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枣核》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中心――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体会本文的语文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体会本文的语文特色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预习指导:
1.看文题,猜想以此为题可能写什么内容? 2.读课文5遍,了解作者。
3.在书上作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结合书后词表内容进行,朗读抄写直至掌握。(掌握字词)
4.作者是如何结构全文的,请编写结构提纲。(理清结构)5.作者写作内容及目的是什么?(明确中心)
6.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个性化解读)做读中提示。(不少于3处)7.不懂之处做标记。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展示)
(1)我掌握了:(掌握课文中字词诗句等默写)
嫣红()揣()山坳()篱笆()掐()蹊跷()玛瑙()........(2)我知道了:(概括课文内容)
文章内容归纳:“我”的同窗离开故土五十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主旨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3)我了解了:(理清课文的结构)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4)我不理解的地方
我的困惑是:
3. 集体讨论,释疑解难
(1)他们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
(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2)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你认为课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是什么?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她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好处: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栽垂柳。
(3)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4)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5)“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6)“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7)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8)以小见大的写法(9)(语文描写、对比衬托)4.质疑 5.拓展延伸
(1)介绍一个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事例。(2)古今思乡诗文名句积累展示。
(3)请你再补充一两个思乡的事例,写出来与文中内容进行比较。6.课堂总结与反思(方法归纳)
生:收获: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形散神不散 线索
六、作业
1.查阅资料,再向同学介绍一个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事例。2.古今思乡诗文名句积累展示。
3.整理学习的收获。(知识、能力、方法)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以小见大 形散神不散
说枣核——为解乡愁。对比衬托
议枣核——民族之情。精彩语言 【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此段材料视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可以适当删减,可用幻灯投影。)
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设置台阶有一定的梯度 整理收获: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如何操作: 自学卡如何操作 答案要规范:
教学机智:与教学目标相关 展示的形式多样:唱跳表演 激励机制小组考评(记录表)质疑问题的筛选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二篇:《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蹊()跷()掐()指殷()切
玛()瑙()衣dōu()嫣()红匀()称()卵()石喏()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风烛残年迫不急待如火如茶
姹紫焉红感慨良深不约而同再接再励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的枣核。
理由: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即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
活动二: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3.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4.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5.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6.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有志气。我国传统的说法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同窗思念故乡,所以说自己“没出息”。其实怀念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自己“没出息”,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是同窗苛责自己的谦词。
※小组合作总结
※当堂训练(另附)
※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带故乡水、故乡土,过家乡传统节日,保留家乡习俗等。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余光中的《乡愁》、黄霑的《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反思:
《枣核》课堂练习
语段研读《梦里几度回故乡》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国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1、本文表现的是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2、与课文《枣核》相比,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
②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
③她总算是幸运的……
参考答案:
1、海外华人思乡中国古典音乐和饮食文化。
2、相同点:都运用以小见大手法;都运用烘托手法,表现强烈思乡之情。不同点:《枣核》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为主。本文以心理描写为主。
3、①比喻音乐如流水,形象表现出人物陶醉其中的情态。②不喜欢,不善于做,表现美国人烧蔬菜方法的笨拙。③大体上。与别人比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过免除不了思乡之苦。
4、第三内容丰富客观真实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预览:
6.《枣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5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第三篇: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七律·长征》教案 (6)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七律·长征》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快乐指数★)
逶(yí)磅(bó)mín 山、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快乐指数★★)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快乐指数★★★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 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6、想诗境。(快乐 指数★★★)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②,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三、赏析你的诗歌。
7、赏结构。(快乐指数★★★)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8、赏意象。(快乐指数★★★)
“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意境,常常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七律·长征》中是怎样写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9、赏语言。(快乐指数★★★)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有人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 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 有你自己的见解?
10、赏特色。(快乐指数★★★)
你觉得《七律·长征》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
四、挑战你的思维。(快乐指数★★★★)11、1935年10月,当时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却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说是不是不 尊重历史事实?作者有何用意?
五、发挥你的想象。(快乐指数★★★★)
12、、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 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六、展示你的才能。(快乐指数★★★★)
13、、我们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长征,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你觉的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 的理由。
七、开阔你的视野。(快乐指数★★★★)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仓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拓展练习
14、诗歌的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
15、诗歌中有几处运用了典故,请就感兴趣的一则查阅相关资料,把相关历史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听,并试着探究其作用。
16、阅读《七律 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四篇: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4草》教案 (7)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4课 草》教案2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
3、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课文的线索,周副主席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请同学们在读一下《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一段。再次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â)抽噎(yē)背(bâ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愠(yùn)怒 霎时(shà)焦灼(zhuÓ)飒飒(sà)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提示: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七、课后找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回校后相互交流。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五篇:28.枣核(教案)
28* 枣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
爹娘 勤快 扶犁 衙役 牲口 官府(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板书设计: 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