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校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本身改变了学生、教师和教材的角度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开放办学的重要特征,过去那种文字教材加教师面授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办学,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向学习者提供多媒体一体化教材,才能使全社会各层面学习者得到各自所需要的服务,推进学习社会化的进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加法的认识。
二、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
三、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用,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从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可爱的动画、多彩的颜色,刺激他们去看,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而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或者一些鼓励的语言,更加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趣的算式》时,便是用动画和录音呈现的高斯的故事为开头,一下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都想像高斯一样运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平常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设计过关拿钥匙的这个情境,过一关拿一把钥匙,拿齐三把钥匙后再通过计算得出密码,输入密码后最后获得惊喜,而这个惊喜我留到了最后才揭晓,也就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比成人的好奇心更强,这么做能通过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去闯每一关,期待最后的惊喜。而我在每一关获得钥匙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是闪闪发光的钥匙并伴有鼓励的话语,在闯关的过程中又有小精灵的跟随,对学生进行题目的解释和不断的鼓励。从进入探索谷开始,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象真的进入了一个谷里,在谷里又有小精灵的伴随,体会到不断过关的喜悦。又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恰当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装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每个月是多少天?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这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来演示,并配有解说和音乐,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大月和小月,并辅以口诀、数手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难点可能造成的学习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课件的配合不但可以使学生耳听公历的来历,而且能眼见数字的变化,增强了感觉上的刺激,眼、耳、口、手、脑并用,加强了记忆效果,这对教师讲述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远程资源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努力使新数学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让数学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第二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
城北小学 南丽峰
【摘要】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让“错误”因此美丽起来,让课堂因此更加精彩。
【关键词】 错误 转变观念 巧思妙用
在许多课堂里,我们老师往往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教与学的错误”,从而也就这样被我们许多教师不知不觉地无情地“挥霍’了。
在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认为差错是种耻辱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会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而在一些教师眼中,也往往会认为学生的差错,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新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1 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错误主要来自与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文本的错误,二是来自教师的错误(包括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故设的错误和不小心随机生成的错误),三是来自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当然,一般来说,我们所碰到最多的是来自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
一、转变观念,让错误体现价值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尊重、理解、宽容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同学),不斥责、挖苦与嘲笑学生(同学)。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自己的思维结果充分暴露,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原始化行进。
1、营造氛围,让错误不再可怕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支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时,努力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个性,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
课堂上,教师我们实施了开“绿灯”的措施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优化设计,让“错误”充分流露
在教学中,究竟什么是不需要教的地方?我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不再出错的地方就不需要教了。什么是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地方就是我们老师需要教的地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在构思教学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把握住一些课堂上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1)文本挖掘深入化
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要深,在教学时,我通过深挖文本,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分析错误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想好应对的策略,让有用的差错资源为我所用。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之前,我先深入分析文本,预想可能出现的错误:在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有些同学在0跳过不乘后,数位未能对在相应的位置;当两个因数都是数中间有0时,乘的时候往往将另一个数应该乘的0不乘等等。在教学之前,我充分预设了这些可能出现的差错,并想好相应的策略,将有用的错误资源巧妙地运用。
(2)教学目标多元化
当最初的目标预设与后来的实际教学发生错误时,带来目标的重新定位。整个过程是开放的,不断调整的,从课堂“错误”的利用,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但在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知道计算方法,但却不知道计算的理由,于是我以此出发,及时丰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真正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弄清长、宽、高和体积几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要“长乘宽乘高”;充分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积累元认知策略。
(3)教学内容灵活化
预设学生最初的“错误”信息,并对教学内容作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
根据教学内容,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改变教学顺序,采取将一些教学内容提前,一些教学内容延后,适当增减一些内容,将一些简单地,学生不教也会的内容减少,改成让学生课下自学,将一些要用到的,对减少错误有用的但不安排在该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
(4)教学思路曲线化
教师将方法、组织形式、内容顺序进行调整,随着内容、环境及学生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在《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我刚开始设计了一下教学思路:【案例1】活动一:直观感知长方体的体积活动二:操作验证让学生自己亲自来验证它的体积可以用长乘宽乘高。请学生们用12个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拼长方形,并纪录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完成表格。(学生索然无味地操作着)操作完了后进行了交流。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不高,反馈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理由,我在分析原因后及时调整了自己教学设计:
【案例2——改进后的实践】活动一:电脑出示由1立方厘米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数一数体积。学生三种不同的数法,电脑跟着演示。活动二:用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摆的?说一说。电脑跟着演示。有什么发现?活动三:凭借想象,还是用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摆出比12立方分米大的你想象中的长方体,并说出体积。活动四:摆一个下图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生验证。教师电脑演示沿着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摆的过程。
3、赏识学生,让“差错”露出可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激励是孩子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学会欣赏孩子的言行,才能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
作为教师,要赏识学生,要善于倾听。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才能认真思考,并作出判断;只有赏识学生,接近学生,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善于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让差错不再可怕,而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
教师不仅要善于赏识、倾听,而且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赏识,学会倾听。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对于同学的差错能够正确的对待;让学生学会赏识,懂得差错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探究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掌握正确的方法,能边听边想,即时抓住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二、巧思妙用,让错误展示魅力
教学的生成不是被动的,一次激烈地辩解、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意识,有意识地引导与挖掘,并且不断优化、活化这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有效再生资源。
1、巧设“差错”,成就课堂精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适当抛疑,善于启疑,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1)故设“差错”,启迪智慧
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从而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对某些易错问题的注意,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使学生经历从错误认识走向正认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自信,对学习也充满热情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认识、理解、感悟的关键处,可以故意写错、演示错、出示错例,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并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启迪学生的智慧。【案例】求图形的面积小学数学第七册中求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出了这样一题:“街心花园中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时16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时,漏抄了“正方形”三个字,结果,学生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师:请同学们停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师:(指一名没举手的)你不会做吗?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正方形”条件就能做了。师:(故作认真)是老师太粗心了,漏掉了“正方形”三字,还好,几位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谢谢!现在,我看这样,不加“正方形”三个字,请你自己来设计花坛,你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6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面积,行吗?生:行!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通过故设“差错”不仅让学生对求图形面积的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并由此将错就错,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营造创新的思维空间。(2)诱导“差错”,引导深思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案例】学习“能被 2、5、3整除的数”,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都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等他们举实例验证时发现错误,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学得也更扎实。再如:“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 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2]≈41(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用“去尾法”,即40片。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答!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32(片),根本不可能剪出40片。进而有学生想 到用16×8÷(2×2)=32(片)。可见,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
若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也就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3)亮出“差错”,修正思维
在学生形成新知识雏形时,我常常根据以往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不失时机地先把错误亮出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从而预先控制了错误的产生。【案例】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概括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后,我出示了如图的三角形。师:有的同学列出了 8×4÷2 的算式计算面积,对吗?生1:不对,因为以8为底边的高不是4,所以不能这样计算。师:那该怎么算才是对的?生2:应该是7×4÷2,因为4是以7为底边的高,所以这样做才是对的。师:说得真不错,通过刚才的例子,你们知道了什么?生3: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要找到正确的底和高才能计算正确。生4:每个三角形都有好几组底和高,我们在计算时,所找的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对于公式中底与高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已经有了本质的理解。
我们在学生学习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把一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识错和改错,从而预先实行控制。错误的直接亮出,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直接而有效地控制了此类错误的产生。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剖析和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
2、妙用“差错”,促进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教学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充分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敏锐洞察,捕捉错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认为,教师要独具慧眼,敏锐洞察,及时捕捉那些有价值的、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引入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求它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生:5×4=20(平方厘米),我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想出来的。(这个想法显然错了,但我没有马上否定)师:你能联想到相关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一点很好!那么,这个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继续看。(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使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扃,让学 生直观地看到面积越来越小,得出的结论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两条相邻的边相乘来计算)师:在拉动的过程中,相邻两边的长度没有变,面积为什么会越来越小呢?(经过观察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师: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拿出平行四边形纸测量出它的底和高,再联想有关的旧知识,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在该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及时捕捉到了对课堂有用的信息。虽然该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对平行四边形的教学非常有用。教师利用这一错误信息,不仅让学生学会区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不同,而且对此巧妙地加以引领,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探究。
(2)观察思维,分析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并且随认识的不断深入,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暴露出“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差错解读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障碍,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案例】小数除法:38.2除以2.7,得多少?结果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在接收到学生的错误信息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先仔细分析了可能造成此种错误的原因。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对商不变性质认识不够,在遇到小数除法时不能灵活运用,进行知识的迁移;第二,由于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但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顾商的计算,而忽略了余数。找到了原因后,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但商是不变的,而学生在计算出答案后却将商缩小了10倍,正确的商应该是14.1,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
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切入点,并且巧妙地加以引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分析,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正确地求解了。
(3)将错就错,绽放精彩 当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将错就错,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案例】题目:1.有2排椅子,每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椅子,一排4张,另一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我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发现学生第二题出错,有的列出5×4=20,有个别学生列出4×2=8或5×2=10,甚至还有的列出2+4+5=11。很显然,学生是受到乘法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影响,没有读懂题意,就胡乱列式的。面对这样的错误,该如何来对症下药,并作为一种生成教学资源呢?
面对这四种错误的方法,我并未加以指责,而是笑吟吟地问学生:“这四种方法的得数都不相同,你来说说想法,好吗?”于是,学生们都认真地读题,进行分析,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还形成了共识:以后做应用题一定要多读题目,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这样似乎已经将问题解决好了,但我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引导: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改编一下应用题,使得那些列式正确?
于是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针对第一种,有同学编出了“有4排椅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针对第二种,有同学编出了“有2排椅子,每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针对第三种,有同学编出了“有2排椅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针对第四种,有同学编出了“有3排椅子,第一排有2张,第二排有4张,第三排有5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师巧妙利用错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根据学生新的探究需求,抓住此“错误”点,提供新的问题信息,刺激学生再以此为起点,进行思维发散,获得更深广的体验。在错误的基础上能因势利导,更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升华,有所创造。
(4)巧妙引领,解决错误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差错”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是同学的“差错”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同学更快地走向了“正确”。学生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和信息,这 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辨析,并加以梳理、疏通,让学生能豁然开朗,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感觉。【案例】应用题:小明去带了50元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28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
生列式“12+28=40(元),50-40=10(元)”
师:将“12+28=40,50-40=10”这两个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答案:12+28-50=10,50-12+28=10。短暂的思考后,我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微笑地对同学们说。
师:同学们认为“12+28-50=10”对吗? 生:(略有所思)不对!师:为什么?
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10呢?12+28=40,40-50怎么能减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1:12+28=40表示一共花去的钱,5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
生2: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50元减去用掉的40元,所以40-50肯定不对。
生:(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50元减去买掉的40元,就是剩下的10元。
师:那“50-12+28总对了吧? 生:不对,答案是66,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 师: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你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什么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在12+28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可以算它。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生1:(边摇头,边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28=40先算出来。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我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同学们明白了吗?可是老师还是不懂,谁能说一说?
生3:(部分同学很着急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28先算嘛!
师:噢,这样的,同学们,现在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嗯,这个办法不错。
当发现问题时,我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
三、巩固强化,让错误不再重现 运用“差错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错误不再重演,让差错不再重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巩固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自我纠错,让错误不再重现。
1、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地加以巩固,形成系统。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我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在“除法”中,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错误。让学生做数学小医生,议论辨析。并引导他们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的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2、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3、记载进步,鞭策鼓励
成功在失败中长成,进步在错误中积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喜的,都是值得记录和鼓励的。在班中,我建立一本进步手册,当 学生错误不再重演时,当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时,都会记录其中。我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表扬和奖励,学生变得肯学了,变得自信了。
4、互动交流,携手共进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大家你追我赶,促进共同进步。大家将差错资源共享,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氛围宽松,收获颇丰,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的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很多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他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防微杜渐、亡羊补牢的做法也算不上十分明智,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宽容地对待学生错误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第三篇:浅谈利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浅谈利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霍城县初级中学
刘建新
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使学生手、眼、耳并用,使学生有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形象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非常好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从而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利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先进教学形式,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上犹县社溪中学 胡斌 在当今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也能乘上信息高速路上的列车,教育部提出了以“互联网教育”为辅,“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手段。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远程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结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远程教育如一股清新而强劲的东风,吹进我校,以其全新的内容和快速的传播占领教育至高点。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全校教师改变了“手棒书本、手拿粉笔,全凭一张嘴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远程教育的实施,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
二、精益求精,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教师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出现在大屏幕上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仔细观察,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时间》:教师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节课你在准备时,应该费了很长时间吧。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这样费时,那岂不是累坏了。其实和大家说句心里话,这堂课我在准备时,在制作课件方面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因为大部分课件在远程教育资源已有现成的,只需略加改动或再补充一些就可以了。
三、活学活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远程教育为教师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还有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时大多是娇生惯养。关心别人、体谅父母方面都差一些。就此问题,每个老师都苦口婆心对其教育,可效果一般。我们学校刘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这部电影,各班级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后,有的学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并且都表示要向电影里的主人公张鸣鸣学习。学生每天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有时也会很厌倦,那么我们通过另一种方式,通过他们爱看的电影、电视对其教育,我想这种方式更乐于被学生接受吧!还有中小学的安全是整个国家教育方面的大事,对平时老师家长安全教育的提醒,学生可能不以为然,但通过每天早晨在教室播放的安全教育的纪录片,学生亲眼目睹了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遭车祸的行人,学生的心灵震撼了,安全意识自然提升了很多。
总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人们的学习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我感觉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为教学服务,让远程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第五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以史沉淀民族精神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我国古代,大约2000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第九册54页);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方田章”论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九册85页);如:“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即古代《九章算术》对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论述(第十册47页);如: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表示分数”(第十册62页);如“古代《九章算术》中介绍的约分术”(第十册87页);如“古代《九章算术》对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论述(第十册112页)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挖掘隐形素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在现行数学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就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以典型习题,适时育人
教材中有许多例习题,通过引申、联想、对比,可以发掘其特殊的教育意义。例如:第九册64页8题,提到长江黄河,这里,可以让学生体会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而黄河是我们的华下儿女母亲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爱护和保护他们。第十册45页6题,提到了求正方体冰块的体积,一旁提示“早在夏朝,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存储冰块的技术”!可以问学生你对这个信息有什么想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编写例题、拓展教材,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有时回补充一些习题或者编一些题目,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编纂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传统文化成就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数学家。例如在学习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可以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加减法问题时设计这样的题目,“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高8848米,高出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237米,乔戈里峰海拔多少米?”还比如在学习第十册《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利用传统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数学第九册课本,72页的7题,是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用学的方程来解答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吗?想不想去了解它?通过了解你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我的鼓励,有一些同学就试着去了解和探索知道了这个问题,知道了这道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在《孙子算经》记载的。还了解了古代对这种题的解法叫做“砍足法”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还了解到我国古代很早的数学论著中就已经涉及到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他们叹服。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价值 1.课内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组织游戏,在传统游戏中学数学。
第九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在教学中涉及到“击鼓传花”和“石头、剪子、布”的教学情境。两个游戏方式都可以称得上传统民间游戏。“击鼓传花”最早来源于“酒令”。(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酒令起源儒家“礼”,为喝酒时助兴娱乐的方式。大约从唐代开始酒令开始在社会上盛行, 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令官喊停,持花未传出的一人罚酒。这个罚酒者就有权充当下一轮的令官。也有用鼓声伴奏的,称“击鼓传花令”。)“石头、剪子、布”,也就“猜拳”,也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按照明朝人谢肇浙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石头、剪刀、布,这是一种很早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在游戏前,对于游戏的了解起源和发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2、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会涉及到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是小会计”一课,学生先要通过计算,再填写发票上的大小写金额,通过认识大写数字,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3、开展数学研究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活动的涉及的面除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还可以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例如:学习第九册《简易方程》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在中国方程的发展;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可以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了解了中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文化,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实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传统文化因素多为隐性的。因此,数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不合时宜的生拉硬扯。这样既从整体结构上肢解了数学课堂,又影响了所应达到的效果。
2、持之以恒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数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
3、情境创设原则。利用各种途径,创设能吸引受教育者的感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使他们的学习与参与兴趣调动起来,达到耳濡目染、春风化雨的效果。
4、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原则。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以达到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5、合作原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可能是单枪匹马。数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其它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使传统文化教育无处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在化学学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挖掘渗透
化学教学中到处涉及民族传统文化,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把它加工成化学问题情境,将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1.新授课《自然界中的水》的教学
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放几段录音:①轻快流动、溅起水花的山涧小溪;②缓慢沉稳的平原大河;③大海拍击岩岸,激起澎湃浪花等,学生由此分辨 出不同的水声。随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水的俗语、成语、谚语,如水到渠成水至清则无鱼水满金山水深火热水涨船高等,从中感受到 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人们为什么总聚居于河流附近?由此知道水孕育着人类的文明。让学生自己感受水的分 布决定了人类的文明,感受水文化的博大。2.复习课《自然界中的水》的教学
根据常州市历年饮用水的来源及水质变化、常州市历年水费变化以及自己家里每月的用水量,估算造成的生活污水量,让学生将水资源分布的调查结果 和某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我们水资源存在的严峻形势,并绘出常州市民用自来水价格的走势图:从1988年持续到1992年的0.5元,从1993年持续到 1996年的1元,然后是1.5元、2元等。师生分析走势不断上涨的原因,对水的问题的研究也由此展开。引发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现状,了解我们身 边的淮河龙游河水质情况,了解常州市丽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过程,以及常州古代用水历史。
二、趣味渗透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玩,作业设计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抄写,增强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探究欲和创造欲。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燃料这一节时,可从一系列图片引出火对人类的意义,如古代火箭(火药罐)、火药炮以及现代航天航空火箭。活泼有趣的民族故事,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民族素质在无意中得到提升。
再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可布置如下作业:人们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中有哪些涉及金属的性质,例如:真金不怕火炼、铁石心肠等等,你能写出多少?体现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这类色、香、味俱全的民族谚语,激发了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体验渗透
引导学生关注生存、关注环境、关注学习、关注发展,通过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实践活动的体验,促使学生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例如,在《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一节教学中,设计如下实验作业:(1)想一想我国古代有哪些化学工艺?
(2)问一问家中有哪些物品属于这些工艺品?(3)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4)查一查我国古代人民还有哪些创造发明?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瓷器青铜器等记忆深刻,同时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再如,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教学中,可由几个问题引出知识点的教学:今天你都吃了些什么?有哪些属于我们的传统食品?有机物中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分析各自的利与弊?你的膳食结构是否符合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宝塔?中西餐如何搭配更加合理?
这些问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集观 察民族生活、计算能量、掌握化学知识及表达为一体,引导学生把同一时间内的多元信息进行整合与应用。又如,《石灰石的利用》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首《石灰吟》的诗引出了学习的内容,学生一下子就被于谦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人格所感 染,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创设了学习情境后,教师让学生自学一段时间,然后让学生来讲石灰石的知识点,学生除了板演了知识点,还通过实验探究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等的性质,还提到生石灰的用途,教师随后播放了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学生参与到课堂,体验着石灰精神,知识的掌握与 运用能力的提升超过老师的预设。
四、评价渗透
充分运用化学日记化学论坛等作业评价进行渗透,进行心灵对话。在化学日记中,学生可以用心情脸谱来告诉老师自己对教学或作业的喜爱、满意程度,也用这些表情脸谱来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喜爱、满意程度,充满人情味的交流更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让自己学会欣赏学生,让处于不 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愉悦,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
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化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排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要有度渗透,内容实在,不追求形式,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力求教育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