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1:5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和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型人才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以及《北京大学章程》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革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其中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以及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同时有利于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为构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这一核心,北京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方向,树立大学整体明晰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北京大学教育综合改革。

(三)改革思路

紧扣学校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找到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厘清其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修养、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等核心内涵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促进思想理论、科学前沿和未来技术的创新;

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规律与大学使命的契合为关键点,探索建立具有北大特色、植根于北大精神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机制;

以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调整各相关部门和院系的利益关系,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积弊,打通创新教育和创业服务的生态链;

以调动创新创业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生长点,尊重创新创业参与师生的利益诉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释放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潜力。

二、任务和措施

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来自其对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北大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培养的毕业生要致力于推动人类思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进步。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定位,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承担压力、执着敬业、诚信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根植于每个北大学子心间,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家标准修订实施各专业类教学标准和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匹配。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医学生培养等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1.加强基础,尊重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逐步构建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广阔的空间。

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资金投入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教学条件改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科研训练等。

2.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

进一步完善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1.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现有通识教育选修课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阅读原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等30多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广泛涵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设立创新创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学位方向,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3.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通,逐步实现院系课程资源全校共享。充分发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牵头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打造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制订和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大学创业大讲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

(四)以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探索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设立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教育体验,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持续深入推进“小班课教学”、“新生研讨班”、“高年级学生学术研讨班”、“学术前沿讨论班”等系列研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4.持续深化考试模式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多样化、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鼓励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以“世界课堂”等国际化课程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2.组织国际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借助北大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以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领袖国际文化创意大赛”、“创启未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等发源于北大并已产生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竞赛为基础,进一步支持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起并推动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的建 立,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竞争力。

3.完善国际交流体系。完善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理顺经费管理、资源对接、安全保障等配套机制。丰富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内容,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长短期结合模式,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国际交流体系。

4.加强外文课程建设。落实《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外文授课特别是英文授课课程的激励和支持力度;邀请国内外优秀师资来校开设长短期英文课程;整合全校英文授课课程,鼓励课程开放与共享。

(六)全面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从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入手,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七)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扬北大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相关部门和院系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学校各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表彰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增强感染效果,进一步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集成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资源,组织具有国际视野、北大深度、青年引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全球青年创新节”,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代表队展示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交流机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和科技园参加的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相关专项工作。召开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和各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由教务长办公室召集,相关部门或院系承办;形成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各院系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系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副系主任)和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系工作日程。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和院系资源,以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用经费和专属场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全程指导、持续支持和一站式服务。在北大主页设立“创新创业就业”一级目录链接,组织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报告,推出“北大创业”官方微信平台,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各院系和相关单位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点,细化各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具体措施和时间进度,落实各项政策细则,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外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将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院系发展和办学水平、考核院系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检查和督促各单位落实情况,并逐步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稳步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经费和条件保障

学校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在经费投入上重点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用于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条件、建设实践基地、支持学生科研训练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投资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学校基金会尝试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北京大学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并完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北大风格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北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北京大学新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篇: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专业融合、协同推进、内涵发展”的实施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更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15年,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学校“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计划,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到2017年,初步建成有机融合、联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立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改项目和重点实践项目,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教师科研和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80%以上,本科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的总比例达到30%以上,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达到20%,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立足精英教育,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2018年完成制定并实施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课实现全覆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时占比进一步提高;设置多样化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院际、校企、政学、国际多元合作为途径,积极推进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院际合作,建设教育实验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校企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立足政学合作,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立足国际合作,建设中法工程师学院,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优化“三学期制”教学安排,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夏季“短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级工程创新综合实验中心,以合作项目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完善副修双学位制度,逐步扩大专业覆盖面,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多种路径。

(三)优化专业结构

规范专业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打破学科壁垒,控制专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建设重点,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布局下,探索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重点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实行专业建设成效自评估制度,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与学校定位不相适应、办学效益低,以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低,总体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激发专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科研训练、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面向不同行业、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知名学者、创业导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学科前沿课。自建、引进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健全“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认真落实《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继续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意设计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拓展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训区,完善配套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学生开展沙盘模拟创业、参与商业实体的运营,提高学生的企业运营和创业实战能力。

(六)增强实践平台的育人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空间拓展四个方面同时切入,形成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平台支撑能力。实施“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一院一品’建设计划”,提升各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水平;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完善三园“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实践平台集群的“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功能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级、省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新建一批合作紧密、有机联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

(七)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转换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制定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优先保送表现优异的学生攻读研究生,并支持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研究方向。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八)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研修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培训。加大创业教育学院的建设力度,以培育教学团队为牵引,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研究,产出一批示范性成果。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具有工程背景专职教师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特聘“产业教授”、投资人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发挥“南京理工大学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平台作用,吸引海外师资补充,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九)提高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和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强宣传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GYB”、“SYB”和网络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园区建设,引入专业的创业孵化器管理公司,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加强创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包括代办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资产评估、政策法规与投资信息咨询、融资服务、小额贷款办理等),提高创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研讨会、高峰论坛,搭建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深入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以及联合培养学生签约项目的实施,持续扩大参加国家公派国际交流项目的优秀学生比例,配套设置专项支持资金,不断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充分用好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来校短期交流学习海外学生的接待与教学服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校内的国际多元文化氛围。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境外教学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与交流水平;以全英语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鼓励开课教师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成熟的优秀教材,完善全英语教学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举办“国际青年创客大赛”,总结与分享面向全球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创新创业成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十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保障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作为学校“十三五”综合改革重大计划,在制度、经费、基础设施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竞赛活动,奖励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完善“南理工-紫金科创”大学生创业基金的项目评选与基金使用指导。建立与创投公司、风投公司、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源,通过无偿资助、创业贷款、天使投资、融资对接等多种形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扶持。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促进科研基地和平台全面开放,扩大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师生共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建设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技术,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智慧型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稳定、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与技术支持服务。

四、组织实施(一)加强领导协调 学校成立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人事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团委、对外联络与发展部、资产经管有限公司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决定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担任,成员包括团委、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创业教育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重要事务。

同时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全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二)科学组织实施

学校将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线,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落实,加强考核评价与实施督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各学院要承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在学校整体部署下,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机关及职能部门积极与学院工作有机联动、合作高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三)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结合我校“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为路径,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群体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建设思路

积极探索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按照“创新机制、拓展平台、优化资源、培育群体、注重过程、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切实将全面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结合实际、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从通识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实施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加强组织与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2015年,在全校全面启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单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专项,营造师生员工全员创新创业的氛围;到2017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发2-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5-6门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8-10本创新创业优秀教材),建成20个校企创新创业联合育人基地,建成一支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到2020年,完善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企业和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

四、工作方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开展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技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校领导小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任务的实施。院级教学单位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简称院工作组)。院工作组负责本单位创新创业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相关项目的日常管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简称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财务处、国资处等主要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教务处。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各类计划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宣传展示、检查考核等工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专项任务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组织协调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任务或活动的主办单位或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组委会负责制定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报名、运行、总结等工作。

为加强大学生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院务委员会(简称院务委员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其成员单位,常设在学生处。院务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创业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建立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体系,组织开展创业项目选拔、培训、跟踪、辅导,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研究工作。

设立大学生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简称中心办公室),负责搭建和管理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建设,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国资处、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校团委。中心办公室负责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开展系列、专项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个性化培养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在中学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基地。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中学开展专业讲座,以科学社团或兴趣组的形式在中学生中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项目为牵引,发挥同伴教育作用,分享集成化的学习和工程经验,在中学生中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技能,学习锻炼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的具体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性,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用创业思维带动专业教学,用专业教学促进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和学术科技系列讲座课程,学生毕业前应修满8学分。将创新素质要求贯穿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和各培养环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学术活动必修环节,计入学分。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努力紧跟学科前沿,开展学术创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贴近工程或社会实践,追求实践创新。

强化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研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探索并实施小班化教学,将国际前沿最新成果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改革创业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启蒙课程讲座、未来精英培育工程(创业精英培训班)等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制度。

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稳步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和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科特点、素质能力培养要求,精心制定创业公共教学计划,实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公选课、创业精英培训课程的有机衔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基础课程。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科技创新思维与方法”、“研发与创新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提供研究生修读。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促进研究生接触前沿科技、体验创新魅力。

进一步增大SIYB 专业培训的覆盖面,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鼓励老师结合科研项目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按照国家级课程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批MOOC课程;拓展课程资源,建设一批新生研讨课、科学实验探究课、学科交叉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认识。实施“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机互动,打造具有南航特色的普惠式分层分类创业课程体系。实施“群星计划”、“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质认定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促使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建立创新创业专项奖教金;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设立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团队);探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专任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人格、体验和能力。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吸引大学生及早接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过程,鼓励积极思考,培养大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成立研究生导师学校,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加强师资多元化建设,完善基于素质模型的全程化、多路径创业辅导体系。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类培训,引导与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逐步扩大教师在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比例,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以行业教师或企业教授(专家)的方式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导师人才库。

(五)实施创新实践工程,强化创新实践训练

全面落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实践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并行实施八个专项计划,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实施学术科技竞赛计划。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和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为龙头,以全国大学生数模、力学、电子设计、机器人竞赛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创设富有航空航天特色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院四级训练项目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实施主题创新计划。设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加强大学生创新群体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创建研究平台,积累技术成果,积淀创新文化,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创新区围绕特定研究主题,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形成稳定研究方向,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创新氛围。

4.实施自由探索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相关领域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项目由学生团队自主提出,选题不受已有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原创性或创新性鲜明,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该计划倡导标新立异,鼓励与众不同,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允许失败。

5.实施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实施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研究院所、地方政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6.实施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新闻传播、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研究生实施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立体式、全程化的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7.实施科研训练计划。专项支持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理、助手或科研团队初级成员,接受科研基本训练。通过向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促进师生密切接触和有效合作,创建师生从游、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宽松的准入机制,着力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出人才、出成效。

8.实施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为大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承办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校内打造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评选优秀本科生学术论文,提高本科生论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支持大学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

将创新实践各计划纳入学生教学和实践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完善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对各专项计划的组织与协调,持续改进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实践活动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六)建设学生创新中心,引领示范创新活动

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建设思路,建设集主题创新研究、项目运行服务、创新团队建设、科技讲座沙龙、成果展示交流等功能与一体的学生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苗圃的制度化建设,打造具有稳定创新实践训练管理流程的师生管理团队,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有效合理使用创新中心场地空间、仪器设备、技术力量、信息平台等优质资源,探索创新创业相关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运行新机制,推进平台和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训练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合理使用、规划使用、高效使用,实现以点带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核心,学生团队相传承的递进式创新训练模式。

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开辟将军路校区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大“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基金”等资助力度,以项目化进行管理和资助,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举办成果展示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实行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扩大惠及面,打造创新实践品牌。建立作品复制、收藏的系列制度,不断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展示成果。

(七)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构建创业培训体系

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引领创新”为特色,强化普慧创业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坚持选修和辅修相结合,构建涵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孵化等多阶段、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素质教育领衔、各方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精英培育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四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格局。

积极引导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根据课程特点,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普惠式的创业课程教学。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及创业选修课的基础上,每年定期选拔具有创业潜质和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精英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的平台。

定期举办南航主题创客培训和创客沙龙,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跟踪档案,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团队管理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搭建南航创客空间,定期邀请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参加南航“创翼友约”创业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

(八)完善学生创业中心,全程服务创业指导

进一步建设完善学生创业基地,优化完善创业服务指导。在将军路校区的东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成大学生创业事务运营办公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沙龙室、创业生涯辅导室、创业团队招聘面试室、创客空间等功能区,配备免费的场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以及创业项目孵化。

结合未来精英培育工程,依托创业精英培育中心,科学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推行创业教育导师制,由教育效果优良的教师或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创业教育导师,为学生创业引路授业。

深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南航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对接工程”,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选拔优秀创新项目进行培育孵化,建立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对接渠道,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成为科技创业的项目研发阵地,为科技创业提供研发、生产载体,实现创新与创业资源的无缝对接。

为具有潜质的优秀创业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与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南航大学生创业事务服务绿色通道,专门为创业学生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员工社保、银行无息贷款等“一条龙”咨询事务服务;强化南航学生创业孵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前沿信息传递、孵化园区管理、创业项目选拔、扶持政策对接的有机统一。

完善由专任教师、知名校友、成功创业人士等组成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通过导师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导师、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化创业服务与指导部门队伍建设,专人负责推进全校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工作。

完善投资平台,做实创业孵化。发挥创业孵化中心、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南京紫金立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有效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进行校内的创业孵化。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遴选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创新技术市场化研究,推动产品市场化实践,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孵化一批大学生创业公司,推进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九)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争取社会支持合作

开拓校外资源,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做精实体运行。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争取和利用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并与政府、企业、创业园、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合作,聘请行业的高水平工程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训练、基于任务的团队开发和基于企业实景的创业实践训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拓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竞赛等学术科研活动。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聘请国际高水平大学教授、500强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学,打造一批国际化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国际化水平。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招生质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质量实施,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推进企业实习、联合培养、合作开发等机制建设,研究企业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的开展,指导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工作站、工程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校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建立工程类课程授课标准,监督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提出指导意见。推进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实施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行业教师和工程专家为学生授课,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争取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企、跨国家”四个“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商飞)联合开展系统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南航校友创新创业实践种子基金,每年开展暑期社会实习实践双选会,为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实践岗位。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创业孵化基地对接,积极做好共建,为我校学生搭建、完善创业平台,强化与苏州太仓、南京江宁、南京溧水、南京秦淮等政府地区合作,共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众创空间,推进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为校内孵化成熟的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建立绿色通道,持续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

(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从制度、经费、条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设立计划经费、专项基金或教改研究、教学建设配套经费,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保证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类实验室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为创新实践工程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场地、设备、器材的支持。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各计划项目的实施,支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基础性建设。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规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突显创新创业重要地位。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院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创新实践工程开展的工作情况,列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评选优秀项目、表彰优秀指导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工作。

坚持举办大学生学术论坛,举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节,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不断深化论坛内涵,丰富形式,完善举措,提升实效,搭建促进大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和基本技能。

广泛开展“微创新·微创意”系列活动,扩展活动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面和参与面,广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兴趣。加强大学生科协、创新类学生社团的能力建设,举办更多的小微化、普惠性、广覆盖的创新创意类交流活动。

借助各类学生团体,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组织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团中央“挑战杯”、“创青春”、教育部“互联网+” 等大赛,同时加强拔尖型、高层次竞赛与普惠式、趣味性创新创业活动的衔接。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地方创业类赛事,举办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形象设计CIS大赛等。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如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展、创新荟、绝对职场、创业论坛、知名企业牵手大学校园等;定期邀请创业者举办创业报告讲座现身说法;带领学生参观主题创新区、开放实验室、创业小企业,学习创新项目、认识科研过程、了解企业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为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按照学校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强化意识启发,完善培养体系

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启发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2.破除瓶颈制约,实现有效覆盖

将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打造跨专业、多维度、全方位的培养覆盖模式,以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为原则,开展有针对性、有创新性、有时效性的教育培训,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3.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以整合校内各部门合力与汇聚校外优质资源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力,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汇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的良好局面。

4.全员创新创业,实施全面促创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线,实现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注重教学促创、科研促创、服务促创相辅相成,全面育人。发挥教学在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学生、教师、干部共同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榜样。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科技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整合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合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产业工作的校领导

成员: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科技园、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主要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局性工作,负责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教务处统筹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院统筹管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学院挂靠校团委。

三、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

(一)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工程专业认证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求,认真梳理各个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梳理各个专业的8~12门核心课程。扩大学分制试点,放开跨院系的选修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给予学分认定。

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养成,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寓教于研、校企合作。将研究生听取专家讲座、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综合环节重要内容,达到要求取得学分。

(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作用,建设联合实验室、签署并有效实施国内外联合育人协议20~40个。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本科生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破除专业壁垒,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本研贯通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研课程互通,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强化教师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本科导师制度,引导学术大师参与培养本科生,充分利用培养方案实践体系中的学术研究实践环节,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行业领军人才。打破本硕博分段培养的壁垒限制,在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实行本硕博连读一体化培养。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班,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完全学分制,引入国外知名学者参与实验班学生培养,为实验班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或联合培养平台。

(三)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优势学科专业走向国际

建立学校专业自评认证制度,逐步对所有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自评认证工作,高质量通过校内认证的专业申请国家专业认证或国际专业评估。对于疏于建设、社会需求量小、报考志愿率低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或停招;对于不具备办学条件、不具发展前途、偏离学院学科方向的专业,通过充分论证,采用“关、停、并、转”等方式坚决予以调整。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结构调整机制,制定学位授权点预警与退出办法。开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组织专家定期对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优势学科参加国际学科评估。全面检查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状况,对于培养质量不高、出现质量问题、社会需求不足或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科,进行预警和退出。同时,增补社会需求明显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科,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持续提升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科学发现规律”等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丰富教学内涵,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引入教室,将科研精神、科研思维融入课堂。将有科技含量的课程作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重要纽带,鼓励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大师开设研讨课程、引领教学团队、打造品牌网课。科研实验室进一步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利用优质本科生资源,使更多本科生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建立注重教学改进实效的实时反馈课程评估制度,优化课程评价指标,将“是否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课程质量考评体系,引入APP等实时评价手段,实现学生对课程的实时评价。

打造专业特色创新训练平台,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设置1~2个学时专门用于讲授学科前沿理论方法;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专家研讨、学科前沿等专业特色小微课程;鼓励各创新中心和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专项创新培训。

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5门左右研究工具类、研究方法类选修课。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炼创新创业内容,培育5门左右创新相关课程,作为全体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同时鼓励院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院系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增设15门左右专业创新教育类课程。鼓励研究生利用慕课资源学习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学校与慕课平台的学分互认机制,研究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习证书,学校对其学习过程予以确认并录入相应学分。

(五)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开展以小班研讨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建设5门左右研究生在线课程,力争成为多校共用研究生在线课程。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慕课、微课、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的模式,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研究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广累加式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六)举办高质量创新创业系列讲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四、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一)完善创新创业项目体系,重点支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分层分类的项目资助体系。学校特殊资助项目重点支持重大、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化潜力和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项目;学校重大型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项目;学校普通型项目重点支持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学校引导型项目重点支持低年级学生第一次申请创意创新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支持100项,主要从学校各类支持项目中选拔。

设立研究生拔尖人才创新基金,支持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和扶持优秀研究生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应用型创新研究,激励研究生做出重大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二)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办好学校“五四杯”“启航杯”“一院多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加大对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赛事的支持力度,主动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赛事。做好竞赛数据库建设和获奖证书认定工作。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职业导向活动平台建设,以“学术文化月”“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加大政策、经费和条件支持力度,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创新与实践平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提高研究生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

建设本科“大实践育人体系”,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实习,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分配、创新创业紧密相连。探索校企联合育人、合作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设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建设2~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在学校船海核主体学科培育2~3个研究生创新基地,提供开放性实验软硬件设备及相关服务指导,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为研究生跨学科学术交流、创新思维碰撞提供空间与场地,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作品展示平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作品及相关理念、技术与构造等,开设研究生创新创业特色活动与作品展示区,定期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参观、考察,为研究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院所的各自优势,每年建设2~3个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科技园、校友、创业导师等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在校外利用合作单位资源共建30个创业实习实践基地。

发起、主办与承办各类学术会议,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与交流活动;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搭建研究生校内交流平台,鼓励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拓展启航活动中心功能,使其成为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构建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把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压力释放空间。

(四)充分挖掘校内科技资源,促进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

将学校科研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使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产权专业力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指导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学生科技创新的创新资源。以学校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合作平台为载体,制定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计划,使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五)深化国际交流内涵,提升国际视野,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营造本科生大幅提升外语水平的自主学习氛围,允许学生通过雅思等外语水平考试替换校内英语必修课程学分。逐步推进绩点制和适应国内外学生交流的学分互换机制。利用多种渠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积极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此提升本科生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战略合作,加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聚集,助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经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了解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扩大派出规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完善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互授、联授学位培养机制,打造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适时开展国际学科评估,邀请国外高水平评估机构与专家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评估与交流,不断提高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国际化水平。

五、加强创新创业运行保障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体系

(一)建立灵活学籍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制度的引导作用,支持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

修订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籍可保留至8年。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毕业金榜等评选、奖学金评定等评优项目中,给予一定名额专门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本科生。扩大个性化保研范围,在保研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在研究生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于因创业超出学籍管理规定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经批准可适当延长申请学位年限。

加强研究生招生政策支持。自主创业研究生在录取时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在研究生复试综合素质考察中,对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予以认定,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兴趣等内容。

树立各类创新创业典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能力,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选拔和培养精干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赴企业进修。引导院系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院系绩效考核,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予以考虑。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完善学生科创导航员工作机制,加强导航员队伍建设。

(三)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工作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在线咨询、活动交流、项目展示、投融资对接、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员管理等服务。

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产学研工作体系,与省市共建小微企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在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等多地建立的技术转移中心。

邀请企业家校友作为创业课程授课人、创业讲坛主讲人,引导校友设立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接收学生到校友企业挂职实习,搭建校友与学生投融资平台。

图书馆通过系列讲座、专题讲座、选修课程、网络培训等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信息获取、成果凝练、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能力。订购SCI、EI、Elsevier、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4万多种,国内外专利文献获取渠道畅通,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四)建立创业园,成立投资公司,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二次创业,打造创业园和产业园。积极培育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营造朝气蓬勃的创业氛围。不断输送优质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做大做强。创业园探索两阶段培育和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校内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好项目和创业团队,积极与其它创客空间、中介机构、融资机构建立多元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市场信息和投融资资源。

成立投资公司,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重点培育,经过商业论证评估,投入资金支持,科技园投资公司以参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供从企业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企业运营模式分析、财务管理、投融资咨询、人才招聘、创业教育指导、企业资金申报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同时发挥科技园网络中心优势,提升“互联网+企业孵化”的能力。

(五)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支持研究生依托导师指导进行创新创业

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引导,鼓励导师将自身科研项目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支持学生创业相结合;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激励,鼓励师生共同完成发明专利,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将导师与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导师、团队与博士生互利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学位论文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针对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学校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转化率。

北京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精神,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突出理工特色和国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形成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聚焦学校特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追踪学科前沿,聚焦学校特色,根据学院定位和专业特点,制订普及与前沿并举、通识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坚持“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育人目标,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整合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形成产学研用机制;推动校际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达到以先带后,交叉学习;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特别是国防产业的资源整合,建立更为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3.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办学理念不同程度脱离社会实际、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此作为着力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计体系;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创建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形成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示范典型显著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见附件)。校领导任中心主任,教务处牵头,校团委、学工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等单位为中心成员。各学院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组,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建立多目标、高弹性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全校覆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创业积分,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应用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以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国际化,坚持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培养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和创造性成果的学术型研究生。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

1.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行为的发动机,通过 激动人心的创业案例,把创新与“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在内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专业、想创业、能创业”。

3.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直接创新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的创新创业经验课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创业实训的企业课程,用生动实际的案例,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训练环境。

4、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

推进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和创业训练营,进行创业案例剖析、创业名家演讲、企业家创业项目点评和政府政策扶持辅导等实用性创业培训教育。搭建创业沙龙、创客咖啡、创业讲堂等创业交流平台,为研究生了解政策和创业信息,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寻找创业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并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创业方案和项目展示,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选择对象提供机会。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进一步深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师生国际交流,将科研团队整体引入研究性教学课堂。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将教学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建设精品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并将网络优势教育资源引入课程库,引进并建设具备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多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逐步减小期末考试在课程评定中的比例,鼓励注重针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考试改革。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统筹校内大学生创新教育各类资源,将创新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依托学校创新和创业基地,形成“创意—创造—创业”的培养体系。

1.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入实施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泛开展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参与学生专业覆盖广度和年级覆盖深度。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执行,选取其中具有国际化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2.加强校内外各级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为在校生提供实训保障。进一步加强各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并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将上述平台与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内形形色色的实践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共同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企业创业基地。

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进企业、入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现有的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类实习实践基地的联系。着力加强建设与黄冈市共建的首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基地,为我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提供条件保证。

与各地创业园、高新区广泛合作,建立北京理工大学与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习实践基地及“双创双实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同时,配合北京市,大力建设我校首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中心,将学校的优质创新实践条件辐射社会。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立创新实践积分制度,制定细则规范创新创业积分与成绩的认定。创新积分认定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范围包括:

1.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获奖;

2.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完成结题; 3.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作品和成果(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论文);

4.在校期间或创业休学期间产生的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创业工作和成绩;

5.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同时,制定有关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在“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的时代要求下,北京理工大学将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作为履职尽能的关键抓手,将着力开展三方面工作。

1.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专家库、教材库和案例库,形成多时点、系列化、分类型的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

2.促进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培育并建设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设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强研究,构建平台。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为依托,发挥校内现有智库的作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的研究工作,形成工作平台和物理空间,切实推动教师创新创业相关工作的开展。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成立校创业指导服务办公室统筹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积极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校友、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创业导师,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指导与咨询活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创业交流网络平台,由专人负责网站创业内容的更新,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咨询服务,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校院两级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重视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的挖掘,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作品向创业项目转化。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训练场地,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热心校友、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已落地项目的运营及日常办公。在科技园已有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创业孵化场地。

整合各项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成果,在良乡高教园区建设2000m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基地,合理规划、建设10间独立办公室,配套设备家具等办公条件,吸引10家左右创业单位入驻。积极吸引房山区政府和知名企业进行投资,开展联合创建,将之打造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结合北京航空航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学校确

第三篇: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详解

泉轻工院创〔2015〕2号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59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教学〔2015〕2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化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加快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实施学院的“3年实现规范、6年形成特色,8年争创一流”的推进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目标,实施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实训仿真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到2017年, 我院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把我院建设成为教学质量更加优异,产教融合更加紧密,台海合作办学更加密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与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省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到2020年,我院在校生达6000人以上, 把我院建设成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学院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百,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98%以上,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国家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三、组织机构 组建院、系(部)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学院决定成立“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郑子琪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林卫挺、黄建嘉、王勇、王瑞民、王艳君担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科发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和各系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究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各系(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为本系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辅导,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活动服务等。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我院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政策解读、媒体宣传、会议动员、培训指导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紧密依托产业和市场需求开办并动态调整专业 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继续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学院每个专业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全面了解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

(2)探索建立校企、校校、校政、校研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首先,办好“订单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为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等五大股东企业办好订单班、特色班的基础上,争取和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政府部门,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其次,逐步将“订单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为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到2017年,学院的学徒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学生覆盖率达在校生人数的35%;到2020年, 学徒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学生覆盖率达在校生人数的60%,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第三,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促使现代学徒制平稳落地。以学院五大股东为支撑,以真实的“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以学院牵头的鞋业职教集团为抓手,发挥学院地方和行业的双重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组建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同时,采取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方式,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集团内部完成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

到2020年,将鞋业职教集团和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分别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职教集团,促使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完全落地。

第四,继续办好“手工匠大师班”。2015年,学院出台了手工匠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育传统手工艺继承者,传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让“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学好专业技能。

到2017年,学院将“手工匠大师班”由目前的 6个和6门课程,发展并整合成为8个和涉及木匠、雕刻师、泥水匠、裁缝师、电工匠、食品手工艺师、画匠、石匠、纸匠和机械工匠等12门相关课程;手工匠工作室8-10个,手工匠大师12-15人。做实做强手工匠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工匠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到2020年,将学院的“手工匠大师班”建设成为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3.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立足“传承股东行业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引领全国”的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根据新的高职专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组织召开学院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并聘请学院股东、教育专家和用人单位,共同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到2017年,完成修订并实施新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4.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院学生或各专业学生开设6—12门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到2017年,建设包括研究方法、专业前沿、创业基础、岗位创业指导、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大众创业和创客讲堂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引进和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

充分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慕课、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

到2017年,每个专业至少推出3一5门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每个专业至少推出资源共享的3门慕课、5门视频公开课,合计8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3)教材建设

组织专业骨干、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到2017年,每个系(部)至少公开出版1-2本;到2020年,每个系(部)至少公开出版3-5本,全院至少公开出版21-35本。

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继续推行“教、学、做”三维一体的“三明治”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40%左右的教学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开展动脑、动嘴、动手,即“三动”。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核心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小组讨论、微视频、课堂反转等教学形式,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案例、模拟、互动等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将“教学”变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将前沿专业行业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学院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承担课题,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钻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到2017年,每个系(部)教师、学生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研究的课题或合作项目不少于2项。到2020年,每个系(部)该项课题或合作项目不少于6项。

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

(2)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习作质量、试验流程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2015年下学期开始,在全院推行期末“无纸化考试”、“教考分离”和“无人监考”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出题和评价,以口试、实验项目取代期末一次性笔试。建立试题题库制,拓展“一科多卷”考试模式,增加非标准答案试题比例。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加重过程考核权重,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以创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孵化基地和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等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引领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

(1)精心谋划,组建创业学院

融通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组建创业学院,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强化GYB创业意识培训,深化SYB创业能力培训,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发挥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实践与分享,爆发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推进学院的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和带动学院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

(2)强化服务引导,推进基因裂变孵化基地建设 在学院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将为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免场地租金、水电、网络宽带和物业等费用,给予无偿赞助、无息贷款、投资入股等形式的资金支持,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和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等政策支持。

到2017年,每个系、部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10个,全院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60个以上,将孵化基地建设成为融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泉州市创业孵化基地”、“泉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每个系、部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20个,全院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120个以上,将孵化基地建设成为自主使用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至少入住60家创业公司,直接参与创业大学生人数达120-180人,占学院在校生人数2.4—3.6%,参与创业公司实习实践大学生人数占学院在校生人数100%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3)校企合作,组建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 在学院外,通过校企合作,与晋江海峡国际食品城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创业园),通过借助晋江海峡国际食品城有限公司现有的优厚资源和晋江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学院孵化基地的延伸创新创业平台,为我院自主创新创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包括因毕业离开学院孵化基地创业公司的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支持,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到2017年,将该创业园建成融我院毕业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平台。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首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发挥学院地方和行业的双重优势,以学院的五大股东为支撑,联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和学院的专业骨干教师,由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系、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牵头,尽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

其次,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依托学院实验教学平台,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目标,实施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实训仿真化改革。开放创业模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全方位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到2017年,每个系至少建成2-3个重点专业、有特色、有规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每个系至少建成1-2个市级以上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院至少建成1-2个省级以上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2个省级以上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第三,参与并办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福建省以行业、产业、新技术、新需求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专题竞赛。学院科协、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等职能部门,要积极谋划,每年至少自主创办1-2次符合专业特点的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创新创业竞赛,或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训练营,在全院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第四,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7年,学院至少组建3-5个以上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20场以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次以上;到2020年,学院至少组建10个以上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50场以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50次以上。

7.实施个性化学生学业考评和学籍管理制度(1)实施个性化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修订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实施个性化学籍管理制度

各系(部)、各专业教研室,要积极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奖励或发明专利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从2016年起,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可延长2—5年,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学院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

8.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加强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从2016年起,学院实施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采取学院办班、送出学习、请企业家来校讲课等方式开展专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将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到2016年底,完成学院100余名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任务。全面落实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访问工程师”进修学习制度。从2016年起,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至少1个月。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完成规定的挂职锻炼任务。到2020年,至少选派50%以上专业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进行1个月以上的进修学习。

强化专业建设,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出台专业带头人评比办法,启动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到2017年,申报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到2020年,申报省级专业带头人4-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5个。

其次,加强兼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聘请知名科学家、职业教育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对兼职教师实施定期考核和淘汰制度。

到2020年,每个系(部)专业教师(含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达到50%,兼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人数至少达到专职教师人数的50%,形成学院百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第三,继续搞好教学名师建设工程,2015年5月,学院启动了教学名师建设工程。有4人成为我院首届教学名师。为了深化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将修改名师评选办法,将双创能力纳入教学名师的考核评审指标体系之中,以此来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到2017年,申报省级教学名师1-2人,申报1-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到2020年, 申报省级教学名师3-5人,申报3-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使我院的每个教学系都拥有一个名师工作室。

(2)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修订并完善教师教学工作量折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和团队绩效考核(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相关单位综合考核)、教师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等制度规章,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并计算工作量。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创办微型企业,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创办公司、设计开发新产品或从事经营活动,培训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或课题研究,指导扶持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品牌推广会和其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按照学院出台的相关制度规章折算工作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优、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等权利。

9.建立创新创业网站 在学院官网,开设“创客空间”栏目,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其服务功能,实现国家、省、院三级互通互联的信息服务。

首先,该平台要为学生实时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并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和融资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支持。

其次,该平台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合作、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宣传奖励等服务支持。

第三,该平台是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政策,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实施在线培训的教育平台。

第四,该平台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此外,该平台要及时发布各类就业指南和岗位需求信息,指导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科学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实现充分就业、理想就业。

10.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1)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

2015年6月,学院出台了基因裂变创业计划,并出资1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该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和设备购置,为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创业公司提供启动资金、流动资金支持。同时,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创业公司、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创新创业奖金予以表彰,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2)多渠道筹资,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股东企业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和民间资金的有力支持。

学院逐年加大预算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比重,逐步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撑与外部支持,学院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体系。

1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

建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两周例会1次,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由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担任召集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担任副召集人,各系、部参照建立,以确保本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和全面执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监管和学院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各级领导工作目标管理,作为实绩考核目标。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

2015/12/22

第四篇:教育部视频会议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教育部视频会议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6月2日,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我校设分会场组织收看。校党委书记张彦、校党委副书记林东伟、副校长邬大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代表等参加会议。

视频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阐述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部署。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教育厅作交流发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主持会议。

袁贵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重点是办好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五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六是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袁贵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督导考核,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30条举措瞄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9项改革

如何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记者14日从教育部获悉,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瞄准9项改革任务,推出30余条具体举措,力争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教育部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时表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

/ 6 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未来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张大良说,要通过实施改革新政,使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毕业后成为主力军。

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大瓶颈。新政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问题?“《实施意见》给出了8条途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介绍说,新政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都做了具体部署,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此外,大学生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专项资金,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有机会获得奖项资金。

谁来指导创新创业?新政提出,高校要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看来,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它也是新政中最难在短期内见效,但又保障着目标达成的基础能力建设。

“我们学校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将教师分成教研、教学和研究三个系列,但结合形势发展,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开拓非事业编制的实践系列。”杨斌认为,但凡是教育教学中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都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灵活设置,但清华的做法是,不管他如何参与,都要与受教育者建立反馈评估机制,对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的人要严格把关。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针对结合专业不紧密等问题,如何健全课程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介绍说,新政提出三大举措,不仅着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还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同时,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实践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新政提出,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同时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张大良表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地各高校可以建设一批新基地,也可以拓展原来基地的内涵,关键是要把资源用好。

教育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部6月2日在京举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 2 / 6 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袁贵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认真抓好六项重点任务。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重点是办好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五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六是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袁贵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以“三严三实”的要求和钉钉子的精神,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督导考核,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主持会议。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教育厅作交流发言。教育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教师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共7600余人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答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实施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3 / 6 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在深入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实施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办印发。《实施意见》提出了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

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哪些原则?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着重把握好三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问:如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答:一是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二是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三是高校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问: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哪些举措?

答:主要是探索建立三个新机制。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二是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 6

问:如何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答: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三是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问: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三是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问:如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答:主要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以下举措:一是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二是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三是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同时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四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五是支持高校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问:对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作了哪些规定?

答:一是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二是高校要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三是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四是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五是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问:如何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答:一是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二是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三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四是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五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问:如何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 6

答:一是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二是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编制培训计划、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四是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发布创业项目指南。

问:如何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答:一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二是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三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五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六是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问:对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哪些要求?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三是强化督导落实。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

/ 6

第五篇:23 上饶师范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23.上饶师范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饶师院发〔2015〕5号,2015年11月19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保障机制。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任务

2.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专题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效持续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学校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服务面向和行业质量标准要求,建立由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符合特色化、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四个平台”体系,即通识素质平台、专业知识平台、专业能力平台和职业拓展平台。结合实际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推进以“强化基础、突出能力、因材施教”为特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

5.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坚持以转型发展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转型发展。以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完善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力度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科专业人才,构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6.逐步探索实行学科大类招生。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学科专业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大力促进人文社科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校际优势学科联盟。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有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7.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建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育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技能课程或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与创业技能课程相对应的创业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支持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第一课堂教育基础上,将创业教育与育人工程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各类创业培训等,在不同层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8.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校本应用型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学生多样化创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应用型课程教材,构建项目式教材体系,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选项,及时将行业中体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友会及合作商会的作用,编撰以校友和当地企业家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案例,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材,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

(三)深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逐步建立“行业融入”“双向自主”的教学培养模式 9.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探索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法,把行业实际工作任务引进到教学中来。建立基于行业实际的案例库、项目库,采用专业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鼓励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10.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紧教育资源库建设,采用引进慕课和自建慕课等多种方式,建设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库,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和共享,以此带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现有62个各类实验室和部分开放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手段,在服务好实践教学的同时,为大学生课外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提供免费开放服务,也为将来面向社会开放奠定基础。加快实验室建设速度,充分利用中央财政等各种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等,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参与科研活动。图书馆有计划地增加有关大学生求职就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在图书馆现有馆舍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增加研修间、小组讨论室、多功能室等学习共享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练习课堂展示的空间;安装移动图书馆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海量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方式,让自主学习变得更加轻巧愉快。

11.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完善课堂教学评估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反馈渠道,将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二级学院以及教师本人,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自评制度。

12.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今年开始,在每个二级学院试行部分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大学生学业考试考核改革,提高非标准答案考试比重,并逐步推开。根据课程特点,考试考核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或开卷闭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四)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开放协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13.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减少管理层级,以建立学术工作室制度为突破口,打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相对封闭的格局,整合所有教学、科研和人力资源,鼓励教师多领域、跨学科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14.加快实施学分制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获得的科技项目、学术论文、专利发明等成果,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和文体比赛,参与学术讲座活动,获得的各类技能证书,以及经学校创新创业技能学分评定小组认定的其它活动项目,纳入创新创业技能学分认定范围,并根据业绩类别和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将创新创业技能学分计入相应的专业任选课学分和公共选修课学分,在学期间,每类学分,本科最多记4分,专科最多计3分。

15.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实施弹性学制,适当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16.改革科研课题和项目管理办法。尝试改变传统的“命题式”科技立项模式,形成“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学校资助”的科技立项与支持机制。推动面向工艺生产和生产线的创新验证,将科技成果评价从专业评审向产业化验证转变,从节点监控向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全过程评价转变,将成果是否转化作为课题评审的标准之一。

17.促进科研成果向创客企业转移转化。完善成果发布机制,建设成果转化项目库,积极推动网上成果对接常态化。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鼓励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合作,对科研成果转换显著的给予奖励。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8.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招聘有关专业教师,重视对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选聘。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研讨活动与技能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采取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双向互聘相结合的办法,在保证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具备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水平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将创业教育学术成果认定为专业领域业绩成果。

19.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实行教师多元化引进与聘用机制,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聘请优秀校友、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为“特聘教授”,邀请具有KAB、SIYB等技能资格的专业老师、优秀校友、校外成功企业家组成青年创业导师队伍。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引进人才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应用的多元化。

20.支持教师创新创业。积极落实《上饶师范学院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饶师院字〔2014〕22号),逐步完善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对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经济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引领”的作用

21.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将创业知识普及与创业能力提高相结合,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三大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成场所条件完善、设备条件优越、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运行管理制度健全的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向外拓展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各种创业就业的锻炼和实践。发掘上饶市以及周边省市企业资源,探索推动同城结对模式,推动企业和高校结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营。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22.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以大学生“创青春”系列创业就业竞赛为总揽,充分发挥“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教师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的育人作用,提高赛事组织工作水平,扩大学生参与面;坚持届次化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和开展与各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活动,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大赛及模拟实践活动;开展创业规划和培训。结合大学生创业大赛,进行相关的创业训练,对创业的政策、法规、税收、市场营销、财务分析、战略定位等各方面进行培训,撰写创业规划方案。组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和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展创意金点子、创业沙龙、创业学术论坛、创业工作坊等系列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我校成功创业学生、成功校友参与论坛;加强大学生科技“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23.制定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方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测评、项目选择、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政策法规、投资信息、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大学生企业创业提供代办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资产评估、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种业务。帮助入驻大学生创业园企业落实各级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时刻关注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长和发展,适时提供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企业诊断、法律咨询等服务。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咨询队伍,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行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科研基地、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等技术资源,结合相关科研开发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4.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专题项目。面向在校大学生,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严格项目的遴选和验收制度。学校组织专家对于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对于按照目标完成任务的项目,学校给予项目组成员颁发结题证书,按照主持人2学分、其他参与成员1学分计入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块;给予指导教师50学时的课时津贴。

(七)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主动搭建“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 25.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严格经费管理。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积极引进校外资金设立以赞助单位冠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于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实行专项管理,对于项目执行不力的,收回经费指标,重新设立项目。

26.加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建立创新创业政策信息库,宣传党和政府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国内正规、知名就业类网站链接,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收集青年就业岗位信息,建立青年就业岗位信息库,及时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学生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统筹领导与宣传督导,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

27.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校)办、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科研与学科建设处、计划财务处等部门主要领导及二级学院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28.加强宣传和督导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学校创新创业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开展寻访“青创客”活动,在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中寻访创业就业典型,并通过校团委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专版介绍创业就业典型人物及事迹,通过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通过举办“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彩虹人生”青年创业就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分享典型自身的成长故事,引导大学生努力开拓创业思维,营造青年创业浓厚氛围,使大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来创业,鼓励号召大学生通过自身智慧和努力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下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发言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发言摘编发稿时间:2015-10-22 08:52:59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0 【编者按】 10月20日下午,吉林大学东荣会议中心,“深入推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在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模型,并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实例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是有效的。关键词:改......

    创建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文章标题:创建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区创建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创建特色学校的背景与基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

    创建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背景与基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这......

    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袁贵仁《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7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

    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

    中北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中北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13]1号》文件和《山西......

    9.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六项重点任务(袁贵仁讲话要点)[合集五篇]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六项重点任务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协同育人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