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5: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课 “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并以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等内容为线索展开的,唐太宗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一系列的治国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基础;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情分析

这节课本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掌握唐朝历史奠定基础。2.能力培养点

思考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简单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采用课前让学搜集有关资料,预习课文,课上观看课件,讲述故事,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2.难点:怎样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述有关他们的故事,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的唐太宗、武则天,逐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展示法、小组研讨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贞观之治》主题歌视频1,请看视频,赏音乐。提问:这是哪部影片的主题歌?(学生回答:<贞观长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这首歌唱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是谁?(生答:唐太宗李世民)他统治时期,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隋唐时代,共同分享唐初第一个盛世(课件2)第二课 “贞观之治”(板书)【学生好奇心强,通过看视频、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新课教学

1. 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A.提问,大家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隋朝历史有两个明显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繁荣,二是一时即时间短。)

B.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隋朝繁荣的原因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那么隋朝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展示隋炀帝像及材料2,(让学生看材料并回答)。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说明了隋炀帝暴虐无道,终于导致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C.那么,隋朝何时建立的?(生答:581年)灭亡于618年,共存在38年。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与前面学过的灭六国的哪个朝代相似?(生答:秦朝)隋与秦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然后回答)归纳、(展示课件4).【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为学习唐太宗开明治国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2)唐朝建立

A.继隋亡之后是哪个朝代?(学生回答:唐朝)建立者是谁?(生答:唐高祖李渊)都城在哪?(生答:长安,今陕西西安)。【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

B.展示课件4,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终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请位学生说一说“玄武门之变”。(学生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过程)【通过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史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C.这位同学讲的很生动,大家讨论一下,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还要分析其结果,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应加以肯定,起阻碍作用应加以否定。学生回答)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否定“玄武门之变”,二是对事变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加以肯定,三是在否定了骨肉残杀的同时,肯定了其后的“贞观之治”。显然前面的两种观点比较片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现的? 2.“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 A.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措施,促使唐初的繁荣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能体现他开明思想的一段文言。(学生看书并说出)材料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

a.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比作什么?(生答:舟和水)b.他认为君民关系应该怎样?(生答:君民关系如同舟水)c.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生答: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d.唐太宗引用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答:告诫统治者要吸取隋亡教训,不要过分压榨农民)B.通过对上面的理解,唐太宗由此产生了哪些较开明的治国思想? 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学生回答)展示材料8并张贴。

(2)治国措施

A.由于有了这些治国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生1回答,生2有不同见解,第四课还要学习他在文化方面的措施,那位同学先说出来和大家分享?(生答)对,他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综合起来有这几点,归纳(展示课件9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张贴。)【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况的能力】 B.唐太宗主要任用哪些贤才?(让学生看课件9,生答: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学生讲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房”是指房玄龄,“杜”是指杜如晦。)唐太宗又是如何纳谏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就是指魏征。)【强调唐太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C.(展示并分析材料1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同学有缺点时,你会怎么办?当同学直率地指出你的缺点时,你的态度又该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对,当同学有缺点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为他指出来,帮他及时改正,这才是对同学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当同学直率地给我们指出缺点时,我们应该诚恳地去接受、去改正。【学生虚荣心强,通过思考从唐太宗身上可以发现他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优点,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回顾一下,唐太宗和以前的汉武帝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归纳。展示课件12.)【加深对唐太宗的认识,为学习盛世局面的形成做准备】(3)“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A 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分析材料13.提问,a.这两段材料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贞观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烟断绝,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农业丰收,粮价下跌,社会治安良好的繁荣局面。)b.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回答)归纳。(看材料14并板书)【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c.“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外,大家还想到了哪些?(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回答)共同归纳:是的。有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有大臣的辅佐,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B.通过对唐太宗的学习了解,大家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从他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再肯定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得出对“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评价,即客观又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思考:(课件)唐太宗的开明政策,促使了唐朝的繁荣,而今天我国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主要是实行什么政策的结果?(生答:改革开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有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女皇武则天

继唐太宗之后有位很有作为的女皇帝,(观看武则天15)图中这个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女皇武则天)

A.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展示无字碑16),这是按武则天临终遗言立的“无字碑”,其意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请大家讲几件与武则天有关的故事。(几位课前已 3 准备好的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故事)总结:生1讲述武则天从入宫到为后的经历,生2讲武则天与四个儿子的关系,生3讲武则天的腐败统治。【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影视作品中残暴的武则天的形象,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史料的能力】

B.同学们讲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大,不能客观地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主流,看其对历史发展是否起推动作用。其实,(课件18)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她宣布50岁免徭役;她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发展科举,重用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人,军事上加强边防郭沫若称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现在,大家该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武则天?(学生2分钟讨论,并结合课本回答)然后共同归纳。现在如果让你为“无字碑”题写碑文,你会怎么写?(学生回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学生讲武则天的暴政,到听老师讲武则天的仁政,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的分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想一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何共同之处?(展示课件19,引导学生比较材料)(学生比较后回答: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现如今,我们党和国家有哪些惠民、重农、重人才的政策?举出实例说明。(引导学生回答)如:免除农业税,地亩补贴,购买大型农机补贴,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教学总结

(课件19)请学生根据“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这条主线,自由发言、总结。再共同归纳: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隋亡唐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他的开明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此后,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巩固

(1)唐朝建立于-----------年,建立者是------------------,都城在------------(今-----------)。

(2)。唐太宗任用许多名臣,其中“房谋杜断”是指--------------和-------------,唐朝最著名的谏臣是--------------。(3)。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里“她”指的是--------------。(4)。“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重视发展生产,B.选拔人才,虚心纳谏。C.减轻农民的负担

D.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5).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然而人们还认为她是唐朝皇帝,这主要因为()A.武则天统治时间短

B.武则天创立国号,大臣不予承认 C.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D.武则天继承了唐太宗的一系列的政策

(6)列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黄河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 唐太宗

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重视培养人才,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和好

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第二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

二.“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 2.治国措施——

3.“贞观之治”局面形成—— 三.女皇武则天 1.措施—— 影响—— 5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环节

1、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下面,我们先了解关于李世民的有关故事。

环节

2、浏览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览教材,教师出示问题。

环节

3、解读阶段:主要分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那些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

环节

4、讨论阶段:学生围绕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

5、问题阶段: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环节

6、交流阶段:

一、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 基础。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 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 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 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 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

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 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 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 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 “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 评,认真改正错误)

3、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 定。

4、贞观之治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松、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环节

7、应用阶段: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环节

8、小结阶段: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环节9:板书设计: 环节

10、作业阶段:

1、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题: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之治》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这里的“本”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务本”?

唐太宗李世民

时间: 626年

年号:贞观功绩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表现:

作用: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 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这种观点和汉朝初年的什么政策最相似?

(3)采用这种政策后的社会状况怎样?

(4)采用这种政策后出现了历史上的那一个治世识局面 环节11: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信息量大,讨论多,对时间把握不住。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1

第2课 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第五篇: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考试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能力目标:培养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情感目标: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主学习。

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学案基础知识导读内容。

2、讲授新课(1)科举制的诞生

①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②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③小组讨论:

1、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呢?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2)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3.看书、讨论

2、你认为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内容,你会怎样做?在这种规定下,你估计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科举制的影响

思考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归纳隋唐科举制度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积极作用: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消极作用:

第一、考试内容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下载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