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饺子的由来-民间和传统说法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之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之为“粉角”,清朝时称之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也有不少地区称之为“馄饨”,和饺子不同的是,馄饨的皮更薄,馅更少,饺子因其用馅料不同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园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波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封口成半圆形食指稍过拇指前捏,住饺边食指微微将饺皮往前推出褶折,重复褶折直推至右端顶处放手,这样一只波波饺就完成了。
蛤蜊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并将两侧往里折。将对折的边捏牢,并将两边折起来的口捏牢,右手拇指安捏住右顶端角,将之捏薄,将变薄的顶端往下按,连续向下按捏形成绞边纹直至左端一个蛤蜊形水饺出现了四喜蒸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肉馅,将面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既四角空、中间粘合的四方角形),田字形可以用手
指沾少许水以便粘合放上烫软切碎的菠菜,热炒切碎的蛋皮,泡软剁碎的香菇末和*烧肉末分别放入四个小口中,入锅蒸约8分钟取出即可食用。所谓“四喜”即指蒸饺上所放入的四种颜色各异的菜,可根据自己喜好有所改变!
鱼形饺:左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取饺子皮一张放上并放入馅料,把饺皮对折,把其中一边向里折起约1-2CM,捏紧再向里折1-2CM,再捏紧如此重复直至另一边,最后收口时把尾巴稍微向上翘捏牢既可。
元宝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对折成半圆形,捏牢中间将右半边饺皮封口,同样将左半边饺皮也封口,将饺皮封牢,然后把饺子两端向中间弯拢,将两端饺边相互捏牢,使半圆形的边微微向上翘。
月牙饺:左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取饺子皮一张放上并放入馅料,将右端边角捏住,右手拇指向外轻推内侧皮,食指将外侧皮形成褶折,右手拇指奖褶折捏紧,重复步骤至左端饺边并将两端封口处捏牢。看看像不像一轮弯弯的月牙呢?
钱包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封口成半圆形,右手拇指安捏住右顶端角,将之捏薄,将变薄的顶端往下按,连续向下按捏形成绞边纹直至左端就完成了!
小锁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立起,两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从饺皮左右两端往中间捏,中间自然留一个口,把左右两边合拢,留口部分折起捏牢,两边各形成一条褶折。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
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小小饺子,包着乾坤,包着人们对来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
饺子化为一种符号,象征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春节吃饺子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称之为“馄饨”和饺子稍有不同,馄饨的皮更薄,馅更少。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有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园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最早的饺子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县的薛国故城,发掘了一座薛国君主墓。在出土的一套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了的铜食器,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白色食品都呈三角形,每个长5-6厘米,最宽处3.5-4厘米。发掘者认为,从形制上看,这一食品应该是饺子。这盒饺子出土不久,由于接触了空气而渐渐变黑,不过,从它开始呈现的白色表皮看,它大概是用面粉捏制的。至于这位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饺子是什么馅料,发掘者没有公布,可能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尚有待于研究。薛国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君主姓任。薛国据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即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相传东汉时期张仲景长沙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人们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那天正好是冬至,见不少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得溃烂了。当地当时还伤寒流行,病死的人甚多。于是在南阳东关,张仲景命弟子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人们服用两只娇耳一碗汤,一直从冬至吃到除夕,既抵御了伤寒,又治好了冻耳。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并在每年的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氽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厨师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赢得唐太宗的连声称赞,从而“牢丸”也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说明宋代的饺子品种已经很多。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与村邻聚饮诗》中,描写了他吃过的蟹肉饺子:“蟹供牢丸美,鱼煮脍残香。
据考证,扁食之名最早出现在元代,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就有“扁食”之记载。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厨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
着自己高
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 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作最后一样饭菜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第二篇:端午节的由来多种说法
端午节的由来多种说法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第三篇:端午节的由来和民间风俗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第四篇:佛山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佛山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1、[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走通济桥——“行通济”的风俗习惯。每年元宵节至正月十六,市民都到这里步行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使这一风俗与慈善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齐心向善”的良好风气。后有“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方言,无烦恼)”的传言。
2、[佛山祖庙北帝诞]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佛山祖庙北帝神诞,在诞期不仅要建醮贺诞,而且还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改革开放后,民间自发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北帝诞作为佛山最大的群体性祭祀和娱乐活动,有着广泛的全民参与性、极力表现北帝诞生时“繁华鼎盛”的宗教性和辐射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力,是海内外佛山人认同的精神维系。从2000年起,佛山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日,祖庙都会举办庙会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3、[佛山秋色]“佛山秋色”是佛山独有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过去秋色多在秋收时节的晚上举行,表现形式分为灯色,车色,马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通过游行的形式来展出,并表演各种节目助兴,让群众观赏评议。年复一年,技艺越来越高超,规模越来越大。工艺品精巧绝伦,节目丰富多彩。欢迎大家到佛山来,你会在艺术中感受佛山,在佛山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佛山舞龙]
5、[龙舟竞渡]
第五篇:传统的民间婚礼
传统的民间婚礼(指汉族)十分讲究,需行“六礼”方可完婚,即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环节。现在的民间婚礼已经大大简化,一般只有定婚(纳吉)、行礼(纳征)、结婚(迎亲)三个环节。其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俗风情趣味的,当数迎亲,这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惟其如此,才衍生出了押礼先生这一重要角色。
迎亲,就是男方迎娶女方。每到这一天——男女双方择定的吉日良辰,男方家要按照六、八等成双成对的吉利数(男女都必须是双数),请人组成迎亲队伍,备上食盒、礼品(俗称抬盒),到女方家举行欢天喜地的迎亲仪式,迎娶新娘。迎亲队伍的主角就是押礼先生。
押礼先生分主礼、副主礼二人。正常情况下,到了女方家,从开门、摆礼、燃蜡、点香、燃纸、敬酒、鸣炮、厨礼交割等仪式,各个环节均由主礼人与女方所请先生共同完成。如主礼想不到处,副主礼应补上。主礼遇上被为难之事,副主礼应积极配合解难。押礼先生的职责:一是要询问了解双方情况,做到成竹在胸,有备无患;二是要在起身前检查礼物备办情况,以免遗缺,遭致对方讥讽、责难;三是要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免出洋相,丢面子;四是要口齿伶俐,能够随机应变,出口成诵,用“说四句”的方式展示才干,烘托气氛,并化解各种刁难乃至矛盾。
一、规矩
现在迎亲讲究花车。用鲜花装扮好的花车,往往使迎亲车队显得气派、豪华。车队数目也必须符合六、八、十、十二等吉利数。迎亲队伍到达目的地后,在进娘家院子之前,主礼人要按香、蜡、纸、炮,吃、喝、穿、戴、用,鸡、鸭等顺序,安排人将男方家备办的礼物依次抬进女方家的院中。这时,为了“闹亲”,女方家一般都会抢先把大门、耳门都关好,要求叫门交“钥匙”即开门的红包。准女婿则站在门口,按照女方的口吻,从女方家最长一辈一直喊到最小一辈,叔伯姑舅,三亲六戚都要喊周到。这叫改口。
在叫门的过程中,“押礼”先生一般都要配之以抑扬顿挫的“四句”,以烘托喜庆气氛。“说四句”时,要求既押韵、顺口,又要吉利、喜庆。最好能声音洪亮、吐字圆润、节奏分明。如能取眼前之景,随口吟唱,气氛会显得更加自然而热烈。倘若在举行仪式的各个环节,对方有“高人”想以“四句”争雄的话,主礼人应从以和为贵的大局出发,以礼待人,不卑不亢,灵活而有策略地加以应对。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也是体现婆家人的智慧与修养。如果“押礼”先生不懂得以上礼仪及技巧,一般会被人小看,有损迎亲队伍形象。
曾经有这么一幕:安顺土地坡村的人家,到普定补郎乡大田村接亲,男方家请了两位从师大毕业、从教多年的某大学中文系老师作为“押礼”先生。娘家人算是好说话的,先安排对方吃了饭,再安排举行仪式。两位先生虽是很有身份的知识分子,但因不谙风习,一时不知所措,只能窘迫地站在“家神菩萨”面前久久发呆,显得很尴尬。这引起了女方家的不满,一位年过花甲老者站出来,客客气气地对两位押礼先生说:“你们两位先生,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答出来的话,今晚上的事情我帮你们圆台(主持);如果答不出来,那我也就没得办法啰!”两位先生赶快回答:“您老请讲,看是哪样问题。”老人慢条斯理地说:“请问你们两位先生,山药和洋芋一路(同时)载下去,哪样先生?”这是一个二难选题,无论选择什么,都是骂自己的。在当地,山药和洋芋是傻子、蠢猪的代名词。这一问,两位先生面面相觑,一下子傻了眼。
看到这种场面,在场的父亲问我:“你经常帮人接亲,如果你遇上这种情况咋办?”我想了想说:“这简单,哪个都不出这个头,就这老者出头。可以这样回答:„爱出头的先生‟,或者„喜欢抛头露面的先生‟、„老的先生‟等,都行。这样回答,一是避开二难选择的圈套,二是既巧妙地回答了对方,也暗暗回敬对方!”父亲想了想,点点头说:“你还真想得出!”
二、过程
笔者因受家庭影响,对“说四句”的民间风俗比较熟悉,也有幸被邀请担任过押礼先生。下面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了解,对迎亲过程中的“说四句”民俗作些介绍。
1、叫门
叫门的主角是新郎倌。此时的押礼先生只能是从旁协助,通过“说四句”来调节气氛,同时也从暗中为新郎使劲。比较通俗、常用的有:
我们今天来迎亲,门内门外喜气盈; 快开大门喜相迎,金银财宝滚进门。
花开有主福双至,门开有喜禄位升; 良辰吉日迎亲时,大门一开万事兴。
迎亲队伍像太阳,一路欢笑喜洋洋,快迎我们进福堂,从此亲家两辉煌。
有些地方,在未叫开门之前,礼物不准落地。这就要看“押礼先生”配合新郎的功夫了。
2、摆礼
把门叫开后,将礼物依次抬进女方家堂屋(或客厅)里,等待娘家安排好后,会有人来请“押礼先生”上堂举行仪式。如果“押礼”先生主动履行仪式,会被女方家视为无礼,遭来指责和非难。这就需要押礼先生见机行事,多敬两转烟,或找准对象,多说几句请教、暖心的话,以博得娘家人的好感,适当时候,自会安排其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有文化的先生站在堂屋神龛左侧相陪。仪式从摆礼开始,也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小桌子拼在堂屋中,将男方家准备的礼物依次摆上。摆礼时,四句多由娘家陪同敬神的先生开始。常见的四句有:
一张桌子四只角,摆着穿戴与吃喝;自从今晚摆过后,平安健康百年合。
堂前摆礼有次序,X X联姻天注定; 自从今晚把礼敬,家业兴旺万事顺。
吃喝穿戴摆满桌,兴家立业有把握: 天地神明笑呵呵,良缘结就幸福多。
堂前摆了两张桌,礼信丰富不用说,某某(指男、女姓氏)联姻从此后,安康快乐共白头。
婆家拿来红礼信,摆在娘家神堂内; 诚心诚意把神敬,良缘结就两富贵。
3、点礼
摆礼完毕之后,押礼先生还需要将礼物一一点交女方家。一边点,一边说着下面的四句:
香蜡纸炮喜敬神,吃喝穿戴摆整齐:一方(猪腿)一肘(软条肉一块)请看清,招待亲戚与贵宾。粑粑大小有两堆,圆圆满满来迎亲;大的共有16个,小的多得数不清。大红苹果三十六,又红又甜多幸福;爽口面条十六斤,顺顺利利皆欢心。糖果一盘共八斤,发财发富须同心;好酒八瓶请看真,敬了神灵敬众亲。衣裤鞋袜共两套,称心如意很不错;耳环项链与戒指,都是上等足金货。梳妆用品都备全,美化人生共百年;还有鸡鸭笼中对,亲家两兴同富贵。礼品样样都点到,喜神福神齐祝贺。
4、燃蜡
紧接着是燃蜡、点香、烧纸。每一个步骤,同样需要押礼先生配之以喜庆吉祥的四句,以示恭贺。旧俗中燃蜡常用的四句有固定的格式:
一对红烛婆家拿,拿到娘家神前插; 自从今晚插过后,荣华富贵两家发。
婆家拿来蜡一对,拿到娘家把神敬; 自从良辰敬过后,家业兴旺两辉映。
一对红烛亮真真,婆家拿来敬神灵; 娘家神前把神敬,兴旺发达两家人。
红烛一对明又亮,婆婆家拿来插在娘家神龛上; 良辰吉日放光芒,良缘结就幸福生活地久天长。如今的迎亲仪式略有创新: 大红蜡烛亮晶晶,照得满堂喜盈盈;
良缘结就在良辰,兴旺发达两家人。
一对大蜡红彤彤,神前点亮满堂红;
良缘结就志气同,从此携手共白头。
敬了上坛敬下坛,下坛土地听我言:
红烛一对一样圆,良缘结就情绵绵。接着是点香,常说的四句如下: 堂前烧香来敬神,好事成双在良辰; 良缘结就两相敬,白头偕老万事顺。
一把高香婆家拿,拿到娘家神前插; 自从今晚来敬神,子孙高中北京城。
点上香火敬神灵,神灵降福两家人; 成就一段好姻缘,幸福生活永绵延。
敬神点香诚为上,祈求神灵降吉祥; 婚姻成就幸福长,同心同德奔小康!然后是烧纸,一边烧,一边说出四句: 一沓纸钱手中拿,手中拿来敬菩萨; 自从今晚敬过后,从此人财两家发。纸钱一沓奉神前,诚心礼敬天可鉴; 良缘结就两辉煌,同心同德永相伴。
纸钱本是一片心,一片诚心来祈祷: 心心相印两无猜,幸福美满同偕老。
5、敬酒(神)
把纸烧了之后,还需开酒敬神,一边开,一边说“四句”。×、×联姻在良辰,开瓶好酒来敬神,敬得福禄满门庭,和和美美两家人。
喜酒一杯把神敬,良缘结就万事顺; 一杯喜酒敬神灵,神灵降福满门庭。
好酒需要粮食烤,良缘一生两情牵; 酒敬神灵福禄高,人有精神前程好。
6、敬神歌
在黔中安顺有的地方,敬神环节还有唱 “敬神歌”的风俗。旧式的“敬神”歌有讲究,要按天地君亲师、山神土地、福禄寿喜与和合二仙的顺序歌之。共十二句,取月月红之意,以示圆圆满满。敬神歌也要押韵、顺口、吉祥、喜庆。敬神时,先找两个杯子(碗),双方“先生”各打开一瓶酒,每说一句,各自朝杯(碗)里倒一次酒,边倒边唱“敬神”歌:
(一敬酒)一敬上天覆盖恩;(二敬酒)二敬大地五谷情;(三敬酒)三敬君王恩赐深;(四敬酒)四敬高堂父母情;(五敬酒)五敬师道礼传承;(六敬酒)六敬山神土地保平安;(七敬酒)七敬福神把福降;(八敬酒)八敬禄神禄位升;(九敬酒)九敬寿神八百春;(十敬酒)十敬喜神喜重重;
(十一敬酒)第十一杯酒敬和神,和睦幸福共一生;(十二敬酒)第十二杯敬合神,合心合意满斗金。
这是旧式“敬神歌”的基本内容和顺序。而今已经没有了“君王”,新式的“敬神歌”在内容上有了调整,融入了相应的时代气息,甚至把“党中央、国务院”也编进去了。如:
一敬苍天,阳光雨露福满天; 二敬大地,五谷丰登在人间; 三敬党中央,惠民政策像阳光; 再敬国务院,带领人民奔小康; 四敬高堂父母,教女有方,品行端庄; 五敬师长,传道授业不图报偿; 六敬山神土地,八方平安,四方大利; 七敬福神,良缘结就,金银满库; 八敬禄神,×、×联姻,禄位高升。九敬寿神,百年长寿两家人;
十敬喜神,携手创业喜气迎,子孙高考能进北京城;
第十一杯酒,敬和合二神,和睦相处图发展,同心同德创辉煌; 第十二杯酒,敬你我他,好日子还要靠大家。
7、敬厨 迎亲人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一般都要安排吃饭。这时,为了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和对厨房师傅辛勤劳作的慰问,押礼先生需要出面,拿个“封封”(即红包,通常为吉利数字168、188、或268、288等)送给主厨师傅。倘礼数不周,也会受到为难:菜端上来,用碗盖着,揭开一看,都是生的。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尴尬,押礼先生就要主动出场,送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而且照例得“说四句”:
迎亲队伍很辛苦,肚子饿得叽叽咕; 师傅快把菜来做,以免饿得肚子痛。
小小红包表敬意,尝尝师傅好手艺。厨房师傅巧烹饪,挥汗如雨令人敬。
8、辞礼
吃过饭以后,除了安排司机休息外,大多都是打牌、打麻将等时间。一般都要等过了零点之后,迎亲队伍才能接起新娘起身告辞,以示前程越走越亮。“寅时不放光,卯时亮堂堂”。在很多农村,都要选在卯时发亲。黔中卯时,“天河”渐开,正是越走越亮的时候。娘家发亲时,押礼先生得有辞行歌。以下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几首:
一对蜡烛亮晶晶,迎亲队伍要起身; 娘家亲人请放心,有情人幸福一生。
良辰吉日平安路,春风相伴贵人归; 贵人归去良缘就,良缘结成幸福路。
好女喜嫁有情郎,好男喜迎贤慧女; 良缘结就两家亲,不忘孝敬养育恩。两情相悦心相印,此生幸福天注定。说声再见道声别,平安归去万事吉;
三、解难
现代迎亲礼仪,多数都是婚姻双方年轻人与父母商量妥当了的,一般都是按礼仪程序走。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不尽然。如果遇上娘家人出难题的话,“押礼”先生就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普定县城关镇后街有一人家女儿出嫁,男方家在送去礼物中忘记了她家“花营菩萨”,少带了一对蜡烛,于是就为此争吵起来。这时候,“押礼”先生略思片刻,来了个四句:
花营菩萨大气量,不把小事放心上; 天生一副好心肠,定叫良缘幸福长。
这个四句一出,女方家也不好再争了,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还有这样的人家,因为少送一双袜子也要争一下。这时的押礼先生就会灵机一动,说:
计划生育政策好,一对娃(袜)子不嫌少; 相亲相爱无争吵,幸福前途无限好。
把“袜子”说成“娃子”,这是在奉承女方会生一对小孩,女方父母当然高兴,还好意思争吗?
另有一家,看着自家女儿已怀身大肚、被逼着结婚的情况,女方父母很生气,于是在敬“菩萨”时,其父说押礼先生不懂他们的风俗,为什么“敬神歌”中敬天敬地要在堂屋内?押礼先生灵机一动,回答道:
天地写在神龛上,敬神就是敬天地; 包容万象真天地,纵有小过不怪罪!
但女方父亲还是不依不饶地说:“反正我不管,敬天敬地,要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嘛!” “押礼”先生深知其怨,但还是没有让步:
亲家年长德行好,恭请帮忙寿延高;
敬天敬得人安康,敬地敬得粮满仓。押礼先生接着说:“干脆这样,你年长得多,你来帮敬;你来敬,更显得对天对地敬重些。而且,作为老人,你比我们懂得多,你看一下,天的嘴在哪点,地的嘴在哪点?直接抬去凑到他们的嘴边。”这话让人要笑不是,要气不是。在亲戚的劝导下停止了争论。押礼先生争足了面子。
在迎亲过程中,“说四句”也是斗智斗巧的一种游戏,为的都是增加热闹气氛,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这叫“互动”。这时就要看双方请的先生有没有高人了。有一次,笔者在场当观众,见男方家请的押礼先生“说四句”说不过主人家请的先生,只好认输道:
娘家先生四句多,说得我们吃不消; 甘为先生做学徒,又怕先生不肯教。
听了这样的四句,对方先生见好就收,不再为难,用以下的“四句”收场: 娘家堂上春风吹,贺喜四句为闹亲; 你来我往情意深,喜庆满门家业兴。
四、斗酒
有的时候,男方家请的押礼先生,或者因为喜欢闹酒,或者因为拳划得好,“四句”说不过娘家的先生,便想在酒场上争回面子,因此会主动发起挑战:
一张桌子四只角,闲言乱语莫要说; 客们本是来吃酒,划拳桌上不知哪个着(意即不知哪方先被灌醉)!
有时甚至会强词夺理的说:“说四句你们依这边的规矩,划拳就要依我们那边的规矩了。”如对方也不甘示弱,双方就会排出阵容,轮番上阵。一般这种时候,迎亲一方都是有备而来,不是隐藏有几个划拳高手,就是酒量极好,如此方能保证划拳、喝酒,稳赢不输,为自己挽回面子。
但如果对方比较精明,也不会轻易上当,而只把押礼先生作为主攻对象。特别是按照风俗把仪式履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对方请的先生会以“说四句”的形式,劝押礼先生大碗喝酒。这个时候如不能巧妙应对,及时“反攻”,多半会被灌得酩酊大醉。有一回,笔者被人请作押礼先生,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场合。最后的敬酒(敬神)四句刚说住嘴,娘家先生就抛来劝酒“四句”:
押礼先生远方来,一路辛苦无招待; 先生请端酒一碗,一口喝完是好汉。由于对方先生年长,因此我端起碗来回敬道: 老幼尊卑有次序,让我来把先生敬: 先生喝了这碗酒,万代福寿定拥有!
我担心老先生会说四句推辞,因此继续用“四句”鼓动: 先生喝酒似关公,英雄气慨贯长空; 大碗喝酒是英雄,一口喝完不老松!
我估计对方也就这碗酒(近三两)的量,并且在说四句上不愿轻易认输,因此又改变策略,再劝道:
先生千万莫推辞,劳烦先生领我意; 先生喝了这碗酒,我喝一碗来陪罪!
说毕,我另倒了一碗酒,以示诚恳而非“反击”。老先生见状,也不好再继续推辞,豪爽地举起大碗,将酒喝下;我也举碗相陪,一饮而尽。顿时,赢得一片掌声、吆喝声。这就充分证明,这种不伤和气的巧妙应对,才是大家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