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的词语,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受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情景教学法、想像体会法与朗读品悟法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透过这组照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好象听到了什么?
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1、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既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又解决了部分疑问,通过读书思考还会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教师随机点拨,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交流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它。
2、用“——”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课文主要有多个画面比较感人,考虑到学生可能从其中的一个画面说起,所以我将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了多套方案,学生说任何一画面后我都会顺应学情,梳理知识,推进后面的教学。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梳理相关的句子。重点品读: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按道理正常情况下人应该做什么?休息、吃饭睡觉。而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引读”他挖了…...“如果是你这么长
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想象的累时应该怎么读这首诗?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理解挖掘的艰难并配音音乐,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师: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从哪里看出阿曼达的了不起?
3、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小伙伴中的一位,你会听到阿曼达说什么?
4、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假如让你为这幅画加一个题目的话,你会加什么?说说理由。
4、阿曼达父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听吧!让父爱在我们的心中缓缓地流淌,滋润我们的心田。播放歌曲《父亲》
5、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让你的感动随着笔尖流淌吧……
生练笔
汇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送大家一份礼物--《背影》、《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父爱的伟大,让我们将父爱珍藏在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来一起大声告诉父亲:我爱你!爸爸!让我们时刻铭记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音乐起)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不放弃 责任感
了不起
伟大的父爱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
第二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音乐起,出现大屏,听一首师: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生:这首诗写的是我和爸爸的事。师: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吗?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背着我去医院,爸爸虽然流了很汗,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师:你的心情怎样?生:很高兴。生:我爸爸工作很累,但是还是坚持给我煮饭吃。师:真是一个好爸爸。生:每当我有数学题不会做的时候。爸爸总是很细心地教我,我知道了爸爸很关心我的学习。师:看见爸爸这么关心你的学习,你会怎样?生:有一次雨下得很大,爸爸把伞给我,爸爸的全身都湿透了。师:我相信,当你长大后,一定会把这把伞倾向爸爸那边的,对吧?生:是的。生:我爸爸才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常常让我做事情,刚开始,我很恨我爸爸,到了五年级,我知道师:你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这个孩子就在爸爸的这种爱中渐渐长大了。师生问好师:同学们,今天我将一块儿学习17课生: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有这么多的父与子,为什么单独写这一对?师:还有什么问题?生:这一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生:这一对父与子关系是怎样的?师:以上两个同学的问题可以合成一问题。生: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生: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问得真好。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生: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师:这篇课文写了一场怎样的地震呢?生:生读课文第一段。师:说得很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语速再慢点儿就更好了。师: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大屏影音资料。(看半分钟)师:这一场地震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父与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来的。生: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师:你概括非常好,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结尾,你真会读书。板书:了不起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师:请大家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再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注意读书的姿势。师: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生:读句子: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的体会,刚才你知道他挖了多少个小时。师:父亲在不停地怎样。师:多么了不起啊,还有谁找到了一些句子,也谈谈你的体会。生:读句子。师:这位同学能一边想象一边读书,很好。他挖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好象看到许多父母挖了一阵后就许弃了,可这位生:我好像里的钢筋把父亲的衣服都划破了,碎玻璃破师: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在这不过是36个小时,父亲完全可以在家里吃饭、睡觉,为什么他要师:他想问的是什么力量支持父亲挖了却36个小时。生:为什么课文写了8小时、26小时生:联系上下文师:你注意了课文的表达方式,真了不起。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师:可以反复读句子,去理解,对吗?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师: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想挖到自己的儿子。师:你能读出你内心的感受吗?生:读句子。师:看着屏幕,想想怎样读更好。生:再读。师:读得很好,她感受到时间很漫长,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还有谁体会到了什
么?生:36小比8小时长。师:你还是体会到时间的漫长。生:时间很长。师:他挖得怎样?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生:父亲一直挖着,没有人能坚持36小时,石头很重。师:挖得特别—— 生:辛苦师:读出这种感觉。生:读句子。师:读得很有感情,还有谁想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生读师:你读出内心独特的感受,就应该像他一样读书。师: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生:因为父亲曾经说过师:是曾经对儿子说生:读课文相关句子。师: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板书)师: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生:在地震中,儿子在教学中,教学楼把儿子埋住了。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师:地震中还发生什么?生:有许多死人的骨赅没有找到儿子师:他是这样做的,别的父母是怎样的?生:其他父亲绝望都回去了。师: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师: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生:没有师: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生: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生: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师: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师: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师: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到处都是血迹。师:谁想读一读指名生读师:你读出了内心的感受。还有谁想读。生读师:她是用心来读啊。让我们闭上眼睛,背这段话。师: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 师: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
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生:生读句子,我体会到这12个小时,儿子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还没有等到他的父亲,当时他心里一定会很紧张很害怕,你会觉得父亲这么久没救他可能不会来了,但他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的。师: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呢生:生读句。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师:讲的真好,当她的像样挖掘了八小时……,同学们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生读师: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什么?生:我最想了解在废墟里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安慰同学的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师: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师: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生: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师:对父亲非常的信赖生:我想补充一点,作为父亲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就可知道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再加上父亲对阿曼达的热爱。师:你找了可以把父亲与儿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读一读生读师:是什么把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呢?师:刚才同学说过是信赖,是父爱把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生:告诉他们父亲和孩子信念和诺言多么重要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师生: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师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让我们记住生: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朱自清的小练笔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说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修改稿湖南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朱爱朝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地震中的父与子》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细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2认读生字词。
3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会用概述主要内容。
二、合作交流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师:能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
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入情入境,我选取我国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图片直面感受地震】
(二)、交流预习收获
1、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预习得很认真,老师检查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砸着 颤抖 疾步
2、回想刚才的一组图片,你觉得从图片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快速浏览课文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 小组之间就此问题进行讨论(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
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女生 A读这个句子)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男生A读这个句子)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说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谁愿意再试试。)
(3)、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齐读。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中年级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助于他的阅读理解。】
三、品读体验(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指名答
师:你说的太好了,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咱们一起来感受下父亲的了不起。
默读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在课文中找一找。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咱们看看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来说说看。
(第一句话有点恳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怎么体会的?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三句问话的不同语气,还分析了父亲的所思所想。真的,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齐读三句话(注意语气)
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他挖了8小时,1
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执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有层次的朗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叶老主张,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逐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领会到它。因此在教学时,我依据学生思维导向,引领他们穿梭于语言文字中,想象联想,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父亲——齐读:出示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设计意图:其他人都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体会父亲的信念。
1.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现在发生什么了?(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师:(总结)我们分别从作者所描写父亲坚定、执着、信念这几方面,看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同学们,你们佩服这位父亲吗?
2、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3、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父亲靠这句话支撑,儿子又是靠什么鼓励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儿子是怎么对父亲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儿子的心情)是谁给了儿子力量?(父亲、父亲的话),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句、语段,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伟大的父爱能给父子两人巨大的勇气,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从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
2.师:我们是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在地震中帮助同学,鼓励同学的。
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具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在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感受现实的父爱,使学生更能体现父爱的伟大。本堂课,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精读课文的第一节课,重点突出在父爱的伟大] 板书设计: 地震
坚定 了不起 执着
信念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
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专题及学习要求,为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
(二)、品读文本
1、课前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工作,因此我让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也就是我课件中出现的几处重点语句)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 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4、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坚持的了不起”和“儿子坚信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5、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父爱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学这篇课文后请回忆生活中父母为你所做的,看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以《父爱》为题)
2、推荐阅读: 《背影》(朱自清)《父亲的微笑》(林清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与
子
坚持、执着
先人后己
父爱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本单元紧扣父母之爱这一专题,共编排4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终于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他13名小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颂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本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则。依据新课程理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的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及本课人文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确立为: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高效课堂的实施及我校近年来“二人帮带、四人合作、团队竞争”这种特色教学模式的深入,使得我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这一学情以及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先自读自悟、批画标注;再组内交流、品词析句、角色体验、想象补白,最后全班交流的教学策略。并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激情情引入、明确目标、精读细品、升华主题。
第一环节:激情引入。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入:有人说,父爱是一把大伞,总会在有雨的天里撑着,有人说,父爱是一盏明灯,走会在你迷失的时候亮着。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地震中的这对父与子,去感受博大的父爱所创造的生命奇迹!【设计意图: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
白板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明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的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知识主干,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目标的明确,既能使学生学有方向,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环节:精读细品。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为突出这一理念,我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为话题交流的形式。首先确立主话题:说说了不起的父与子,并将这一主话题分成两个组子话题:说说父亲的了不起,说说儿子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这里,我先指名朗读全文,并设疑: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课前的通篇读,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课文,指向性明确,会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
学生读课文后明确问题: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并随之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话题:说说父亲的了不起。
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组内合作交流,互助点拨。学生自学时教师出示一个自学提示,提示内容侧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醒学生自学时可参照自学小提示。自学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环节的第三个任务是:全班交流,展示成果。各小组在汇报交流时,我会对父亲挖掘的时间及父亲外貌变化的理解上稍作点拨,因为这是全文的点睛之处。课文是这样写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作者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呈现时间和父亲外貌的变化,意在突出父亲挖掘的时间之漫长,挖掘的过程之艰辛。而父亲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则完全源于文中父亲对儿子的那句伟大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承诺,承载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博大的爱!最后,致敬,了不起的父亲,致敬,了不起的父爱!【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读懂课文,而“读懂”既包括读懂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
达情感的语言形式。而这一情节设计,就是要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的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接着,进入第二个话题:说说了不起的儿子。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具体分了两步:第一步:自读自悟,交流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内容比较浅显,且学生通过对父亲了不起行为的感悟,又积累了一些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仍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二步:启发想象,课堂练笔。为了加强学生对阿曼达了不起行为的理解,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启发引导想像阿曼达在废墟下的表现,使阿曼达的形象更加的具体丰满。【设计意图:随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维,活化学生语言,深化文本主题,做到读写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点赞,了不起的阿曼达。
第四环节:升华主题
这里教师先以一段赋予情感的语言对课文内容加以总结:父亲的坚持,儿子的坚信,使这对父与子在废墟之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灾难在他们的面前显得那样的卑微。孩子们,人生不可能没有风雨,当灾难和困苦来临时,请一定要相信,只要能从悲痛中坚定的站起身,你就会收获一种幸福叫喜极而泣,请一定要相信,将来不论发生什么,肯定会有许多爱你们的人和你时刻在一起,彼此不论生死,不离不弃!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里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板书的。(白板出示)
【设计意图: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及他们的良好品质,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副板书体现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内心情感的变化,是对课后思考.练习1的渗透。】
以上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的学习活动安排,在此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