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了隋朝,他就是 帝。589年灭掉南方的 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 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 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用心
爱心
专心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丞相制 D.军机处 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水经注》 B.《隋律》 C.《齐民要术》 D.《唐律疏议》 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
A、合并州县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 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7、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
(2)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以避免“覆舟”?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两个“载舟”使得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灭亡的帝王。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北师大版
教材章节: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贞观新政
2、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根据课前提示预习课文。
2、教师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三)讲授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虐无道 隋曾经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及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曾繁盛一时,但为何会迅速灭亡呢?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提炼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隋文帝之子杨广弑父篡位,史称隋炀帝,他大兴土木,生活糜烂,三征高丽,大败而归,修大运河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
隋朝的统治非常类似于哪个朝代?
(秦朝,都开创了统一,但都很短命,都由于二世暴政统治激化阶级矛盾而被农民起义推翻)
618年贵族李渊趁机反隋,建立唐朝。唐朝统治者会不会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呢?老百姓的生活会不会有好转呢?
2、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
(2)建立人:李渊(唐高祖)(3)定都:长安
李渊原是太原留守,隋末农民大起义后,也乘机起兵。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最后建立唐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意义:结束了隋末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李渊后来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我们首先看一下唐太宗的资料。
二、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三、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有人说唐太宗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1.注意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意识到统治者与百姓的依存关系。2.善于纳谏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魏征)他被唐太宗比喻为什么?(镜子)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因为魏征敢于直谏,使其少犯错误)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这样做对改进朝政有很大帮助。
唐太宗为什么从谏如流?(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失误导致王朝灭亡)3.知人善任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贞观年间可谓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思考: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吸取了教训,收揽了人才,为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恢复、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书本第9页唐太宗的话,体会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是怎样的?(贤明有道的君主赢得人民拥护,昏庸无道的君主必遭人民唾弃)
四.贞观新政
唐太宗基于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措施呢?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老百姓服役的天数,并可以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人身束缚较松弛。
这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爱惜民力,减轻百姓的负担。2.政治上,(1)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面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完善科举制。(后面第四课会具体讲到)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写《唐律疏义》。唐太宗非常重视法制,看书本11页的小字。唐朝办案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A.地位:《唐律疏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B.作用:维护了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经过唐朝初年的努力,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 五.“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什么是“贞观之治”呢?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对唐太宗贞观年间政绩的美称。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用以上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吸取教训,善于纳谏,善于用人,推行改革)
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结合史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唐太宗。(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课堂小结:
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板书设计: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隋的的灭→建立亡和统{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之贞观新政治一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环节
1、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下面,我们先了解关于李世民的有关故事。
环节
2、浏览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览教材,教师出示问题。
环节
3、解读阶段:主要分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那些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
环节
4、讨论阶段:学生围绕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
5、问题阶段: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环节
6、交流阶段:
一、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 基础。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 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 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 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 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
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 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 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 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 “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 评,认真改正错误)
3、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 定。
4、贞观之治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松、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环节
7、应用阶段: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环节
8、小结阶段: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环节9:板书设计: 环节
10、作业阶段:
1、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题: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之治》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这里的“本”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务本”?
唐太宗李世民
时间: 626年
年号:贞观功绩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表现:
作用: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 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这种观点和汉朝初年的什么政策最相似?
(3)采用这种政策后的社会状况怎样?
(4)采用这种政策后出现了历史上的那一个治世识局面 环节11: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信息量大,讨论多,对时间把握不住。
第四篇:《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辅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8分钟)(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9~11分钟)(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游戏,方法同上)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12~16分钟)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17~21分钟)(演示魏征像)这是谁?(魏征)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朗读,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阅读并思考,学生发言(30~35分钟)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36~38分钟)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39~44分钟)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45分钟)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