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

时间:2019-05-15 01:1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

第一篇: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

《愚公移山》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接下来我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案例背景] 在教学手段上,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探究愚公精神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激活了他们的心智,活跃整节课课堂气氛,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还有相关主题歌曲的陶醉欣赏,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代代流传,《愚公移山》这首歌同学们也可能吟唱自如,我们都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赞颂愚公的画片。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图片,学生欣赏图片。﹞

二.百家争鸣,深化思维

辩论会:愚公究竟愚不愚?

﹝播放辩论图片,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课堂辩论,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辩词选摘:

愚方:

生⒈ 我认为愚公有点愚,愚公只不过想有路可走,应该找一个更捷径的办法把人们从封闭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可以搬家嘛!而不应该兴师动众去移山,让子孙后代受累,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生2. 愚公有点破坏环境,愚公把两座山挖了,很快就会使土地沙漠化,另外,把沙土往海里倒,明显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所以,我坚决反对。

3.我认为愚公不但愚,而且还有点笨,移山困难太大,如山高、路远、人老、人少、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等等,自己没干几年就去世了,却把移山的任务交给后代 子孙。愚公还有点自私。

不愚方:

生⒈ 我认为愚公不愚,中国人有恋乡情结,搬家也不容易,是逃避困难的想法,人们应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为后代子孙建设生存的美好家园,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所以不能搬家,愚公不愚。

生 2.愚公有造福后代子孙的美好愿望,从个人出发,可能是 “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 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人。

生3.愚公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深明移山道理,有发展变化的观点,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退,无所作 为,讽刺阻拦愚公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就是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因为他眼光长远,不怕困难,敢于奋斗,有坚强的毅力,有造福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移山的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智叟不“智”:

因为他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对造福人类的事业过于冷漠,目光短浅,是典型的懒汉懦夫人物的代表。

华罗庚有诗赞愚公:

巧算偏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日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愚公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让学生发表见解﹞

生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生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理想才能实现。

生3.做事情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学生轻松一下,欣赏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感 悟愚公精神的伟大。﹞

三.延伸思维,总结升华

在讲求效益、科技发达的新时代,是否需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

观点摘录:

生 1.需要。做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低头,不逃避,迎难而上,消灭拦路虎,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争取学业进步,争做时代骄子。

生2.中国人民已经在许多方面继续发扬着愚公移山精神,如共同抗击非典、众志成城抵御特大洪灾和雪灾、万众一心让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等,这些都标明了愚公移山精神已渗入到人们的思想中,以后我们还应该继续发扬。

生3.2008年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在国难当头,我们继续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迎难而上,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分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总结:

在当今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不但不过时,反而与时俱进,让我们从愚公手中接过精神火把,点亮智慧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不畏困难,勇于前行,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一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案例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我在分析愚公这一形象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首先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知难而进的人生哲学,最后通过辩论赛再来重新审视 2 愚公的“愚”,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知难而退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做事执著的人。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第二篇: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课《木兰诗》教学设计解析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4)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学会表情诵读。(2)学会合作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诗文大意。

3、情感和价值目标:

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导入新课

2008年是奥运年,那段时间,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中国要把和平和祝福带到世 1 界的每一个角落。少数人却要破坏这份美好。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国传递时,其中一位火炬手是我国著名残疾人运动员——金晶。当藏独分子企图抢夺火炬时,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体捍卫了国家的尊严。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落泪,当然也永远记住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名字——金晶。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秋瑾、刘胡兰、梁红玉„„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出示课题——《木兰诗》。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背景资料:《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根据课文的释义进一步熟悉课文。请一位同学复述文章的内容。

提问: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②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缘由、途中思亲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以及军旅生活写得简略。

作用: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④主题把握。

引导、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课后作业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例: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示例:

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3(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讲析互文修辞: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经常出现。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引导、明确: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赞美花木兰,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归纳: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2拓展延伸: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2)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3、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练习。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智

补充:《木兰诗》练习题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8.对木兰解甲归来,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哪些最有道理?()A.说明她不慕富贵,反映了她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劳动者本色 B.木兰厌恶战争,向往自由和平生活

C.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能留在朝廷,这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结果 D.木兰不愿受赏当官,表明她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愿做他们的统治工具 9.详略得当是《木兰诗》的特点,诗中以下部分的内容那些详写?那些略写? ①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②征战队伍的晓行夜宿 ③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 10.最后一段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11.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请各指出一例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排比: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8.AB 9.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的谨慎和机警。10.①详写,木兰代父从军,再现木兰勇敢、坚强、深明大义的性格;②、③略写,诗的主旨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富贵的高尚情操,不在于讴歌木兰的英勇善战,所以,对征程艰辛、征战辛苦略写。11.排比: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作用:诗句整齐,一气呵成,表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作用: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

《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能流畅翻译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2.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八篇,是东晋人张湛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代表人之一,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万仞州jì

惩山北之塞.rèn

冀..sè

出入之迂.yū 箕畚妻shuāng

始龀..jī běn

孀..chèn

匮.kuì 河曲智叟亡以应sǒu wú

雍断lǒng ...yōng

陇.惩不能céng 荷担者hè 厝.chéng 曾...cuò 朔.shuò

四、疏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2.学生对照注解,逐层逐段解释字词,翻译句子。3.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尤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方七百里(方圆、见方).河阳之北(阳:山之南,水之北;阴:山之北,水之南).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山而居(对着;表修饰)..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塞)......聚室而谋曰(召集;全家人;表修饰)...毕力平险(尽,竭尽;铲平;险峻的大山)...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代愚公;赞成、同意)....其妻献疑曰(他,指愚公;提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也,连……都;削减;土山)...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且焉置土石(况且;哪里;放置)...投诸渤海之尾(之于;末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挑;成年男子)...叩石垦壤(敲;挖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季节;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余年,暮年;草木)....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通达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表转折;什么;愁)...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连词,相当于“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的;指愚公移山这件事;向)...帝感其诚:(感,被……感动).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同“措”,放置;在)..4.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五、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归纳知识点。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疏通字词;归纳文言知识。2.翻译重要的语句。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知识与能力:体会、学习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领悟故事的寓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

1. 故事情节、人物、寓意。2. 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习归纳一些文言常识。

二、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内容。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

——老的老、小的小。3.移山的目标是: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移山的工作遇到哪些困难?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5.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读叙述的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6.从指导朗读入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1)愚公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不一样:

①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②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

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 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妻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2)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叟不同的态度。

(3)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7.思考: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明确: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8.分析课文第四段。

(1)移山的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思考: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三、概括故事的寓意,拓展思维。

1.寓意: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思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愚公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纸;

2.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200-300字的日记。

第四篇: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2. 初步体会如何品味语言。

3.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推及到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树立不言败、必胜的信念。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

1. 品味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 修辞手法运用

3. 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积极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重构感动。

三.课时安排

两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导入新课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高一的课本与初中的语文书不太一样:首先是课文的编排不像初中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语文书安排有三个板块——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每个单元的要求,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们就从第一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开始,开始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全体朗读“单元阅读提示”。读问之后回答两个问题: 1. 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 如何品味语言?

教师明确:

1. 所谓品位,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2. 要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所具有的表现力65。基本方法是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在明白了第一单元需要掌握语言品位的要求后,让我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二)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寿昌,原名耆年,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虽然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

(三)默读、朗读课文,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全体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将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圈划出来,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也圈划出来。

2. 分组朗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默读的效果与大声朗读的效果哪一种比较好,然后归纳各段大意。

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篇课文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到其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段意:

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⑵民族进程如同长江大河奔流的过程。(板书分析)⑶人生之路如同旅行的过程。(板书分析)⑷中华民族的史路。(板书分析)

⑸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四)就课题进行提问思考,讨论发言。

提问一:课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那何为“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相互讨论后发言)

教师明确:第四节中“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第五节中“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所以可以看到“艰难的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艰难国运的时代性——“现在”——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这里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提问二:那“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教师明确:第五节中显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而“高唱”着,“悲壮”着,并且是“走过”,这三个词都有着具体含义: 高唱——主动(非被动)、积极(非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走过”体现的是必胜的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个别朗读或齐读。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和联系”第一、二大题。

(七)板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总:1.总领全文,摆示主旨

分:2.长江大河:时而宽阔 ——民族进程 时而逼狭

3.旅行:坦荡平原 ——人生之路 崎岖险路

4.民族史路——壮美趣味——雄健精神 总:5.扬子江、黄河——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时代性——现在

艰难性——艰难险阻

雄健的国民:无畏——高唱、悲壮、走过 乐观——最有趣味

第二教时

(一)在已经了解课文大致主要思想内容的情况下,集体先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其中的磅礴气势。

(二)提问思考

提问一: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教师明确: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前后两者有相似处)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提问二: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你认为可以吗?

教师明确:不可以。前者与后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也正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提问三:经过以上的讨论,大家应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课后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教师明确:(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不全是”是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坦平”)

第二段“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

第二段、“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第四段“崎岖险阻”、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等等都是表现了国运艰难程度的。(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

第一段“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思。“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

第三段“坦荡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

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归纳:从全文看,上述这些词语的运用对于表现作者激励人民奋发加上金和拼搏斗争的思想感情是起了十分关键作用的。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

附参考资料:

1.1923年2月7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工运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但在开会前夕,直系军阀吴佩孚竟下令禁止开会,工人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2月1日吴佩孚派军警包围会场,到达郑州的大会代表冲破了军警的阻拦,进入会场,宣布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开会不到15分钟,即与军警发生冲突。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的会址,代表们被强迫出境。当晚,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京汉铁路全体总罢工,提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了便于指挥这次罢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从2月4日上午九时起,仅用3个小时就实现了全路数万名工人全部罢工,所有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京汉铁路立即瘫痪。2月7日,军阀吴佩孚终于下了毒手。湖北督军肖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反动军队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后,反动军警把他绑在电线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复工。林祥谦高呼:“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的头可断,工是不能上的!”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也惨遭杀害。惨案发生后,尽管反动 4

军阀到处捆绑工人,用恐怖手段强迫工人复工。但工人们坚持斗争,在没有得到总工会复工命令以前坚决不复工,各地工会也都拒绝单独谈判。罢工斗争坚持到2月9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武汉工团联合会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保存力量,准备将来进行更大的斗争,于是忍痛下令复工,大罢工宣告结束。在这场斗争中,京汉路各地工人死50余人,伤数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接着,各地军阀也都对工人运动采取了高压政策,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被迫暂时转入低潮。

2.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五彩池》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五彩池》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五彩池》这篇课文选自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介绍了作者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形状的五彩池以及五彩六色的池水,同时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二、案例描述

课前指名学生回答在课文中奶奶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作者去旅游见到什么导入,使用多谋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五彩池风光图片供学生欣赏,指引学生细看池水的斑斓色彩和水池奇特的形状。这样做好目的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到五彩池游览了一番似的,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

(一)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师:听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讨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1:我找到了“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展幅地毯的宝石”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它把光辉比作宝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景色。

生2:我找到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的像盘子的,有的像莲花的…..”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奇特,它把水池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盘子和莲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特等色。

师:除了课文讲到的形状外,你还能想象出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吗?并用筒笔画画出来。

生:展示学生作品。

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神奇样子?

生1:我从这一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数量多。

生2:我从这一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母指能触到池底。”中体会到五彩池的大小和深浅。

师:你们很会读书,找得很准确。五彩池的确很神奇。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

生1:神奇的语气

生2:兴奋的语气

师:是的,我们应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惊讶之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次。

师:刚见到五彩池,作者就被它无比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然而,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生: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池水的颜色。

师:对,就是池水的颜色使作者感到惊奇。那么五彩池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生: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写池水色彩的成因,并动笔画一画。

生1:池底有高低不平的石笋。

生2:石笋表面有石粉。

生3:阳光折射。

生4:花木倒影。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五彩池,唯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以读为本”的基本手段,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配乐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充分感知语文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采用读后找——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读后议——讨论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读后说——说说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读后画——用简笔画画出五彩池的形状。让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在学习课文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被五彩池的神奇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1:五彩池真是天上人间啊!

生2:五彩池实在太美妙了,同时大自然又太神奇了!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有关美丽的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下载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莆田市平海中学九级语文下册第课《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生词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摘要: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9春酒学案3新人教版(精)

    19 春酒 一、课前自学 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 dùn) 枸杞子(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门槛(mén kǎn) 一马......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乌鸦喝水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乌鸦喝水》的字词教学:随课文识字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案例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案例 红星中心小学宋新红 设计理念: 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

    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

    ——《阳台上的小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台、丝、停、身、湿、羽、悄、啊、连、拉、指、拍、朝”13个生字;会写“衣、身、阳、妈、台、要、......