。本文想象奇特,句式多样,非常富有情趣。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跟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大不相同,他们对此表现出陌生感,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对这样艺术化的描写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对语言形象很有兴趣。这个点既是困惑点,又是兴趣点。所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初步教学生去赏析句子,体会语言之美,积累语言。

2.诊断学情,以学定教

因此,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教什么”,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读准“钥匙、衣裳、扇”等词语的字音,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启发想象,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

(2)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调查学情可以使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1.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比较准确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能进行比较有效的调整。因为学情调查得比较充分了,大部分的课堂生成都在预设当中,提高了40分钟的利用效率。

3.学情调查,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无须再为学生会的知识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节省了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一些课后的适当拓展,让学生既能走进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余文森教授曾强调指出:“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当各小组同学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小组的舞台,教师就要敏锐地分析学生汇报的观点是否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对有生成点的资源,引导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点评、补充、驳斥,让每位同学在倾听、评价、较量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学生在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交流的话题扯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用适当的话语将话题拉回来,或结束讨论,或以追问等形式将话题引向深入。

但是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把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知到能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要顺应学情,学会放弃。

我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楞,觉得这似乎与学习这篇课文无关,继而一想,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好奇心,何不来个因势利导,顺学设教,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预案。在略加思索后,我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找到了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太小、太浅);又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中读到了“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应当是干净的);还从课文的第四小节读懂了“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于是,学生就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五彩池是不能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能游,又怎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于是,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读懂了课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深读课文的自读任务。

这时的设计又往往更多地体现为因“学”设教,即教师因课堂发生的学情而灵活地设计即兴的教学引领,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另外,当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时,教师的“铺路搭桥”就成了顺学而导的关键。如在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一课中,当学生理不清诗歌的脉络,弄不清诗歌的结构时,虞老师先引导学生读中思考:每一节诗写了什么?并以第一节为例,帮助学生学习概况诗歌的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以学评教就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来评价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前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比如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要注意下述几点:

1.展示学习成果必须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重视语感的积淀和运用。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读、议课文让学生积淀语感,似对语感的运用却重视不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

2.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必须遵循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序列。比如为养成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一年级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短课文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以积累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在二年级要让学生多选择重点段美读,摘录喜欢的语言或讲故事,以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在三、四年级要多选择制作词语分类卡片,多练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片断仿写等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好词好句、成语和一些名言警句;在五年级要多选择为课文列提纲,练习缩写课文、扩写课文、写心得笔记等,以学会仿照课文的某些写作顺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3.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要多样化,要具有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用什么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给予积极指导,提出一些练习要求。这些练习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还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就是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语感的需要自由选择。在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区别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最后,也要加强课后反馈与课前预测的联系。利用单元间的课文之间联系,既巩固旧知、又导学新知。

爱因斯坦认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当前,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更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学校留给孩子们的真正的教育吧。那么,就让我们把两只曾经攥紧孩子的双手松开来,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感受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全面而自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 [4]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8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第三篇:以学定教学习心得

“以学定教,课例研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以学定教”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内容,很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定教”,凸显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就是很具代表性的观点。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来确定老师教的方式,以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深度,以学生的学习规律探讨教学规律,而这些都是“以学定教”的表现。

一、“以学定教”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学定教”要求老师:

1.树立学生意识

树立学生意识即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和策略,把学生作为工作的起点、中心。

2.坚守价值信念

教师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只是一种立场并不是目的。适应不是迁就,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必须体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3.善于周边促进

周边促进即教师要主动站在学生的周边,接受并走进学生的现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表达价值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发生积极变化,实现自我超越。这是统一“学生意识”和“价值信念”的策略。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运用

“以学定教”给教师指明了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的教育教学中,“以学定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学习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充满欢笑,下面用具体的例子讲述“以学定教”在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话,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学得轻松,并且效果非常明显,心里也不会有什么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以最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去。这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努力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感悟

1.以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师的教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但常常只限于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考虑,却忽略了或者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情况,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学生置 于同一起点上,这就是教师为什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学生实际,在实施教学时却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行为,是传统教学方式和狭隘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起点的不一致性,针对其中的差异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个学生。

2.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思维就像一对翅膀,是需要空间来进行施展和发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在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的同时,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学生思维水平之间的差异,获得了很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后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参考。

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给学生越多的学习自主权,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热情就会越高,学习的潜能也就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尝试的平台,让他们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更多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获得提升的同时,性格也得到良好的塑造。“以学定教”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学定教”可以帮助老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以学定教”

浅谈“以学定教”

一、从思想上重视“以学定教”。

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以教定教呢?那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

二、在课堂上落实“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具体做法:

(一)抛出针对性问题

例如上“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三个问题:

1、下饺子时,生的饺子是沉在水底的,而熟的饺子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

2、自家腌咸鸭蛋时,要吃咸点的就取下面点的鸭蛋,而要吃淡些的就取上面些的,这又是为什么?

3、潜水艇下潜时要向艇中灌入适量的水,而当灌入太多的水时,潜水艇又有沉底被水压坏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算是适量呢?

(二)课前小范围倾听

课前了解三、四个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大致了解学生能独自解答的地方与困难之处。

(三)课堂交流、适当点拨。

利用课堂交流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教学生,难的问题共同探讨,适当点拨。关注学生

1、能否去比较F浮与G物的大小关系,确定物体的浮与沉;

2、能否知道改变浮沉从改变F浮与G物大小关系着手,而改变F浮可以从ρ液与V排入手;

3、能否从ρ物与ρ液大小关系确定物体的浮与沉。

三、注意点

以学定教,不能以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变成“散放式”。而是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教学大纲之间,构建一座座桥梁,这些桥梁可以是学生个体独自搭建的,也小组合力搭建,也可以是教师帮把手。

最后用第斯多惠的话做个结尾。“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五篇:以学定教读后感

以学定教,合作生成—读《崔其升杜郎口经验》的一点感悟和初步尝试 毕玉洁

在读名著做智慧型教师活动中,我精心研读了《崔其升杜郎口经验》,这次学习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很多感想,也对原来的一些理念重新进行梳理和反思。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尝试

一、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先看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理念追求:“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办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学校任务三方面要求:

(1)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等诸多能力;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目标的三个内容:

(1)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

(2)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

(3)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在这其中,我对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四项技能深有感触,因为这正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现在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独生子女所具有的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高傲,缺乏合作意识与分享意识的特点使他们不通世故,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种种困惑,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厌倦学习,不敢质疑”,这两大问题成为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大障碍,并有可能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

评。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针对自己所教的工科数学 特点及学情初步尝试了《以学定教,合作生成》教学方法的探究

先谈第一点认识:先学后教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以学定教是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高效课堂而创设的。教育家沃得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为此每次高一接班第一节课,我都会发给学生一张我精心打印的一份“以学定教------自主预习的步骤与要求》引领学生贴在书皮的内页上指导自己每节课数学学习,上课时,进行小组交流互助式解答,然后问题呈现,师生有的放矢的共同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生成新课。

我们知道合作生成需要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小课堂大舞台,在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呈现以后,我引领学生新课旧上。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完善认知建构。下面我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一下:

(1)在交流中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了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

(3)在交流中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在交流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在交流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启发

我们知道推广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基础是学习,目的是发展,关键是改革,核心是创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中对于“教师怎样放 ” 学生怎样“活”,效果怎样“好” 等方面有待于我继续去探究尝试,争取高效课堂,魅力课堂,愿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下载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尊重学情创建以学定教的高中语文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学定教》读后感

    《以学定教》的读后感 高二级恩醒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认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

    以学定教经验交流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言稿 本校自上学期期末阶段,于初一数学学科率先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收获也有困惑,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校初......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我国教学的一大顽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

    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宁 “关注教”是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表现,它“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定稿]

    以学促教学案导学 李 瑛 如果说学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主战场,那么课堂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主阵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本学期,我们学校根据《泗水县......

    以学定教 学得快乐5篇

    以学定教 学得快乐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以学定教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了谁?是为了展示老师的“博大精深”?为了让老师“口若悬河”?当然不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早以淘汰,现在的我们是该静下心来,以儿童的心去解读我们的语文文本了。这......

    尊重人,注重个性,以“人教”促“学教”

    尊重人,注重个性,以“人教”促“学教” 2009-2010学年度暑教会发言 吴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夏的尾巴上,展望秋的丰收,习习微风,送来阵阵收获的喜悦。同时,我们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