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摘 要】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对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关键词】 中学教育 美术教学 想象能力 培养方法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对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在想象画中培养想象力
想象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为重点的课业,是在生活实践积累基础上通过想象画出新形象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去表现,古今中外、天上地上、人间仙境等各种事物都是学生们表现的内容。学生喜欢无拘无束的想问题,他们想象起来经常会漫无边际,而想象画教学恰恰与儿学生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相吻合。经常进行想象画的训练,会使学生想象力丰富,会使创造思维,尤其使发散思维得到得到广泛的培养和发展。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理解能力,充分发掘课本中的想象因素,充实想象内容,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中能够感知的事物联系,产生联想或想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在课本所列想象画内容以外,我还适当的添加一些儿学生感兴趣的想象画课题,让学生冲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得高兴、画得开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显微镜是一种现代教学工具,一半运用于生物课的教学中。而在“装饰图案”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显微技术。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各个细胞结构犹如装饰图案中点线面得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化、夸张、分解、重构等表现手法,使每一位学生都画出了一张较有创意的抽象装饰画。复印机和扫描仪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一般用于拷贝文件。在“图形创意”肌理制作课中,借用了复印机和扫描仪,来获取自然界中一些生物的肌理状态。如将卷心菜和洋葱从中切开,然后将它们的横切面复印或扫描,得到丰富的线条肌理:将我们的手掌进行扫描,然后取其中的局部进行放大,得到线面结合的肌理。这一类型的肌理制作方法、形式很多,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发挥想象,发现和寻找到自然界中美的元素,并能运用到平时的美术创作之中。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能力。如第四册第7课《去太空旅行》,本课教学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想象飞往太空的工具。由于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太空?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学生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创造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积累生活素材促发想象能力
所谓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飞跃的联想。在美术创造过程中,画者许多时候为寻找一个不落俗套的画面,或为捕捉一个理想的审美意象,苦思冥想,或苦心搜索而不能得。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抛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基本元素的绣球,如善于把灵感用手绘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用最实用方便的线在纸上自幼作画,它可以是白描形式的,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也可以是自己主观感受的,只要能表现出来自己的灵感,就是成功的开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从最身边的人和事物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最终还得回归于生活。能用丰富的想象,靠自己的双手实践,用美术元素的各种材料,实现心中的理想,并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才是我们美育的重要目的。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内容摘要】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来培养儿童的绘画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 绘画 想象力 培养
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无限所致。因此,要指导儿童绘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从而培养好儿童的绘画想象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方法着手:
一、奇思异想点燃想象
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没有限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过程。我们绘画的最终目标是陶冶孩子的艺术修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对孩子的奇思异想排斥、批评,而应该在儿童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体味其中的情感与智慧。在一次绘画想象创作《游太空》时,一个孩子画了一个白色的机械大鸟在空中展翅飞翔,鸟背上座落着未来的人类村庄,有绿树、有房子、有停车场,大鸟的前边还有一些漂浮着的房子,人们可 以通过空中的道路到那里去游玩。这些挂图颜色鲜艳,童趣浓厚,形式多样,充满儿童天真烂漫的气息,而且想象得古灵精怪,非常有意思。作品虽然怪怪的,夸张的,但绝不失为一张优秀的儿童作品。
二、生活素材挖掘想象
生活是个万花筒,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素材都可以挖掘儿童这种天真纯洁的想象,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如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电视新闻报道要把国宝熊猫转移,我要求一年级的小朋友画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小朋友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小朋友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
三、直观引伸启发想象
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第四册美术课本《森林王国》一课教学中,我进行直观引伸启发想象。在教学中,因人而宜,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学生命题、教师填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出题,他画了一个长方形,我就用彩笔给添成一幢漂亮、高大的楼房。另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椭圆,我给添画上头、颈,竟成了一只昂首高歌、神气十足的长颈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黑板上,一下激起了学生们的绘画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我抓住时机给他们讲述长颈鹿身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及其画法和注意事项,并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长颈鹿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有哪些有趣的动作?在同学们兴趣盎然之际完成了《森林王国》一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并以森林王国为主题,引导他们在画面上画出多种动态的森林动物老虎、猴子、大象等等,并添画上森林的树木和景色,还根据森林动物的基本画法,启发学生动脑画出了一只只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落在树杈上,有的嬉戏,有的觅食,有的高歌,并且添画上了茂盛的树叶和累累果实,颜色绚丽多彩,可谓五彩斑斓,充满情趣。
四、情景设置引发想象
教师是创设情景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引发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小鸟的家》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鸟,鸟和环境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活跃思维,设置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树丛被人们砍伐,只有光秃秃的山坡,小鸟的家没有了,怎么办呢?使学生明白鸟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五、故事配画诱发想象
讲故事对小朋友的吸引力特别大。教学中,我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古诗配画》一课中,我首先运用 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接着,我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并没有考取,而另一个考生却被录取了,原来呀,他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在井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会儿,小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六、卡通动画导入想象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二年级《去太空旅游》时,我首先给孩子这样的一个想象空间:如果你去太空旅游,你想象一下怎样去?你希望看见些什么?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马上说开了:什么驾驶宇宙飞船、火箭、飞行器、卫星去太空等等,还议论看见太空有很多星球,有的星球绿树成荫,环境很好,有的说外星人有三只眼睛,有的还说别的星球是机器人干活等等五花八门的想法。孩子天真又不拘一格的想象让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我再顺势出示有关太空的图片,给学生介绍太空知识,并简单示范飞行器的各种画法,肯定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把自己所想的用画笔画出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七、儿童歌谣牵引想象 小朋友喜欢儿歌。教学时我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接受。我以《我喜爱的动物》一课为例。我把动物特点归纳成生动有趣的儿歌:“小花猫,喵喵喵,蹬蹬腿,弯弯腰,又蹦又跳练功夫,乐得老猫胡子翘。“长颈鹿,真出奇,多像一架起重机,够树梢,不费力,吃着嫩叶甜如蜜”„„听着听着,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自然地想象出各种动物可爱有趣的形象来。
总之,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培养出优秀的美术小天才。
参考文献:
1、《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祁冰、王丽娜,《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1年第10期。
2、《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新能力》,齐云平,《美与时代》,2005年03期。
3、《论艺术想象力与绘画创作》,史河,《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辜国虹,《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晓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本文拟从丰富形象、掌握内涵、凸显个性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究。[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制约,突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出人意料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想象奠定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阅读教学中,本文拟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活化文字,丰富形象
语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文字。如果不展开联想想象,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仅仅只有词语所具备的基本含义,却没有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努力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融入作品,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能使这段文字活起来呢?我设置了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呢?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学生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联想,却似乎想象到这样一幅画:秋天的清晨,主人公起来打开房门,惊讶并欢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落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惊讶并欢喜的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没有声音,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捧起一把,闻一闻,没有气味,如雪一样清爽;一阵风吹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凄凉迅速散开。通过想象,学生靠近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环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二、创设大道,掌握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以及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阶段上,这其中的鸿沟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创设大道,让学生靠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掌握。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竟然当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茅草,公然跑进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如此有趣的画面。若再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公然为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楚,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震撼。
三、展开思维,凸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了。教育的大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思维,凸显个性,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认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因此展开思维,凸显个性是必须的。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
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一、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成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1课《动物装饰――鸡》一课时,教师就应抓住第10课《动物装饰――鱼》?和第9课《动物装饰――虎》的装饰方法,利用虎、鱼与鸡在装饰手法上都必须经历变形这一图案装饰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虎、鱼在简化、添加、装饰的处理方法,从而演变为鸡的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装饰的一般方法,即通过对动物原形体的变化(或简化,或添加,或装饰),达到图案装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二、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如第十册第5课《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子。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第四册第6课《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结合第四册第4课《温暖的阳光》一课,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暖色,以暖色为主想象创作一幅画。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他们已能掌握红――橙――黄为暖色,并能体会到暖色使人感觉热烈、欢快、激奋、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四、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有因果关系,作品的题目制约着作品的内容。因此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如第十一册《为童话、寓言配画》一课,其教学目的是初步使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细研究文字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重点抓住文字内容中的典型、主要的情节及形象,然后运用造型手段将分析出的典型的主要情节及形象描画出来,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应扣住原因(文字),从文字中揣摩、合理地分析色彩因素,这样通过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分析与表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插图即结果就产生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由结果(画面)求证原因(文字),看画面是否准确、形象地表现出了文字的内容与思想。这样,学生通过多次推理训练,强化了因果联想能力。
五、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能力。?如第四册第7课《去太空旅行》,本课教学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想象飞往太空的工具。由于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太空?
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学生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创造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第五篇: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浅谈初中美术“观察·审美”教学法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塑造或表达,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把观察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要学生表现、设计、欣赏和探索,都离不开美术观察,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中,我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写生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下面就将我在教学上所做的探索作些归纳整理。
一、通过情境设计中理论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主认识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术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深刻独立的自我。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考虑在美术指导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审美趣味。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曾设计了几节美术活动课,以情境设置和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我将其称为“美术情境教学”。
在一节以“美术学习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个“十岁儿童画树”的例子,在案例中,有一个开场的问题是这样的:
“今天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这其实也是一位美国美术教师与我在昨晚梦中邂逅时所共同提出的,我们几乎难于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于是请大家解决„„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空气是格外的清新,清脆的鸟鸣奏起了晨曲交响诗,一群孩子们在教室里面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画好一棵树„„这时候一个学生要求他的美术老师:
‘我不能画好一棵树,老师!请您替我画他吧!’
美术老师非常震惊的样子说:‘替你画?’
孩子再一次恳切地请求道:‘是的,画给我们看看吧!’”
(注:该题材源自科汉/盖纳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我给学生的问题就是:这个美术教师该不该帮这个小孩画?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的思考,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是个常见的事,有很多人都要求过他的美术老师。再者,他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在美术课上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选择要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做指导工作。继而,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在“十岁儿童画树”的这节课中,学生与老师的展开活动,让他们了解到了在美国的美术课堂中,师生的活动是如何展开,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以及学生又是如何主动观察的。通过这节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有了提高,而且大多数人能主动地去观察事物,并且知道“每个人的观察都明显带有自己的个性”。
初中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简单思辨性格的情境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节以“美术观察的差异和幻想价值的讨论”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学上的成就感,又一次加强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活动的自信心。
这节情境教学的课题是“在视觉和幻想中交织的艺术”。组织教学后,我以一个观察的案例导入,然后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讨论。第一个讨论是“天是什么颜色?”其目的是要揭示时空环境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第二个讨论是围绕“一个五岁儿童眼中的妈妈”展开的,其目的是要揭示视角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为了构筑观察与幻想之间的桥梁,我在讨论三中设置了两段音乐,由我用口琴吹奏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引子和舒伯特《小夜曲》。听过音乐的人会很快找到其间的巨大差异。我要求学生在听了之后用语言描述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们用语言描述一段观察某一事物后产生的想象画面,并尽可能的用绘画工具描绘下来。
在这个情境教学被应用在实践中以前,我原以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难,甚至已作好了学生不积极配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们的作业也出乎意料的好。我在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本活动设计主要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美术观察和幻想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实例分析为载体,让学生在实例的体验中学会将观察和幻想运用于现实生活。对学生视知觉、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也是本活动设计的主旨。另外,在活动设计的展开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尝试。”
回想起许多学者们讲的“理论先行”,我颇有感触,在初中学校美术基础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看来也可以被视作是“理论先行”的一个范例。
二、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表现物象
经过情境教学的“理论先行”,在实践中,其效果是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写生训练教学中。学生写生直接的取法对象就是实物,这时候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有选择的抓住该画什么、该舍弃什么,画白杨树与松树,其调动的技巧语汇显然不同;描绘一个人的站立、行走、半蹲和坐姿,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我认为学会观察并不仅仅只是看清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色彩等物理性特征,尤其是美术领域的观察,它至少还应该具有选择功能。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一把无形的剪刀,所谓“因势生形”、“迁想妙得”就是这个道理。观察的表象是看清物象、分清特性,而其实质则是选优去次,落实到美术中,则是学生观察时的选择、组织、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不会要求学生原物照搬地描绘,不会主张那种标本型描摹,而是要求他们要有构思,讲求构图,让画面如何产生饱满的视觉效果,如何生发出意境之美,有时就是大胆的要求他们移景取象。一切观察为作品,一切观察为画面,一切观察要体现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需求。学生对于简与繁、疏与密、黑与白、详与略等对比因素,在这样的观察训练与形式追求中得到了深切的体验。有时候,我还要求他们先确定一个画面的形式追求,然后再出去写生,在写生中教师则依据学生在先前提出的目的追求作辅助性的指导。如果说情境教学是本于意识观念层,那么写生训练教学则可以被看作是意识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美术观察能力之精确程度的提高。与写生训练教学不同,欣赏、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对象已经是既定的美术作品。那么欣赏与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就不仅仅只限于作品本身,在很多时候,还要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观察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静止的美术作品观察体会作者生动、鲜活而强烈的情感。在临摹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表现“体验”这一
重要的教学课题。
初中的美术教学,在欣赏与临摹的实践中,虽没有上述那样高的美学要求和鉴赏难度,但其过程我们仍要注意,尤其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们就会看到许多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欣赏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教学中,两个主人翁之间的镜子里的图象,将其放大后,学生惊讶的表情出现了,他们体会到原来原画是这样的精细入微。又如在对西班牙17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欣赏中,对教皇面部表情的观察。值得惊讶的是,学生们居然能很快的用凶狠、狡猾和精神虚弱等形容词来表达对主人翁的印象,证明在大师的作品面前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是精细的,其感受力也非常值得称道。经常作这样的训练,我相信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临摹教学的展开中,我把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以形式美的临摹为主,以作者情感的体验性临摹为辅。对于画的形式的临摹,我要求他们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坐标格作准确临摹;第二种是自由而准确的临摹;第三种则是纯自由的临摹。我所选的一些范本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米勒的《农妇对话》、希施金的《橡树》等。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把握,对于纯自由的临摹实际上就是向体验性临摹的靠近。在体验性临摹中我选择的是一些写意类的绘画作品,例如马蒂斯的小速写、中国的写意画范本等,主要是要他们体验用笔绘画时的情绪与情感投入。有时候,我还要求大家进行变形式的临摹,即对原作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不过在形式上的变形、夸张与新的构成不能脱离原作的风格面貌。这些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的自我培养能力。
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的意识与技术训练外,在评论教学的展开中,亦能使其得到一定的培养。我在教学安排上,只要是有绘画的练习课,到下课前的十分钟,都会开展评论教学,让他们相互之间评论别人的画作或者让他们进行作品的自评训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让观察能力依此而加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同龄人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一举多得。
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要想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地学习,教师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浅谈初中美术“观察·审美”教学法
阜新市第十八中学
周画美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